谈对汉字的认识.doc_第1页
谈对汉字的认识.doc_第2页
谈对汉字的认识.doc_第3页
谈对汉字的认识.doc_第4页
谈对汉字的认识.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谈对汉字的认识目 录一、对汉字产生的了解1二、对汉字性质的琢磨3三、对汉字字体演变的品味5参考文献 8谈对汉字的认识摘要: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它作为汉语中最基本的文字符号,一直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于是,对汉字产生的了解、性质的捉摸和对汉字字体演变的品味等活动,就成了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敬畏文字传统的某种行为表现。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把信息固定下来,流传下去,或者把信息传到远方,克服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人们经过漫长的摸索,最终创造了帮助人们扩大交际范围、记录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文字。汉字的产生就会谈到汉字的性质,就是汉字属于何种类型,而文字的类型是由汉字的字符特点来决定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字符的特点,以判定这种文字所属的类型。汉字在经过了夏代、商代、秦以后,从甲骨文到商代金文,从小篆到六国文字,从隶书到草书、楷书,字体在日益变化。汉字的形体演变,总的趋向是由繁难变为简易。关键词:汉字 产生 性质 字体演变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汉字。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汉字,它作为汉语中最基本的文字符号,一直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于是,对汉字产生的了解、性质的琢磨和对汉字字体演变的品味等活动,就成了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敬畏文字传统的某种行为表现。一、 对汉字产生的了解。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那么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创造的?值得我们去了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六、七世纪的时候,住在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给波斯人送去了一封信。这信很奇怪,是只包裹。包裹里包的是一只鸟、一只青蛙、一只老鼠和五支箭。这封信的意思是:波斯人啊,你们赶快离开,不要想同我们西徐亚人对抗。我们西徐亚人是不好惹的。难道你们能像鸟一样的在天空飞翔吗?难道你们能像青蛙一样在水里游泳吗?难道你们能像老鼠一样地在地下钻吗?你们没那样的本事。既然如此,你们就乖乖等着吧。实际上,这个包裹是一份外交公文。这外交公文竟是一封无字的信。为什么西徐亚人用实物来“写”信呢?因为他们没有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进行交际交流的工具。西徐亚人没有这种工具,便只好采用这种以实物来传递信息的没办法的办法了。这种实物传递信息的办法有许多毛病,如笨重、易变质等等,最大的毛病是表达意思不清楚。南美秘鲁印卡人用一根粗大的绳子,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细绳在上边打结,细绳所打的结的大小、数目及排列次序都有一定的意义。比如:不带颜色的绳结是用做记数或记日,带颜色的绳结则表示复杂的信息,如黑色表示死亡、灾难,红色表示战争,白色表示和平,黄色表示金子,绿色表示谷物等等。原始人类除了用结绳来记事以外,还有挈刻来帮助记忆、交流思想。在竹木、石头或兽骨等上边刻记号或缺口表示数目;或者当事者双方各执其一,缺口吻合以为凭信。但以上这些都不是文字,与文字没有关系。与文字起源有着直接关系的应当是图画,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就懂得用简单的图画来帮助记忆和交际。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图画文字是一次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图画文字是文字的雏形,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的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但图画归根还是画,而不是文字,图画也不是很好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因为它没有跟语言发生直接的对应关系。在原始社会人类把有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但是随着人类生活的日益丰富,有声语言越来越显得有局限性。为了把信息固定下来,流传下去,或者把信息传到远方,克服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人们经过漫长的摸索,最终创造了帮助人们扩大交际范围、记录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文字。那么中国文字汉字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时候?汉字有极悠久的历史,汉字开始产生的时间,这应该追溯到距今大约六千年左右时的仰韶半坡文化。在考古学家发掘出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刻画的一些符号,郭沫若认为它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的,殷代青铜器上的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就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当时所产生的一些记号,对古汉字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略晚于仰韶半坡文化的大汶口文化,距今大约有五千年左右,大汶口文化的象形符号已经有了简体字,说明他们是已经进步的文字,他们可以看作是原始文字的先驱。对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这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学术界存在着不同意见,应该是正常现象,通过讨论,会逐渐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从历史考古学家的探索中我觉得,如果仰韶半坡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还只是文字性质的记号,那么,大汶口期的陶器刻划符号,应该承认它是文字了。一是它具有与甲骨文一样的象形意味;二是它已经出现合体会意字;三是不同的地方有共同的形体。由此看来,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刻画的符号,应该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了。汉字应该是一个一个产生,从少到多的长时间发展起来的,郭沫若说:“任何民族的文字,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起来的。”从仰韶半坡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到大汶口期的陶器刻划的早期文字,到殷商时期成熟的汉字系统,经过了近两千年的发展才最终形成。文字的产生和逐步成熟,是与社会历史的进程相一致的。原始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社会关系非常简单,有声语言已经满足他们的社会交际需要。原始社会后期是漫长的,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有声语言逐渐成熟。到原始社会后期,有声语言已经达到了十分完善的程度,生产力也逐渐提高,人们对有声语言的使用有了一定的局限性,慢慢的产生了对文字的需求,因此出现了简单的记号和一个一个的文字。二、 对汉字性质的琢磨说到汉字的性质,我们不能不说一说文字的性质问题。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书面上代表语言的符号,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文字,可是从本质上看,从功能上看,其实都是一样的,即都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文字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语言是第一位的,文字是第二位的,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一种符号,由形式和意义构成;文字也是一种符号,其构成也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虽然都是形式和意义构成,但它们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语言的形式是语音,文字的形式是书写单位(笔画或字母)构成的;语言的意义是一定的语音形式表示的内容,如普通话音“shu”表示的意义是“成本的著作”,文字的意义是所记录的语言,具体地说是语言中的词或语素,包括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例如汉字“书”这个书写符号所代表的,不单是语音“shu”,也不单是“成本的著作”这个意义,而是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在任何体系的文字中都是统一于一体的。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拼音文字也好,非拼音文字也好,记录语言都是既要记录语音,也要记录意义,不存在只记录语音或只记录意义的文字体系。语言是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统一体,文字既然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当然要两个方面都记录下来,不可能剥离二者,那样文字是不可能完成记录语言的任务的,也不可能成为书面上代表语言的符号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只不过这种符号是代表语言的,而且必须通过语言才能发挥作用,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某种具体文字的性质,比如说汉字的性质,指的就是汉字属于何种类型,而文字的类型是由汉字的字符特点来决定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字符的特点,以判定这种文字所属的类型。关于汉字的性质,许多学者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比较典型的有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记号等几种说法。汉字是一种成熟的完善的体系,它的字符大量是表意文字,像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所用的字符,以及形声字形旁所用字符,与它所记录的词都有意义上的联系,都是表意字符。这个说法的出发点是汉字不限于同一种读音挂钩,从读音看汉字缺乏体系性,而从意义角度看汉字显得非常有规律性,而且字形结构反映了字义特点,例如“桦、桃、柳、桂、椅”等字以“木”表示字义类属,体现出表意特点。不过,由于汉字经过隶变和简化后,字形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字形结构与字义的直接联系远不如古代汉字那样明显,而且表意与否本身也是比较模糊的,所以近年来采用这种说法的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说汉字绝大多数都有意义,那么汉字就是表意文字。汉字字符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表音字符,一种是假借字,一种是形声字的声旁。假借字是语言中词的借音字,这种字与语言中的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没有本字的假借是如此,有本字的假借也有如此。汉语中有大量的虚词,本来都没有单独为它们造一个字来表示。有本字的词,古人也常常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表示,这个字与这个词没有意义上的关联,只有声音上的联系。不过作为表音字符的假借字所由组成的字符,也都是表意字符。形声字的声旁,是与形声字所代表的词的声音相关连,它是表音字符。这种表音字符也是常常有表意的作用,同时传统上有所谓右文说,意思就是声旁具有表意作用。说所有声旁都有表意作用,恐不尽然,但确有相当一部分声旁具有表意作用。记号字,在古代汉字中应当是少数,一些数目字是从原始记数符号中吸收来的,而象形字演变得过于简单,也变成记号字。这些记号字不多,并不能改变汉字的性质。从汉字字符的性质看,主要是表意字符和表音字符,某些记号字本来也是从表意字和表音字变化来的。所以汉字可以称之为意音文字。表音字符又大多含有意义,因此,汉字也可以称之为表意文字。三、对汉字字体演变的品味汉字在殷商时代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当时文字的象形意味还十分浓厚,此后汉字的字体开始不断发生变化。汉字的字体,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从小篆变为隶书,又从隶书变为楷书。甲骨文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汉字体系。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1899年被偶然发现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有刻划的痕迹,然后他买回药店所有的龙骨,发现不只一片上有刻划的痕迹。经过认真的研究,他认为这应当是古老的文字。他又发现甲骨上有帝王的名字,认定是商代的卜甲,文字应该在小篆之前,就这样,甲骨文一被发现就得到了广泛的注意,考古学家们开始收集、研究它,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甲骨主要出现在河南安阳。那里是殷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王朝都城的遗址,称作殷墟。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属于比较成熟了的中国文字,具备象形、指事等多种造字法,并大量使用假借字;但还保留着种种图画文字的胎迹;与图画文字相比,其象形字部分已经线条化、轮廓化、特征化了,尤其是其用形与声的互注发展汉字的表意功能,使汉字能适应日常交际中大量新概念、新语汇的形成。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其基本字形是象形字 ,不过有相当数量的假借字,这些假借字也是借用象形字的字形去表示一个同音词,这个字与词的关系是借音。同时又有近五分之一的形声字,既表意又表音,这是汉字后来的发展方向。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鸟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汉字里象形字不多。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大批现代通用汉字的字义和读音。经过长期变化,很多象形字都变得不象形了,可是,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文字体系的大变动。在同一文字体系中,字形的变化是渐进的。因此至今有些汉字还留着一条象形的尾巴,仔细琢磨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子来,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水、火、云、电、雨、伞、门等。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就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来的。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金文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金文最初发现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为钟鼎文。商代铜器铭文,有的比甲骨文还早,产生与商代中期,上边的文字都很少,一般是一二字或五六字。商代后期的铭文略长些,最多不过三十字。西周时期是铜器铭文的鼎盛时期,百字以上铭文很多。金文字体与甲骨文有些不同。它的象形程度很高,尤其是金文中有很多组名,象形程度极高,即使是西周的族名金文也比商代的早期甲骨文还接近实物。另外金文的笔法肥厚,是充实的团块。他的形体不规范。书写款式比较规范。到了春秋晚期,金文中还出现一些美术字体。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地方势力和地方文化对汉字作了种种改造,或分化、或繁化、或简化,但汉字的发展历程并没有中断,作为汉字发展主流的秦系文字出现了直线化、笔画化的趋势。小篆化是秦统一后的文字,字形简化,形体固定,异体字减少,合文淘汰。春秋以后,列国纷争,最终形成七雄并列的局面。这个时期,经济、文化也随之大发展,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字的使用更加广泛深入,因此文字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六国是文字称为古文。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六国文字,主要有战国时六国的铜器铭文,以及玺印、货币、兵器、简帛上的文字。隶书孕育于秦汉之际,其产生是汉字形态的巨变。隶书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是广大民众适应时代需要共同创造的。秦地处宗周故地,文字比较保守,但到了战国后期,文字应用越来越多,而篆书笔势圆转,费力费时,人们书写是为求快,多有草率之处,久而久之,形成了所谓的草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新的字体在孕育之中,这种新的字体就是隶书。因为此前的汉字都以曲线构形以象实物之形,小篆的象形表意作用仍很突出;隶书将圆润的线条改为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书写彻底摆脱了描绘而成为符号的书写。隶书还大大简化了汉字的形符。当然隶书并没有改变汉字象形表意的性质,只不过是使这一手段简化了而已。隶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展,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而且逐渐形成了拨挑的笔势。所谓“波势”、“挑法”是指较长的横划。先向左微顿,然后向右稍带波浪式,收笔时有捺脚并略向上挑。撇画收笔时也略向上挑。整个字逐渐从略呈长方形变成略呈扁方形。这种笔势的出现书,说明隶书已经从古隶变成汉隶,已经成熟了。篆书演变成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变化。这种称作隶变。隶变的结果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符号性大大加强了。可以说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作为特定字体的草书,是在古隶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草体是对正体而言的,象篆书的草率写法称作草篆,隶书的草率写法称作草隶。任何一种正体都是规整的,但难写费事又是起其特点,广大写字的人日常书写时不原受这种束缚,因此草体就会应运而生。各种字体草体的出现,都预示着一种新的字体正在孕育之中。在汉代隶书开始发展的时期,又有了草书。草书是草率的隶书,汉魏时通行的是章草。汉末又有了由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