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景的一点体会.doc_第1页
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景的一点体会.doc_第2页
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景的一点体会.doc_第3页
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景的一点体会.doc_第4页
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景的一点体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求活、务实-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一点体会内容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在课堂上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创设有争论性的情境、创设有应用性的问题情境、创设有诱导性的情境、创设有渗透性的情境。更好地帮助学生战胜自我,学好数学。关键词:有趣味性、争论性、应用性、诱导性、渗透性的情境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称数学为“冰冷的美丽”。因为数学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抽象以生的“形式化”的材料。而我们知道只有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时候,才有利于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来。为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提供给学生,更好地帮助学生战胜自我,学好数学。一、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式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小品)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在教学七年级“机会的大小”中,我创设一个故事情境:请一名学生上台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下面的同学作为周围群众。甲为了招揽生意,大声向大家吆喝:“来、来来看一看来,瞧一瞧,来转一转了,玩转盘中大奖了,一元玩一次。中电视机、数码相机了”。同时我做了一个小转盘,共分了20格,格子最小的为1,格子渐渐加大。转到1就得到数码相机一只。转到2是电视机,以此类推。这时下面的同学都跃跃试试,都想着那只诱人的数码相机。甚至有不少同学冲上来,还不停地喊着转1、1、1。结果上来10个同学,都中了一些零碎的玩意。害得他们连连摇头,“运气不好,运气不好,转不到,转不到”。这时适时提出问题,中奖机会的大小。有趣的情境使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会机会二十分之一都不到,怪不得中不了大奖,机会太小,街头那些都是骗人的把戏。二、创设有应用性的问题情境数学与生活联系密切,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的应用入物创设情境,可以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垂直平分线的定理以及逆定理时,先引入这样的一个情境:在元旦文艺晚会上,小明和小王两位同学分别地A、B两个位置进行抢气球游戏,当老师把气球放在直线MN的什么位置时,对小明和小王两位同学才公平? M学生被这一现实的情境深深吸引,从而积极探索发现问题:ABN到A、B相等两点距离的点到底在哪里?教师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三、创设诱导性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方式不但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还要适应他们的认知结构,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把解题的过程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给一些启示性的引导,要学生通过对情境中对情境中的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来学习新知识。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中,老师给出一个问题:2005年4月3日,无锡台球“神童”丁俊辉夺得世界职业台球中国公开赛冠军,书写了职业台球历史的新篇章。图是丁俊辉一次漂亮的击球,P为“母球”,Q为“黑球”,球P经球台的边AB反弹后直接中击中黑球Q,则母球击出时应瞄准AB边上哪个点?说说你的理由。 A Q1 Q2 Q3 Q4 B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1)利用对称性(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通过这个情境解释后,适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知道一棵大树的高度?如何进行实地测量?哪个比较实用?3、利用标尺四、创设争论性的情境“真理越辩越明”,由于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欲望,形成了积极的认知和情感氛围。因此都是用于创设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的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的发展。在“折纸游戏探索规律”中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如图所示可以得到一条折痕,继续对折,对折时折痕与上一次折痕保持平行,连续对折6次后,可以得到几条折痕,如果对折10次呢?对折n次呢?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按题目的要求进行折纸活动,通进同伴间的讨论,全班交流得到以下的两种方法。方法1:折痕数随折纸次数快速增加,且每折一次后,原有折痕数不变,新增折痕数为上一次折叠后纸的层数为2n-1,所以折n次后的折痕数是1+2+22+23+2n-1方法2:每次折后的观察折痕数与纸张的形状,发现纸张被折痕分成若干个长方形,且折痕将纸张分成的长方形的个数恰好是折叠后纸的层数,折n次的层次为2n,所以折n 次后的折痕数为2n-1针对上述两种答案提出问题:他们相等吗?如果相等,则两种方法都正确;如果不相等,则至少有一种方法是错误的。 根据学过的知识给“零件找圆心”同学们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饶有兴趣地作图思考,提出了很多方法。方法1:利用垂径定理的逆定理。方法2:90。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方法3:利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即作两条弦的中垂线的交点就是圆心。这些经过验证都是正确的。但是还有不少同学的作法如下:方法1:在已知圆中,作一个圆周角A=20。如果圆心O存在,则圆心角BOC=40。,则OBC+OCB=140。,作OBC=OCB=70。,OB、OC的交点即为O点。方法2:作圆的外切正方形,则正方形的对角线交点是圆心。方法3:作圆的外切圆,则过圆心与切点的连线就是直径,就能找到圆心。上述情境的创设都利用有不同答案的矛盾,而且调动学生的思维。用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五、创设渗透性的情境 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学科双为数学提供了创设问题的情境,因此,以其他学科为素材的跨学科知识渗透成了命题热。如“一元一次方程中”以“李白买酒”为例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加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这时不但以古诗词创设数学背景,而且在鉴赏古诗词的同时,培养自身提取数学住处的能力,形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增加了趣味性。数学同现实世界,其他学科之间有很大的联系。可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全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及其载体已呈现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态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情境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使学习者更好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数学意识”。同时,数学情景注意了总是情景的创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