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心中永远的痛”.doc_第1页
让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心中永远的痛”.doc_第2页
让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心中永远的痛”.doc_第3页
让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心中永远的痛”.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心中永远的痛” 摘要:文言文中的传世佳作,大多禀承了“诗言志”的传统,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精品。但是,毕竟相距时代久远,不像现代作品那样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要赋予文言文时代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文言文教学不再是老师“心中永远的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激活;价值;审美情趣;培养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文言文是一朵魅力四射、历久弥香的奇葩,它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魂。这些文言文无论在文化传承还是审美熏陶,无论是在语言习得还是道德塑养上,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有着无法估量的教学潜能。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文言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潜意识下拒绝文言文,不能主动去学习文言文,使得文言文教学成了学生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面对这种状况,我为学生们不能主动、完整地学习中华文化的精髓而深感痛心。我相信这也是多少年来不少新老语文老师“心中永远的痛”。老师面对学生的不理解,逐渐将重心拉到词语理解上去,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最后译成白话。这样一来,文言教学课成了“一言堂”,气氛沉闷,学生毫无兴趣。笔者心里老是觉得这种做法似乎与新课程的教学精神相违背。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激活文言文教学呢? 一、赋予时代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新课程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而文言文中的传世佳作,大多禀承了“诗言志”的传统,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精品。但是,毕竟相距时代久远,由于文字的隔阂,不像现代作品那样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这就有必要想一些办法,赋予作品一定的时代感,以便于学生“亲近”。 首先,教师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文言文有什么价值。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在书面语言上取得了统一。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文言文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那些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的千古名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崇高道德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透射出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念、民主风度和气质与科学精神,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文言文中有许多漂亮的表达方式、严整的语法结构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古汉语常用字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在现当代,不少名家伟人,如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等,他们都是探究、借鉴和继承古代文化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写作的大量旧体诗、古体诗词、文言书信都植根在深厚的古代文化艺术基础之上,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文言文能更好地了解祖先,探究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上有意识先作一番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又让学生从中切实体会到学习文言文对他们的个人成长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二、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典雅,这一独特的语言特点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我们要善于利用那些留有创造空间的语言,巧妙设计一些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去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讲到烛之武的牢骚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是烛之武,之前没被重用,危急时刻才来求你解决困难,你会怎么做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们表现出很高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性,很多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出奇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其中有两个同学的想象较有代表性:一个学生说,若我是烛之武,就不答应郑伯。因为我这么有才能,他却不重用,把我埋没了几十年,可见这样的国君不是个贤君,甚至有可能是个贪图享乐的庸君、昏君。孟子不是说过,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爱护,臣下就可以背弃国君吗?所以这样的君主就要灭了他,还可能是替百姓做了件好事呢!我这么有才可以去侍奉别国的贤君,替百姓造福。另一个学生说,如果我是烛之武,我会答应郑伯。因为一个人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国都快保不住了,何以家为?但,不能这么爽快地答应他,要向他提几个苛刻的条件,以解埋藏在心里几十年的怨恨。这两个相反的观点,都想象得较合理,也较有说服力。令人折服于他们的想象力的同时,客观上对学生又起到了多重作用: 1、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2、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 3、有利于部分学生把他们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宣泻出来,化解生活的矛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能达到“用古人的话诉说学生自己”的这种共鸣效果,让古人和今人的心相通,化他人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文言文便不再与我们隔膜。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就活起来了。 三、享受“美”餐,释放学习热情 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古代优秀作品,当然是古汉语学习的语言材料,但他们首先是文学作品,应该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提出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文言文中美的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人作文很讲究文章的形式美。语言上讲究锤炼、修辞、平仄、押韵等,使文言文读起来或节奏分明,音调铿锵,或声韵和谐,气韵悠扬,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如孔雀东南飞中,用带有民间口语性质的语言写成,每五个字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又铿锵有力。学生诵读时在美的享受中能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内容。 文学作品的内容总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出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思想和情感带给人们精神的震撼。鸿门宴中刀光剑影,让人为刘邦的雄才大略喝彩,也让人为错失良机的一代枭雄项羽扼腕叹息,读来荡气回肠。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在剑拨弩张中,靠三寸不烂之舌化干戈为玉帛,让人无不为他的机智勇敢拍案叫绝。我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很多学生被其中的氛围感染,情不自禁地发出重重的感叹。又如教学祭十二郎文一文,这篇散文以特有的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世间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极致,强烈地叩响了人们的心灵。文章悼亡伤逝,亲情浓郁,往往令经历过人世沧桑的成年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而青春年少、末谙世事的学生就难以动容。如果我们能够以现实生活中的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祖孙之情、朋友之情等生活体验作为情感纽带来引导学生,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还可以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从而获得性灵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和感受作品的情理之美,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文言文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