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常规(1).doc_第1页
护理常规(1).doc_第2页
护理常规(1).doc_第3页
护理常规(1).doc_第4页
护理常规(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护理常规咳 嗽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多见于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 (辨证分型) 1风寒袭肺 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 咳嗽气粗,咳痰黏白或黄,咽痛或声音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燥邪伤肺 干咳少痰,咳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4痰热壅肺 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肝火犯肺 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肋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6痰湿壅肺 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7肺阴亏虚 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黏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8肺气亏虚 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咳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质淡嫩、苔白,脉弱。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避免尘埃和烟雾等刺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2)休息: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以助排痰。必要时可以给予吸痰。 (3)咳痰多,呼吸有臭味者,应加强口腔护理,可用中西药液漱口。 2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发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4)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晕、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情志护理 (1)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2)内伤久咳,缠绵反复,易产生忧虑情绪,应做好开导、劝解工作,解除顾虑。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戒烟酒 。每日饮水量保持1 500m1以上,以利湿化痰液。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如玉竹粥、藕粥以及梨、枇杷等水果。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如糯米阿胶粥、木耳粥,沙参麦冬茶等。 5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3)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者中药宜凉服。 (4)咳甚影响休息者,遵医嘱服镇静药。 (1)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咳,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人。 (3)痰多咳嗽无力者,协助翻身拍背,以助排痰,必要时吸痰。 (4)咳甚时可遵医嘱配合针灸、拔罐和中西药物雾化吸人等治疗方法,以利止咳祛痰 7并发症护理 高热:病室应安静、舒适、定时开窗通风,勿着凉;烦躁不安的患者应稳定情绪,给予疾病知识宣教,鼓励患者配合治疗;中药宜温服,用药期间注意汗出、退热等情况;大量出汗,退热后,及时更换衣物,并注意保暖;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变化及发热的热型、时间、舌苔、脉象的变化,防止虚脱现象。 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3体质虚弱者,可以做呼吸操、保健操,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4改善生活环境,消除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污染。 5有咳嗽病史的患者可做鼻部保健按摩。方法是按摩鼻翼两侧、迎香穴、鼻尖各2040次。 6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他人面前咳嗽应捂嘴,不随地吐痰,防止病菌经飞沫、空气传播。 7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门诊随访,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消渴病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意为消灼气血津液,消灼肌肉筋骨等,“渴”为此病诸多症状中具有代表性症状,大致与西医学中的糖尿病发病特点相一致,故可互称。 辨证分型 辨治原则与步骤:首辨阴阳,再辨六经,后分经腑、表里、寒热、虚实、标本 1阳证 年龄较轻,精神状态佳,体形壮实,肌肉丰满,面有光泽,舌色尚鲜活,脉象大、浮、数而尚有力 (1)阳明肺胃热盛,兼气阴两伤证:口干咽燥,食欲亢进,身恶热舌质干红、苔黄燥,脉洪大 (2)丧热互结,兼气阴两伤证:多饮多食多尿,便干、便秘,口唇紫黯舌质暗红、边有疵斑,脉沉而涩等 (3)少阳失枢,胆火内郁证:口渴、咽干,口苦,纳呆,或心烦、失眠、心神不安,右胁部胀痛,胃脘部痞胀,耳鸣、目眩,症状繁杂舌质红或黯、苔白或薄黄,脉弦细 2阴证 年龄较大,精神较差,体形瘦弱或虚胖,肌肉松弛,面色萎黄或晦暗,面色无华舌色黯,脉象沉、涩、弱、弦而无力 (1)太阴阳明虚寒证:微渴,纳呆,禽谷欲呕,或呕吐痰涎清水,手足冷汗出,大便稀烂,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2)少阴阳虚寒湿证:小便频数量多,饮一溲一,尿有泡沫,神疲倦怠,畏寒、肢冷,少气懒言舌质淡、苔白或白滑、边有齿印,脉沉迟 (3)少阴阴虚证:渴欲饮水”心烦、失眠、健忘,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数 (4)厥阴经脏虚寒证:干呕,吐涎沫,日常流泪,遇寒加重或迎风流泪,视力障碍,女子月经不调、男子睾丸痛舌苔白、脉沉 2阴阳寒热错杂证 (1)中焦寒热错杂证:微渴,纳呆、胃脘痞满、下利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 (2)厥阴寒热错杂证:口渴、饥而不欲食舌黯红、苔白或黄,脉沉 (3)正虚阳郁,上热下寒证:口渴、咽喉不利、手足厥逆、下利脉沉迟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人院后要评估辨证分型,对证施护。 (3)遵医嘱、监测患者的血糖情况,并做好记录 (4)观察患者饮食情况,每周定时测体重 2病情,观察 (1)观察主诉的症状,注意神志、气味、视力、面色、皮肤、体重等情况 (2)观察血糖变化,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大汗淋漓、脉数等低血糖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对症处理。 (3)观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如有恶心、呕吐、神志改变、呼吸加速、呼气有烂苹果气味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处理。 (4)观察有无泌尿道感染、视物模糊、皮肤瘙痒、四肢麻木刺痛等各种并发症。 3情志护理 (1)开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关心患者,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与安慰,树立长期治疗及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乐观精神。 (2)鼓励家属多耐心照顾,给予患者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4饮食护理 (1)告知患者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应坚持严格执行。 (2)制订总热量:理想体重(kg)身高(cm)一105,每日所需的总热量(焦耳)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热量(焦耳)X理想体重。 (3)糖类占总热量5060,提倡食用粗质米、面和一定量杂粮。 (4)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及各种含糖饮料等。体重过重者要少食动物内脏、蟹黄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限酒、禁烟。 5,用药护理 (1)服用降糖药时,严格按医嘱执行给药途径、时间、用药剂量等,注意血糖变化。 (2)注射胰岛素时,剂量必须准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并要警惕病人出现低血糖。 (3)中药汤剂宜温服,少量多次,可安排在两餐之间服用。 6临床辨证(症)护理 (1)阳证:太阳证要注意防风,少阳证要注意防忧郁多虑,阳明证要防燥火。 阳明肺胃热盛,兼气阴两伤证:以清热益气、养阴生津为法,适当选择葛根、生地黄、金银花、绿豆,苦瓜、西洋参等食材搭配食用,并指导患者常按摩头面部、足三里、中脘、曲池等穴。 瘀热互结,兼气阴两伤证: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腑为法,选择麦冬、石斛、田七、黑木耳、泥鳅等食材搭配食用,便秘者可多食新鲜蔬菜及火龙果。 少阳失枢,胆火内郁证:以和解少阳为法,指导患者注意保持情志舒畅,适当选择槐米、芦荟、白芍、夏枯草等解郁化火的食材搭配食用,指导患者常按摩太冲、两胁部及两大腿外侧的胆经,适当运动,并多与亲友交流。 (2)阴证:太阴证要防寒,少阴证要防劳累,厥阴证防郁怒。 太阴阳明虚寒证: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法,可适当多食用生姜、胡椒、淮山、莲子、芡实等,并指导患者按摩三阴交、血海、足三里、中脘等穴。 少阴阳虚寒湿证:以温补元阳,散寒除湿为法,可选择茯苓、淮山、鹿茸、肉苁蓉、杜仲、羊肉等食材,教导患者常按摩腰肾部及气海、关元穴、涌泉穴等。 少阴阴虚证:以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为法,可选择阿胶、何首乌、百合、灵芝、柏子仁、五味子等食材搭配食用,指导患者常按摩内关、神门、劳宫、涌泉穴。 厥阴经脏虚寒证:以暖肝祛寒,温通经络为法,适当选用韭菜、枸杞子、当归、人参、肉桂等食材搭配食用,并指导患者常按摩太冲穴、足三里穴、期门等穴位,注意保持情志舒畅。 (3)阴阳寒热错杂证 中焦寒热错杂证:以和中降逆消痞为法,可选择山楂、麦芽、谷芽、鸡内金、茯苓等食材搭配食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厥阴寒热错杂证:以清上温下、生津止渴以法,中药汤剂少量频服,平时注意情志舒畅,避免郁怒不舒:饮食清淡易消化,多食用新鲜蔬菜。 正虚阳郁,上热下寒证:以发越郁阳,兼清上温下,滋阴和阳为法,中药汤剂温热服下,注意保暖发汗,饮食宜要避免过于燥热或过于寒凉的食物。 7并发症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绝对卧床休息,保暖,持续低流量吸氧。迅速开放两条静脉通路,一般以小剂量胰岛素维持静脉滴注,用药期间要严密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确保用药安全;观察病人的神志、生命体征、呼吸气味、皮肤弹性、四肢温度及24小时出入量等变化,监测血糖、尿糖、血酮、血钾以及定时进行血气分析等,并做好记录;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口腔、皮肤、外阴部护理,并要注意防压疮,防跌倒、坠床等。 健康指导 1掌握饮食治疗的原则,制订每日热量及分配原则,定时进食,保持正常体重。 2生活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积极进行有氧运动。 3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口服药的正确服药方法、用药剂量及观察用药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掌握正确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4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掌握测量血糖、尿糖的方法。 5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口腔、外阴等清洁卫生,做好足部护理,有效预防“糖尿病足”。 6平时应随身携带治疗卡及家属联系卡,定期门诊复查。眩 晕 眩晕是指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屑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在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服抗高血压药,血压虽已低于14090mmHg,亦应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必须以非药物状态下,两次或两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复血压测定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 (辨证分型) 1肝阳上亢证 头痛而胀,眩晕眼花,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干、口苦,常因烦别与恼怒使症状加剧。舌质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中阻证 头晕、头重,胸闷心悸,泛泛欲吐,或呕恶痰涎,手足麻木。舌苔厚滑或蚓腻、脉滑。 3肾气不足证 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失眠、多梦,气短,腰膝酸软,遗精阳痿,夜尿频数或小便清长。脉沉细无力。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居室宜安静、舒适,定时开窗通风。注意休息。若工作高度紧张、血压较高、症状明显或伴有脏器损害表现者要充分休息。(2)眩晕严重时需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少做旋转、弯腰动作。 2病情观察 (1)定期测量血压、心率。 (2)观察眩晕发作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及血压变化。 (3)当收缩压高于180mmHg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根据医嘱给予必要的处理。, (4)如发现血压急剧升高,同时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疾,提示有发生高血压危象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师,并遵医嘱让患者卧床、吸氧,同时准备快速降压药物,脱水药等。如患者抽搐、躁动,则应注意安全,加床栏防护。 3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 (2)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和有无引起精神紧张的心理社会因素,给予情志调适,使患者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 (3)对眩晕严重,易心烦、焦虑者,需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多食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2)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忌辛辣、刺激之晶,戒烟、酒。5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避免剧烈运动。 ; (2)遵医嘱按时服药,口服降压药物后,起身动作宜缓慢,预防直立性低血压。注意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3)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6临床辨证(症)护理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并立即报告医师。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3)呕吐严重者,应取侧卧位,及时清理呕吐物,更换被污染的衣物。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遵医嘱给于针刺内关、中脘、丰隆、风池等穴,中强刺激手法。 7并发症护理 高血压急症: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和不必要活动,协助生活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稳定病人情绪,必要时用镇静药;连接监护仪,密切观察心电、血压、呼吸情况;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尽早使用降压药,用药过程中注意血压变化,避免出现血压骤降;患者出现头痛剧烈、眩晕,血压剧升、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舌强症状,应及时告知医师,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注意观察血压、瞳孔、呼吸、神志等变化,如出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呕吐、痰涎较多者,应将头侧向一边,并及时清除,保持气道通畅,以防窒息和吸人性肺炎。 健康指导 1了解高血压病的知识及坚持长期规则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遵医嘱服药,定期测量血压,保持血压接近正常水平,防止对脏器的进一步损害。 2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各种不良心理的影响。 3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生活起居有常,注意劳逸结合,不可过度劳累。 4注意饮食控制与调节,宜清淡、低脂、低盐,忌暴饮暴食和辛辣、厚味、过咸之晶,戒烟,酒。 5眩晕患者不宜从事高空作业,避免游泳、乘船及做各种旋转度大的动作和游戏,避免突然或较大幅度的头部运动。 6保持排便通幅,必要时服用缓泻药,避免排便努责。 7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练太极拳等。 8定期随访,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辩证施护咳 嗽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若咳与嗽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西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外感咳嗽多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人,侵袭肺系;或因吸人烟尘、异味气体,使肺气壅遏,气道不利,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引起。内伤咳嗽多由情志、饮食、久病体虚等因素所致。情志刺激,肝气郁结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而作咳;过食辛辣之品,嗜烟好酒,熏灼肺胃,助火生热,灼津生痰,或过食肥甘厚味,使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千于肺,阻塞气道而发咳嗽;素体亏虚,或久病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失主气之职,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 咳嗽一证,其病因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基本病机为内外邪气犯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肾有关。外感咳嗽属实,内伤咳嗽多见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2辨寒热虚实 恶寒,咳痰,鼻涕清稀色白,多属寒;恶风,咳痰,鼻涕稠黏而黄,多属热;病势急,病程短,咳声洪亮有力属实;病势缓,病程长,咳声低弱,气怯,乏力属虚。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者多属实证,而内伤咳嗽中痰湿、痰热、肝火多属邪实,日久伤肺,可与正虚并见。(二)辨证分型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证候表现: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无汗,恶寒或见发热,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紧。 护治法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治疗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 证候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口渴,头痛,发热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疗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 证候表现: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有血丝,不易咳出,舌质红干而少津,舌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治疗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证候表现:咳嗽反复,咳声重浊,晨起咳甚,痰多而黏色白,胸闷脘痞,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护治法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治疗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 证候表现:咳嗽气粗,痰多稠黄,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身热面赤,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治疗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 证候表现:上气咳逆阵作,痰黏难咳,咳作面赤,咽干口苦,胸胁胀满,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护治法则: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治疗代表方: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4)肺阴亏耗 证候表现: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手足心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护治法则: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治疗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三)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 观察咳嗽的声音及发作时间,痰液的色、质、量、味等。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弱者多虚。咳嗽时作,发于白昼,鼻塞声重,多为外感咳嗽;晨起咳嗽阵发加剧,咳声重浊,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夜卧咳嗽较重,持续难已,短气乏力,多为气虚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咳声轻微短促,多为肺燥阴虚。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常见于燥热、气火或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痰白稀薄者,属风、属寒;痰白稠厚者属湿;痰黄黏稠,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属热;痰中带血者,常见于热伤肺络或阴虚肺燥。注意观察体温、呼吸及痰液性状等变化,如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咳痰脓血相间、腥臭或咳血等症,或出现体温骤降、四肢不温、心悸、汗出、嗜睡等厥脱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救治。 2生活起居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通风,温湿度适宜,禁止吸烟,防止灰尘及特殊气味的刺激。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风寒咳嗽患者病室应温暖向阳;风热、肝火犯肺咳嗽患者病室宜凉爽;痰湿咳嗽患者病室应干燥;阴虚肺燥咳嗽患者病室空气宜保持湿润。重病痰多者宜侧卧,定时更换体位,以利痰咳出。咳痰不畅或痰液黏稠者,应协助翻身拍背或给予雾化吸人,以助排痰。及时清理痰液,每天消毒痰具。 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忌辛辣刺激、过咸、海腥、肥甘厚味等助湿生痰之品,忌生冷食物,戒烟酒。风寒袭肺者可适当进食葱白、生姜等辛温发散之品,以助祛邪;风热犯肺者宜食辛凉之品如菊花、白萝卜、梨、薄荷叶等疏风清热之品,忌辛热助火及酸涩之物;燥邪伤肺者宜多食多汁蔬菜及梨、枇杷等清热润肺化痰的食物,忌温燥、煎炸之品;痰湿蕴肺者应多食健脾利湿化痰的食物,如薏苡仁粥、山药粥等,可用陈皮煎水代茶饮用,以助理气化痰,忌生冷、油腻、糯米、甜食等滞脾碍胃之品;痰热蕴肺者宜食竹笋、甘蔗等寒凉的食物,忌辛热香燥助热动火之品;肝火犯肺者可选用疏肝泻火的食物,如芹菜、香菇、柑橘等,可用天冬炖梨或桑白皮、山栀子煎水服,忌油炸、香燥之品;肺阴虚者可配糯米阿胶粥、木耳 粥、百合粥等,或常饮沙参麦冬茶等,以润肺生津。 4,情志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尤其是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的咳嗽患者要加强情志护理,让患者了解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掌握自我情志摄的方法,保持心情愉快。 5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遵医嘱服用祛痰、止咳药物,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咳嗽 剧烈时可即时给药。外感咳嗽者,汤药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药效。风寒者,中苎严剂宜武火煎煮热服,但不可久服,以防损伤正气。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以免苎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燥热犯肺者汤剂宜少量多次服用。病重卧床者服祛痰药后注意体位引流,以免咳痰不畅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 6适宜技术 风寒束肺咳甚者,可取背部大椎、肺俞、风门等穴拔罐。痰多难咳可针刺肺俞、脾俞、尺泽、曲池等穴。或耳穴埋豆,取支气管、肺、脾、神门、交感等穴,外感咳嗽加肾上腺,内伤咳嗽加脾、肾等穴。喉痒咳嗽、痰多黏稠者可用鹿蹄草、鱼腥草等中药进行雾化吸入,以化痰止咳。 (四)健康教育 1注意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外邪侵袭。改善生活环境,提倡戒烟,消除烟尘及有害气体的危害 2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平素易于感冒者,可多按摩面部迎香穴及足三里穴艾灸,夏季行穴位敷贴以扶正固本。保持心情舒畅及乐观的情绪,避免急躁易怒。3注意饮食调护,根据个体体质情况注意饮食宜忌,多吃新鲜水果,避免过食辛辣煎炸、肥甘油腻之物。 4指导患者减轻咳嗽的方法,如少量饮水润喉、舌尖顶上腭等。患者咳嗽时以手帕或纸捂嘴,使痰飞沫勿向周围乱喷,不随地吐痰。消 渴 消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机体阴虚燥热,出现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临床表现简称“三多一 少”,根据三多表现的主次,有上、中、下三消之分。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危及人体健康。 西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以口渴、多尿、善饥、消瘦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消渴的病因比较复杂,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均可导致消渴。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的重要内在因素,其中以阴虚体质最易发病;长期过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或温燥壮阳的药物,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气郁化火,或劳心竭虑,心火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房事不节,劳欲过度,损耗肾精,虚火内生,上蒸肺胃,终至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 消渴病根据其程度的轻重不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对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3辨本症与并发症 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特点。常见并发症有眼疾、痈疽、肺痨、心脑疾病、水肿、肢体麻木等。一般以本症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症,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一少”不明显,常因各种并发症为首发症状而就诊,最后确诊为本病。 (二)辨证分型 1上消(肺热津伤) 证候表现: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小便量多,舌质红,苔薄黄,脉洪数。 护治法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治疗代表方:消渴方加减) 2中消(胃热炽盛) 证候表现: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口干尿多,形体消瘦,苔黄,脉滑有力。 护治法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治疗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3下消 (1)肾阴亏虚 证候表现:尿频量多,浑如脂膏,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唇燥,失眠心烦,舌红无苔,脉细弦数。 护治法则:滋阴补肾,润燥止渴。(治疗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2)阴阳两虚 证候表现:尿频数,饮一溲一,色混如膏,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消瘦显著,畏寒面浮,阳痿或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护治法则:温阳滋阴,补肾固涩。(治疗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三)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饮水量、进食量及种类、尿量及体重等变化,并做好记录。定期监测血糖、尿比重、尿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各项生化指标。密切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若患者出现心慌、头晕、汗出过多、面色苍白、饥饿、软弱无力、视力模糊等症状应立即进食高糖食物,如糖水、糖块等。注意观察其他并发症的早期征象,有无头晕、气喘、心悸、胸前区憋闷疼痛、手足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