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膏方学.doc_第1页
中国膏方学.doc_第2页
中国膏方学.doc_第3页
中国膏方学.doc_第4页
中国膏方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膏方学第二节 膏方源流内服膏滋是由汤药(煎剂)浓缩演变发展而来,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服用,其有相当漫长的发展历史。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4种医学方技书中记有药方的共有4种,分别是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五十二病方,战国时的养生方、杂疗方和胎产书。这些古医书,是已发现的我国最古的医方,在考察我国古代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方面都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其中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膏剂有30余方,制作时加用膏糊剂而称为“膏之”。胶的入药在书中出现4次,多是与他药配成剂型应用,但用的是白胶还是阿胶未详。大约此时只有一种,故文中只称为“胶”。养生方和杂疗方两书中记载用蜜或枣膏制丸的药方,所谓枣膏就是用煮烂的大枣捣烂成泥状物,在养生方中又称“枣脂”,殆为后世膏方之滥觞。一、膏方的起源“膏”与“煎”古时常常混称。如神农本草经言:“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凡称膏者,一般含有动物类药,但亦有用枣肉等烂如腻膏之物的。而“煎”的范围较广,凡煎煮黏稠度较高的药物,如蜜、酥、饴糖、滋腻药汁、枣膏、动物脂肪及皮骨等都可称为“煎”。除内经记载的豕膏、马膏以外,东汉末年,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一些所谓“煎”,已与现代膏方的制作方法十分相似。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中的大乌头煎(乌头、蜜),黄疸病脉证并治篇的猪膏发煎(猪膏、乱发),其制法类似现代一般制膏滋方的方法,这也是膏滋方内服的最早记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处记载膏剂内容,其中鳖甲煎丸就是先以酒液煎煮,然后煮令烂如胶漆,再加入部分药粉制成丸。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诸膏方制剂一般是用苦酒(即醋)与猪油作溶剂,药制成后,既可外用以摩患病处,又可内服,如黑膏(由生地黄、豆豉、猪膏、雄黄偻、麝香等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结)。南北朝时陈延之的小品方有单地黄煎(生地黄),是最早的滋补膏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膏方的制剂与给药途径与肘后备急方大体相同,但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个别“煎”方已与现代膏滋方大体一致,如卷十六的地黄煎(生地黄、荆沥、竹沥、酥、生姜汁、人参、天门冬、白茯苓、酒蒸大黄、姜汁炒栀子)煎,是一首滋养胃阴,并清虚热的膏方。又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金水膏,功能润肺化痰,以生地黄、麦门冬、山药、天门冬、紫菀、玉竹、款冬花、白芍药、百合、茜草、知母、广陈皮、川贝母等水煎去渣后浓缩,加炼蜜收膏。备急千金要方之苏子煎,以紫苏子、白蜜、生姜、生地黄、杏仁等药捣碎、取汁、去渣,熬如脂状,纳蜜,煎如饴状,治阴虚咳喘已久,功能为养阴润肺、降气化痰。王焘的外台秘要载“古今家煎方六首”:广济阿魏药煎方:阿魏、豆蔻仁、生姜、人参、甘草、鳖甲、藕汁、诃黎勒、牛膝、白蜜、地黄汁。鹿角胶煎:鹿角胶、紫苏子、生地黄、生姜、黄牛酥、白蜜。蒜煎方:蒜、牛乳、牛膝。地黄煎:生地黄、甘草、豉心、葱白、牛酥、藕汁、白蜜。小品单地黄煎:生地黄。近效地黄煎:生地黄汁、麦门冬汁、生姜汁、紫菀、贝母、款冬花、炙甘草。这些煎方与现代膏滋方几乎一样,均被用作滋补强壮剂。宋金元时期的膏方,基本沿袭了唐代的风格,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时洪文安的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生地黄、茯苓、人参、白蜜),是一首著名的膏方,时至今日,仍广为沿用。膏、煎在丸剂中,还常兼有赋形剂的作用。二、膏方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来讲,唐代以前称膏者,有内服的也有外用的,作用以治疗为主;称煎者多作内服,除用于治疗外,亦已作为药饵补剂,用于养生。到了宋代,膏、煎之分已不甚明确,而煎则逐渐为膏所代替。如洪氏集验方引申铁翁方之琼玉膏,以人参、生地黄、白茯苓、白蜜、糖精制成,功能为补虚健脾,益气生精。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自然流传下来,如圣济总录之栝楼根膏,以生栝楼根和黄牛脂共同制成,功用为养胃生津。此时,膏方已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上述两方均以滋养为主。而宋代医家许叔微用治失眠和疮疡肿毒的宁志膏、国老膏则明显以治疗为主。宁志膏以党参、枣仁、辰砂、乳香共为细末,炼蜜成膏,功能为宁心安神。而国老膏则是以甘草浸泡,熬煮,去渣,收膏而成,功效以清热解毒缓急为主。膏方发展至明清时期已进入成熟阶段。其樗有四:一是膏方的名称,多采用“某某膏”的方式命名;二是制作方法已基本固定,即用水多次煎煮,浓缩药液,最后加蜂蜜等收膏;三是膏方数量大增;四是临床运用日益广泛。古代膏煎之分已然无存,“膏”已成为滋润补益类方剂的专用名,“煎”则转为水煎剂的同名语。如景岳全书的二阴煎,以生地黄、麦门冬、酸枣仁、生甘草、黄连、玄参、茯苓、木通、灯芯草(或竹法)水煎服,功能为养阴清热,宁心安神,治心经有热,水不制火,惊狂失志诸证。而膏剂逐渐偏向补益,膏滋备受朝野欢迎,医家更是撷取膏滋之长,加以辩证处方,调治体弱之人,从而出现了因人处方而制的膏方。由于疗效显著,膏方不断得以发展,成为中医药剂的一大剂型。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所载通声膏,以党参、桂心、五味子、款冬花、石菖蒲、竹茹、木通共研粗末,熬透去渣,加入杏仁液、酥、蜜、姜汁、枣肉,再煎收膏而成,功用为补气润肺,化痰利窃,专治气阴耗伤之咳嗽气促,胸中满闷,语声不出证。又如明代景岳全书所载两仪膏,在其“治形论”思想指导下,取人参120250克,熟地黄500克,水煎2次,取浓汁加白蜜120250克收膏,以气血双补,形气兼顾,专治气血两亏,嗜欲劳伤,胃败脾弱,下元不固诸证。明代方贤著的奇效良方,汇集宋明医方之精华,收载膏方甚多,如补精膏、黄精膏等。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13卷,记载了其临证心得,验案及效方。卷四为炮炙大法,末附用药凡例,对丸、散、汤、膏的制法和适应证,以及煎药及服药法等,都一一作了论述。炮炙大法谓:“膏者,熬成稠膏也。”明代朱谟著本草汇言二十卷,内载柿饼膏等多种膏方,并详细说明膏滋制备和服用方法等。韩天爵著韩氏医通二卷,收录有“霞天膏”,治沉疴痼疾等。韩天爵源出自朱丹溪“却疾养寿”的倒仓法,以黄牛肉为主要原料,可治“瘫、劳、虫、癞”等顽疾,有推陈致新、扶虚补损之功。王纶认为牛肉乃借补为泻,病去而胃得补。韩懋将牛肉制成霞天胶,缪希雍又将霞天膏加入橘皮、茯苓、紫苏子、川贝、半夏、苍术等制成霞天曲,治疗积热痰结,清代使用甚广。洪基是明代末年的食疗养生家,用20年时间,广泛收集抗老方剂约万首,将“最神奇最切用”之丸、散、膏、丹汇集一书,著摄生总要,从壮阳填精法立论,纂辑了诸如“龟鹿二仙膏“等著名的抗老膏方,至今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钟惺著饮撰服食谱,载有长生神芝膏、六龙御天膏、七元归真膏等多种膏方。龚廷贤著寿世保元谓:“膏者,胶也。”该书集抗老膏方多则,如“茯苓膏”、“银杏膏”等,临床常用,亦多佳效。至清代,在兼顾治疗的同时,膏方的补益作用愈加明显。如张氏医通的二冬膏、集灵膏等。二冬膏取天门冬、麦门冬各等份,水煎浓缩,加白蜜收膏,噙咽。功能为养阴润燥,润肺止咳,治肺胃燥热,症见干咳无痰,咽喉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而集灵膏曾对中医学术史上甘寒养阴法施加过重要影响,方取生地黄、熟地黄、麦门冬、人参、枸杞子,水煎去渣,加炼蜜慢火收膏。功能为滋养肝肾,益气生津,治燥咳痰黏,劳嗽咯血,或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腰酸肢软等。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载有膏方医案。如叶氏医案存真卷一,载录其治精血五液衰夺,阳化内风之证,取培实孔窍法,方用熟地黄、枸杞子、藕汁、河车胶,紫石英、甘菊炭、茯苓、人乳粉,熬膏下用蜜。卷二,载录其治李去生咳甚哎血吐食之症,除日常标本兼治外,并提及“临晚进膏滋药”,以人参、熟地黄、远志、甘草、绵黄芪、茯苓、桂圆肉、归身、五味、枸杞子,照常法熬膏,不用蜜收,白水调服。叶天士的种福堂公选良方,内载有“治痹膏”等验方。清代医宗金鉴收集多种名医膏方。吴尚先著理瀹骈文,载有内服膏方,虽然为数不多,但可见作者亦重视内治。吴氏制方,基于外治与内治相通之理,主要取辩证论治之内服汤丸制作膏药。他对膏药之方,指出:“膏方取法,不外于汤丸,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不仅香苏、神术、黄连解毒,木香导滞,竹沥化痰,以及理中、建中、调中、平胃、六君、六味、养心、归脾、补中益气等,为常用之方也。”王孟英著随息居饮食谱载“玉灵膏”,费伯雄著食鉴本草载“莲肉膏”等。清太医院配方和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均收录了很多著名的抗老滋补膏方。从顺治帝始,膏滋方在慈禧光绪年间所用甚多,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中载内服膏滋方共28首,从中可以看出清宫运用膏滋方的特点:使用面广,数量繁多,制作考究。理脾和胃除湿膏:光绪十七年九月十三日,茯苓五钱,陈皮四钱,白术四钱,薏米五钱,炒山药三钱,炒石斛五钱,麦冬四钱,焦三仙各二钱,扁豆五钱,炒茵陈四钱,菊花三钱,甘草三钱,共以水煎透,去渣,加蜜炼成膏。每服二钱,白水冲服。本方旨在淡渗健脾,清热除湿。理脾养胃除湿膏:光绪十年二十三日,党参二钱,於术三钱,炒茯苓三钱,薏米三钱,炒扁豆三钱,藿梗一钱五分,神曲二钱,炒麦芽三钱,炒陈皮一钱五分,广砂一钱,甘草八分,共以水熬透,去渣,理熬浓汁,少加炼蜜,成膏。每服二钱,白开水冲服。二月二十三日,节交春分,详酌此方,药味平妥,毋庸加减。本方即参苓白术散化裁而来,药性中和,无寒热偏胜之弊,与光绪帝脾胃虚弱,饮食不消的病证至为合拍,故亦常服之。理脾和肝化湿膏:西洋参三钱,茅术二钱,杭芍五钱,元参五钱,化橘红三钱,猪苓五钱,泽泻三钱,去苓五钱,旋覆花三钱包煎,枳壳三钱,川贝三钱,蒌皮三钱,菟丝饼五钱,玉竹三钱,菊花三钱,桑皮三钱,菜菔子三钱,竹茹三钱,鸡内金四钱,三化饮各三钱,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兑蜜五两。每服三匙,白水送下。本方理脾化湿为主,仿五味异功之意,旨在理脾,用五苓散去肉桂而淡渗利湿;以三化饮、莱菔子等助健脾和胃之力;桑皮、蒌皮清肺以利水之上源,并助川贝祛痰止咳之效;杭芍、菊花、玄参、菟丝饼双理肝肾;玉竹、竹茹润燥止呕;旋覆花降逆和胃并可祛痰。倘长期服用,对脾虚湿蕴、肝肾不足者当有裨益。调肝和胃膏:光绪十年五月一十九日,党参三钱,生杭芍四钱,金石斛四钱,桑叶四钱,竹茹三钱,焦三仙九钱,广木香八分,枳壳二钱,橘红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生於术二钱,共以水熬透,去渣,再透浓汁,兑炼蜜收膏。每服五钱,白开水冲服。本方调肝和胃,重用生杭芍,切中西太后肝阴亏虚、脾胃不和之证情。另有各类效验医方,如养阴调中化饮膏、调中清热化湿膏等。膏方宜冬季使用,但不局限于冬季。只要于病有利,一年四季皆可。既可无病时单独服用,又可在病中与煎药同服。病后服用调养,也不像现代的膏方多在冬令调补服用。当时膏方组成较简单,药量不重。如菊花延龄膏只鲜菊花瓣一味;五味子膏、梨膏均只有一味药;而明目延龄膏、二冬膏只有两味药而已。一般的膏方也只有十二三味药,总药量在30克左右,这与现代膏方有很大不同。清廷膏方运用的许多特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晚清名医张聿青撰有膏方一卷,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医家运用膏方的经验。此时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龟版胶等以加强补益阴精的作用,并增加膏剂的黏稠度。虽然膏滋多以补益之品为主组成,然而张氏对每以补益上品汇集成方的俗套级为反感,强调运用配制膏方尤应着意于辩证。张氏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至近代,膏方续有发展。历史悠久的中药店,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店等均有自制膏滋,如首乌延寿膏、八仙长寿膏、葆春膏、参鹿补膏等,制合方法,皆有其独特之长,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的声誉。许多著名老中医,均有配制和应用膏滋防治疾病的经验体会,如秦伯未老中医,在运用膏方上卓有成效。蒲辅周老中医,在调理慢性病时,很喜欢用膏丸缓图,临床治验甚多。近代名家丁甘仁亦擅长以膏论治。颜德馨教授根据临证经验,亲笔撰写并出版了膏方真迹100首,在医界和病人中享有很高的声望。综观古今,可见膏方之源远流长。除了上述补益膏剂之外,还有诸种具有其他功效的夏枯草膏、蒲公英膏、忍冬膏等等,可谓丰富多彩,实为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之一大宝藏,应当很好继承、整理、研究。总之,膏滋药是一种重要剂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虽然其本身具有明显的滋补特点,但辩证论治、量体裁衣仍是其不可或缺的内涵,它仍将为人类的健康和长寿作出重要的贡献。第二章 各 论第一节 膏方学的理论基础膏方学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理论基础与治疗学的理论基础相一致。一、阴阳理论与膏方学阴阳是哲学范畴,中医学引入阴阳概念,广泛地用于解释人体的生命过程、疾病现象、衰老机理,并用来指导防病治病。因此阴阳学说在膏方学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理论是:阴阳贵乎平,治病必求本。(一)阴阳贵乎平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脏腑气血为依据的,阴阳脏腑气血平衡,人体则能健康无恙,延年益寿,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理论认为,病邪有阴邪、阳邪,人体正气也有阴阳之气,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的结果。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调经论又日:“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即阳邪偏盛表现为实热证,阴邪偏盛表现为实寒证。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即阳气偏衰,表现为虚寒证,阴精、阴液偏衰表现为虚热证。阴阳失调既是疾病产生的原因,也是人体衰老的根源。所以治疗上就相应提出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人体衰老或生病,或为阴虚,或为阳虚,种种病理皆为阴阳失调。改变这种病理状态,即是调和阴阳,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防治疾病,增年益寿。(二)治病必求本由于人体疾病的产生或衰老是阴阳双方运动推动相对平衡协调所致,出现的是阴阳偏盛或偏衰的状态,因此治疗要针对本质进行,即“治病必求于本”。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以保持相对平衡。从具体治疗原则言,要分清“正虚”还是“邪实”。内经有“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的记载。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疠气、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痰饮、瘀血等。实证,指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故称“邪气盛则实”。虚证,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故称“精气夺则虚”。虚证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治疗上相应采用“虚则补之”的原则,具体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治法。对实证相应采取“实则泻之”的祛邪原则,具体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活血化瘀、化痰利湿等方法。疾病和衰老不等于虚损,虚损不是致病或衰老的根本和唯一因素,因此要辩证论治,从根本入手,不能过分强调以补为主的说法。膏方的运用正是基于这种理论基础,运用多种治疗手段,使机体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二、藏象理论与膏方学(一)脏腑健旺,生机乃荣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脉、胆、骨、女子胞)是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五脏主化生和贮藏津液、营血、阴精,生发阳气;六腑主饮食之受纳腐熟,运化饮食精微,排泄糟粕废液;奇恒之腑则形态似腑,功能似脏,有藏有泻。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虽各具特定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之间有经络相连,血脉相通,营卫气血、津液阴精化生循环于其间,有形阴质以濡养脏腑之体,生阳化气以行脏腑之功,从而维持人体内在的稳定与动态平衡。(二)情志调和,元真通畅情志异常伤及五脏,最初的病理表现是气机的失常。倘若脏腑气机紊乱,功能失常,进而导致人体精血亏损,损形伤神,阴阳失调而产生疾病,乃至衰老死亡。灵枢本神曰:“忧伤思虑者则伤神,伤神则恐惧流淫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丧生。”意思是说,情志过激,首先伤神,神伤则使五脏所藏的精失去统摄,耗散不止而竭尽生命。从另一方面看,情志是由五脏产生的,五脏病变也可导致神志的异常变化。故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喜怒,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肾病者意不乐。”可见,古代中医已认识到五脏病变会导致情志改变。正常的情志活动有利于五脏的生理活动,异常的情志变化常影响相关脏器而致病;而脏腑病变,又常可引起情志异常。因此,通过调养脏腑以达到舒畅情志,保持人体的心理平衡,就可保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三)五脏之病,脾肾为要五脏之中,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脾肾两脏在人体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关键。五脏之病,只要脾肾不伤,虽重不险;脾肾一败,则病转深重。疾病好转常常首先是脾肾功能好转;病由轻转重,也往往首先表现在脾明受损。因此,观察脾肾盛衰程度,是判断五脏病变轻重以及人体衰老程度的主要樗。脾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饮食是健康长寿的保证。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灵枢五味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平人绝谷还具体指出了不进食导致死亡的时间:“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这些都说明人若少进饮食或不进饮食就会造成精气衰竭,影响机体健康,导致衰老及生命活动的终止。脾胃互相协作,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脾胃协调,才能完成消化水谷、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功能。所以,古代医学特别强调“胃气”的重要性。正如中藏经曰:“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藏六府皆壮也胃气绝,五日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医宗必读也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些都说明人的衰老是先从足阳明胃经开始的,脾胃虚衰,运化异常,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存亡关系极大。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所化的肾气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以肾气盛衰为指标,以女子七、男子八为基数递进的生长、发育、衰老曲线,是中医学对衰老较有代表性的看法。因此,历代医家都重视肾气在抗衰老中的作用。肾所以称之为先天之本,是因为肾精为人体生命活动和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肾藏精,一是藏先天之精,如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曰:“两精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二是藏后天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谓,肾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五脏六腑之精除输布全身外,其剩余者贮存于肾,以备需要。肾中精气的不断贮藏和不断输布,循环往复,维持着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若肾之精气不足,则五脏皆衰,或生长发育障碍,或衰老早夭。诚如中藏所论:“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也。”人体生命固然与脾肾关系极为密切,但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心、肝、肺与生命的关系也不容忽视。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正因为心具有这些重要生理功能,所以心为“生之本”,即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宰,心功能的盛衰,直接影响着人体生命的寿夭。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肝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主要在它与人体气血的密切关系,肝主疏泄,主藏血,具有疏畅气机,调节和贮藏血液的作用。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气的“和”与“不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肝。肺在生命中的价值在于主气,不仅主一身之气,而且主呼吸之气。因气为血帅,气率血行,所以历代养生家和医家都很重视气在养生中的作用,如明代医家万全曾曰:“善养生者,必先养气,能养气者,可以长生。”(四)肝腑病变,通补相宜脏腑病变不外乎虚实二端。虚,言其不足,指其生理功能活动低下,阴阳气血津液亏损等。实,言其有余,指其生理功能失常,阴阳气血津液紊乱等。虚实二者既是脏腑的基本病理,也是治病益年、延缓衰老的纲领,抓住虚实二纲,或补虚扶正,或以通为补,就可以恢复脏腑的功能,保证健康长寿。对于年老体弱、脏腑有病的人,适当辅以滋补药物,对治疗疾病、延缓衰老是有一定帮助的。但药物终属补偏救弊之举,使用不当,甚或滥用,也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进补一定要辨清脏腑阴阳寒热虚实,因证施补,方可取得益寿延年之效。补益法种类很多,延缓衰老多从队阳气血进补。1.补气补气重点在于补益脾气。中气不足,斡旋无力,运化无权,常出现气短懒言,四肢无力,食少便溏等脾胃气虚的症状,用补脾益气法可使中州健运,运化得宜。2.补血补血,当以补脾益肝肾为主,因脾为生化之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常用于面色萎黄或苍白、头目眩晕、心悸、失眠、手足发麻、爪甲不荣等病症。3.补阴补阴重在补养肝肾,兼及其他脏腑,用于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弦数等阴虚病症。4.补阳补阳重在温肾阳,用于形寒肢冷、乏力自汗腰膝酸软无力、小便不利或余沥不尽等阳气亏损的病症。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脏腑病变,正不胜邪,则易为六淫所侵袭,出现瘀血、食积、痰饮等停滞的以邪实为主的病理变化。六淫之邪、气血瘀滞、痰饮停留、糟粕蓄积等,都是人体脏腑运化失常所造成的结果,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中医对邪实之证,常遵循以通为主的祛邪治疗原则,如六淫袭表,用发汗透邪法;气滞血瘀,用行气活血法;痰饮停留,用涤痰化饮法;糟粕积结,用通腑泻下法。通,主要针对机体“不通”的病理状态而言,所谓不通,是指人体内新陈代谢有阻塞现象,人体新陈代谢的动力是脏腑之气,脏气不得就会产生不通的现象。通,不仅仅指泻下之法。清代医家高士宗曰:“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活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临床所见,脏腑病变者多为虚实相杂,单虚纯实者至为罕见。在治疗上不疏其实而一味补虚,往往愈补愈滞,反增病势;而猛攻其实,又易伤及正气,加重病情。因此,治疗宜用通补之法。所谓通补即补中有通,通中有补。这种“通补”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有利于调节人体脏腑的偏颇,而达到正常的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所以,通补相兼,扶正祛邪的治法,是中医养生保健,防病抗老的基本治疗原则。三、精气神现论与膏方学灵枢本藏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身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也是健康长寿能否实现的根本所在。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把“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作为摄生延年的指导思想,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一)人身“三宝”,生之根本精、气、神三者,古代养生家誉之为人身“三宝”。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精”视作天地间万物的基础,易系辞曰:“精气为物。注曰:精气氤氲,聚而生物。疏曰: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中医学把这种思想引申到人体组织结构中,认为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营,盘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张景岳质疑录论阳常有余曰:“成立吾身者,即真阴之精也。”这些都说明人的生命由来,形体的形成,都有赖于“精”。“精”是人类形体生命的基础。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它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外在表现。神来源于先天之精气,并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当胎孕形成时,生命之神就得到孕育,所以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中医学是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的。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俗语说:“人活着就是一口气。”若气虚、气滞、气陷皆会使人的健康受到重大摧残。气的来源不外乎三个方面,即肾中的精气,水谷精微之气以及经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物质基础在于精,生命的维持有赖于气,生命的现象表现于神。精、气、神三位一体,通过互相转化以促进生成。寿世青篇曰:“气衰则神散,神散则形坏。”气能生神,气能成形,形神的活动及其统一协调,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而精又能生成气。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由于精能化气生神,所以精又是气和神产生的基础。(二)精盈则寿,精竭则夭由于精是气、神产生的基础,所以精是生命的核心。唱道真言曰:“人能完其精而神自旺,完其精而气自舒。”完者,完整之意,可引申为保全。人体保全其精,则能顺应天地,身健神旺,气充寿永。俗话所说“精力充沛”,指精充则体壮力强。总之,人若要保持轻健有力,五脏安和,耳聪目明,享其天年,精的充沛是必要条件。病夭之由,首当责之于精亏精败。病邪中人,多因精气不足,内伤杂病,更与精气衰败有关。灵枢本神曰:“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南齐褚氏遗书有“精末充而早泄,异日必有难状之疾”之说。唐代孙思邈指出:“精极者,通主五藏六府之病也。若五藏六府衰则形体皆极,眼视而无明,齿焦而发落,身体重耳聋,行步不正。”养性延命录也曰:“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凡此种种,皆是强调精亏与疾病和衰老有着密切关系。伤精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曰先天不足,此为父母因素所致。古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之诫,以求精气充盈而先天之精无伤。二曰饮食失节,导致脾胃损伤,水谷精微无以滋养五脏之精,无以充奉先天之精,因而虚损之病迭起。三曰劳倦过度,以伤形体,形伤则精也伤。四曰五志过极,情志不遂,日久化火,火邪灼精。五曰好色滥施,房劳过频,精泄无度,为害最烈火。六曰久病损精,病久及肾,损伤精气,有如灯汕熬干,终以精绝而亡。(三)治精之道,贵在养填中医学对精、气、神的认识,明显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例如道家广成子曰:“毋劳尔形,毋摇尔精,乃可生长生。”陶弘景曰:“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道家认为,修性养精的主要手段就是入静,要做到静而无欲,不争不羡,只有这样,才能静身陈欲,达到充养精气、安定神志、延年益寿的目的。这些理论,常被中医学所引用。历代医家除采纳道家修性养精之法外,还十分重视取药食以补益填精。此法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的“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的原意当为五谷、五果、五菜、五畜。金代医家张子和认为,“味”即五味之意,“补之以味”,即食谷肉果菜等以补养精气。又有许多医家将“补之以味”的“味”,解释为血肉有情之品。如:唐代孙思邈认为,动物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内服有填精补益之功。亦有医家以厚味药物如地黄、麦门冬、枸杞子之类为养精填精之物。兼采诸说者如南宋名医许叔微,他主张以地黄、鹿茸等治肾精不足者。元代朱丹溪创“相火论”及“阳有余阴不足”论,强调自然冲和之味能饲人补阴,而将“味”解释为“谷菽果菜”。明代医家张景岳视人参、熟地黄为填精必用之品。清代叶天士认为填精必须投以血肉有情之品,方可同气相求,常用鹿茸、鹿角胶、龟版胶、阿胶、人乳、淡菜、鱼鳔、鳖等药食以填补精亏精损的病证。四、气血理论与膏方学气血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防治之中。中医学认为,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之所以有生命,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精神活动,气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人之所有,血与气耳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由它产生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行于脉管中循环周身,营养五脏六腑、皮毛肌肉盘骨、四肢九窍等组织器官,使机体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由于气与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动力,故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等方面关系密切。如血液的生成以水谷精微为原料,须经“气化”过程方能变赤为血,故说“气能生血”。而内在脏腑气化功能的产生,又有赖于血液营养的供养,故曰“血为气母”。气又能摄血,血液所以在脉中运行不息而不溢出脉外,是由于气能统摄血液。血又能载气,苈血虚不能载气,则气将飘浮不定,散而无绕。由于气血互生,相互为根,所以气病常波及血分,血病也常波及气分。气血在生理作用上各有其特性,总的来说,气有温养作用,血有滋润营养作用。故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有温煦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以及推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有卫护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有固摄,推动,调节血液和精液、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功能。血液有濡养五脏六腑,滋润四肢百骸的功能,又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以流畅为贵,故有“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之说。气血周流不休,方可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气血奉养周身,才能精神充旺,形体自壮。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明确指出,人要健康长寿,必须“骨正盘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至真要大论曰:“血气正平,长有天命。”血之运行有赖于气的统帅;而气之宁谧温煦,则依靠血的濡养,两者对立统五,相互依存,相对平衡。血证论曰:“人之一身,不外阴阳,阴阳两字即火水,水火两字即气血。”气血为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人体要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况,就必须使气血保持相对平衡。人体要健康,气血要充沛,就必须使气血保持流畅与平衡。素问调经论曰:“血气未并,五藏安定。”气血充沛虽有赖于脏腑功能的运行,但脏腑功能的健旺也必须靠气血的温煦滋润。因此,气血的畅通和平衡,有助于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有利于气血的生化无穷。(二)血气以并,病形乃成素问调经论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又曰:“血气以并,病形乃成。”指出气血失调是人体患病的基本原因,也是导致阴阳失衡、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人体发病情况和衰老原因极为复杂,但在复杂的病变中大多涉及气血。这是因为气血失调,脉络瘀阻,会导致脏腑寒热虚实的病理状态,而脏腑、经络、气血在病变过程中又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所以调经论曰:“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气血在生理上相互促进,而病理上则是相互影响。由于气对血有生化作用,故气虚则无以生化营血,而导致营血不足;由于气对血有温煦作用,故气寒则温煦失司,血为之而涩滞;由于气对血有推动作用,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因之而瘀阻;由于气对血有统摄作用,故气虚不能统摄,而使血不循经而妄行;由于气为血帅,故气逆则血也妄行;由于气为血之先导,血为气之依附,故血脱则气失依附而导致血脱气脱。气血流畅是保证脏腑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而气血循行受阻,则会导致气血失衡,进而衰弱,引起脏腑及整个机体功能失常及低下,疾病蜂起,衰老加速。因此,气血不畅是气血失调的最常见的原因。健康之人,血液畅行脉中,循环往返,流通无否。若气血运行迟缓或壅否,以致瘀血在身,则与营养周身之血不合,不仅不能加于好血,反阻新血生机,造成气血平衡失调,生理功能障碍,乃至衰弱,各种病理变化随之产生,而且气血受阻、失和与任何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都可发生联系,它是脏腑病变的整体病理反应,是把握机体各种疾病和衰老的重要病机。因此,通过疏通气血,就可调整脏腑组织功能,延续衰老,治愈疾病。抓住气血运行受阻这一关键环节,可谓“得其要者”。(三)疏其血气,调致和平由于气血失调是脏腑病变和机体衰老的整体反映,所以从调治气血的角度出发,就可治疗各个脏腑的病证,延缓衰老,这是一种异中求同的有效治疗措施。中医学素来就把调治气血视为防治疾病、保证健康的重要一环。素问调经论指出“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三部九候论曰:“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以上各说,均强调通过疏通和调节气血,使气血保持流畅、平衡和充沛,使机体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进而促使脏腑、经络、组织恢复协调的生理功能,以保障人体健康长寿。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血两者,和则俱和,病则同病。由于气血常常同病,所以治疗原则应立足于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使气血恢复正常平衡状态。如气病血必病,气虚则血弱,气滞则血瘀,气陷则血下,气逆则血乱,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所以,医家四要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若疾矣,则血不得独行,故亦从而病焉,是以治气病中必兼理血之药。”血病气必伤,血虚而气弱,血瘀而气滞,血溢而气乱。所以温病条辨曰:“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血虚者益其气而血自生;血滞者,调其气而血自通;血外溢者,降其气而血自下。”总之,气血两相维系,治气必治血,治血必调气,目的是使气调血和,阴平阳秘,则疾病可愈,人可益寿。第二节 膏方的组方原则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属大方、复方范畴,且服用时间较长,因此,制定膏方更应注重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应该针对患者的疾病性质的体质类型,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方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目的。另外,膏方中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其性黏腻难化,若不顾实际情况,一味纯补峻补,每每会妨碍气血,于健康无益,故配伍用药,至为重要。组方时尤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重视脉案书写,辨证立法膏方的脉案,以往习用毛笔书写,它既是中华文化的艺术佳品,又能体现中医擅长于疾病调养的传统特色。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病的最佳剂型,所以膏方的制订,首当重视辨证论治。医家应从病者错综复杂的症状中,分析出病因病机病位,衡量正邪之盛衰进退,探求疾病之根源,从而确定固本清源的方药。中医的理、法、方、药特色,必须充分体现在膏方的脉案中,并且正确、科学地收写脉案,这样才能保证治疗的有序和准确。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若用这种方法开出来的膏方,既无理、法、方、药的内容,又无君、臣、佐、使的规律,杂乱无章,患者服后,必定弊多利少。二、注重体质差异,量体用药人体体质的减弱,是病邪得以侵袭、疾病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体质每因年龄、性别、生活境遇、先天禀赋、后天调养等不同而各有差异,故选方用药也因人而异。如老年人脏气衰退,气血运行迟缓,膏方中多佐行气活血之品;妇女以肝为先天,易于肝气郁滞,故宜辅以疏肝解郁之药;小儿为纯阳之体,不能过早服用补品,如果确实需要,多以甘淡之品调养,如四君子、六味地黄等;中年人负担堪重,又多七情劳逸所伤,治疗时多需补泻兼施。除此以外,又有诸多个体差异,均需详细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治疗计划。三、调畅气血阴阳,以平为期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临床所及,中老年人脏气淅衰,运化不及,常常呈现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状态,如果对此忽略不见,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之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四、斡旋脾胃升降,以喜为补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曾谓“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为临床药物治疗及食物调养的重要法则,同样适合于膏方的制订。口服膏方后,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达到补益的目的,故制定膏方,总宜佐以运脾健胃之品,或取檀香拌炒麦芽,以醒脾开胃;或用桔梗、枳壳,以升降相因;或配伍陈皮、楂曲以消食化积;尤其是苍术一味,气味辛香,为运脾要药,加入众多滋腻补品中,则能消除补药黏腻之性,以资脾运之功。中医习惯在服用膏方进补前,服一些开路药,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滞,或运脾健胃,处处照顾脾胃的运化功能,确具至理。五、着意通补相兼,动静结合用膏方进补期间,既不能一味呆补,又不宜孟浪攻泄,而常取通补兼施、动静相合、并行不悖的方法。民间常以驴皮膏加南货制膏进补,时有腹胀便溏等不良反应发生,多因其不符合“通补相兼,动静结合”的原则。补品为“静药”,必须配合辛香走窜之“动药”,动静结合,才能补而不滞。临床可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辨证选取用“动药”,例如取附子温寒解凝,振奋心阳;取大黄、决明子通腑排毒,降低血脂;取葛根、丹参活血化瘀,净化血液等,与补药相配,相使相成,而起到固本清源之效。服用膏方,多由冬至“一九”开始,至“九九”而止。每晨一匙,开水溶化,空腹服用,有时为了加强疗效,也可早晚各服一次。凡外感发热、胃肠不适、七情干扰、情志不畅者应停服一二日。另外四时之气的升降沉浮邓疾病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古代医家据此提出随时为病,当随病制方的治疗思想。如金元医家李杲在脾胃论脾胃将理法中提出:“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之药,冬月有疾加大热药,是不绝生化之源也。”说明春天多风邪为患,须在方中加入祛风药,如荆芥、薄荷、菊花、桑叶之类;夏天有病多热疾,须加适量的寒凉药,如黄连、黄芩、石膏、知母之类;秋天有病多燥邪,宜加入温润气分药,如杏仁紫苏叶、桔梗、沙参之类;冬天有病多寒邪,宜加入一些温热药,如附子、干姜之属。注意用药与四时相应,以适应温、热、寒、凉、升、降、沉、浮的规律,不绝生化之源。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结合各个季节的易发病证,则可以在不同的时令,根据病情及气候,采用相应的四时用药法,随证应变,亦可以用膏方的形式来治病及防病。故膏方不仅仅局限于冬令时节应用。膏方之制定,遵循辨证论治法度,具备理、法、方、药之程序,不仅养生,更能治病。因膏方服用时间长,医者必须深思熟虑,立法力求平稳,不能小有偏差。偶有疏忽,与病情不合,不能竟剂而废,医生与病家皆遭损失。故开一般处方易,而膏方之制订难。膏方是一门学问,又属中华文化之遗泽,应当传承不息,发扬光大。四、膏方的特点丸、散、膏、丹,为中医学之四大药物剂型,膏剂更有其独具之特色。就其性状及制法言,有膏滋、药膏及膏药之分。我国历史悠久,迭经临床验证,创造了卓有成效的各类膏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国朝太医院进御服食,议加天门冬、麦门冬、枸杞子末各一斤,赐名益寿永真。”此外,本草纲目还载多种抗老膏剂,如参术膏之“益元气”,苍术膏之“驻颜,补虚损”,以“煎”(即膏剂)命名的金樱子煎、枸杞煎、金髓煎、鹿角煎及鹿髓煎等,皆被认为有益于衰老者。膏滋是中成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膏滋来防治老年病,增强中老年人体质,历来深受医家和病员珍视,膏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补虚扶弱,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膏方多用于中老年人的调摄和治疗,因为中年人面临社会激烈竞争,身心负担较重,常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老年人精气衰少,“精气夺则虚”,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低下,正常气候变化对年轻人可能不成为致病因素,但对老年人就可能成为发病因素。老年人脏腑功能低下,活动量小,故饮食稍多一点,或摄入硬、黏食品,或进食不洁生冷食物,便可发病。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有的表现为运迟脘胀,有的表现为消化不良。老年人对意外的精神刺激应激能力也比较低下,因七情所伤的患者甚为多见,因暴怒、暴喜而暴病者屡见不鲜。上述病证均可以膏方调摄和治疗。在临床上,黄芪膏不仅能大补元气,延年益寿,还能益气固表,预防感冒,预防老年病。茯苓膏能补脾土,治疗脾虚食少便溏等症,同时,含有茯苓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二冬膏专治老年津液亏虚,痰热咳嗽。明代张景岳曰:“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老年人阳气衰弱,当以气厚之品温补阳气为治,如参芪膏补中气,桂附可以温养元阳。张景岳又说:“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人老病久耗阴,阴气衰弱,当滋补真阴,在饮食和药物中,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在饮食中,选择味厚的,如海参、鲍鱼。在药物中选择味厚胶质类,如龟鹿二仙胶、龟版胶、鳖甲胶、阿胶等。著名老中医蒲辅周调理慢性疾患,擅用膏丸扶助胃气,认为久服汤剂,胃气难任荡涤,以膏丸缓图,则不伤胃气。对于虚中有实之证,也应先以汤剂折其既燃之势,继以膏丸缓养其不足之处。虚实缓急,各有次第,故获效亦捷,可供师法。总之,膏方运用得当,可使人的精力充沛,精神愉快,延年益寿,有着奇特的功效。只要服用合理,就能使病虚损者早日痊愈,亦使无病者正气旺盛,身体健康,减少疾病。(二)随病加减,量体施方,灵活功专膏方大多由复方组成,其组成看似庞杂,实属井然有序。医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拟定膏方,可以结合不同禀赋者,根据其虚损情况而选用相应药物,随病加减,其功效甚于市售的固定补膏,这是因为所服膏方,乃经辨证,而非见虚蛮补。膏方为大剂补养,服食时间达1个月以上,为转变患者之体质,调节鞭病理状态,实现治疗目标,必须深思细虑,兼顾虚实。膏方的组成,既属复方,则以选取方为第一步。例如补法,先确定益气、养血、温阳、滋阴之方为基础,痰多的佐以化痰,气郁的佐以理气,温盛的佐以化湿,热重的佐以清热,血瘀的佐以活血,善于随症化裁,有是病症,用是方药。同时膏方多滋腻,又须时时顾及脾胃,因脾胃为运化系统,有助运之功,倘若忽视消化功能,一味蛮补,脾胃既伤,非但无益,更有害处,适得其反。(三)无毒高效,简便易服,省时省力膏方制剂是以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的“三小”为指导方针,追求以高效、速效、长效的“三效”为目标,以符合生产、运输、贮存、携带、服用均方便的“五便”为要求而发展的中药制剂。将中药制成膏滋后,使患者既得到对症用药的便利,又省去煎药的麻烦,服用方便,节约时间。膏方长期服用的用量一般比日常中药汤剂少,可节约大量药材。它的发展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已步入老龄化,老年人需要便捷、高效的膏方调治乃不言而喻,而中青年上班族迫于日趋紧张的竞争和繁忙的工作压力,不时出现乏力、紧张、焦虑、失眠等亚健康的状态,膏方不失为一个简便有效的途径。相信流传千百年的膏方,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将大放异彩,更受当今人们的青睐。第四节 膏方的服法和禁忌掌握膏方的服用方法及服药禁忌,对于正确使用膏方,保证药效充分发挥和用药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一、服用方法临床上膏方的具体服法,一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二是考虑病人的体质、应时的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一般来说,服用膏方多由冬至即“一九”开始,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