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特色简介.doc_第1页
临县特色简介.doc_第2页
临县特色简介.doc_第3页
临县特色简介.doc_第4页
临县特色简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县秧歌临县秧歌是临县春节文化活动的主要传统形式,流传千年之久。它的演唱形式独特,表演别具晋西黄土风味,组成形式灵活多样,队伍阵容可多可少,多则三、五百人,少则一、二百人,潜力巨大,市场广阔,群众喜闻乐见。提高品位,可发展成为世界人民的文化形式.“伞头秧歌”俗称“闹秧歌”、“闹会子”、“闹红火”。传统的伞头秧歌由一名“伞头”担任头领,既是秧歌队的主唱,又是指挥,还要在表演中调动情绪,制造气氛;当两家秧歌队相遇时,伞头还要代表秧歌队与对方竞唱,甚至同外界的诸多交往都由伞头出面。这既是“伞头秧歌”名称的来历,也是区别于其他秧歌的主要特点。临县伞头秧歌集音乐、舞蹈、武术、民歌、表演唱和小戏为一体,是一种气势粗犷、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广场艺术。出行表演(俗称排街)时,仪仗队(古为执事,今为门旗)前行,乐队(打击乐,吹奏乐和丝弦乐)随后,主体队伍便是以扭秧歌和唱秧歌吸引观众的伞头秧歌队。有些乡镇如索达干乡的伞头秧歌队还保留着传统的龙灯舞,招贤镇的文鼓子和城关镇的武鼓子把驾鼓子、拉花子(类似踢鼓拉花)以及外地的腰鼓舞、霸王鞭融进伞头秧歌中。伞头秧歌队一般以舞狮收尾。伞头秧歌的表演以扭和唱为主,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唱交替进行,形式生动活泼。扭秧歌多在“过街”(行进过程中)、“掏场子”(进入广场或院落时,先要开辟表演区域)和“小会子”(单独进场表演)的场合进行;唱秧歌可以在任何相对稳定的场合下进行,伞头要在不同场合下见景生情,即兴编词演唱,这也是伞头秧歌的重要特色。伞头秧歌的唱词艺术亮点有三:一是讲究四句押韵,灵活多变,每句唱词由七至十二字组成,四句押一韵。二是语言生动,构思巧妙,以其高超的逻辑性与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见长,头句起二句承三句引深四句画龙点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是地方性强,通俗明快,唱词基本上以本地方言为主,所述内容贴近生活,为地方百姓喜闻乐见.伞头秧歌的曲调以民族五声音调为主,节奏多为四二节拍,旋律婉转悠扬、明快开朗,叙事性强。近代吸收了大量当地民歌和戏曲音乐的营养,伞头秧歌的曲调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据资料分析,伞头秧歌起源于古代“迎神赛社”活动。清代时,秧歌队祭雨神、河神的仪式尤为隆重,伞头挑伞扭唱正是表达了百姓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善良愿望。随着时代的进步,祈禳的内容逐渐被民间喜庆(婚嫁、生子、新建宅院以及岁时节日)所替代,活动的时间也确定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临县红枣临县红枣历史悠久,几乎遍布全县,是全国最大的产枣县,号称“天下红枣第一县”。近年来,坚持红枣兴县战略,改良红枣品种,扩大栽植面积,红枣总面积达70万亩,正常年景产量约为7.5亿公斤,位列全国县级之首。随着天渊、鸿潮、元阳等中型加工企业和烘干加工作坊的建设和营运,红枣产业迅速发展,年总收入近2.0亿元,成为我县的一个支柱产业。临县民俗小吃 莜 面:莜麦炒熟磨成粉而成。可捏角(包馅,一般为羊肉胡萝卜馅),可做栲栳,可搓鱼鱼,可用河捞床制莜面河捞,佐料以辣椒、醋、蒜沫、香菜、花椒面、柿子酱、羊肉打卤等为主。莜面口味奇特,口感坚韧。黄河鲶鱼: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灰黑色,无鳞。头扁口大,有须两对。肉味美,为一优良的食用鱼类。鳔滋补,可入药。豆 腐:用大豆先去皮,水浸软,再磨成豆浆,煮熟,加卤水,后空出水分,在木制容器内压制成型。滑嫩适口,如再加辣子为佐料,口感更好。以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颜色纯白,质地精细,软而不脆等特点,誉满晋西,素有马尾提豆腐的美称。粉 条:年产200万公斤,色白,条匀,而煮沸,味道正,易贮存,不变质。品种有烩炒兼用的大片粉、二条粉,凉拌和做汤用的线粉、粉丝等。粉 皮:年产50万公斤,我县粉皮薄如纸,明如镜,既可凉拌下酒,又能与肉煮炒,一年四季皆宜食用。大烩菜:分荤、素两种,素烩菜以大白菜、南瓜、西葫芦、豆角、土豆、胡萝卜、豆腐、粉条等为原料,肉烩菜加羊肉或猪肉。做法是先将锅加热,倒入少许油,放入盐、大葱、大蒜、香菜、大料(猪肉烩菜)、花椒(羊肉烩菜)等佐料,再将上述原料翻炒后加水炖熟为止。大杂烩是当地老百姓最为普遍的一种吃法,味道非常可口,当地人用这样的话形容其好吃:香塌脑瓜盖哩!红印印饼子:以白面为主料,加少许油、盐,表层撒芝麻,盖有红印,象征吉祥。味喷香。臊子碗脱:由荞面精制而成,辅之以辣油、芝麻酱、老陈醋为佐料,另加一勺臊子(方言,由海带、粉条、黑豆等调制而成的小菜),吃起来粘而不绵、厚香适口。 许凡许凡,是伞头秧歌之乡的民间歌手。1926年出生于山西吕梁市临县许家峪村一个中等农民家庭,幼时读过一段私塾,颇具一定文化水平。中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家境每况愈下,以至不得不以乞讨为主,兼营农作度日,他的家世正如他的一首秧歌:老人们是高门大户家传耕读,到我手上改换门庭有官不做,手拿上打狗棍周游列国,虽然贫穷活得两天无拘无束。许凡编唱秧歌极有才华,他用秧歌反映现实生活,讴歌时代风貌;用秧歌表露思想情感,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用秧歌作为和人们生活交往的语言;也用秧歌塑造了他自己的形象。他一年四季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唱到哪里,见到啥就唱啥,一路乞讨一路歌。只要许凡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产生一串秧歌。这些年来他究竟唱过多少秧歌,谁也无法统计,但仅在社会上普遍流传的少说也有二三百首。许凡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对现实生活有着深切的感受体味和认识理解,加之思想上有毫无顾忌,因而他的秧歌内容真实具体。揭露事物尖锐辛辣,一针见血,许多秧歌具有很深的哲理性。在语言运动上,他有着相当娴熟的驾驭民间口语的才能,既活泼自然、生动形象,又风趣幽默,含蓄深沉。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结构上,他惯用七字句式,整洁凝练,干净利落。且多为同声同韵,听起来悦耳,唱起来上口,想起来回味无穷。因此,他的秧歌特别受人喜爱,人们到处传诵,到处评论,使他的名声也随之大震。在伞头秧歌覆盖的这一方土上,成为近年来特别走红的土歌星。许凡秧歌不光数量多,质量高,内容也很庞杂。若要分类,大致可分为贫穷、乞讨、交往、评论四大部分。秧歌贫穷类许凡多子女,又不善经作,加之懒惰,生活自然十分贫穷。这在他的秧歌里有着大量的反映。先看看这两首描述他生活状况的秧歌吧:瓮上敲一下单单地响,笤帚帚扫不得一颗米,油盐柴火没起取,没办法只好把锅吊起。称不起咸盐买不起炭,浑身的衣裳稀巴烂,一年四季糁糁饭,过时过节啃瓜蔓。“瓮土敲一下单单地响”,说明瓮是空的,连条帚都扫不得一颗米,而油盐柴火也买不起,那就只好把锅吊起来断炊了,穷得实在可以。第二首所描绘的似乎稍好一些,也只能吃点用高粱碾碎做成的糁糁饭稀粥。过时过节本该改善一下生活,然而只能啃瓜蔓,依然够苦的。那么他的家境又如何呢?看看下面的这首:老婆丑得没人看,跌倒拾不得一分钱,院里好象猪羊圈,家里如同十和殿。他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把他那腌脏、杂乱而又一无所有的家境描绘的淋离尽致。再看看他晚上睡觉的状况吧:一家人家七口子,一圪搭被子来回撅,盖住脑,露出DU(指屁股),睡到炕上还冻了脚。一幅多么狼狈不堪的生活图景啊!睡到炕上还冻了脚,自然有点夸张。但七个人盖一块被子,实在不堪设想。贫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许凡不怨天,不怨地,也不怨命运。他说:我没本事老婆拙,孩们还小光会吃,大浑圪留小赤DU,好赖过不了穷日子。最大的孩才一十三,最小的还在炕上拴,我一人再怎动弹得欢,还是过不了口粮关。自己没能耐,老婆又笨拙,子女太多,年龄又小,这就是他贫穷的原因,很客观地作了总结。家里生活过不下去了,他就领上老婆孩子外出谋生,当时叫“外流”。那么外流的结果又如何呢?听听他的叙述:许凡没听队长的话,把个算盘反打错,领上老婆朝南刮,飞起得了个落不下。家里栖惶出了门,外面到处抓浮人,一分钱也没赚成,回来更比走时穷。是啊!在那个捆得死死的年代里,外流是违法的,也是行不通的。有本事的人都寸步难行,他许凡又有多大能耐?因此在外流了一阵子之后,他不得不再返回故土。可这么一折腾,他的处境更加艰难了,于是他走上另一条道路:外流了二年跌下空,又遇上今年灾情重,吃了上顿没下顿,无奈何拉起讨吃棍。 秧歌乞讨类乞讨秧歌在许凡的全部创作中占了很大比例。这是由他长期的乞讨生涯所决定的。一方面他为了适应人们的要求,不得不把编唱秧歌作为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在长期的乞讨生涯中,他饱尝了最低层生活的酸甜苦辣,领略了人世间的艰难曲折,对现实生活有着更深刻的体味,这种思想感情必然会表现出来,并渗透到他的秧歌作品中去。许凡在拉起这根讨吃棍之后,应该说他的思想情感是极为复杂的。他并不傻,甚至比一般人还要聪明。他完全能够掂量出这根讨吃棍的份量。他懂得这根棍握在他手里对他的祖宗和子孙后代将意味着什么!在这种时候,他的秧歌便表现出一种非常痛苦、不安、自惭的思想情感和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乞讨生涯的强烈愿望。然而他又无可奈何,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他又似乎很不以为然,显示出一种极为豁达的思想境界。这种反常心理有时表现的非常强烈,甚至觉得乞讨是一种享受,一种超脱,一种天经地义的职业,一种人生的乐趣。于是又充满了盲目的自豪乐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情感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他这类秧歌的显著特色。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几首自豪秧歌:名叫许凡实不凡,范丹老祖把家业传,世上的账账要不完,我不上门人不还!范丹是我国东汉时期的杰出学者,给官不就,而将家产全部施舍于饥民,最后连祖上遗留下的债务账目也一起施舍出去,让饥民们去讨还,自己却一贫如洗。许凡在这里抬出一个范丹祖师,俨然一个威风凛凛的债主形象。他上门乞讨只是一种要窄形式,那时因人们不主动还债逼出来的,而且这种债务永世也讨不完。多么富有啊!确实不凡。再看看他下面的几首:落盘菜,摇壶酒,天南海北到处走,盘龙大棍挽在手,打遍天下咬人狗!好一派帝王气势。吃着人们桌上的剩菜剩饭,喝着先摇一摇是否壶里还有剩酒,冠以“落盘菜”、“摇壶酒”的雅名。一根打狗用的讨吃棍,在他心目中立刻变成一条宋朝天子赵匡胤的盘龙大棍。而且是天南海北任我驰骋。多自豪啊!一无愁,二无忧,沿门乞讨度春秋,韩信孤母要过粥,康熙王吃过“到口酥”走交城,过文水,两个肩肩抬个嘴,吃罢碗也不用洗,无非说我讨吃鬼。是啊!对于一个穷到家的乞丐,你还能再说他什么呢?只要自己心理上满足这就够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连吃过饭都用不着亲自动手洗碗的舒适生活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许凡人生哲学的一个侧面。那么另一面呢?穿得烂,走得慢,栖惶不过讨了饭,东家走,西家转,眉高眼低管够看。冷一顿,热一顿,寒风冷气罪受尽,浑身惹下一身病,谁想拉这讨吃棍。冬天冷,夏天晒,天阴下雨没遮盖,营生不受人抬爱,一梁梁心闲口自在。钻神堂,入古庙,黑间睡不成安然觉,白天孩们往死里闹,多会能把这讨吃棍撩!这些秧歌既对他乞讨生涯的处境、遭遇,以及在肉体和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与剌激刻划得淋离尽致,又将他那痛苦、悲伤、自惭、不安的心情表露无遗。这便是许凡内心世界的另一个侧面。人的性格总是多元的,许凡自然也不能例外。 秧歌交往类许凡在现实社会中生活,总免不了和人们交往,自然多数情况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但他既然善编秧歌。往往在交往过程中要求他用秧歌的形式表达。年积月累,便有许多交往性的秧歌流传开来。比如正月里他出去乞讨,既不打莲花落,也不吹唢呐,更不喊婶子大娘,进门来便是一首秧歌:新正上月头一回,亲戚们千万不要嫌,明里施舍暗里来,谁打发我谁发财。既入情入理,又亲切和善。话说到这步田地,人们自然乐于施舍。这就是他不同于一般乞丐之处,他在用艺术换取报酬。遇上不肯施舍的人家,他也不恼不怒,更不麻缠不休。但话还是要说的,于是唱道:有的人家太小气,见我一来就把门闭,打发我说明咱有情意,不打发也把你讹不地。有人说:许凡,你唱歌满有才华,为啥还要讨吃要饭,难道这营生洋气(赶时髦)吗?他当即回敬一首:你说这话太荒唐,秧歌哪能顶口粮,讨吃不是为取洋,要着总比饿着强。有人说他是个怪人,他接口就唱:我这人就是有些怪,走到哪里都愉快,有人眼黑有人爱,好活了一会没一会。有一年村里评救济款,许凡去申请,人们起哄说:唱个秧歌吧,唱得好就评你。许凡问:唱啥?众人说:就唱你穷吧。许凡略一思索便唱到:炕上不铺个簟片片,睡觉枕得是半块砖,灶前不流一点点烟,抬起头就能看见天。人们听了哄堂大笑,他也实在穷得可以。炕上别说没有被褥,连块烂簟片也没铺,甚至睡觉用的枕头也是半块砖头代替。灶里既然连点烟都不流,自然是断炊了。居住条件呢?他说房子如何漏,一句“抬起头就能看见天”便很说明问题了,既形象又生动。这当然是一种艺术夸张了。但夸张得让人听了高兴舒服。许凡和老婆在灰渣坡上拣兰炭,有人路过说:唱个秧歌吧!他说唱甚哩?那人说,就唱个拣兰炭吧。他接口就道:因为没烧的做不熟饭,引上老婆拣兰炭,虽然现象上不好看,世上的穷人有千千万!有一年秋天,队里搞人造平原,古墓里刨出几块棺材版,许凡向队长所要,队长取笑说:唱上个秧歌,唱得好就拿走!许凡低头想了想就唱:足棱足沿三寸厚,做两具风箱也足足够,虽然有点死人臭,穷家薄业能将就。众人齐声叫好,许凡便将棺材板理直气壮地背走了。许家峪乡修公路。刨出一颗死人头骨,年轻好事者将其放在地塄上。恰好许凡路过,人们便指着死人头骨要他来一首秧歌,许凡接口就唱:远看象个石杵子,近看是个骷髅壳,因为修路才刨出,叫你看一下新中国。许凡要送粪,和邻居去借茅桶,开门就唱:一冬天攒下一茅瓮粪,队里头好赖没人送,眼看茅瓮要往烂冻,借你茅桶用一用。邻居听得高兴,很痛快地借给了他,并嘱咐说:用完涮洗一下,小心给咱磕捣烂。当天许凡来还茅桶,进门又是一首:一口气送了三四担,浑水洗了清水涮,茅桶没啦磕捣烂,如若不信出来看。许凡赶集回来,有人问他:“今天集上人重不重?”这是当地一句土话,意思是人稠不稠。许凡风趣地回答:有的轻,有的重,一个一个没啦问,假如措手过过秤,十个加起也没一吨!许凡去买供应粮,当时只供高粱,只有少数需特殊照顾的才能买到谷子。许凡明白自己的身份,并不敢开口。恰好碰上站长,一见许凡就要求他唱秧歌,他赶忙站起来向站长鞠了一躬,然后唱道:五黄六月天气热,稻秫生生解不了渴,你对穷人不眼黑,照顾让我买成谷。站长一高兴,当即领他买了几十斤谷子。这在当时来说,实在是给了他天大的面子,因此许凡唱秧歌买谷子的事立刻轰传开来。有一年春天,许凡的女人病了,他便跑到公社找书记要点救济,书记爱听许凡唱秧歌,笑着说:把你的困难编成秧歌唱出来。许凡立即唱道:眼看见天暖换不转季,家里无粮缓不过气,老婆得病又无钱治,没办法才求你李书记。许凡唱完,书记点了点头,立即给他批二十块钱。文革期间,许凡因外流,被送进公社学习班劳动改造,一天许凡正背着修窑用的石头走路。学习班的领导人问他:许凡,学习班怎么样呢?许凡看了他一眼就唱了四句:四方四堤两块价跌(背),从明起来受到黑,虽然炒面也不能吃,穷人的骨头硬如铁!有段时间,农村刮起了乱摊的风气,保健费、修路费、防疫费、唱戏费、干部补贴费、土地使用费几十种费加在农民头上,村干部们挨门挨户征收,到了许凡门上,许凡软软地唱了一首秧歌:动弹了一年还欠下债,你们又来搞摊派,印票票的武艺我不会,说上个没啦也不为怪。有一年,许凡被大队定成浪费户,按当时政策,凡定为浪费户的,秋天分口粮不得一次付给,而由集体保存,分期发放。这一来生活更难调剂,大家都怕定浪费户,唯有许凡不在乎,因为他反正是个讨吃要饭,无所谓。次年村里闹秧歌给队干部们拜年,许凡唱了这样的一首秧歌:去年定成我浪费户,黑豆稻秫扣在库,湿的折成干的付,倒罢还把你掏腾住!队干部们一听,一个个哭笑不得,许凡的小孙子得病夭折,人们安慰他不必过份伤心,他很理解地叹口气,并唱了如下三首秧歌:养的个孙子很聪明,如今也比大人能,许凡虽然家贫穷,我孩是贵人生寒门。干一口,湿一口,一家人家手倒手,拖上转,背上走,亲着亲着喂了狗。时不顺,运不通,儿没本事媳妇疯,抓屎弄尿一场空,命薄福不住文曲星。 秧歌评论类有人说,人穷到一定的地步,反而显得特别厉害。这话或许是对的。许凡人穷,又生活在最低层,思想上毫无顾忌,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政策他都敢于评论。尽管这评论不一定正确,但却是他心里的真话。真话本身就很有价值。何况又是艺术作品。这自然就引起了人们的欣赏、关注和感情上的共鸣。1、日常生活的评论秧歌唱天旱盘古以来数今年旱,黄河都干成一条线,庄稼晒成盐沫面,耕地还得斧子劈。一春期尽把黄风嚎,黑豆稻秫也捉不了苗,沟坪坝地都不湿潮,耕起的土块能碹成窑。唱雨涝老天爷爷不会霁(霁:雨雪过后的太阳),圪梁坡窳下成泥,青石板上拉开渠,街头巷尾养起鱼。瓢泼大雨天天下,大家小户着了怕,长起的庄稼全“水化”(被雨淋坏的庄稼),地府(房屋)交给了龙王爷。不管唱天旱也好,唱雨涝也好,他都能唱得具体逼真,生动形象,让人心服口服。善于抓取事物最本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东西,然后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主题,这就是许凡秧歌的普遍特点,也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根本原因。有段时期,由于农民生活太苦,干群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连家在农村的干部家属也受到另眼看待。一次许凡在乡供销社闲坐。人们要他给一位干部家属(女人)唱一首秧歌,他不肯,后来这位女人也要求他唱,他当即来了一首:干部家属干部汉,群众看见怪讨厌,虽然你们不缺零花钱,自留地还得各人拾坎(作务)。村里有个年轻媳妇,男人常年外出不招家,正月里秧歌队路过这家院门,年轻媳妇站在门口迎接,许凡挑着伞唱道:锣鼓动地炮惊天,秧歌路过你门前,一问全家都安然,二问发财好过年。唱得主人高兴;支书夸奖,催他继续唱,许凡头脑一热,接口又来了一首:提下尿盆顶住门,唉声叹气吹瞎灯,两床铺盖一个人,花开能有几日红!四句秧歌一出口,媳妇当下泪如雨下,扭头就跑,红火热闹的场面,当下变得一片冰凉。领队的支书发了火一把夺了伞,狠狠瞪了许凡一眼。许凡笑着说:我说假话你们高兴,我一说真话你们就发火,好吧,真话假话我都不说了!然后扬长而去。乡里有一五十出头干部,很是有钱有势,因与本家兄弟发生财产争执,闹得不可开交,官司一直打到县里,总算大获全胜。可没几天,这位干部突然暴病身亡,人们纷纷议论。许凡听了叹口气道:阳世三界走一回,人的生死说不来,争眉霸眼想发财,不觉已上望乡台!兄弟二人同住一院,为避免是非决定中间打一道土墙,结果因地界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大吵大闹,村里许多人前来围观热闹。两人越吵越凶,直至互骂“日你娘”,许凡路过当场送了一首歌:兄弟不和来打墙,方尺方了绳子量,你的短,我的长,两人日的一个娘。人们听了哄堂大笑,兄弟俩当下低了头,停了争执。村里有一年轻媳妇,与族中兄弟私通,离婚后两人相跟到外乡安家落户。丈夫得知后愤恨不已,纠集了亲兄弟几人,拿了铁锹镢头欲去捉奸报仇。众人解劝不下。正好许凡路过,听了原委当即用四句歇后语编成一首秧歌相送:数九寒天吃冰凌凉得咳嗽,开水锅里煮骨头油水不厚,粪圪堆上抖布条不扬不臭,茅鬼神钻烟筒自寻黑路。唱完扬场而去,兄弟几人仔细品味了这四句话的含义,一下全没了火气,一场风波就这样轻轻地平息了。有一年天旱,村里几个好事者给龙王祭了一头猪祈雨,结果毫无效应。不久许凡的一首秧歌便流传开来:为求下雨把猪献,雨点点也没啦见,庄稼干成盐沫面,神神也会把人骗!近年来农村修房盖屋兴盛,因无总体规划,排水无法处理。地界争执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屡见不鲜。针对这一普遍现象,许凡编了一首秧歌唱道:修地府时不规划,集体的地面谁也霸,遇上两家茬水硬,下开雨了打死架!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村小学教员不安心教学,擅离职守的现象十分严重,许凡就唱出下面两首秧歌:咱村来了个好教员,一年回家两半年,只忙自家责任田,教得孩们“弹三弦”(指盲艺人)。星五走了星二来,星三星四随便回,不见教员登讲台,人才教成烧火柴。许凡去乡医院看病,满以交了保险费就可以看病不花钱。不料一进门挂号抓药都得要钱,他一气之下跑了出来,信口来了两首秧歌:早哩穷,鬼掀门,好好地得了个肚里疼,跑到医院把医生寻,人家认钱不认人!如今的医生尽说利,穷人有病不给治,多少没啦点人腥味,就是会收保健险费!许凡不光用秧歌评论外人,也唱他家的人。他的第一个女人叫问俊英,和他闹矛盾,没炭烧了就将房门卸下来当柴烧。次年闹起秧歌他在场内唱道:自从结婚下问俊英,二年烧了三扇门,勺子笊篱卖了铜,好象结下个日本人。后来问俊英终于和他离了婚,又和一个叫粉洞的疤女人结了婚。人们问他现在的女人怎么样?他回答:不要看我的粉洞疤,不串门子常守家,一天能纺半斤花,可惜没个纺花车。许凡欠下队里的口粮款无力偿还,老婆劝他把街上的房子卖掉,在山上挖了两孔土窑洞居住。后来人们夸他会折腾,说他既得到钱,又住得舒服。他叹口气说:没主意上了老婆的当,旧房子卖得开了账,把我逼到那土窑上,一天多跑好几趟。、时政方面的评论秧歌许凡对他生活以外的事几乎都不怎么关心,自然对时政也无多大兴趣。对于国际国内历来发生的政治运动也好改革浪潮也好,他从不去理会,他只凭着感觉走,并把这种感觉编成秧歌唱出来。这些秧歌从思想内容上看有褒有贬,但多数都比较真实。把他的这些作品按时间顺序串起来,恰好是这一方土上的历史见证。抗战时期日本鬼子人人侯(小),霸了中国霸全球,人民不当亡国奴,烈士鲜血不白流。破除迷信求观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