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甄宝玉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红楼梦》中甄宝玉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红楼梦》中甄宝玉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红楼梦》中甄宝玉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红楼梦》中甄宝玉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题】红楼梦中甄宝玉研究 【作者】邹 昊 【关键词】 【指导老师】冉晓林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一、甄贾宝玉走的不同之路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的成就是后世文学作品所不能企及的,小说中提及的人数达到了四五百人之多。而这其中的人物的性格却又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是你绝不会混淆,这尤其为后人所称道。然而在小说中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个人物,他就是甄宝玉。甄宝玉的出现使这部小说出现了两个少年时代性格和长相看似完全一样的人物,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甄宝玉的出现对于小说而言作者的用意所在。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考到这个性别相同,年龄相仿,性格相似的人物来。红学研究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对红楼梦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深入的地步了,并且对这个人物产生了这四类观点:一、传影说。有“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的脂砚斋评说“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宝玉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甲戌本)”。“疑甄宝玉影弘光”(蔡元培)。“实贾宝玉之罪人”(涂瀛)。“其实就是一个宝玉”(茅靡)。“贾宝玉的影子”(草金钟)。二、神瑛说。还有我国著名的红学研究者周汝昌先生曾也在他的红学论著红楼小讲中说到甄宝玉实际上就是红楼梦中的神瑛降世,而贾宝玉却不是林黛玉还泪之人,从而让故事有了双重的悲剧艺术效果。三、分身说。一些学者认为本书的两个宝玉,不论从长相,性情等等,一概相像,认为作者是用了一种“分身”的手法。四、败笔说。有的学者又是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将真事隐去的,甄宝玉也就是贾宝玉启蒙时候的情行,以至于后来就没有必要再出现了,而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中让甄宝玉复活了,并且使他前后迥若两人,是不了解曹雪芹的创作红楼梦,这是里面的一个败笔。并说甄宝玉是书中写的失败的多余的人物,他毫无生活气象,形象苍白无力,实际是贾宝玉形象的机械的重复等等。通过这些可以说明红学界并没有冷落这么一个只在书中出现了四次的过路之人。而从上面的一些观点中可以看出,有的是不无道理的,有的是失之片面的。我认为,红楼梦在创作甄宝玉时其创作意图是作者想通过甄宝玉这一文学形象来表现一种世俗社会的生活本来面目,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甄宝玉必然走向世俗,走向当时那种由社会所共同搭建起的舞台,即使前部分把他写的如同贾宝玉一样的性情,一样的不畏世俗。而使他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没有出场,只是如同贾宝玉的影子一样的存在于这本书的另一个世界之中。但是,甄贾宝玉是不同的,不论甄宝玉最终的结果是被其社会所同化,还是不为世道所容的如贾宝玉出家,这本身的不同使得结局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在文章的最终写的是,甄宝玉还是走向了仕途,走进了少年时那个令他深恶痛绝的封建仕途经济和士大族的阶层之中。这个少年相同的贾宝玉,却走向另一个理想世界,走向一个比少年时代更向往的自由之路,最终贾宝玉出家去了,来逃避这个真实污浊的世界,也就是不为世人所融的另一个飘渺的世界中。二、甄贾宝玉在小说中的性格对比(一)从甄宝玉挨打看其对待身边丫鬟的态度首先,我们来看看甄宝玉在红楼梦出场中的表现。以及时刻和他有着密切关系的贾宝玉这一形象的关系。甄宝玉在红楼梦中的前三次“出场”还不是真正的出场,只是被别人“提及”而已:第一次是文本的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有感而发,这是作为贾宝玉的一个参照而已,说起这个甄宝玉的家庭环境是那样的荣贵,而祖母也是“溺爱不明”,这与贾宝玉是那样的毫无二样,都视“女儿两个字是极尊贵极清净”(红楼梦13页,同下),这里写出来两宝玉对待女儿的相似点。但是接下来我们看看甄宝玉的另一句话:“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13页)同时见了女儿“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13页),当然其结果也是被像贾宝玉一样被他令尊下死鞭笞过几次的,但是甄宝玉却是“无奈竟不能改,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他便:姐姐妹妹乱叫起来。后来听得里面女儿们拿他取笑:因何打急了只管叫姐妹做甚?莫不是求姐妹去说情讨饶?你岂不愧些!他回答的最妙。他说:急疼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声,便果觉不疼了,遂得了秘法:每疼痛之极,便连叫姐妹起来了。你说可笑不可笑?也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如今在这巡盐御史林家做馆了你看,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的,只可惜他家几个姊妹都是少有的。”(13页)这就是甄宝玉在第二回出现的形象,写的是他与甄宝玉对待女子的态度是那样惊人的相似,但是我们通过细心的阅读小说可以发现甄贾宝玉看似相同的性格下却也有其不同处:书中的甄宝玉对待女性的态度却与贾宝玉又有着本质的不同,甄宝玉对待女性的态度是要女性来服侍的,如只有女性在旁菜能看书的。同时被打了却只叫和自己在一起玩的女性来,把女子看作自己的解痛药来看待,却不从自身找问题。这是何其的对待女性的不尊重呢。在很多事情上甄宝玉本该属于自己做的事情,去要把身边的女性卷入其中,这那是照顾,平等的对待女性,而是把女性当成了一个安心的良药,或者从另个方面来说甄宝玉是把女性当做一种解闷的工具来看待的。而贾宝玉对待女子的态度是决然与他不同的。在贾宝玉看来女儿都是水做的,是及其尊贵,虽然他喜欢和女性在一起游玩,但是那是出自真心的,是平等对待身边的女性。这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被贾政打后的表现是可以看出来的,贾宝玉被打后是不愿让女子们看到,同时贾宝玉被打也没有口口声声的叫着女性的名字。还有在晴雯死后,贾宝玉是流过泪的。他对女性的体贴也在文中有多次表现,在这里我就不足一轮道了。在经过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甄贾宝玉在对待女性上有着和贾宝玉截然不同的态度。甄宝玉对待身边女性的态度就如同小说中说的那样,是有目的性的,为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结果。(二)甄宝玉身边丫鬟对待外人的态度主人的言行必然要影响到奴仆的言行,我们从这些奴仆的身上可以看出甄贾宝玉的思想,在第二次甄宝玉的出现是第五十六回,这回还写了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来,写贾宝玉做梦来见甄宝玉所遇到的情形。写宝玉忽忽的睡去时候,不觉竟到了一座花园之内。宝玉诧异道:“除了我们大观园,更又有这一个园子?”正疑惑间,从那边来了几个女儿,都是丫鬟。宝玉又诧异道:“除了鸳鸯,袭人,平儿之外,也竟还有这一干人?”只见那些丫鬟笑道:“宝玉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宝玉只当是说他,自己忙来陪笑说道:“因我偶步到此,不知是那位世交的花园,好姐姐们,带我逛逛。”众丫鬟都笑道:“原来不是咱们的宝玉。他生的倒也还干净,嘴儿也倒乖觉。”宝玉听了,忙道:“姐姐们,这里也更还有个宝玉?”丫鬟们忙道:“宝玉二字,我们是奉老太太,太太之命,为保佑他延寿消灾的。我叫他,他听见喜欢。你是那里远方来的臭小厮,也乱叫起他来。仔细你的臭肉,打不烂你的。”又一个丫鬟笑道:“咱们快走罢,别叫宝玉看见,又说同这臭小厮说了话,把咱熏臭了。”说着一径去了,宝玉纳闷道:“从来没有人如此涂毒我,他们如何更这样?真亦有我这样一个人不成?”“我才作了一个梦,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里去了。”宝玉听说,忙说道:“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394页)在这段中贾宝玉与甄宝玉在梦中相见了,却发现两人不能辨别彼此来。到底是谁是真宝玉谁是假宝玉呢。其实,上面所写无需分彼此,文章是通过贾宝玉做梦的方式说明这里的甄宝玉就是贾宝玉,而贾宝玉也就是甄宝玉。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出书中也通过甄宝玉的丫鬟们看到贾宝玉之后,对待贾宝玉的态度,说明甄贾宝玉的不同之处,这是相当明显的。看看甄宝玉在平时对待身边女性朋友是怎样一种态度吧,及其他对身边的喜欢的女性的纵容,使得她们的态度是很傲慢的,叫贾宝玉是“臭小厮”并且还不理会他,这在贾宝玉身边的女性身上是不会发生的。我们通过对甄宝玉这个当时典型主子形象可以看到甄宝玉平时的行为态度,其实也和当时的玩乐公子是没有太大区别的。由此可见,甄宝玉对待身边的女性是从下人的角度来看待的。仅仅把身边的女性当作使唤之用的。从而让身边的女性也同样演成了这样的习性,这叫有什么样的主子必有什么样的随从。贾宝玉则不同于甄宝玉对待身边的女性丫鬟的,他是同他们一起乐,一起悲的,同时也不会教唆,丫鬟对待外人是那样的势利的那样的回话的。这点可以从贾宝玉身边的丫鬟袭人的性格可以看出的,袭人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丫鬟,不但对贾宝玉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在对待外人是也是表现的知书达理,为外人所称道。当然,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甄宝玉和贾宝玉在貌似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已经分出了彼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甄宝玉性格的转变第三次出现是在第九十三回,在这时候甄家已经落败了。甄家的家仆投靠贾门来了。甄应嘉在挂误革职炒家之后,把甄家的忠实仆人包勇转荐给贾府,包勇拜见家政时,说起了甄宝玉“从小只爱和那些姐妹们在一处玩”,被“狠打过几次,他只是不改”,后来在病中被一个姑娘领着“到了一个庙里,见了好些柜子,里头见了好些册子;又到了屋里,见到无数的女子,说都变成妖怪似的,也有变成骷髅的;他吓急了,就哭喊起来。老爷知他醒了过来了,连忙调治,渐渐的好了,老爷仍叫他在姐妹们一处顽去,他竟改了脾气了,好着时候的顽意儿一概都不要了,惟有念书为事。就有什么人来引诱他,他也全不动心,如今渐渐的能够帮着老爷料理些家务了。”(672页)这一段可以说是甄宝玉与贾宝玉分道扬镳的分界点。我们可以看到甄宝玉的是在何种情况之下而改变的,又是什么情形让他最终选择了这一条路来的。在面对强大的世俗,面对那曾经给予自己支持的优厚的经济基础,在一下子崩塌之后,他所能表现出来的也是他所要承担的。而从后来的贾宝玉观之,却发现,贾宝玉做出的确是退避,却是选择了另一种道路。面对自己的责任,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甄宝玉更值得当时的世人所标榜。同时甄宝玉的变化也是必然的。文中甄宝玉大病后看到的女子是变成妖怪和骷髅的。这说明他对待女性的态度彻底的转为封建士大族的阶层对待女性的态度:自古红颜多祸水。而贾宝玉的始终如一的对待身边的女性就可以看出贾宝玉是把身边的女性作为朋友来看待的。甄宝玉却不是的,当大祸临头时,甄宝玉却只是把责任怪罪为身边的女性,最后甄宝玉走向仕途也是必然。(四)甄宝玉正式出场时不同于贾宝玉的表现到最后红楼梦快要结束的时候,甄宝玉终于真正的出场了。在第一一四回至一一五回,甄应嘉被皇帝特赦,还被赐还世职。并且进京见圣。还被派往海疆安抚“越寇”,甄应嘉将家眷安顿在京城,甄宝玉因此才有机会从金陵来贾府与贾宝玉相会了。在这里,甄贾宝玉终于相会了,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之下,两个从小性情相同,相貌相像的宝玉终于可以相互交谈了。贾宝玉本以为这个甄宝玉“必是和他同心,以为得以知己”,而哪知道却是“失相知”,我们可以从以下的甄宝玉的话中得以原委:“弟少时不知分量,自谓尚可琢磨岂知家遭消索,数年来更比瓦砾犹残,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世兄是锦衣玉食,无不遂心的,必是文章经济高出人上,所以老伯钟爱,将为席上之珍。弟所以才说尊名方称。”“弟少时也曾深恶那些旧套陈言,只是一年长似一年,家君致仕在家,懒于酬应,委弟接待后来见过那些大人先生尽都是显亲扬名的人,便是著书立说,无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业,方不枉生在圣明之时,也不致负了父亲师长养育教诲之恩,所以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的淘汰了些。如今尚欲访师觅友,教导愚蒙,幸会世兄,定当有以教我。适才所言,并非虚意。”(822页)从这时候开始,甄贾宝玉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了。贾宝玉显得“愈听愈不耐烦,又不好冷淡,只好将言语来支吾”。可是我们看一下在这次的相会中,甄宝玉却是得到了贾府主仆上下的赏识的,并且那一向对人缺乏热情的王夫人还主动的做起媒人来。把李纨的堂妹李绮许配给与甄宝玉,想想就可以看出来,甄宝玉改变后的遇境是如何的为世俗所荣,这当然是那他在的阶级生存的法则。同时也看出甄贾宝玉的不同,到这里甄宝玉是还原了他的本来性情的。两个宝玉在外表是相同的,而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在甄贾宝玉对封建宗法制度的认识上甄宝玉是已经发展到从少年到成年的成熟阶段了。已经融入了当时的士大族之家了。甄宝玉的四次出场,明白无误的显示属于他自己的性格和命运的走向的基本轨迹:甄宝玉和贾宝玉有一样的少年,他们毫无二样,而到了后期,他们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甄宝玉来了一个彻底的大转变,这使得贾宝玉大失所望,但是从红楼梦这本书的末节来看,其实贾宝玉和甄宝玉走的有是一样的路。贾宝玉完成了与薛宝钗的婚事之后,使贾家后继有人了,同时也接受了皇帝的号封。这些只不过比起甄宝玉的彻底的转变,他的转变的没有那么彻底而已罢了。从这点可以看出,甄宝玉的适应社会,以及和贾宝玉的不同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论是甄宝玉,还是贾宝玉在当时的那个社会,那种生活方式中存在是有着必然的结局性的。最终甄宝玉回归的社会的常态。三、甄贾宝玉泾渭分明从甄宝玉身上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社会价值的看法与贾宝玉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当时的社会可以说对仕途经济是相当推崇的。甄宝玉在文中的描绘虽然如同贾宝玉的影子一样的,书中写道少年时候的甄宝玉在秉性和相貌上都与贾宝玉是惊人的相似的。在文中只要见到过甄贾宝玉的人都这么认为的。文中的贾宝玉之梦甄宝玉如同甄宝玉之梦贾宝玉一样。根据甲戌本第二回:“(甄宝玉)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理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其中的脂批:“甄宝玉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屑者,故此处极力表现,以遥照贾宝玉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在里说的在明白不过了,贾宝玉与甄宝玉的关系是“遥照”,“传影”的。当然在红学界中对脂批是相当推崇的。但小说后来很少提到甄宝玉了,在小说前面通过写贾宝玉极力的强调对“仕途经济”的深恶痛绝对封建宗法制度的大为鞭挞,无情的揭露封建宗族的必然衰落,还极力呼吁对人性和自由的解放。这是从本性上出发的,贾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全面否定的,是造成了贾宝玉后面结局的直接原因所在。然而,通过对八十回后的甄宝玉的描写,及其贾宝玉的出家,就可以推断出当时社会的那种病态的生存方式是以怎样的一个形式来维护的。在这里不管甄贾宝玉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众人皆醒我独醉。他们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而与之相抗衡的是一个社会。一个人的能够有多大能耐,在当时的社会中,想要生存下去,想要真实的存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就必须有得物质基础去承载。红楼梦中的甄宝玉之所以为“真”,就是应为那可以真实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之中,而那个贾宝玉之所以为“假”,就是因为他到最后只能选择出家,不能为这个世界所容。到最后,他也只能选择也只有选择这一条路可走了,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那个“无暇”的宝玉放在这个世界之中了。这也是甄贾宝玉的本质上的区别所在,由于内在的本质不同,由此产生后面的选择也有了必然的不同。文本中所写的甄贾宝玉在作者看来本身就有着不同性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甄宝玉走向仕途经济的必然性。第一,我们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来看待问题,从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来看,是仕途经济造就了少年时代的那样一个甄贾宝玉的形象。他们在那样的一个经济基础之上才能有着这样一个优裕的物质生活的条件。他们在仕途经济基础之上,而肆无忌惮的来破坏这样的基础。同时这样的一个经济基础却在历史的进程之中早已风雨飘摇并随着历史在一步步的动摇、瓦解、破坏。让他们生活的这样的优裕的生活的物质条件,也在一步步的走向衰败。当量变到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所有经济基础就会毫不犹豫的土崩瓦解了。由此就会出现甄贾宝玉的两种变化,这也是历史的必然。甄宝玉在此之后选择了去随波逐流,去适应当时的仕途经济,而贾宝玉去选择了另一条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两人由先前的性情相同,到后来却分道扬镳。对于一个人他所应该承当的社会,家庭责任来说,无疑甄宝玉更有一种舍己为家之感。然而从贾宝玉的反抗角度来说,他藐视功名利禄,同“禄蠹”誓不两立,而“每当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多读书,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致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俏唱拆字猜拳,无所不至,这些都不过是从自己的天性出发的。这是一种盲目的要求自由反抗束缚而已。这正如石昌渝所分析的:宝玉反抗封建的优裕生活,他喜欢一大群丫头环绕着他,这是封建等级制度给予他提供的特权,黛玉也绝非能够自食其力的女子,当时她的病就需要财力和人力来调理,宝玉和黛玉所反对的正是他们生活赖以维持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深刻的悲剧”(石昌渝中国古代文体丛书?小说,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由此可知,仕途经济的重要性对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的生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生活在上层建筑里的人。甄贾宝玉的不同,也就是通过两人在对待自己特权维护和抛弃的不同态度,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出路来。这也说明要是不能适应这个仕途经济的社会就只能如甄宝玉最后的归途一样去出家随仙去了。四、红楼梦中的真实世界甄宝玉甄宝玉在红楼梦中的另一个真实的世界。作者在描绘着像贾宝玉那样的为社会所不合的形象,同时也创造了另一个世人所不熟知的并且在文中出现的次数极少的甄宝玉。甄宝玉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是极少的,他在文中出场只有四次,而这四次的出现中前三次都没有直接的出场,只是从他人的口中听说而已。然而让世人都觉得少年时不论贾宝玉还是甄宝玉所生活的世界都是及其不合常理的。并且在大多数人眼中那是不务正业的。在贾宝玉是书中主人翁的情况下,作者对其艺术形象的描绘是刻意的。这也是作者在创造着自己内心的一个真实的世界。曾陈诏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文章指出:“甄宝玉是红楼梦中的多余人物,是曹雪芹的一大败笔。”可被忽视的部分往往是最重要的,细节决定一切。如果舍弃甄宝玉这个人,就不能体现作品的主题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们在脂批本中也看到了他对甄宝玉存在做了必要的点评“挚一人,一人必得纸上活现”。甄宝玉这个人物使人觉得是另一个世人眼中的贾宝玉。生活在红楼梦中的另一个精神世界之中。文书中前八十回他并没出现,同时也没有出现的必要性。这也如同和他的性格一样:秉性和相貌,生活遇境都是和贾宝玉是及其的相像,这样导致了甄宝玉在前八十回中只是他人口中偶尔提及而已。而在后四十回中,甄宝玉出现了,“甄应嘉蒙恩还玉阙”中甄家的事又露了头。在第一百一十五回中两个宝玉最终在现实中又相见了。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