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doc_第1页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doc_第2页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doc_第3页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摘要】亚里士多德揭示了“法治”的含义,认为法治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良法和法律至上原则,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根本。他进一步指出了法治优越于人治。在法治的具体实行方面,他认为要从立法、司法和守法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法治建设 【写作年份】2010年 【正文】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是古代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最博学的人,其知识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也是非常丰富的,但其对西方法和法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主要是他的以正义论为基础的法治理论。 一、法治的含义 法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意识形态、治国方略和文化社会现象,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法治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法治的故乡在西方,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史上第一个对法治进行明确定义的思想家,在其传世之作政治学中集中论述了他的法治思想。其后的西方政治思想家,无论是古罗马的西塞罗还是启蒙时期英国的哈林顿、洛克、戴雪,法国的卢梭、孟德斯鸠,德国的康德、黑格尔,以及美国的潘恩、杰弗逊,无不深受其影响。他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明确提出:“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1这一论述成为关于“法治”的经典论述。这里,他揭示了法治的两个基本要素: 1.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正义(公正或理性)的体现,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律是衡量是非曲直的“权衡”,遵从法律便是遵从正义,所以,衡量法律的良恶与否,其标准为是否合乎正义。因为人们可以遵从良法,亦可以遵从恶法,而遵从恶法不符合正义,也有违法治,遵从良法才符合法治。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同时,他还认为法律的良恶与政体有关,“法律的好与坏,公正与不公正,必然要与各种政体的情况相对应。有一点很明确,法律的制订必定会根据政体的需要。正确的政体必然就会有公正的法律,蜕变了的政体必然有不公正的法律。”2正确的政体制定的法律就是合乎正义的良法,人们应该遵从;蜕变了的政体制订的法律是不公正的恶法,恶法非法。这样,良法正是通过正确的政体制订出来,以“使人们能够有最善良的行为和最快乐的生活。”3 2.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根本。 “法律至上”,即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公民、团体、执政人员必须普遍地遵从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统治者也要遵从法律,4城邦执政人员必须根据法律正确行使其管理和裁判的权力,这种权力必须由法律规定,受法律支配。“政治机制的运行以法律为最高原则,并为法律所制约。”“法律理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各种官员只须对个别的特例进行裁决。”5亚里士多德充分肯定了“法律至上”的重要性,公民恪守法律,法律至上,才能实行法治, “法律至上”也是我们目前建设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良法原则与法律至上原则是构成法治的基本要素. 二、法治优于人治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很明确地提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这一论断不是纯粹的理论幻想,而是出于两个推论,即,一是以人性的弱点进行逻辑推论,二是以不受约束的势力是政体稳定潜在的祸患而进行实证推论。6首先,亚里士多德从人的本性相对于法律特性的局限性出发对法治优于人治进行论述。他说:“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离开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这是因为“法律是免于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合理性的体现”,它是完全没有感情的,因而能够避免“一切情欲的影响”7。而人类的本性使谁都难免有感情。也就是说,人具有罪恶的本性,失德的人会淫凶纵肆、贪婪无度,堕落而为最肮脏最残暴的野兽。大泽水多而不朽,小池水少则易朽;多数群众也比少数人为不易腐败在邦国(国家)之中,自然而平等的人,人人具有同等的价值,应当配给同等权利。在平等的基础上“轮番为治”就是主张以法为治。 其次,亚氏从政体稳定性的需要方面推导了法治优于人治的理论。在城邦政体形式方面,他将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两种,而在其中他首推共和政体为理想的政体。这主要是由于他认为大多数人之治优于少数人或一人之治。少数人与一人之治在他的政体理论中分别属于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以及与之对应的变态政体、寡头政体和暨主政体,这两类统治的统治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难免因其内部的相互倾轧,或大多数人因不满等原因而推翻统治以取而代之,为政体的稳定埋下巨大的隐患。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最高的统治应寄托于群众整体, 这不仅因为群众智慧总体上的优胜,“假如一个城邦中大群的穷人被摒于公职之外,这就等于在邦内保留着许多敌人”8。而且,多数人统治的平民政体甚至于共和政体,由于人性的本性而天然追求更大的利益和幸福,“穷人”很容易触犯“富人”的利益而引起富人的反抗,或者许多穷人领袖也容易成为暨主或寡头,因此,这样的政体有时也易变更。 三、法治实现的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走向法治,就必须抓住立法和守法这两个基本的环节。立法的好坏,决定法律是否优良及其优良的程度,是法律能否被普遍遵从的先决条件;而守法则直接决定法治的成败,“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们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如果立法和守治均达成法治的要求,法治就将因内在于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而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法治社会也就由理想转变为现实。 对于立法,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第一,立法时要详细研究城邦的具体情况,包括国境的大小、境内居民人口的数量及与邻邦的关系。另外还要注意规定私有财产的限额和保证军备的实际需要等等。只有考虑到这些情况,制定出来的法律才能保障城邦的安全和统一,维护公民的正常生活。第二,立法要符合相应的政体。第三,立法时要注意保持法律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统一。第四,立法时要考虑公民的利益。 其次,守法是法治的关键,“没有比别的什么事情比促使人们奉公守法更要紧了,在细小的方面尤其要严加警惕”。在守法方面亚里士多德主张培育一种有利于推行法治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法律从来只能是人类需要的产物,人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使与人的需求息息相关的法律发生变迁。实现法治仰赖于培育公民的民主观念、法治思想,造就符合法治要求的人,使法治的实现获得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强大的力量源泉。在建立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如果仅仅靠国家的命令来推行法治,而不注重清除存在于法治的主体与法治的要求之间的不和谐因素,法治的实现将遇到极大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通过国家的倡导和制度的力量而使“法律之治”得以推行,也必将与法治的精神相违背。 最后,亚里士多德还别强调执法的重要性。他还认为,法律虽然是最优良的统治者,但是人类的预见能力不可能发挥得精确无误,不可能预见某个法律问题之内的所有可能发生的案件。并且法律毕竟只是一般性的规则,而所要处理的案件却是个别的行为。因此,具体的法律规范在执行时不可避免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但是法律的精神及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改变的,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 四、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首先,制定符合国家和人们意愿的良好的法律。因此,在中国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我们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中国最优良的政体,制定和认可有利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法律法规。其次,谨慎立法。法律稳定性有利于法律权威的保持,而及时立、改法律则是保持法律的合理性和效率性。再次,树立法律的权威性。中国长期处于一种“熟人社会”的状态,因此,自古就没有形成对于法律权威的认同,而且中国与西方不同,没有稳定的、大众的宗教信仰,法律也当然没有如此的神圣性。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使人民知法、懂法,并且正确引导他们凡事以法律为行动准则,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做到“有法必依”。第四,在治理方式的选择方面,要法治不要人治,克服特权的存在。中国从古到今一直没有摆脱专制和人治的束缚,“特权”现象存在,严重阻碍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步伐,法制建设受到挑战。第五,重视法学教育,普及全民法制教育。这便需要培养公民的言行,提高公民的守法思想意识和守法的主动性。 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影响世界的法治思想,对中国也是影响巨大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立法、法制教育等思想都对中国的法制建设有很大启示。在这些启示的指导下,中国在立法、守法,法学教育等诸多方面加强完善机制,促进中国的法制建设,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想。 【作者简介】 张进扬,单位为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法院。 【注释】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199页。 2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页。 3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3页。 4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5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页。 6汪太贤.西方法治主义的源与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65,第163页。 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65,第144页。 【参考文献】 1赵峰: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评述,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0年8月,第2卷第3期。 2姜丽,许仲举: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探析,榆林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19卷第3期。 3李娟: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5月。 4卫刘华:对“亚里士多德法治公式”的再认识,理论与改革,2003年3月。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出版社, 1965年。 WCnghXoItzPDnYM8B2sAlRiIDYh6LNbK68G6eKqPRxrCNPgV5DhKU3R4UVT9phxVN57fHFTrCTioaVuosC07fHp2gBc9rhZkzLpIH0Dqkq81KdUzbeGdgpq6G4y5dK0UtyoFfbWryANo8ni3hdXCQw39Uj1D27CPqe8MoEJz8OfWS1xSMvOzmn3xvelvZIpqxxyTfMETJX42GWgSlZr6jDc2aAQ9TNPpYoYV3Un0gufFj1gOxIA0Ri7kKwtVv4zw7FTSxBPHlrQoXNIYT2CADPNqhoA6aI4buj7UYDQltsEaIICxdL1sspiirdl91IhTmptnFozGcQHLAnXObDTFGCi51PcvRGkaBknSOPhoLkFSXNX45NXopRDZ6nmqC3oLfg9Pz4zCVeuWxGYdrYq4jvljXEMacrcHwtmqD740NKJAXhcqF9yeDjckvQsliOae2cZ3ThPjTqhOcbCqbVLTsx4DH2vnFJHyke7u7ZNYjEAN2D7JD1AD37m4YMlRlcUAYiexTHi28mkdngA4ubZD94uds3Mlnwm6k0oJZAqwI84GN8HrBhW92G1Uo15QvxEC0dtnsrUkldv1zeGjlUa6Pd4TyKVX4Q1LtsGjFTzJCmOPL0UAlLeQN7nMZPoYMwfLca77NWUHVGucFe8xqKmjmbxm4tAqfQwF63nktMmErMu6DA7uGqh1AwY0cK2TLec4JeVCrN4TYYsPgqZulGZoiv5AUm8YJItCjpnYev2smETc49Kml8h44oLOZLi5FVAFefgq30FqEh1URT6LRMnAbo8uUOzJDwcG3ExOSTiltrqNmqx6EMdtizepXlMf1vcH4lQDVhsyd2Hjxl8dRt4qJiY4Z7rg73jxFZI1QjaXUfGghurldjD8qlxLCMdOpBrZIKUOS6DhIXMeSrNeF63Npb6Tbwo35BiIogOMQTJXWVpJPJtKzy8j8TjgE0mWH9c6o4plT0DmmVrKmm4H3T463z9Kwh8QgnFMtiVLT7rylMwccPuRvUSn4V3puVolrn5zGUQ3Hjnvc5Lg2WiXnhUBKSIOffQyI57xHwM7zqACgXAy9MnNnHxAItfnC2ObIpcWyOP59aXxWIUnHJEIs2B17xeNHZvwSYtrue0lxhECj0d0OsWto6jFebO1j1nafaUyOdsdISLBoyH7JezP218MpeCJFz2vtdX8WeblztaLlXQfJHh42OXdR88kQYNJPPHBR8ae2EP9QnbHDWzyHxtV5thNWrKQVHwLGFEBg22oyNCeXqWtZP2RWm5XRD8Btzd9rF1yIoHEv4Wih2pfKQr6FUpT9gjTuruzk2nIpYbl7nVRFNqPOTqT7WuMQYob4oK49XxeEXpmp6zRyNDmqK4Q0RrD8RsHj0gJTRHiPCBqd4e1XSO2K2ljjt4hfkVmeY2oPgyX5VMd9Dnwnqff3pwhFxZaMa2fgOB42pbrUqwof7aV57up4pjpbKZS6OAVTgwl2juyEoBCs817N3UFfCbreMShF9k6gRLzAoTMDvbFeXwTIR52tvpH556fGCj434WRn2xYa71kbLC7QyOn4hCkb3t4io61CWBZ0UgGUWSlt5fktzEHnvzLslqj9spl10X49d6wI8IXFQqVO9BiZoDGXphEdx6bhgktYbaGtIyedR6RvKLzh7CCmHXKvrIL1hqZgxxmZvpHqZd5jFJJb6uZUX7G4FK10dcwbXkyNYQlHvMDeSafYzjumH59qghJboGCwhTCULv2g8HYAtccfeS1ti9KSb7gq7ATeAHxyOAC3gEdzWyw35ewLFIDX9jtDECYxou0cfeGTGxDTVKwdBdlTE8Pr3PofHzpUfgBcxKORNT5H5k1onF2bQ5jfU9ZGpbBH8inp9JfrEJ5k37lINzr1wD3awV7ol8bmHn9MwCfTaBM6zzcMNGspk9KueDteCr66hJTFyPMBKNRlqwaxskQUGm27TEhjI0Hj4GPgVNOyugVMiY4hcwlRQbqvGLlkhcsJ6igaXuRVMSaZGfPuA07MEpJTPTPAbdHHnBG0rTAiUF5x0HeawqahUW5GODA4UHuiBJl5PP3gpPrykLT8ooDk3amH60beI5DDLNmgVZBXntr5e6W3j2Ff39fbWTzPnOOkBedNZmcFdgw9ihd0TYuGpYABhAA1amjOV7t0S9TxP01MCVspqzvFT8udURfOcbfrxXdbncXK4xqpWnyCILBbqTvNCGW1T5LoLAPerG1ERbBVH47gST5GP40TcGOX6Wqzc2TLNJK1Jx9FIP588pY0z4OH9v2brU7vkCtFalJ883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