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未来的粮仓.doc_第1页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doc_第2页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doc_第3页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doc_第4页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说课稿 石河中学 谭西平一说教材。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里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比较典型的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着重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教学本单元的说明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生物、环境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说明事理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果关系,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教材设置本单元的意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1. 使学生初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并学习阅读和写作事理说明文。2.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观察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3.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引发学生思考祖国和人类的未来,进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4. 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的结构,并了解从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二说教学设想。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多年来,我常常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因此我认为,教给学生必要的常识是自然的,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方法,培养他们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是自然的,而我对“传道”还有一个理解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且,在“授业”的过程中,一方面教给他们学习的钥匙,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能力。因此,进入本单元,我就让学生先浏览整个单元,包括四篇课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写作等,对本单元有个整体感知和初步了解。另外,“单元说明”是必读的,而且得用心读,做批注。因为它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一定的提示性和启发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同时,它也阐明了本单元文体的有关特点、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等,学生从这里即可了解有关常识,掌握学习的钥匙,明确学习的目标。这一步相对于以前那种通过逐课讲读、练习、总结来落实知识的传统教法有一定的突破,而且对于实践由“教”到“不教”的教学思想很有实际意义。教学本单元,要注重整体阅读。本单元四篇事理说明文分别介绍了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前三篇侧重自然事理,第四篇侧重社会事理。四篇独立的课文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通过几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实现学习目标。教学顺序也值得斟酌。如果按以往的常规思路,往往是先以两篇讲读课文为教学范例,再以两篇自读课文作为训练的文本。而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来分析,把事理说明文的文体常识融合在有一定难度的讲读课文中去实施教学,往往教学任务繁赘,课堂教学显得臃肿而拖泥带水,教学重点不突出,效果并不佳。本单元两篇讲读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文中有很多关于生物学、物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列举的有关材料,学生都很难理解和接受,需要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为了有效而轻松地实施教学,同时也为了更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打破先讲读再自读的套路,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方案,就是由师生共同商定四篇课文的学习顺序。在发动学生浏览全单元之前,我先提出这种设想,学生有目的地浏览,这样学生整体阅读本单元也有兴趣和目标。浏览完后,学生谈看法,老师提建议。这个过程有趣而有效。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也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习顺序的确定上,我们的依据主要是难易程度和关注程度,原则上先易后难,关注率高的先学。这样就可以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兴趣。通过摸底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最关注的要数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课文,看到标题,学生就想知道“海洋为什么是未来的粮仓”。而且这篇文章难度不大,即使不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常识,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也能基本把握作者所说明的事理,而且很容易理清文章的结构条理和逻辑顺序,课后第二、三题正好便于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事物说明文,有一定的阅读说明文的基础,只是对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了解得不够。如果先刻意去讲解事理说明文的常识,去比较这两种类型的异同,恐怕学生很难接受,老师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或者把很多精力放在弄懂文章所阐述的理论和列举的材料上,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以浅显的自读课文开头进行教学其实也遵循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在教学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先淡化文体常识去引导阅读,在学生自然地理解有关事理之后,再进一步有意识地融合文体常识去分析,归纳,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教学,是最适合于本文的教学手段。2. 注重比较阅读和迁移训练,是最实用的方法。将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比较,将课外文章与课文作比较,将课内与课外联系,从课内到课外迁移。3.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作用。课前浏览本单元,商讨学习顺序;课上看图片,展开想象,丰富知识;课外查资料,制课件,开展探究活动。四说教学重难点。事理性说明文往往都是为了解决某方面的问题而写的,实用性很强,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教学生阅读这篇课文,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文章的目的性,文章阐释的是什么事理,想要解决人们关注的是什么问题及怎样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注重四个方面:1. 把握文章所说明的事理。2. 理清文章结构安排的逻辑顺序。3. 进一步掌握不同的说明方法。4. 体会文章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特点。其中,让学生领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以及对文章逻辑顺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五说教学过程。 先单元整体感知,再分五个板块进行。第一:引导阅读,快速而轻松地把握课文内容。第二:融合文体常识指导分析,把握教学要点。 (一)把握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及其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二)分析说明顺序。明确:1. 段落过渡与衔接; 2. 总分结构与逻辑顺序。(三)分析说明方法:以课后第二题为例分析,侧重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 (四)体会说明语言(这一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取舍):以课后第三题为例,体会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表程度、范围、限定等方面)。第三:迁移拓展。(一)通过图片欣赏,了解海洋食物、 海洋污染、 海洋环境保护等知识。(二)想象拓展:通过媒体展示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开头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海洋是未来的 ”,意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洋资源。第四:课堂训练。训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栖身地,落实文体知识,培养阅读能力。第五:课外活动。思考有关人与自然的主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增强海洋意识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大问题。 打印教案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 石河中学 谭西平【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与思路。 2能识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认识海洋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与思路。 2能识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1. 理解本文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2. 领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了解事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教学过程】一单元整体感知。让学生明确事理说明文的学习目标。二引导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10分钟左右)(一)看图片和视频,导入课程。(二)速读课文。讨论、交流问题: 1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三融合文体常识指导阅读,把握教学要点。(20分钟左右) (一)把握文章所说明的事理。讨论:1. 这篇文章阐释了什么事理? 2.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有什么区别?明确:1. 本文说明的事理。 2.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二)分析说明顺序。 思考并交流: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本文的内容的? 明确:1. 段落过渡与衔接。2. 总分结构与逻辑顺序(由果到因及事物的几个方面)。(三)分析说明方法: 以课后第二题为例分析。课文在阐释事理时,运用了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四)体会说明语言(这一步根据课堂进展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取舍): 以课后第三题为例,体会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表程度、范围、限定等方面)。(五)小结:事理、结构及顺序、方法、语言四个方面。四迁移拓展。(5分钟左右)(一)欣赏图片,并得出结论。(二)想象拓展: 展示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开头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海洋是未来的 (补充:大粮仓、大矿场、大能源库、大药房、大建材基地、栖身地、地球气候的天然调节器)五课堂训练。(10分钟左右) 训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栖身地六课外活动。(一)思考: 1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现今人们保护环境的主题,为了让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该怎么办?2面对人类“下海、入地、上天”的探索,你有什么感想?(二)探究活动:班级分组,讨论下列一些专题,要求人人找资料,准备下一次课堂发言。每个小组要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 1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 2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的有关新闻与图片。自备教案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 石河中学 谭西平【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与思路。 2能识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认识海洋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与思路。 2能识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3. 理解本文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4. 领会到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以及对文章逻辑顺序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单元整体感知。让学生明确事理说明文的学习目标。二引导阅读,把握课文内容。(10分钟左右)(一)看图导入课程。1. 图片1,图片2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图片3 :生死危机粮食?2. 师问:从上面的图表和文字中,大家看到了什么现状?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讨论。过渡:(第一段)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人类将从哪里获取粮食?3. 图片4 过渡:海洋奇妙的世界4. 视频欣赏:奇妙的海洋 5. 引出课题。(二)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如海藻=15小麦) 2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藻类、浮游生物、鱼虾、未开发的海洋生物)三融合文体常识指导分析,把握教学要点。(20分钟左右) (一)把握文章所说明的事理。讨论:1. 这篇文章阐释了什么事理? 2.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有什么区别?明确:1. 本文说明的事理:原因(海洋为什么是未来的粮仓)2.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它说明的目的主要是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比如海洋为什么是未来的粮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等等;而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回答“是什么样的”的问题,比如苏州园林、未来的桥梁、导弹、小动物针鼹等。 区别的关键:一个是具体的事物,一个是抽象的事理。(二)分析说明顺序。 思考并交流: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本文的内容的? 整理提纲,明确:1. 段落过渡与衔接。(扫读课文)2. 总分结构与逻辑顺序(由果到因,事物的几个方面)。(三)分析说明方法: 以课后第二题为例分析。课文在阐释事理时,运用了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四)体会说明语言(这一步根据课堂进展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取舍): 以课后第三题为例,体会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表程度、范围、限定等方面)。(五)小结:事理、结构及顺序、方法、语言四个方面。教师: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到了海洋为什么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明白了在说明事理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的语言要准确,可以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我们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学习,更加深了对海洋的了解,我们知道:海洋不仅是人类未来的粮仓,它还蕴含着无尽的矿藏、能源,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增强海洋意识,都有保护好海洋资源的责任和义务。四迁移拓展。(5分钟左右)(一)图片欣赏: 1. 海洋食物。2. 海洋污染。3. 保护海洋环境。提问:从上面的图表和文字中,你又了解到什么令人高兴的或者堪忧的信息?又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结论:1. 海洋能提供丰富的食物; 2. 海洋污染严重; 3. 增强海洋意识,保护海洋环境,保护人类未来的粮仓。(二)想象拓展: 媒体展示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开头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海洋是未来的 (补充:大粮仓、大矿场、大能源库、大药房、大建材基地、栖身地、地球气候的天然调节器)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在取得繁荣进步的同时,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而“入地”“下海”“上天”则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三大出路,其中尤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8%,从这点上看,地球基本上是个“水球”。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是人类未来的“大粮仓”“ ”“ ”“ ”“ ” 保护和合理开发海洋关系到人类能否在地球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gx/more.asp?i=1219&title=8&press=11五课堂训练。(10分钟左右) 训练:海洋是未来的栖身地海洋是未来的栖身地 在地球人满为患的威胁渐渐向人类进逼的今天,人类在陆地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人类未来的栖息地也主要寄托在海洋上。除移山填海造人工岛外,建设海上浮动城市也将变为现实。日本的一些建筑商正计划在离东京120千米的海面上筹建世界上首座可居住100万人口的海上城市,估计将耗资2000亿美元,将在21世纪下半叶建成。 移居海底也是人类未来的一条栖身出路。现代科学技术已有可能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早在1912年,人类便开始了建造海底居民点的试验。这年,在红海苏丹港外水深14米的海底,一名叫柯斯塔的苏丹人自告奋勇地出任海底居民点的“村长”,带领20户居民共50多人移居海下。70多年中,尽管不少移居村民已先后去世,但新居民前仆后继在海底生活,人丁越来越兴旺。现代科学技术完全可以解决海底居住的一些技术难题。为了更好地利用广阔的海洋空间,开发海底资源,更大胆的设想已被科学家提出,即运用遗传工程技术将人类本身由单一的“陆地人”改造成能适应海洋生活的“两栖人”。1. 本文从 、 、 、 四个方面说明了“海洋是未来的栖身地”。2. 划线语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3. 体会文章加点的字表达的准确性。 人类未来的栖息地也主要寄托在海洋上。 现代科学技术完全可以解决海底居住的一些技术难题。六课外活动。(一)思考: 1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现今人们保护环境的主题,为了让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该怎么办?2面对人类“下海、入地、上天”的探索,你有什么感想?(二)探究活动:班级分组,讨论下列一些专题,要求人人找资料,准备下一次课堂发言。每个小组要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 1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 2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的有关新闻与图片。板书设计: ! 逻 总说 海洋粮仓 举例子 作诠释 辑 ? 顺 1. 海藻 分类别 列数字 序 分说 原因 2. 浮游生物丰富 3. 鱼虾众多 作比较 4. 未开发的海洋生物 说明顺序 事理(抽象) 说明方法 事物(具体)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同步练习一、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栖息(q) 磷虾(lng) B开辟(b) 潜力(qin) C维生素(wi) 捕捞(b) D浒苔(h ti) 鹧鸪(zh g)二、下列形近字组词错误的一项是( ) A虑:深思熟虑 虚:谦虚 B资:资本 姿:姿势 C鳞:波光鳞鳞 嶙:嶙峋 D维:维护 惟:惟心三、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海洋被污染,森林被砍伐,人类在不断地索取,也在不断地破坏。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面对着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失去了我们的生存所需时,我们至高无上的人类才会意识到自己都做了什么。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盲目的幻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对我们来说是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的迫近更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我们必须为自己敲响警钟。 1、生死攸关:_ 2、满目疮痍: _ 3、危言耸听:_ 4、不言而喻:_四、阅读课文,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并说明理由 A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对海洋的研究开发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B海洋能提供给我们的藻类、浮游生物、鱼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食物。 C深海和远洋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和开发我们还会获得更多的食物来源。 D海洋中有大量可待开发的资源,只要人类能无限地开发利用,无限地进行捕捞,就不用担心地球上会缺少人类所需的食物。 理由:_五、解释说明加粗的词在句中所起到的作用 1、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_ 2、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他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_六、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1、本段的说明中心是什么?_2、指出文中加粗词具体指代的内容。 它们:_ 这:_ 3、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解释它的作用。 说明方法:_,作用:_ 说明方法:_,作用:_ 参考答案: 一、D 二、D 三、1、关系到生存和死亡。2、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3、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4、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四、D 作者是基于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条件而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五、1、“可耕”是对土地资源的限制,从而说明资源短缺。2、“不破坏生态平衡”这个短语表明了作者的基本立场,对海洋的开放和利用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六、1、藻类可以作为人类的食品。2、它们:可食用藻类。 这:某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七、1、列数字,说明人工养殖食用藻类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2、作比较 说明藻类新品种是优质营养物质。 /gx/more.asp?i=1219&title=8&press=11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在取得繁荣进步的同时,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而“入地”“下海”“上天”则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三大出路,其中尤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8%,从这点上看,地球基本上是个“水球”。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是人类未来的“大粮仓”“大矿场”“大药房”“大能源库”“大建材基地”保护和合理开发海洋关系到人类能否在地球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海洋人类未来的“大粮仓” 海洋人类未来的“大矿场” 海洋也是人类未来的“大矿场”。海水中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大多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据推算,每立方千米海水中,除去水分之外,还有3750万吨化学物质,价值在10亿美元以上,其中盐3000万吨、氧化镁320万吨、碳酸镁220万吨、硫酸镁120万吨、溴72万吨 在靠海岸的滨海地层里,富集着丰富的钛铁矿、金红石、锆英石等稀有金属矿物。在海底还蕴藏着大量的矿物资源,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现已探明海底金属结核就有锰、铜、镍、钨等40多种,每平方千米的海底下就蕴藏1万5万吨矿物团块。仅锰结核矿,全球海洋储量就达3万亿5万亿吨,并且每年还以1000万吨的速度增长着。其中含铜量海洋是陆地的50倍,含镍量为600倍,含钨量为3000倍。估计整个海洋的矿产资源达6000亿吨。 海洋人类未来的“大能源库” 海洋又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除可以利用潮汐、波浪、海水温差等发电外,海水中蕴藏的铀约有40亿50亿吨,为陆地储量的数千倍。海水中的氘和氚所蕴藏的总能量折成石油将超过现有海水的总体积。1千克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10000吨标准煤。如把海水中的氚通过核聚变方式向人类提供能源,可供人类利用几百亿年,而且是一种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海底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估计储量约有1000亿3000亿吨,为陆地可采量的15倍以上。 近年来,美国科学家又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新的能源冰的沼气水化物(即可燃烧的冰)。专家们估计海底下储藏的这种燃料有10万亿吨,相当于目前已知古生物能源载体所含碳的两倍,据说可供人类开采利用100万年。1997年,美国科学家还在大西洋西部的布莱克海脊发现了一个固态甲烷储藏地,其储藏量相当于150亿吨煤炭。 海洋人类未来的“大药房” 海洋不仅是人类未来的“大粮仓”“大矿场”和“大能源库”,而且还是人类未来的“大药房”。药学工作者用现代科学方法已从20多万种海洋生物中筛选出具有药理活性的海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1000种以上,同时还从海洋矿产和黑泥中发现和提炼出多种药物。日本科学家还从海洋动植物中分离出大约3000种有医用价值的物质。按海洋药物的用途大体可以分为:治心脑系统药物、抗癌药物、抗微生物感染药物、滋补保健药物和其他药物五大类,构成一个门类较多、数量众多、品种繁杂的“蓝色大药房”。既可用于人类疾病(特别是癌症)的防治,又可用作农牧业的病虫害防治。从河豚鱼子中提炼出一种极为珍贵的抗癌药物“阿拉伯糖核嘧啶”。海洋中的一种多毛纲动物海蚕,含有一种毒素,可杀死昆虫。科学家已从中分离出一种毒性很强的农业杀虫剂海蚕毒素,杀虫效果极好。与化学农药比较,它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对人畜等热血动物无害,在土壤中也不会存留很久,是人类未来的一种理想的农业杀虫剂。 近年来,美国科学家从海洋生物中还发现许多可以增强动物免疫力的活性物质。临床试验证明,将这种免疫物注入人和动物体内,可提高免疫力一倍多。 又据专家研究发现,海水中含有与人体血浆相同的成分,具有特殊的医疗功能,能治疗多种疾病。在3537的温度下,海水所含的各种矿物盐和微量元素(共有70多种)能通过皮肤进入人的肌体,可促进疾病的治疗。海水中含的多种微小的活性物质,浮游生物能分泌出一些具有抗生素灭菌的物质和激素。这些物质在进入人体内部后能激起化学反应和带来生物平衡。 研究海洋生物还可破解不少人类之谜。如通过研究鱿鱼的神经细胞可能会最终找到战胜人类老年痴呆和帕金森氏病的有效途径。 利用海水、阳光和海滨空气来治疗、健身的海疗法,也是目前很有吸引力的健身疗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蓝色海洋中还会发现更多的“仙丹妙药”,为人类健康效力。 海洋人类未来的“大建材基地” 从已发明的技术看,未来人类向大海要建筑材料的梦想将会变成现实。20世纪90年代,西班牙工程师豪尔赫扎普等发明了一种生物建造法,向大海要建材。他们以金属网和电流为原料,再利用海洋中的生物(主要是贝类)制成可以完全使用的砖、瓦、管道及其他建材。首先,工程师们把金属网制成预定的形状,并将其放入海水中。接着,给金属网通上微弱的电流,剩下的工作就由海水和热带海底动物来完成,这样工程师们就可坐享其成了。仅需3个月,金属网上就会布满一层厚度为半厘米的有机物(碳酸钙),各式各样的建材便成型了,而且物美价廉,经久耐用。 被誉为“日本的爱迪生”的著名发明家藤增博士还发明了一种化学建造法,用一种凝固剂直接将海水变成坚硬的石砖。 由此看来,海洋也将是人类未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建筑材料基地。 海洋人类未来的栖身地 在地球人满为患的威胁渐渐向人类进逼的今天,人类在陆地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人类未来的栖息地也主要寄托在海洋上。除移山填海造人工岛外,建设海上浮动城市也将变为现实。日本的一些建筑商正计划在离东京120千米的海面上筹建世界上首座可居住100万人口的海上城市,估计将耗资2000亿美元,将在21世纪下半叶建成。 移居海底也是人类未来的一条栖身出路。现代科学技术已有可能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早在1912年,人类便开始了建造海底居民点的试验。这年,在红海苏丹港外水深14米的海底,一名叫柯斯塔的苏丹人自告奋勇地出任海底居民点的“村长”,带领20户居民共50多人移居海下,70多年中,尽管不少移居村民已先后去世,但新居民前仆后继在海底生活,人丁越来越兴旺。现代科学技术完全可以解决海底居住的一些技术难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广阔的海洋空间,开发海底资源,更大胆的设想已被科学家提出,即运用遗传工程技术将人类本身由单一的“陆地人”改造成能适应海洋生活的“两栖人”。 海洋地球气候的天然调节器 海洋大气系统是地球气候的巨大天然调节器,保持和保护这个系统的自然调节和平衡力不受人为破坏,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海洋调节气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量收支平衡器。海洋吸收的热量(主要是太阳辐射)和散失的热量(主要是蒸发)基本保持了收支平衡,它对地球气温保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起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缓解地球气候变暖。海洋是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废气的巨大容器,生长在海洋的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就可以吸收大气中大约30%左右的二氧化碳,一种像虾一样专吃浮游生物的甲壳动物,在食后要沉入深海排泄,也能使有机碳在海底沉积。用卫星数据推算,海洋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11亿吨。 3向地球大气提供氧气,保持氧气同位素组分的平衡。前苏联科学家B布加托夫,经过20多年研究,证实地球大气中的氧气除1/3是地球绿色植物释放的外,有2/3是地核通过海洋向大气提供的,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氧气在大气中混合才保持了氧气同位素组分的平衡。海藻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也大量释放出氧气,参与氧碳平衡。 此外,海洋里的巨大洋流运动(特别是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水温的波动,可使天气发生异常变化,为人类预报、预防全球异常气候提供了重要线索,以利人类防灾减灾。 由此看来,在全球人口不断增加、陆地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保护海洋,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使它不受污染,对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何等重要啊!然而,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远不如宇宙空间,从联合国公布的数据看,人类调查过的海底还不到5%,海洋的面目究竟如何,人类还认识得很不够。更令人痛心的是,人们至今还把海洋当成填不满的垃圾场和污水坑,任意向海洋排放污水和工业废物,使它遭到严重的污染,同时又采取过度开发、残酷捕捞等手段,掠夺海洋资源,使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此,地球已在大声呼吁:是到了人类应该保护和拯救海洋的时候了,如果没有健康的海洋,人类也注定要灭亡! 人类啊,清醒吧!要时刻注意保护好自己未来的希望海洋。(摘自百科知识1998)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课堂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先总说后分说,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精致,层次清楚,水到渠成阐释事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与思路。 2能识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认识海洋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教学重点】 1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与思路。 2能识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教学建议】 1展示地球的立体图像,感知海洋所占的比例之大,陆地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的现状,由吃饭问题引出课题。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依据关键语句(过渡语句)交流: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理清课文的思路及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果溯因。 4学生研读课文的36段,找出其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语言准确的特点。 5研读开头和结尾,找出议论性语句,理解其首尾照应的特点及作用提示或者警醒人们增强“海洋意识”。 6学生探究交流:海洋除了给我们提供粮食之外,还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由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说课稿安海中学 许文展一、说教材本篇课文选自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第3篇课文(自读课文),整个单元均是事理性说明文,本课主要介绍海洋科学方面的知识。说明文在上学期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基本能掌握说明文的结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等,教材安排本课主要目的在于学生运用掌握的说明文的方法自学课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事理性说明文,主要阐释原因:即海洋是未来粮仓的原因。全文主要从第二部分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原因。文章谈了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但这粮仓的粮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而是广义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和鱼虾。文章的结构为总分总式。这篇文章主要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把握文章要点,了解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主要说明方法有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使学生能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来写作事理性说明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之所以安排在本册还有一个原因:我国是世界上海洋国家之一,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辽阔的海域是祖国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在21世纪,无论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公民来讲,增强“海洋意识”都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一大问题,文虽短,所谈的问题却很大。这篇课文的教学将是给学生带来的是一个新的体验,认识大海,了解海洋知识,对树立海洋意识是很有帮助的,保护海洋,实际上是保护了人类,增强环境意识,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课前的预习的过程中,要求阅读相关的海洋知识(包括教师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