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doc_第1页
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doc_第2页
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doc_第3页
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doc_第4页
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它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全长190多公里。该运河处于欧亚非三大洲接壤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另外,苏伊士运河是一条海平面水道,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苏伊士运河连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连接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了50008000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了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国家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苏伊士运河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运航道,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总量的14%。在全世界所有的通海运河中,若论过往船只数量及货运量,苏伊士运河均名列前茅。埃及是第一个开凿连通地中海和红海的人工运河的国家。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索斯特立斯就曾在尼罗河支流上开凿过一条运河,后人称之为法老运河。这条古老运河潜在的经济和战略利益,令各国垂涎,并因此刀兵不断。这条古运河先后被罗马人和阿拉伯人侵占。公元8世纪,埃及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填塞了这条运河。1798年,拿破仑占领埃及后,为开辟一条直接夺取印度和远东财富的通道,亲自带领工程师去寻找古运河的遗迹,准备重新开通它。但是,由于测量出现错误,拿破仑认为红海的水位要比地中海高出10米,开凿运河是不可能的事。不久后,拿破仑因急于回国,开凿运河的事就此作罢。19世纪,英法两国都把扩张的目标集中在富饶的东方。法国企图连通地中海与红海,直抵东方,打破英国对好望角航道的控制。英国为维护其在东方,特别是在印度的利益,则反对开凿运河,主张沿开罗、苏伊士、叙利亚、幼发拉底河至波斯湾修筑一条铁路,以加强东西方之间的联系。1851年,英国获得埃及的许可,开始修筑铁路。法国也不甘落后,通过欺骗取得埃及的信任,于1854年与埃及签订关于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并于1857年成立了万国苏伊士海运运河公司。1859年春,苏伊士运河正式破土动工,动用了几十万埃及民工。在霍乱猖獗的苏伊士地区开凿运河,十多万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经过10年的艰苦施工,1869年11月,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苏伊士运河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英国统治者垂涎三尺。1874年11月,埃及政府因开凿运河耗费1200万英镑而债台高筑,发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所以不得不决定出卖它所掌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44%的股票。英国看到机会来了,便竭力阻止埃及将股票卖给法国。随后,英国政府采用各种手段得到了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票。最终,苏伊士运河成为英法两国的私有财产。接着,英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于1882年武装占领埃及,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并在运河地区建立起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近10万军队。由于苏伊士运河直接影响世界各国的利益,西方国家对英国的野心一致表示反对。1888年西方数国缔结君士坦丁堡公约,规定必须保证苏伊士运河的安全和自由通航。而英国却直到1904年才正式加入这个公约,但仍继续在运河区驻扎大量军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指使土耳其军队进攻埃及以夺取运河,但没有成功。1922年,英国承认埃及独立后,仍保留着在运河区的驻兵权。上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国借口保卫埃及的安全和稳定,于1936年迫使埃及签订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条约,规定英军继续驻扎运河区,亚历山大港仍为英国军港等。二战期间,英国再次在运河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宣布将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同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手以色列对埃及发起军事进攻,企图用武力重新夺回苏伊士运河,推翻纳赛尔政权。以色列率先侵略埃及西奈半岛,并迅速向运河区挺进。英法两国空军于两天后对埃及发起空袭,然后空投伞兵,并调集海军陆战队登陆塞得港,展开占领运河的地面攻击。在埃及军民的英勇抗击下,英法以三国的武装进攻最终失败。英法军队不得不于当年12月全部撤出埃及,以色列随后也被迫撤军。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也称苏伊士运河战争。目前,每年约有1.8万艘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早已成为埃及经济的生命线。当然,苏伊士运河开通至今也被关闭了5次。其中,在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侵略埃及并占领埃及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被迫停航8年之久,直到1975年6月5日才重新开放。100多年前,马克思就称苏伊士运河为东方伟大的航道。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连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经地中海与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是一条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国际航运水道。可以预见,这条运河未来的命运仍然充满变数。自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在利比亚开设禁飞区的1973号决议以来,法国一直充当倒卡急先锋的角色,而英法战机也联袂对利比亚实施了持续一个多月的空袭。种种迹象表明,当北约接过美国在利比亚作战的指挥权后,更是加大了对反对派的支援,英国甚至考虑直接派遣军事顾问指导反对派作战。为什么欧洲如此关心利比亚的未来?原因很简单,北非地区以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素来被欧洲各国认为是自家的后花园。从传统的殖民地到如今的地中海联盟,无时无刻不显露出欧洲对北非的关注。不可多得的黄金海岸从地理概念上看,北非是指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撒哈拉沙漠以北区域。通常包括苏丹、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6国以及大西洋中的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其中埃及、苏丹、利比亚统称为东北非,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则统称为西北非。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北与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隔地中海相望,南接中部非洲,西部朝向大西洋,东临红海。北非之所以对欧洲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首先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北非处于地中海的黄金地段,其中西北非的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扼守通往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东北非的埃及和苏丹控制着极具战略价值的苏伊士运河。突尼斯与意大利隔海相望,最近处仅为300公里,中部的利比亚则处于苏伊士运河与直布罗陀海峡之间的黄金位置,处于地中海航道的中心位置。在苏伊士运河未开凿之前,西欧各国对亚洲的航线只能从西非出发,再绕道南非的好望角抵达亚洲。自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凿完成后,北非沿岸各国的地理价值陡然上升。从西欧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经过苏伊士运河、红海这条航线可直接进入印度洋,因此这条航线也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连接欧非的重要门户北非不仅是守卫地中海的重要地理屏障,还是连接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门户。如果取得了对北非的控制权,向南可以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向北可以通过地中海进入西欧,因此北非在历史上就是各军事大国战略攻守的要地。多年来,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一直是法国的殖民地,突尼斯是法国的被保护国;利比亚曾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尽管时间不长;而埃及也曾被英国控制。即使在殖民体系崩溃后,这些关系仍保留了下来。2007年,萨科齐在竞选中提出地中海国家团结起来的主张,就是谋求利用法国的经济优势,让巴黎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领袖。而利比亚北临地中海,东、南、西三面分别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接壤,占据了北非最中心的位置,其周围六个国家中,有三个都是法国倡导的地中海联盟的成员国。从历史上看,近代各欧洲国家对非洲的争夺便起源于北非。1415年葡萄牙殖民者为中转从西非掠夺的黄金、象牙和奴隶,经过周密的部署占领了今天摩洛哥的休达港,并沿着西部海岸南下,占领了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叩开了非洲的大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非曾一度被意大利和德国占领。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随着隆美尔军团在埃及北部阿拉曼战役中的失败,盟军控制了地中海南岸,并以北非的重要军港为依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3年7月4日至8日,西西里岛战役开始,盟军的第7、8集团军从的黎波里、阿尔及尔等北非港口出发,经马耳他,转而进攻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英军第1空降师和美军第82空降师正是从突尼斯的凯鲁万机场和苏萨机场出发,空降至西西里岛;特别是突尼斯与西西里岛距离仅为170公里,成为盟军向意大利发起进攻的最有利位置。北非战役和西西里战役的成功为盟军取得了地中海地区的战略主动,打开通往意大利南部的门户,进而为攻入南欧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最近针对利比亚的打击中,意大利为支持对北约的军事行动,特别向其开放了7个军事基地,其中位于西西里岛的潘泰莱里亚基地成为距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最近的北约军事基地,直线距离只有440公里左右,战斗机起飞十几分钟就可抵达利比亚上空执行空袭任务。作为对利军事行动急先锋的法国则更是一直把北非作为自己的后院。从地理位置上看,法国是距利比亚最近的军事大国。法国北部的土伦港距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仅有千里之遥。有利的地理位置无疑为法国在地中海地区的军事干预提供了便利条件。法国作为北非殖民地的宗主国,一直保持着在地中海的影响力。二战结束时,法国在非洲先后建立了21个殖民地,成为在非洲拥有殖民地最多的欧洲国家。目前,法国在北非的阿比让、吉布提等地仍建有军事基地,并长期派有驻军,以保护法国在非洲的既得利益。上个月,科特迪瓦爆发了总统与总理之争,法国就动用了驻守阿比让的1500名法国驻军,有力控制了科特迪瓦的混乱局面。黄沙难掩的能源之争在欧洲人眼里,北非不仅是西欧各国的传统势力范围,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二战结束以后,欧洲各国纷至沓来,竞相展开对北非石油、天然气及太阳能等资源控制权的争夺。首先,北非是非洲石油的主要产地,也是继海湾地区之后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区。仅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三国的石油储量就有86亿吨,占非洲总储量的一半以上。随着欧洲各国对油气资源的依赖日益加重,埋在撒哈拉大沙漠漫漫黄沙下的黑色黄金和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就成为各大国新一轮争夺和攫取的目标。也可以说,北约之所以对利比亚大动干戈,就是因为利比亚是石油大国。2009年,利比亚探明的石油储量约为464.2亿桶,居世界第九位和非洲第一位。欧洲国家进口的利比亚石油占到其石油出口的79%。对这些国家而言,如果反政府武装上台,欧洲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其次,北非的天然气储量也极为惊人。阿尔及利亚天然气储量约为1.38万亿立方米、利比亚为5900亿立方米、埃及则拥有5700亿立方米,其中利比亚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21位。随着利比亚西部耗资66亿美元的海底管线的建成使用,每年约有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经过利比亚海岸,再通过海底管线输入到意大利及其他欧洲国家。除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外,北非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