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优抚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师河北省社区康复医学会副秘书长河北省物理治疗师分会副秘书长河北社区康复医学会悬吊振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参与编写 悬吊振动治疗技术 联系电话信悬吊振动治疗技术理论牛林 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康复治疗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 neuromuscularactivation Neurac Slingexercisetherapy S E T 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 挪威一些学者就把吊带应用于治疗肩关节和髋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的慢性疾病 20世纪90年代初期 挪威的物理治疗师和医生密切合作 在广泛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训练理念与原则 发展出全新的悬吊运动体系S E T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 Neurac 21世纪初随着振动在悬吊运动治疗中的应用 将该治疗技术进一步发展为神经肌肉激活技术Neurac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弱链 理念 早期的运动治疗体系以运动系统疾病得到持久改善为目的 目前已经推广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其他神经疾病的治疗中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 Neurac Neurac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神经肌肉功能训练技术 其治疗技术贯穿个体化及渐进性训练原则 例如Neurac常应用可调节的不稳定的吊索实施闭链运动进行训练 这种无痛状态下的训练过程所强调的不稳定原则是提高神经肌肉适应性及功能的关键 Neurac训练原则 个体化在闭链下训练 也有开链运动 渐进性训练无痛状态下训练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做训练 Neurac治疗机理 神经肌肉系统与感觉运动系统 视觉 前庭觉 本体感觉 作为运动的控制与修正中枢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固定并编码遗传下来的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疼痛或长时间的废用有促使稳定肌 关闭 的倾向 Moseley Hodges 2005Bottietal 2004 Graven Nielsenetal 2002 Leetal 2001 Moseley Hodges 2006 从而导致运动质量 肌力及神经肌肉系统控制能力的降低 进而降低生活质量 Neurac治疗机理 此时即使最初的疼痛得到缓解 稳定肌的 关闭 依然会持续 并可能导致再次损伤与疼痛 这种恶性的循环由于缺乏主动治疗的介入最终会造成慢性损伤 这也是为什么欧盟健康指导原则推荐应用主动运动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原因之一 Neurac的治疗核心 Neurac的治疗核心是激活 休眠 或失活的肌肉 恢复其正常功能 完成失活肌肉在无痛情况下的再激活主要依靠感觉运动刺激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使大脑 脊髓或肌肉内感受器发出或接收的信息重新整合并对运动程序重新编码 简而言之 就是唤醒之前 休眠 的肌肉 重建其正常功能模式及神经控制模式 Neurac测试 悬吊系统对肌肉功能障碍测试的评定 称为弱链测试 WeakLinkTesting WLT 这种测试系统可以确定失活或 休眠 的肌肉 测试失活肌肉的肌力 从而判定肌肉软弱程度和 或功能受限的程度 确定弱链后治疗师就可以针对性的应用Neurac治疗技术实施治疗 Neurac技术的成功归结于以下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1 应用吊索 吊绳及平衡垫等在不稳定环境下精心设计上下肢和 或躯干 头部 的运动 2 应用闭链运动 CKC 开展无痛的 高强度的肌肉训练 3 对吊绳及吊索应用振动技术 如何应用Neurac 利用杠杆原理 力臂概念 通过改变肢体或躯干悬吊点的位置实施不同目的的训练 悬吊点由膝部移动到足踝部 可以增加力臂 从而躯干和肩部需要用更大的力以保持姿势稳定 阶梯递进原则 由易到难 下图为阶梯晋级图例 全部为闭链训练 力臂和悬吊点直接影响难易度 运动平面的改变是对训练者从难到易的挑战 图示中除腰骶部用弹性绳以减轻重力外 其它均为非弹力绳 第一节悬吊点下面举例说明采用不同的悬吊方法可以改变肢体用力的大小 1 轴向悬吊 运动轨迹为呈凸面向心力朝向髋关节 各向活动均无重力参与 仅在较大范围的运动 肢体做升降运动时重力参与 关节受到轻微压力 取决于绳子的长度 尾端悬吊 2 尾端悬吊 运动轨迹为凹面 运动过程阻力不断增加 回到起始位的运动阻力不断下降 运动过程中关节被动减压 运动范围较轴向悬吊减小 头端悬吊 3 头端悬吊 运动轨迹为凸面 运动过程中阻力不断下降 回到起始位的运动阻力不断增加 运动过程中关节承受压力 运动范围较轴向悬吊增加 内侧悬吊 4 内侧悬吊 朝向悬吊点的运动阻力不断下降 远离悬吊点的运动阻力不断增加 倾斜的运动轨迹决定运动为复合运动 外侧悬吊 5 外侧悬吊 朝向悬吊点的运动阻力不断下降 远离悬吊点的运动阻力不断增加 倾斜的运动轨迹决定运动为复合运动 中立位悬吊 6 中立位悬吊 运动轨迹为凹面 运动过程中阻力不断增加 取决于绳子的长度 回到起始位置的运动阻力不断下降 关节既不受压亦无减压 关于运动链的模型解析的几个学说 一 整体运动链模型一个整个运动链包括若干个运动链节段 一个运动链节段包括若干个运动链环节 运动链单元 一个运动链单元包括三个控制亚系 如下图 1 神经亚系 主动 2 骨骼韧带亚系 被动 3 肌肉亚系 主动 三个亚系协同作用维持一个运动单元的正常功能 当一个亚系出现问题 其它两个亚系代偿它的部分功能来维持这个运动单元的正常功能 一旦其它两个亚系失偿时 此运动单元就会失去正常的运动功能 出现运动弱链 引起临床症状或体征 二 脊柱运动链模型 1 脊柱整体运动链包括 颈椎节段运动链 胸椎节段运动链 腰椎节段运动链 骶椎节段运动链 2 脊柱运动链单元包括 上 下椎体 椎间盘 椎体周围肌肉 脊神经 3 脊柱运动链节段颈椎运动链节段包括8个运动链单元 胸椎运动链节段包括12个运动链单元 腰椎运动链节段包括5个运动链单元 骶椎运动链节段包括1个运动链单元 4 脊柱先天相对运动弱链单元 4个 C1 C2C7 T1T12 L1L5 S1此四个衔接点受生物力学影响 剪切力较大 运动中极易受伤成为薄弱点 三 人体运动链模型分析 1 这一动作整体运动链包括 上肢运动链节段 躯干运动链节段 下肢运动链节段 2 上肢运动链节段包括 手 腕 肘 肩运动链单元 3 躯干运动链节段包括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椎运动链单元 4 下肢运动链节段包括 髋 膝 踝 足趾运动链单元 以上如果任何一个运动链单元出现弱链都不能正确的完成这一动作 举例 手举一重物 四 人体安全气囊模型学说 1 人体安全气囊结构上面是膈肌下面是盆底肌群前面及两侧是腹横肌后面是多裂肌由这四部分组成封闭囊腔即人体安全气囊 狭义的讲腰部核心肌群主要指腹横肌和多裂肌 广义讲腰部核心肌群主要指多裂肌 腹横肌 膈肌 盆底肌群 所以说安全气囊由广义的腰部核心肌群组成 2 安全气囊保护腰椎稳定性的原理当组成安全气囊的四组肌群都为强链 并且运动时相互平衡协调就可以维持正常的压强来稳固脊柱的稳定性 安全气囊封闭越严密 运动时产生的压强越大 能使腰椎更稳定 相反 安全气囊封闭越不严密 运动时产生的压强越小 腰椎的稳定性会减弱 如果任何一组肌群出现问题时 其它三组肌群来代偿其部分功能 一旦失代偿时就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 所以临床治疗时不但要训练腹横肌 多裂肌的功能 而且也要训练膈肌功能 通过呼吸抗阻训练 和盆底肌群的功能 只有把四组肌群都经过强化训练达到运动时相互之间平衡协调才能很好稳定腰椎 3 安全气囊三个生理性相对薄弱环节 1 膈肌的食管裂孔 2 尿生殖三角肌群 深层会阴深横机 尿道括约肌等 3 肛门三角肌群 肛提肌 尾骨肌 肛门外括约肌等如果以上三个薄弱环节出现问题会导致以下最常见的临床疾病 1 呼吸功能降低和食管裂孔疝病人 2 尿道括约肌差 如尿失禁等 3 阴道括约肌差 如阴道 子宫脱出等 4 肛门外括约肌差 如直肠脱出出现以上问题 影响了安全气囊的气压 进而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 如果以上肌群经过训练得到强化 不仅能够使脊柱稳定 而且以上问题得以解决 第一章脊柱功能和生物力学 第一节脊柱的功能解剖 人类脊柱由24块椎骨 颈椎7块 胸椎12块 腰椎5块 1块骶骨 和一块尾骨借助韧带 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 一 脊柱的功能 1 支持和保护功能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 使脊柱如同一个弹簧 能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 加强姿势的稳定性 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 在剧烈运动或跳跃时 可防止颅骨 大脑受损伤 脊柱与肋 胸骨和髋骨分别组成胸廓和骨盆 对保护胸腔和盆腔脏器起到重要作用 2 运动功能 脊柱产生流畅顺滑的活动但负重时每一节都要稳定稳定性和灵活性不能兼得 脊柱在功能动作中的负荷 脊柱生物力学 一 脊柱的负荷脊柱的负荷为某段以上的体重 肌肉张力和外在负重的总和 不同的部位的脊柱节段承担着不同的负荷 由于腰椎处于脊柱的最低位 负荷相当大 又是活动段与固定段的交界处 因而损伤机会多 成为腰背痛最常发生的部位 脊柱的负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 静态是指站立 坐位或卧位时脊柱所承受的负荷及内在平衡 动态则指身体在活动状态下所施于脊柱的力 这些负荷需要相应的关节 韧带和肌肉来维持 二 脊柱的功能单位 脊柱的功能单位是运动阶段 它是由两个相邻的脊椎 相应的椎间盘及附属的前纵韧带 后纵韧带 棘间韧带 横突间韧带及黄韧带构成 三 脊柱的韧带前纵韧带 后纵韧带 棘间韧带 棘上韧带 横突间韧带及黄韧带 韧带装置为脊柱提供部分内在的稳定性 脊柱的韧带中三组是和脊柱的稳定性有关的 与脊柱稳定性有关的三组韧带 第一组 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 第二组 黄韧带 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 第三组 髂腰韧带是腰段脊柱中最强的韧带 起自L5横突止于髂棘 保持L5稳定防止其旋转和滑脱 四 脊柱各阶段的运动 脊柱各个阶段的运动结合起来就构成脊柱的三维六自由度运动 三维即三个运动轴六自由度即三个线位移和三个角位移耦合运动 五 椎间盘生物力学 椎间盘在相邻椎体间起着缓冲作用 在各种不同的载荷下产生相应的形变 来吸收冲击力 从而稳定脊柱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1 受压特性2 受拉特性3 受弯特性4 受扭特性5 受剪特性6 弛和蠕变现象7 滞后特性8 疲劳耐受性9 椎间盘内压10 自动封闭现象 核心稳定 损伤恢复 LOREM LOREM LOREM 疼痛控制 表现提高 脊柱稳定的重要性 脊柱稳定的重要性 A 身体近端的稳定加强了肢体的活动水平 B 肌肉拉线系统是灵活的脊柱成功负重的基本 C 肌肉共同激活产生的刚性可以消除关节的微运动 D 腹带对于某些职业的 对抗性的 冲击状态下的人是必要的 六 脊柱的稳定性 影响脊柱的四个稳定系统 1 结构性稳定系统 矢状小关节胸廓 肋骨骨折 2 动力性稳定系统 韧带 关节面 软骨 纤维环 3 流体力学稳定系统 髓核的膨胀程度4 随意性稳定系统 肌肉及相应的神经控制单元 滑脱 滑脱 微损伤 滑脱 七 脊柱稳定性3个亚系根据Panjabi PanjabiMM 1992aandPanjabiMM 1992b 的研究结论 稳定性的维持依靠以下三个子系统的协同作用 1 中枢神经亚系 神经控制亚系 2 骨骼韧带亚系 被动亚系 3 肌肉亚系 主动亚系 脊柱的稳定系统 中枢神经亚系 肌肉亚系 骨骼韧带亚系 实验用标本是去除了拉线的 腰椎稳定的神话与现实 腰椎稳定的神话与现实 腰椎稳定靠各种拉线系统 稳定的神话小结 肌肉产生力量与稳定充分的稳定肌肉需要多大激活才能满足稳定需要 有哪组肌肉更重要吗 局部稳定肌与整体运动肌 做做足跟坠落试验 八 脊柱周围肌肉分类和功能 1 脊柱周围肌肉分类 根据功能和解剖位置的不同 将脊柱周围的肌肉区分为局部稳定肌和整体运动肌 稳定肌 stabilisor 与运动肌 mobilisor 稳定肌通常位于深部 具有单关节或者单一节段分布 通过离心收缩控制椎体活动和具有静态保持能力 运动肌一般位于表层 具有双关节或者多关节分布 通过向心收缩控制椎体的运动和产生功率 脊柱周围肌肉分类和功能 2 脊柱周围肌肉的功能 脊柱稳定肌保持脊柱的稳定整体肌主要作为身体运动的来源 稳定肌 在躯干或身体中心部位的这些稳定肌群是随时随地在收缩的 它们轮流休息和工作 即使从外观来看 我们的身体虽然没有动作 例如 安静地坐着或站着 但这些肌肉仍保持某个程度的收缩 以维持身体最起码的张力 如此我们的脊柱就不会垮掉 2分钟 脊柱周围肌肉的功能多裂肌是唯一一组 群 主要起到保护椎骨作用的肌肉 多裂肌作用 多裂肌 多裂肌失活曲度发生变化 多裂肌就像桥的钢索 来稳定桥 颈椎周围肌群 以腰段脊柱为例 下图 局部肌用于维持姿势 而整体肌用于产生运动及辅助保持稳定 整体肌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竖脊肌 腰方肌局部肌 腹横肌 多裂肌 腰大肌后部纤维 髂肋肌腰部纤维 最长肌腰部纤维 腰方肌中部纤维 在区别局部稳定肌与整体运动肌时 文献 ComerfordMJ MottramSL 2001 经常提到 整体稳定肌 这样一个概念 整体稳定肌指只能起到暂时性稳定作用的肌肉 如下表 下表概括总结了局部肌与整体肌的不同特点 稳定肌与运动肌比较 位于背部深层腱膜状 aponeurotic 慢肌为主耐力活动时激活选择性弱化募集较差 可以被抑制在30 40 MVC条件下激活 位于背部浅层梭状 fusiform 快肌为主爆发性活动时激活优先募集缩短和紧张在大于40 MVC条件下激活 稳定肌 运动肌 将 局部肌 与 整体肌 的解剖学分类与其特定功能相联系的观点一直受到争论 研究者对节段稳定性 局部肌 躯干稳定性 整体肌 及扭矩产生 整体肌 的研究结果证实 区别一块肌肉或肌群是局部肌亦或整体肌主要取决于其在特定情况下特定的用途 肌肉功能的最佳发挥需要稳定肌群与动力肌群良好的协同配合 ComerfordMJ MottramSL 什么是核心 核心就是腹内压安全气囊的理论 坐位评估 腹内压测试 肚脐应向尾侧运动腹股沟处应有较强的对称激活 九 核心肌群 如何能让我们的脊柱维持在一个适中 挺立的姿势 并让每个脊椎之间保持在一个理想的位置呢 目前我们所了解的 最理想的做法就是 唤醒并强化我们的核心肌群 躯干的核心肌群包括背面的多裂肌 竖脊肌 腰方肌 臀屈肌 正面的腹横肌 腹内斜肌 腹外斜肌 腹直肌 髂腰肌 腰椎的内核心肌群 局部稳定肌 和外核心肌群 整体肌 其中腹横肌和多裂肌属于深层的内核心肌群 稳定肌 特点为小 短 薄 且与脊椎相连 主要功能为维持脊椎的稳定 指的是位于腹部前后环绕着身躯 负责保护脊椎稳定的重要肌肉群 外核心 腹内斜肌 腹外斜肌 腹直肌 腰方肌 背部伸肌群 臀屈肌属于浅层的外核心肌群 整体肌 特点为大 长 主要负责身体的前屈 后仰 左右扭转 腰部核心肌群 颈部核心肌群 广义的指 头长肌 颈长肌 头后大直肌 头后小直肌 头上斜肌 头下斜肌 多裂肌 狭义的指多裂肌 头长肌 颈长肌 颈部核心肌群 腹内压与核心控制 关于核心稳定性 膈膜 盆底关系与功能 理想的胸 盆关系 稳定策略 理想模式 核心训练 你练得对吗 仰卧起坐你练的对吗 腰大肌 最长肌胸段会对腰椎施加强大的拉力 可能是某些患者腰痛的原因之一腘绳肌过度紧张在提高髋关节稳定性的同时 可能通过改变骨盆前倾角对腰椎受力产生影响 下交叉综合征 肌肉不均衡 肌肉不平衡因臀大肌薄弱 蹲起时使用腘绳肌 第三节脊柱生物力学异常疾病 一 脊柱姿势不良综合征 不良坐姿对脊柱的影响 弯腰坐的影响 背部软组织变长稳定性下降运动控制下降 20分钟 50分钟 看看我们自己属于那种类型 脊柱各结构受力分析 屈曲扭转姿势对椎间盘后侧纤维环损伤较大持续过度伸展 极度扭转对腰椎关节突关节损伤较大由于力学上的原因 头部的快速运动将对颈部组织造成较大的伤害腰部核心肌群能力不足时 屈髋 如直腿抬高 对腰椎结构造成损害 腰椎受力分析 有研究报告 腰椎间盘的压力在平躺时候是150N 250N 直立位时是500N 800N 挺直坐位时是700N 1000N 当弯腰抬起10kg的重物时候是1900N另一个生物力学试验报告 在健康青年分别提起14kg和29kg的重物的时候 L4 5椎间盘的压力大约分别升高到4kN和5 5Kn 不同姿势对脊柱的影响 在中立位 大约只有1 的压力通过关节突向下传递而当腰椎前凸加大到2o时 关节突压力增加到16 而且 前凸这一姿势使增加的压力主要集中于关节面的下缘 所以进一步导致非常高的应力集中而当腰椎轻度前屈时 上关节突与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比较平行 则两者之间的接触应力也比较小 二 椎间盘的蜕变 始于椎间盘的脊柱退变过程 年轻人富含水分的髓核在压力下变形 移动 可有效地将椎体间压力分散椎间盘组织的力学强度高于相邻的椎体终板下骨 当腰椎载荷超过极限时 终板下骨首先破裂 髓核突入椎体的松质骨中 许莫氏结节 椎间盘压力得以减低躯干屈曲位 后侧纤维环在拉应力下绷紧 压力集中于椎体导致椎间盘内压增加 在压力的驱使下髓核向后移动 对后侧纤维环产生进一步压力 如纤维环内层断裂 富含神经末梢的外层纤维环在压力的刺激下 可能成为腰痛的来源之一 始于椎间盘的脊柱退变过程 躯干伸展位 后侧纤维环弯曲变形可突入椎管2mm 椎管容积减少 关节突关节压力急剧增高 椎管狭窄患者 躯干伸展位 椎体间压力部分转移到关节突关节上 椎间盘内压力减少 髓核向前移动髓核向椎体 纤维环方向的突出将降低椎间盘内压 可能导致髓核细胞分泌基质的速率降低 可能加速椎间盘的老化老化的椎间盘 髓核水分减少 MRI表现为黑间盘 纤维化 纤维环弯呈发卡样改变 可突入椎管 成为椎管狭窄的原因 始于椎间盘的脊柱退变过程 椎间盘的老化导致压力不能很好的分散 应力集中导致椎体终板炎 椎间不稳导致外层纤维环 起韧带样作用 在椎体上的附着点损伤 炎症 钙化 牵张性骨刺 终板炎 纤维环的退变导致椎间盘的营养进一步恶化 加速髓核退变 髓核退变反过来加速椎体 关节突关节的退化老年人髓核纤维化 很少出现急性椎间盘突出应力集中首先导致椎体退化 随后人体将压力向关节突关节转移 导致关节突炎症与退变 三 神经 肌肉功能的紊乱 研究显示 正常人卧床48小时后 其多裂肌功能开始下降且并不会由于重新下床活动而恢复 日常生活中 各种原因都会导致脊柱的局部稳定肌出现肌肉萎缩 失活 功能紊乱 导致脊柱的稳定性下降 局部稳定肌的这种功能紊乱往往不能自行修复 这时为了稳定脊柱人体开始通过提高整体运动肌的收缩成度和收缩时间来试图增加局部脊柱的稳定性 局部肌失活后的机体变化 肌肉功能的不同导致局部稳定肌失活后 整体运动肌即使过度工作也依然不能取代局部稳定肌的作用 并发生以下病理改变 局部肌失活后临床表现的变化 四 脊柱的病理生理过程导致生物力学改变 第四节感觉运动系统概念及简介LephartandFu认为在功能性活动中 感觉系统 运动系统经过中枢整合 共同发挥作用 如下图 中枢整合视觉 前庭觉 本体感觉通过以下结构内的机械感受器传入 肌肉 肌腱 韧带 关节囊 皮肤 筋膜 激活肌肉 提高稳定性及神经肌肉控制功能 感觉运动系统对人体的影响 高抬腿原地踏步试验前庭 本体感觉 视觉 感觉得检查 本体感觉前庭觉闭目难立征视觉 前馈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必须不断的感知身体稳定性及各种节段运动的信息并及时做出反应 实验证实前馈机制 feedforwardmechanism FFM 为运动的一个重要机制 部分研究 FallaD all 2004 HodgesPW RichardsonCA 1997 HodgesPW RichardsonCA 1999 报道背痛和颈痛患者的前馈功能下降 因此 开发新的治疗方法重建前馈机制非常重要 感觉运动系统障碍如何重建 神经网络活性下降甚至关闭后 关节稳定性必然下降并带来疼痛 快速大重量牵引 长期卧床 剧烈疼痛等都可能会导致这一情况 意识无法重新激活这一系统由于神经网络系统的兴奋依赖于大量的感觉传入信息 类似于网状上行系统对清醒意识的作用 因此针灸 悬吊运动训练 本体感觉训练等治疗的机制之一可能在于创造了大量的传入冲动 那些运动影响感觉运动系统 在不稳定平面上作训练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同样 快走 骑车 自由泳 倒走等运动会使躯干产生扭转动作 导致腰椎的旋转 对腰椎周围感受器的刺激较强 也会产生治疗作用 并可同时锻炼内层肌肉 研究显示 每天骑自行车半小时腰痛发病率较低 核心肌群具有前馈机制 前馈机制让躯干更稳定 前馈机制也会失误 第五节运动链 一 运动链 运动链是由神经 肌肉 关节 韧带 按照一定顺序连接成的一个可以产生运动的链条 比如 在人体上 上肢由肩带 肩关节 上臂 肘关节 前臂 腕关节 手等形成上肢运动链 定义 开放链运动为运动时远端环节在空间是游离的 远端不负重的运动 一个环节运动 可以不引起其它环节运动 肌肉收缩发生于一块肌肉 或一组功能相同的肌群 二 开链运动 OpenKineticChain OKC 二 开链运动 CKC的难度可根据运动强度划分 在康复功能锻炼中 由于开链运动产生的剪切力要大于闭链运动不应选择开链运动为恢复功能 以免加重伤部负担 二 开链运动 三 闭链运动 定义 闭合链运动为运动时远端环节是固定的 远端承重或部分承重的运动 其中一个环节运动 会造成其它环节 不一定是全部 同时运动 肌肉收缩为数块肌肉或数组肌群同时收缩 闭链运动 Closedkineticchain CKC 四 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的区别 第八节运动弱链 弱链的定义 弱链是生物力学链中的薄弱环节 表现为神经肌肉控制减弱 稳定性下降 肌力下降 以及由于恐惧性逃避反应所导致的肌肉骨骼系统功能障碍 4 脊柱先天相对运动弱链单元 4个 C1 C2C7 T1T12 L1L5 S1此四个衔接点受生物力学影响 剪切力较大 运动中极易受伤成为薄弱点 弱链测试 Neurac测试 悬吊震动治疗系统不仅是一套非常不错的治疗系统 更是一套诊断系统 弱链测试 Neurac测试 悬吊系统对肌肉功能障碍测试的评定 称为弱链测试 WeakLinkTesting WLT 这种测试系统可以确定失活或 休眠 的肌肉 测试失活肌肉的肌力 从而判定肌肉软弱程度和 或功能受限的程度 确定弱链后治疗师就可以针对性的应用Neurac治疗技术实施治疗 Neurac在闭链运动中进行弱链测试进行弱链测试时 患者应从能够正确完成测试的水平开始 然后逐渐增加运动难度或测试强度 直至患者不能正确的完成动作 再次测试时可以以本次测试水平作为基准参照 弱链测试阳性的三个指征 1 不能正确完成动作 2 出现疼痛 3 出现双侧运动不对称 运动弱链累及模型学说 1 运动链累及原理当某一运动链在各种因素影响下 功能降低变为弱链 此时上下相衔接的运动链受生物力学影响开始代偿 此弱链的功能长时间超负荷代偿时导致上下相衔接的运动链逐渐变为弱链 即运动链就近累及原理 2 运动弱链跳跃累及模型学说当某一运动链在不利因素影响下功能降低变为弱链 此弱链由于上下相衔接运动链较强 受生物力学影响 经过力的传导跳跃过相衔接较强的运动链 累及较远处相对较弱的运动链 使之成为弱链 即运动弱链跳跃累及原理 五 运动弱链转移学说 当某一运动链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功能降低变为运动弱链 此运动弱链经过手术或训练后恢复正常并得到强化 那么与此强化后的运动链相衔接的上下运动链会成为相对弱链 相对弱链在不利因素作用下成为真正的运动弱链 此过程即为弱链转移 强化后的运动链也可在其相衔接的弱链影响下再次变为弱链 所以在康复训练中要注重整体运动链概念 必须把整体运动链的每一个环节运动链都训练到位 达到协调强化才能彻底治愈疾病 通俗讲 正常运动链 相对运动弱链 弱链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六 弱链强化训练成强链模型分析 1 整体运动链模型 比喻为一条扁担 由于长期受超负荷 内力或外力 不利因素作用 出现裂纹 容易折断 成薄弱连 即为弱链 如下图 弱链 2 此弱链经过训练强化后成为相对强链 那么与此链相衔接上下运动链成为相对薄弱连 即相对弱链 弱链的上下运动链转移 由正常运动链转化为相对弱链 如下图 相对弱链 相对强化链 3 相对弱链经过长时间的超负荷不利因素的作用再次出现裂纹 成为真正的弱链 相对弱链 真正弱链 如下图 弱链 强化链 4 如果相对弱链再次经过强化训练后成强化链 那么与强化链相衔接运动链继续转化为相对弱链 如下图 再次超负荷长时间损伤 变成真正弱链 向上下链点转移 相对强化链 弱链 5 经过多次训练 使所有的相对弱链和弱链都转化为强化链 那么整体运动链经过多次强化后 不再有薄弱链 成为一个整体运动链 如下图 整体强化链 悬吊振动技术增加难度的方法 增加力臂减少辅助改为非对称性在不稳定的平面上训练施加阻力 阶梯递进原则 由易到难 下图为阶梯晋级图例 全部为闭链训练 力臂和悬吊点直接影响难易度 运动平面的改变是对训练者从难到易的挑战 图示中除腰骶部用弹性绳以减轻重力外 其它均为非弹力绳 振动 振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是一种能量传播的方式 今天讨论的是一种机械能量的传播 频率指在每秒时间内所完成的全振动次数 用Hz表示 幅度指在每个振动方向上的振动幅度 加速度指在每个振动方向上的振动速度 生物力学共振技术应用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我国2000多年前的古代 中医推拿手法中诸如 拍法 抖法 振法 等 20世纪60年代后Hagbrth和Eklund发现放置肌腹或肌腱上的振动器可以引起瘫痪者肌肉活动 Mattenws从猫的试验中发现张力性振动反射与牵张反射相似 除了通过肌梭另外还通过感受触觉的巴氏小体向中枢输入感觉 诱发反射 随后苏联学者Nazaiov和Spivak将振动刺激阻力训练结合起来广泛应用于体育训练 振动对人产生的机械效应 提高肌力 改善肌肉协调性 降低张力增加软组织柔韧度提高人体稳定性及平衡能力对骨骼系统产生广泛影响 防治骨质疏松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 睾丸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增加改善肌肉血液及淋巴循环 振动于频率相关的生理效应 频率 1 5赫兹作用 降低肌张力 增加平衡性 协调性和本体感觉 增加关节活动 振动于频率相关的生理效应 频率 6 11赫兹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机械设备购销合同书范本
- 2025年保安考试一百题及答案
- 2025年奥鹏考试及答案吗
- 2025餐厅劳动合同范本
- 《2025普通物流运输合同》
- 隧道养护检测方案范本
- 昆山标识广告牌施工方案
- 金属物料流转方案范本
- 蔬菜大棚排水方案范本
- 怀柔土工膜的施工方案
- 规模灵活资源广域接入的新型配电系统分层分群架构与规划技术研究
- WiFi6基础知识培训
- 2025年恒丰银行烟台分行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外建筑史课件
- 2024年度商业保理合同:保理公司与出口商之间的商业保理协议3篇
- 宣传网络安全文明上网
- 泡沫混凝土路基填筑施工方案
- 青岛 二年级 数学 上册 第4单元《8的乘法口诀》教学课件
- 大学化学第04章-能源化学基础课件
- 广东省东莞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数学试题(无答案)
- PVC-地面中水泥基自流平找平层的施工作业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