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及控制-王湘甫介绍.ppt_第1页
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及控制-王湘甫介绍.ppt_第2页
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及控制-王湘甫介绍.ppt_第3页
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及控制-王湘甫介绍.ppt_第4页
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及控制-王湘甫介绍.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職業危害因素現場檢測及控制化學及物理有害因素主講人 王湘甫 化學有害因素 塵 毒 物理有害因素 噪聲 振動 高溫 2 化學有害因素 塵 毒 粉塵危害及檢測技術化學毒物危害及檢測技術 3 內容 一 粉塵危害及檢測技術 4 5 粉塵來源 自然環境粉塵生產性粉塵 6 自然環境粉塵 砂塵暴 7 生產性粉塵 礦山開採 煤礦 非煤礦 8 生產性粉塵 築路 隧道開鑿 9 生產性粉塵 採石 石材加工 10 生產性粉塵 煉鋼 焦爐 冶金 11 生產性粉塵 陶瓷廠 礦石加工 12 產生生產性粉塵行業 金屬礦山行業煤礦石英砂生產行業建築材料及施工行業冶煉與鑄造行業化工與紡織行業 13 粉塵分類 依組成成分化學特性分類 無機性粉塵金屬性粉塵 鉛 錳 鋁 鐵 等非金屬的礦物粉塵 石英 石棉 滑石 煤 等人工合成無機粉塵 水泥 玻璃纖維 金鋼砂 等有機性粉塵植物性粉塵 木塵 菸草 棉 等動物性粉塵 畜毛 羽毛 等人工有機粉塵 有機染料 農藥 等 14 粉塵分類 依呼吸系統沉積部位分類 2010ACGIH對粉塵 氣膠 分類可吸入性粉塵 50 採集效率在100 m胸腔性粉塵 50 採集效率在10 m呼吸性粉塵 50 採集效率在4 m 15 粉塵分類 30 10 4 Ultrafineparticlescanreachthedeepestareasofthelungs 可吸入性 呼吸性 胸腔性 16 超細粉塵粒徑 顆粒 直徑0 1 m 人類頭髮 150 m 可目視粉塵25 m 不可目視粉塵10 m CommonAllergens5 10 m UltrafineParticles 0 1 m MetallicFumes0 3 1 m 17 粉塵分類 粉塵的理化特性 化學成分 對人體產生炎症 致癌 纖維化 中毒 過敏分散度 分散度越高代表總表面積越大 危害也越大 高分散度粉塵也易導致塵爆溶解度 溶解度高的粉塵常在呼吸道溶解吸收 低溶解性往往可進入肺泡 硬度 堅硬且外形尖銳粉塵如石棉纖維粉塵直而硬 可穿透肺組織到達胸膜 荷電性 荷電性的顆粒易在呼吸道內被阻留 18 呼吸系統對粉塵的防禦和清除 三道防線 可清除97 99 的粉塵 鼻腔 喉 氣管 支氣管樹的阻留作用呼吸道上皮黏液纖毛系統的排除作用肺泡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19 呼吸系統對粉塵的防禦和清除 肺巨噬细胞吞噬粉尘颗粒 沉积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 通过粘液纤毛系统清除 沉积在气管和支气管 通过淋巴系统清除 20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進入呼吸系統的粉塵總量超過人體可承受負荷時 防禦和清除 將導致健康危害 粉塵特性 接觸濃度 接觸時間 21 典型的超負荷 22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呼吸系統塵肺硅肺 石棉肺 煤工塵肺 石墨塵肺 碳黑塵肺 滑石塵肺 水泥塵肺 雲田塵肺 陶工塵肺 鋁塵肺 電焊工塵肺 鑄工塵肺及其他塵肺粉塵沉著症金屬粉塵的沉著 如錫 鐵 銻有機粉塵引起肺部病變棉塵病職業性變態反應肺泡炎 23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呼吸系統呼吸系統腫瘤肺癌 間皮瘤由致癌物 如石棉 游離二氧化硅 鎳 鉻 砷 等誘發 呼吸系統炎症粉塵性支氣管炎 肺炎 支氣管哮喘 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肺通氣功能改變 24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局部作用局部刺激和損傷 刺激 破損 炎症皮膚病變 阻塞性皮脂炎 粉刺毛囊炎 膿皮病中毒作用鉛 砷 錳 等粉塵可在呼吸道黏膜溶解吸收導致中毒 25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 26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胸片X 線 正常 矽肺 27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矽肺 矽結節 大塊纖維化 28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三期塵肺病 29 如何評價粉塵對接塵工人健康的危害 如何了解工作場所粉塵是否超標 檢測手段 30 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的檢測 目的 了解工人實際日接觸粉塵的總量及特性評價工作場所生產性粉塵的危害程度工程控制及個體防護執法檢查 31 現場快速粉塵檢測設備 直讀式激光粉塵儀測量原理 與濁度計原理相似 檢測由粉塵所折射激光強度計算出粉塵濃度 國標為重量法 非國標所規定的檢測方法及設備只能得到瞬間測值 與實際呼塵與總塵的測值無相關性所檢測數據不能作為執法依據現場篩選判斷工具 是否進行標準8小時採樣檢測 32 工作場所粉塵采樣檢測 依標準方法采集後 經由化驗室分析及計算以得到粉塵的濃度及特性 藉以評價工人經由呼吸道所接觸的粉塵濃度是否對工人健康造成影響以及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接觸限值 33 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觸限值第1部分 化學有害因素GBZ2 1 2007 34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容許濃度mg m3GBZ2 1 2007 35 術語和定義 總粉塵 TotalDust可進入整個呼吸道 鼻 咽和喉 胸腔支氣管 細支氣管和肺泡 的粉塵 簡稱總塵 技術上係用總粉塵採樣器按標準粉塵測定方法採樣所得到的粉塵 呼吸性粉塵 RespairableDust簡稱 呼塵 指呼吸性粉塵標準測定方法所採集的可進入肺泡的粉塵粒子 其空氣動力學直徑均在7 07 m以下 空氣動力學直徑5 m粉塵粒子的採樣效率為50 36 術語和定義 職業接觸限值OEL在化學性因素區分 PC TWA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C STEL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MAC最高容許濃度 37 術語和定義 PC TWA 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 mg m3 指以時間為權數規定的8小時工作日 40h工作週的平均容許接觸水平PC STEL 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 mg m3 指在遵守PC TWA前提之下容許短時間 15分鐘 接觸的濃度MAC 最高容許濃度 mg m3 指工作地點 在一個工作日內 任何時間的有毒化學物質均不應超過的濃度 X X 38 術語和定義 超限倍數ExcursionLimits對粉塵和未制定PC STEL的化學物質 在符合8h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的情況下 任何一次短時間 15分鐘 接觸的濃度均不應超過PC TWA的倍數值 在符合PC TWA的前提下 粉塵的超限倍數是PC TWA2倍 39 PC TWA的應用 GBZ2 1 2007 PC TWA的應用 主體性限值 8h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 PC TWA 是評價工作場所環境衛生狀況和勞動者接觸水平的主要指標 個體檢測是測定PC TWA比較理想方法 尤其適用於評價勞動者實際接觸狀況是工作場所化學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的主體性限值 定點檢測可以下列公式計算出時間加權平均濃度8h工作日接觸化學有害因素的時間加權平均濃度 mg m3 接觸濃度接觸時間段 40 超限倍數的應用 GBZ2 1 2007 超限倍數的應用 許多有PC TWA的物質尚未制定PC STEL 對於粉塵未定PC STEL的化學物質 即使其8hPC TWA未超過 也應控制其飄移上限 因此可採用超限倍數控制其短時間接觸水平的過高波動 超限倍數所對應的濃度是短時間接觸濃度 採樣和檢測方法同PC STEL 41 毒 塵現場採樣的重要性 測值總誤差來源 現場採樣樣品保存及運送實驗室分析分析的精度通常優於 1 主要誤差來源 現場採樣誤差 42 粉塵現場採樣準備 依工作場所中有害物質種類及相應法規 GBZ T192 X 2007 在採樣要求擬定採樣策略個體採樣泵採樣介質 總塵 呼塵 石棉 採樣設備檢查 背壓模擬器 採樣設備組合及流量校準注意事項 43 國標對採樣流量的要求 流量控制 恆流 設定流量的 5 要維持採樣開始前及採樣結束後的流量精度控制在設定流量的 5 之內 採樣流量的穩定及準確是檢測質量保證最重要環節 不準確的採樣流量 不準確的采樣體積及分析結果 44 採樣介質 呼吸性粉塵採樣 個體呼吸性粉塵預分離器旋風分離式符合中國國家標準符合BMRC分離粒子曲線要求 PGP System FSP2 45 校準 Calibration 需在現場校準流量校準需使用一級皂泡式流量校準器 精度 1 採樣後需再校準確認流量仍保持在原設定流量的 5 之內 46 採樣設備組合及流量校準 採樣泵流量校準需裝上採集介質 吸附管或濾匣 後進行 47 呼吸性粉塵預分離器校準 旋風分離器校準罐 1公升 一級流量校準器 採樣泵 設定1 7LPM 旋風分離採樣器已組裝好 管子 管子 48 二 化學毒物危害及檢測技術 49 毒物概念 凡少量物質進入人體後 能與人體組織發生化學或物理化學作用 並能引起人體暫時的或永久的病理狀態者 稱為 毒物 50 生產性毒物 指生產過程中使用 產生 並能引起人體損害的化學物質 51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窒息性氣體 單純性缺氧 N2 CO2 CH4化學性缺氧 CO H2S HCN刺激性氣體 酸 臭氧作用於血液系統 苯作用於肝臟 四氯化碳 三氯乙烯作用於心肌 砷 鋇作用於神經系統 鉛 正己烷 52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正己烷中毒 多發工廠 電子廠 印刷廠 鞋廠 橡膠廠 53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正己烷中毒 54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正己烷中毒 55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三氯乙烯中毒 多發工廠 電子廠 電鍍廠 超聲波清洗車間 56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三氯乙烯中毒 57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苯中毒 58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二氯乙烷中毒 多發工廠 玩具廠 59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三氯甲烷中毒 多發工廠 電子廠 60 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觸限值第1部分 化學有害因素GBZ2 1 2007 61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工作場所空氣中有毒物質容許濃度mg m3GBZ2 1 2007 62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工作場所空氣中有毒物質容許濃度mg m3GBZ2 1 2007 應用 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 8小時平均濃度 為主體性限值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 15分鐘平均濃度 為配套 補充限值最高容許濃度任何時間不可以超過的限值超限值倍數 15分鐘平均值 PC STEL的配套限值 63 PC STEL的應用 64 罐頂測量 採樣 石化工藝採樣 65 採樣準備 2 採樣介質用於 空氣中氣態化學物質採樣 66 採樣介質 固體吸附劑 氣態化學物質採樣活性碳硅膠多孔性高分子分子篩 採樣介質的選用依採樣目標物對應標準GBZ T160 XX 2007所規定 67 採樣介質 無泵式採樣器 甲醛採樣 環氧乙烷採樣 有機蒸氣採樣 68 職業危害因素現場檢測及控制噪聲 69 聲音基本概念 70 聲音的物理特性 聲音和聲源聲音是由 物體振動 所造成 經由介質以聲波的型式將能量傳送出去 聲音傳播介質空氣 空氣聲固體物 固體聲 結構噪聲 降低物體振動為有效降噪最基本方法 產生振動的物體稱為 聲源 71 聲音的物理特性 聲速波聲在介質中傳播的速度叫 聲速 在空氣中聲速 20 1大氣壓 344米 秒 氣溫增加1 聲速增加0 61米 秒音速C 331 5 0 61t t 溫度 在水中聲速 1450米 秒在鋼鐵中聲速 5000米 秒聲波在真空中無法傳播 72 聲音的物理特性 頻率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叫 頻率 單位是 Hz 人耳的感知聲音頻率約20 20 000Hz4 000Hz左右最敏感 語言帶為500 2 000Hz 低於20Hz為 次聲 高於20 000Hz為 超聲 純音 單一頻率聲音稱為純音 如音義振動產生的聲音復音 工作場所所接觸聲音絕大部份是復音 由不同頻率由低到高進行排列 所組成連續的頻譜 73 連續的頻譜 dB 120 0104 088 072 056 040 0 12 51008006300 74 聲音的物理特性 頻率低頻噪聲 500Hz中頻噪聲 500Hz 1000Hz高頻噪聲 1000Hz 大部份工業噪聲為高頻噪聲 75 聲音的物理量 聲壓和聲壓級一般聽閾的聲壓為2x10 5Pa 在1000Hz 痛閾的聲壓為20Pa1Pa 1N m2 106 Pa由聲壓的絕對值來表示聲音強弱很不方便 聽閾與痛閾的聲壓絕對值相差100萬倍 為了方便表示聲音大小 人們對噪聲用聲壓級分貝 dB 來表示 76 聲壓級Lp Lp 20log10 dB P為聲壓有效值 單位用PaP0為聲壓的基準值2x10 5Pa 1Pa 1Newton m2 聲壓級Lp SoundPressureLevel 一般是以分貝dB的大小來表示聲壓的有效值 77 噪聲的定義 各種不同頻率和強度的聲波無規律地雜亂組合 波形呈無規律的變化的聲音稱為 噪聲 簡化為 凡是不需要的 使人厭煩 起干擾作用的聲音稱為 噪聲 78 140120100806040200 非常安靜 安靜 開始受干擾 喧嘩 非常吵 痛閾 低聲說話 辦公室 一般說話 吸塵器 打磨 重型卡車15公尺 印刷機 紡織機 迪吧 飛機起飛 分貝 環境噪聲產生情況 79 噪聲對人體危害 80 人耳構造與聽覺 聽覺器官分為 外耳 中耳和內耳 81 人耳構造與聽覺 聲波經由空氣振動 經外耳道收集震盪耳膜使能量傳遞到中耳內的三根聽小骨 聲波訊號以機械槓桿將訊號放大傳遞至內耳中的液體 內耳耳蝸液體震盪刺激毛細胞 產生電信號傳至大腦 82 噪聲對人體的危害 生理性影響心理性影響傳音型聽力損失感音性聽力損失暫時性聽力損失TTS永久性聽力損失PTS 83 噪聲對人體的危害 生理性影響神經系統長期接觸有頭痛 頭暈 耳鳴 心悸 睡眠障礙 神經衰弱綜合症心血管系統心率加快或減緩 血壓不穩 趨向增高 消化系統食慾減退 胃液分泌減少 胃腸蠕動減慢 84 噪聲對人體的危害 產生疲倦生理效應 頭痛神經緊張 心跳加速 無法集中精神導致安全工傷事故 85 噪聲對人體的危害 傳音性聽力損失突發性高分貝噪聲超過120dB所誘發之中耳傷害高於140dB易造成鼓膜破裂 聽骨斷裂 等不能完全或完全不能恢復典型為爆破 火砲發射巨響所誘發 爆震性耳聾 86 噪聲對人體的危害 感音性聽力損失暫時性聽力損失TTS短時間接觸強噪聲 聽閾提高10dB 短時間即可恢復 聽覺適應 暫時性聽閾位移 聽覺疲勞 較長時間接觸噪聲 聽閾提高15 30dB 需較長時間恢復 永久性聽力損失PTS噪聲性耳聾 永久性聽閾位移 完全不能恢復 87 噪聲對人體的危害 職業性噪聲聾分級 聽力損傷分級 正常聽力 0 25dB輕度噪聲聾 26 40dB細聲交談困難中度噪聲聾 41 55dB一般交談困難重度噪聲聾 56 70dB大聲交談困難 須助聽器輔助嚴重噪聲聾 71 90dB已無法正常交談全聾 90dB 88 聽力損傷的可能前兆 離開噪聲工作場所後仍有翁翁聲與別人談話覺得聽不清楚或對方聲音變小別人覺得你講話聲音變大在聽廣播或收看電視時須調高音量在吵雜的環境中辨識語音的能力變差聽力檢查的聽力曲線在3000 6000Hz處出現 V 型或 U 型下陷 89 影響聽力損傷的因素 噪聲的強度接觸時間長短噪聲的頻譜噪聲類型和接觸方式個別差異年齡藥物 90 120 0104 088 072 056 040 0 dB 12 51008006300 噪聲A頻譜 噪聲B頻譜 120 0104 088 072 056 040 0 dB 12 51008006300 91 健康監護 聽力保護計劃 保護企業 檢測噪聲聽力測試聽力保護 提供個體噪聲防護設備 教育及訓練保存記錄 92 噪聲職業接觸限值GBZ2 2 2007 93 中國噪聲職業接觸限值GBZ2 2 2007 8h等效聲級 85dBA 按額定8h工作日規格化的等效連續A計權聲壓級 噪聲強度等效為工作8h的等效聲級 每週40h等效聲級 85dBA 按額定每週工作40h規格化的等效連續A計權聲壓級 非每週5d工作制的特殊工作場所接觸的噪聲聲級等效為每週40h的等效聲級 94 交換率 減半率 ExchangeRate 每日連續接觸噪聲八小時 噪聲接觸限值為85dB A 交換率 3dB A 噪聲聲級衛生限值 85dB Ax8小時 若增加3dB A 從85dB A 88dB A 接觸時間減半 4小時 資料來源 國家職業衛生標準GBZ T 189 8 2007 95 96 閾值Threshould 測得聲級低於閾值將不被列入平均及積算美國OSHA採兩個不同閾值90分貝 TWA大於90分貝 採取工程控制 1971年 80分貝 TWA大於85分貝 實施聽力保護計劃 1983年 ACGIH 80dBA中國閾值 分貝 97 國家職業接觸限值 工作地點脈沖噪聲接觸的限值 資料來源 國家職業衛生標準GBZ2 2 2007 98 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 2010 表6非噪聲工作地點噪聲聲級的設計要求 99 頻率 1Hz及10Hz正弦波 100 聲壓級 正弦波具有不同聲壓 101 頻率響應及計權 人耳對頻率的反應範圍為20Hz到20kHz人耳對高頻率及低頻率不敏感正常人耳敏感的頻率為500Hz到4kHz 102 不同聲壓級SPLs及頻率的例子 250Hz 114dB 1KHz 114dB 1KHz 94dB 本聲音僅供比較並非實際dB值 103 計權網路 聲壓級 dB 頻率 Hz 104 噪聲測量 設定Z計權響應 Z計權 為線性不加任何修正 105 噪聲測量 設定A計權響應 106 噪聲測量 設定C計權響應 500 250 1k 2k 8k 4k 125 63 31 5 頻率 Hz 聲壓級 80 85 81 75 65 70 90 95 95 107 噪聲測量 相同噪聲在不同計權所測得噪聲值不同 Z計權 99dB Z A計權 84 5dB A C計權 97 6dB C 108 噪聲現場檢測 109 流動的工作崗位 變動噪聲 絕大部份有噪聲危害的作業場所需隨著工人測量個體噪聲劑量計成為最佳選擇 110 個體噪聲劑量計安裝 麥克風位置非常重要 111 工作場所噪聲檢測的誤差來源 音頻及電場干擾環境的溫度 濕度及大氣壓力改變校準採樣的次數檢測設備不規範檢測過程不規範 112 校準 標準音源校準器 113 降噪控制工程步驟 噪聲識別及音源特性分析 噪聲源 傳聲路徑 噪聲檢測及評價決定降噪值選擇可能的降噪技術降噪裝置的設計及施作確認結果 114 工程降噪具體方法 遮音Soundbarrler吸音Soundabsorption阻尼Dampling振動隔離Vibrationisolation 115 吸音材料 吸音律 吸音率 吸音率 介於0與1之間 Ii 入射聲音強度Ir 反射聲音強度 Ii Ir 聽力保護基本內容和要求 噪聲監測聽力測試與評定工程控制措施護耳器的要求及使用職工培訓記錄保存 116 117 听力保护措施 降噪方法 控制声源 118 聽力保護常见的护耳器的类型 耳塞 被动降噪耳罩 企業應當提供三種以上護耳器供職工選用 119 聽力保護合理降噪值 降噪不足 最恰當 降噪过度 L AX 防護後耳內噪聲dB A LAeq 8 85dB需採取聽力保護 L AX 120 聽力保護 護耳器評價 配戴護耳器的有效A計權聲級L AX評價 歐規 OB方法 ISO4869 2 H M L方法 SNR方法 美規 NRR方法 121 聽力保護 護耳器評價 NRR 122 聽力保護 護耳器評價 123 聽力保護 護耳器評價 NRR 7 2 雙通道耳內噪聲量測技術 可同時監測 工人日接觸噪聲TWA值耳內降噪後的日接觸噪聲TWA值 124 125 職業危害因素現場檢測及控制手傳 全身振動 126 振動基本概念 頻率頻率 單位時間內振動的次數 Hz 位移 速度 加速度位移 離開平衡位置的瞬時距離 mm 速度 振動的位移對時間的變化 m s 加速度 速度對時間的變化 m s2 127 振動分類 人體振動 測量加速度 手傳 局部 振動 高頻率 高強度 全身振動 低頻率 低強度機械振動 測量位移 加速度 128 參考標準 BS6841 ISO2631 1 全身 ISO5349 手臂 ISO8041 儀器製造標準 TLV ACGIH 129 手傳 全身振動 130 什麼是手傳振動HAV HAV為工作上操作工具所產生的振動傳導到工人的手及臂HAV導因于工人操作時需 握住電動工具 如路面破碎機手握設備 如割草機手握材料由機械來加工 如托架研磨機 131 手傳振動 HAV 可導致什麼傷害 長期曝露在手傳振動HAV可導致手及臂的一定程度永久性傷害 已知的有 手傳振動徵侯群 HAVS 132 手傳振動HAV對人體健康影響 血管及循環問題觸感神經問題肌肉不協調其他 133 手傳振動 HAV 可導致什麼傷害 血液循環系統 白指症VWF 白指症通常產生在手或身體在濕或冷的環境下操作振動工具時第一個徵兆為 手指常常出現偶爾的變白 當侵害發生時 手指會麻木有針在刺痛的感覺 接著侵害結束後 白指變成深紅非常疼痛感覺神經損壞當手指的神經受損 表示手指對溫度變化的感覺降低 並可能導致手指永久性麻木 刺痛損及肌肉 骨及關節手失去力量並且手臂痠痛 134 正常動脈 肌肉 正常流通 損害動脈 流通受限 血管不正常 手傳振動對健康影響 135 皮膚的微血管收縮 136 白指症雷諾氏徵候群 手指變白因為血液流通不良 然後因血管膨脹變藍以保持血液在組織 最後當血液回流而變紅 137 徵狀 前階段 手指前端變白因冷而惡化常被誤認為凍瘡剛開始數分鐘再繼續曝露變白部份擴大侵害增加因素 頻率強度期間 138 徵狀 後階段 發生在四季中不論是否在工作中引發由冷振動物尼古丁嚴重案例壞疽截肢 139 典型手傳振動來源 拴牢工具切割工具磨光的工具花園整修工具壓密工具鑽孔工具其他 140 手傳振動 141 手傳振動 142 可貢獻于手傳振動危害的主要因素 振動強度多強 使用工具及設備多久 使用設備的不方便性 手握設備多緊 當使用設備時 手有多冷 多濕 個別懷疑 抽煙者有較大的風險 143 中國國家標準GBZ2 2 2007工作場所手傳振動職業接觸限值 在日接觸時間不足或超過4h 將其換算為相當於接觸4h的頻率計權振動加速度值 144 手傳振動測量方法 分別測量X Y Z三軸振動的頻率計權加速度 取三軸中最大測值 ISO建議 三軸必須同時測量 145 手傳振動檢測技術加速度傳感器安裝位置 146 適配器 手傳振動檢測技術 適配器位置及安裝固定 147 手傳振動測量儀器 採用有計權網絡的手傳振動專用測量儀 直接讀取計權加速度或計權加速度級 頻率範圍 5Hz 1500Hz建議 採用可直接讀取計權加速度值 m s2 的手傳振動專用測量儀 若測量儀器只測得計權加速度級 dB 尚需通過公式換算成計權加速度 m s2 148 149 在檢測時 必須落實在每一個工作時段 150 手傳振動危害控制 改進工具的振動強度 加強工具維修及保養 更新為低振動強度及更舒適的工具降低接振強度 防振手套 減振手柄套 改進手握工具姿勢更符合人機工效學 151 手傳振動危害控制 減少接振時間 每小時必須完全停止接觸至少10分鐘 調整接振的工作時間保持身體及手部暖和培訓 正確使用設備 152 防振手套 頻率在200到500HzISO10809方法用于量測及評價手套的振動傳輸 153 全身振動 人體足部或臀部接觸並通過下肢或軀幹傳導到全身的振動 154 155 肩胛4 5HZ 下手臂4 10HZ 脊柱10 12HZ 振動對人體的危害頻率 156 157 158 全身振動 159 全身振動 160 全身振動生物機能學座標 161 X軸 背至胸Y軸 右至左Z軸 足至頭 ACGIH2011全身振動TLV 162 加速度TLV az ACGIH2011全身振動TLV 163 ax ay 加速度TLV 164 作業場所全身振動強度衛生限值 GBZ1 2010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全身振動檢測儀 165 166 職業危害因素現場檢測及控制 高溫 WBGT指數 167 高溫危害 熱危害 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後認為 在熱環境作業 工人身體內部溫度超過38 時 熱所誘發疾病之機率將增加 168 美國NIOSH對熱環境定義 外在環境熱 氣溫 輻射熱等 與接觸工人因工作負荷在體內所產生代謝熱 Metabolicheat 透過人體熱生理調節後 仍可使接觸者身體內部溫度上升到38 以上之環境 169 高溫危害的來源 環境貢獻 輻射 對流 傳導 蒸發新陳代謝熱 工作負荷 食物隔離熱源 衣物 防護衣 人體代謝熱 M 與環境之熱交換模式 170 人體與高溫環境熱交換 S 熱蓄積變化 人體與環境間熱交換淨值 當S為零時 人體內部體溫不改變 M 工作負荷代謝熱 勞動強度 R 輻射熱E 蒸發熱 C1 對流熱C2 傳導熱 171 高溫作業對體溫調節影響 人體熱平衡失調 氣象條件和勞動強度共同影響 172 人體熱調節體溫模式 熱 體溫 37 C膚溫 34 C 視丘下部 錯誤訊號 視前區神經單位 體熱含量散發 血液循環加速 出汗 173 人體熱調節體溫模式 出汗 人體主要散熱方式 蒸發熱580kcal 公升 每日出汗量6公升為生理最高限度 排汗不應超過體重的1 5 皮膚血液循環 皮膚血液循環加速 使皮膚平均溫度升高 皮膚血液流量與 人體溫度 皮膚平均溫度 之差值成反比 與代謝率成正比 174 高溫危害對人體生理之影響 熱衰竭熱痙攣熱中暑 175 熱衰竭 HeatExhaustion 原因 大腦皮質血液供應不足 造成之虛脫狀態症狀長時流汗導致脫水口渴 身體衰弱 頭痛及頭昏眼花處置方法移至通風場所 躺下並將腳抬高超過頭部補充含鹽水份 176 熱痙攣 HeatCramp 原因 出汗過多或大量喝水而導致血內鈉離子濃度過低症狀 抽筋處罝方法 補充食鹽水 177 熱中暑 HeatStroke 原因 體溫調節系統嚴重失調而無法正常排汗並維持熱平衡症狀皮膚乾熱 發紅 沒汗水體溫高至41 C以上精神錯亂 神志不清 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