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的起源比民族的起源更加古老。大家知道,语言是民族特征之一。民族共同体形成之前就旱已有了各种不同的氏族部落语言。法国约瑟夫房德里耶斯语言说:“语言是最好不过的社会事实,社会接触的结果。它变成了联系社会的一种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就是由于社会集体的存在。”可以说,一种语言的形成也是一种民族的形成的先声。勒俄特依有一段故事说:远古很多动物会说话,人们说什么话它们都描,没什么人间秘密可育。人们就想办法制伏它们。说有一种智水和一种愚水,智水岁3衬,谁喝了谁就聪明,愚水盼”谁喝了谁就成哑巴。有一天,智水盛在木碗里,愚水感在铜碗里,动物们看到铜碗漂亮就喝铜碗里的水,结果都从此变成了哑巴,人都喝木碗里的水,结果人会说话并且很聪明。彝语方言形成由/编辑发布这则传说故事主要说明人与动物的分界在于人类有了语言,而动物则没有。云南红河地区彝族史诗查姆(阿普独摩)中也有语言民族学资料表明: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然后进人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也与社会发展一样.从氏族语言、部落语言到民族语言。语言一方面它不受制于社会制度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促进语言的发展或消亡。例如古代汉语不可能大面积相通或统一,它是随着汉族社会的逐步统一而逐渐相通或统一起来的。彝语也一样,早期是氏族语言、部落语言,逐渐发展成为彝民族语言。从汉文史志记载来看.从汉朝史记开始记载下的一早期彝族氏族、部落分布广、数量多。这些氏族、部落即后来的支系是形成彝族族体的基础。这些氏族部落的方言土语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的融合后形成彝语的荃础。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邓都最大;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叶愉,名为街、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裔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榨都最大。”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西南夷者,在蜀郡傲外。有郎国,东接交队。西有滇国,北有邓郁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枉,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有浦、昆明诸落.西极师,东北至叶愉,地方数千里。无君长,编发,随畜迁徙无常。自铭东北有榨都国,东北有冉垅闲,或土著,或随畜迁徙。”华阳国志蜀志:“榨,夷也。汉山日夷,南中日昆明,汉嘉、越衡曰榨,蜀曰邓,皆夷种也。”新唐书南蛮传:“勿邓、丰琶、两林皆谓之东蛮,天宝中,皆受封爵。”“勿邓地方千里,有邓部六姓,一姓白蛮也,五姓乌蛮也。又有初裹五姓,皆乌蛮也,居邓部、台登之间。妇人衣黑给,其长曳地。又有东钦蛮二姓,皆白蛮也,居北谷。妇人衣白增,长不过膝。又有粟蛮二姓,雷蛮三姓,梦蛮三姓,散处黎、润、戎数州之哪,皆隶勿邓。勿邓南七十里,有两林部落,有十低三姓,阿屯三姓,亏望三姓隶焉。其南有丰琶部落.阿诺二姓隶焉。两林地虽陋,而诸部推为长,号都大鬼主。”(新唐书南蛮传:“乌蛮与南诏世婚姻,其种分七部落:一日阿芋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日阿猛;三日夔山;四曰暴蛮;五日卢鹿蛮.二部落分保竹子岭;六曰磨弥敛;七曰勿邓。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椎髻,女人被发,皆衣牛羊皮。俗尚巫鬼,无拜跪之节。其语三译四译乃与华通。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以上汉文史志所载的内容和名称大体与古代彝族氏族、部落的分布相合,也是后来彝族支系形成的部分情况。根据上述种种情况推测,彝族的形成和葬语的形成约在夏商时期就已在西南地区融汇为一个统一体。所以后来很多相同的基本词汇可能是那时所形成的,彝文基本字也是那时所形成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彝文基本字相同的经过比较研究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从彝文文献记载来看,越是古老的东西越是相同的地方较多,例如,各地普遍传说的洪水泛滥故事。洪水时期的笃莫都认为是共同的祖先,虽然各地对其音译有些差异,例如,四川勒俄特依译作“独莫”或“居莫”,贵州西南彝志译作“笃慕”,或译作“笃弥”,云南查姆译作“阿朴独摩”,其实从洪水故事到人名讲的都是一回事。又如,四川(勒俄特依)中的支格阿龙,他是远古铜器时代一位率领族人改天换地的英雄,他用铜弓铜箭射下了五个太阳六个月亮,只留了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云南彝文文献中支格阿龙叫“阿鲁举热”,“鲁”是龙之义.华”意为“鹰”,“热”意为“子”。史诗中也有他的英雄业绩。贵州地区流传的彝族传说史诗则叫支格阿龙为助戈阿楼“戈阿楼”,西南彝志亦有部分篇章歌颂他。综上所述.彝语统一休约形成于夏商时期,从现在各方言中的基本词汇相同的比例来看,相同的词和有语音对应的词所占百分比如下:彝语统一体形成后,形成相对往定的集团语.也是形成后来的纳西、拉枯、傈僳、哈尼、基诺、白、土家等彝语支语言的雏形。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是维系整个社会的交际工具。社会的发展将促使共同语兑分发展。反过来说,社会的不稳定又会使共同语分化成不同的方言土语或异化。彝语的分化与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关的。大家知道,很多彝文文献内容是追述古代彝族社会战争和迁徙的。四川彝文文献勒俄特依中说古代蒲合阿土带领族人征战于古西南夷与蜀地交界地今廿洛一带,带回很多蜀地战利品以及战马和战俘。同时书中也写到一些蛇和野猪打仗的事,疑是古代崇拜蛇的氏族和崇拜野猪的氏族之间的战争之缩影。书中写的较多且较详的是迁徙选居住地。书中迁徙之事从一个叫而”thi,3“明提”的地方开始出发,其地名涉及凉山各地,最后渡过金沙江.选址在“兹兹普俄”.据推测为今昭通地区,根据读音和迁徙环境来看,我们怀疑是云南永善县。永善在有关史志中记载为“米贴”。西南彝志中的天地津梁断一章,叙述的是古代彝族分迁的事。例如“武祖慕雅切,乍祖慕雅考,分布楚吐以南;福祖慕雅热恒祖慕雅卧.分布洛博以北;布祖慕克克,默祖慕齐齐,实液中部漫。”楚吐疑为昭通,洛博疑为今凉山凉山,实液即为金沙江。“实”义为“金、黄”,“液”义为“水、江”。以上叙述的是武和乍两个支系迁徙到昭通以南地区居住,糯和恒两个支系迁徙到北方凉山地区居住,布和默两个支系迁徙到金沙江两岸居住。西南彝志中的“糯”在凉山勒俄特依中叫做“侯“,也就是“曲尼”。西南彝志中的“恒”在勒俄特依中叫做“恒”,也就是“古侯”。贵州彝语的“糯”,彝文与凉山“侯”彝文一致。故上述“糯”和“侯”只是声母演化问题,两者为同一名称。凉山彝族各等级、各家支都把自己的谱系追溯到上古“古侯”、“曲尼”那里去。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和地位,从中也可看出共同文化现象。彝语的分化原因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迁徙的因素。同一种语言的人们由于人口的增长,生存的自然条件越来越恶化而不得不扩大居住面积和改善居住环境。或者是战争的原因不得不迁徙,或者是大家自愿迁徙到好的地方。由于迁徙后相互间的距离较远或其他原因,人们彼此往来越来越少甚至绝交,所以迁徙后的人们的语言和原住地人们的语言久而久之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差异,时间长了就自然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土语。彝族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是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史记至明清史志中都提到“随畜迁徙”、“居无定处”之类的经常迁徙的现象。凉山彝族一般住房都修得很简单,据老人们说这是因为过去经常打冤家,居住某一地方不知哪一天突然打起仗来,输了整个家族都要搬到新的地方,所以房子不能修得太好。有时你不想走别人也会逼你走,故至今爱搬家的习惯还在延续。例如昨天还好好的一家人,也许今天早晨起来一看人畜无踪,不知去向。其实是趁黑夜不惊动村里人就迁往他乡去了。其家具也很简单,除桦口、锄头、镰刀外就是竹箩竹筐之类.一人一套披毡察尔瓦.披、盖、垫都是它,到了新地方就地取材,几天就盖好新房子,造好农具。大家知道,汉语客家话也是由于迁徙的原因形成的。据传西晋末永熹年间(公元4世纪),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公元9世纪末)以及南宋末(公元13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北等地,后遂相沿形成“客家话”。彝族每个支系都有白己的指路经指引死者灵魂沿着祖先迁徙走过的路,一程一程往祖籍走。例如彝文指路经译集所载内容都是各地彝族支系的迁徙情况。彝族先民的频繁迁徙无疑加速了彝语的分化。2.地理的因素。有些方言的形成是因河流、山脉、森林、沼泽等因素妨碍人们的来往而形成的。例如:同一种语言在一条河两岸说不同的方言土语,同一种语言在一座山两面说不同的方言土语,同一种语言在一片原始森林两边说不同的方言土语等,都是因地理的因素形成的。彝语的地理方域以金沙江为界呈u字形,凡是江北的都可通话,即北部方言的凉山葬语虽然内部有些差异但都可通话。江南即云南地区彝语和江东即贵州地区彝语虽与凉山彝语只一江之隔却很难通话。又如:凉山彝语喜德话和越两话只是“小相岭”之隔,在语音上,越西话则没有喜德话的mb、nd、码。3.语言的接触。彝语的分化有些是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历史上有些支系与其他民族杂居,语言上受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在同其他民族语言接触当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别的民族语言成分,以至到后来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方言土语形式。例如云南永胜县和华坪县彝族支系“他留”。因“他留”支系居住在纳西族、傈僳族当中,语言受周围别的民族语言的影响较深,据词汇比较来看,他留话与云南永仁彝语同源词约占40%,与巍山彝语同源词约占50%.与贵州威宁葬语同源词约占30%,与傈傈语同源词约占40书,与纳西语同源词约占40%。故有人提出“他留”话应属弊语支一种独立的语言的看法0。但多数人认为他留话根据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来看还是彝语的一个次方言。其应归属哪个方言则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法。大多数语言都不是在孤立的环境中发展的,可能因地域的不同、语言接触间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异语的影响有时有些逐步变化为不同的方言土语.甚至有些方言土语还可能发展为既不像甲又不像乙的独立的语言。例如云南通海县一带蒙古族人,据说元朝忽必烈南征时留居下来,自称“嘎卓”(ka气so”).人口月众犯余。他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既不是蒙古语,也不是汉语和彝语。而是一种属于彝语支的独立的语言。其语言既有汉语成分又有彝语成分的混合语。4.社会的分化。彝语分化现象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发生。社会的变化发展促使语言的统一和分化,如社会逐步统一言也随着社会的分裂而逐步分化。语言的统一或分化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墓本运动形式的必然产物。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说:“事实上,部落和方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分裂而形成新部落与新方言的事情,不久以前还在美洲发生,即至今日,也未必完全停止。在两个衰落的部落合而为一的地方。有时例外地在同一个部落内说着两种极为相近的方言。美洲各部落的平均人数在2(XX)人以下,但是彻罗基部落却有2日XX】人,这是在合众国说同一方言的数目最多的印第安人。”随着彝族社会各支系间的迁徙流动,彝语的分化也在不断加速。有些甚至异化即改操其他语言。如今的彝语分化主要表现在相隔较远的方盲与方言之间差别越来越大。彝语的整化是针对葬语的分化而言的。即语育的整化是指一种语言经过使用该语言民族的迁徙、地理、支系(部落)间相互同化等因索的影响而形成趋于统一的方言和语言。这种悄况往往发生在一种语言里以某一个方言点的区域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者其政治地位和文化水平高于其他地区,领先建立起了丰富的文学艺术传统文化宝库。或者说诸方言同时并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然后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和发展,地理上阻隔因素的逐渐减少,人为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逐步扩大后向政治文化巾心集中,这样方言分歧的现象逐步减少,最后完成方言分歧现象减少后的方言的统一和语言的统一。语言的整化,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种是方言土语间的整化,一种是方言与方言间的整化。凉山彝语分圣乍、所地、依诺三个次方言,次方言下又分若干土语。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时期,各个次方言即支系之间势不两立,各支系之间经常发生冤家械斗,经常是抢其他支系的人为奴。例如喜德县李子乡临近民主改革时就有一些人是过去从所地地区抢掠为奴的人,其语言仍说所地话,与当地的说圣乍话的有明显区别。由于家支林立,各立山头为政,一般没有人身保险而言,所以在各支系间来往非常少。在婚姻上圣乍、所地、依诺之间互相开亲的在过去是罕见的。在心理因素上互相也看不惯,风俗习惯也不一样。民一可说:,意为所地人和圣乍人不同的婚俗。圣乍、所地、依诺三个次方言之间差别较大.特别是词汇上不同的成分较多,所以说话相互间听不懂的成分也较多。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凉山民主改革的完成和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人员的相互往来和语言的频繁接触,特别是从民主改革初期以圣乍话为主翻译出来的一系列文件资料在各地的宣传学习,以及后来的规范彝文的推行实施,使圣乍、所地、依诺各支系间的语言差异越来越小,逐步向中心地带的圣乍话靠拢,部方言的整化。彝语方言之间的差异有大有小,差异大的如果不是有语言学上的证据和人文资料证据,人们不会相信是同一种语言。其实,方盲是针对民族共同的标准语而言的。方言从属千民族共同的标准语,但和民族共同的标准语一样是同一语言的继承和发展。方言并不是民族共同的标准语的分支,方言里不合于标准语的特殊词语、词形、词义和语法现象,是受方言自身的发展规律所支配的.并不是标准语的歪曲。当然,标准语对方言有无限的约束力和深刻的影响,而且标准语自身也建立在一个方言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工和规范化。不断地汲取其他方言的有用的成分来丰富自己。所以,标准语一般总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某一地点的语音为标准音。目前,北部方言的凉山彝语以圣乍话为基础次方言,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大家知道,在一个语言的若干方言中,选择哪一个方言作为基础方言,不是以人们的主观爱好和愿望来决定的,而是根据该基础方言的社会历史发展自然形成的。作为基础方育一般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这种话通行的地区是这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这种话通行的范围广,人U多,对说其他话的地区影响大;3.这种话本身在语言特点上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整个语音的发展趋势。即有古老的语音特点,又有后期语音特点。语言的起源比民族的起源更加古老。大家知道,语言是民族特征之一。民族共同体形成之前就旱已有了各种不同的氏族部落语言。法国约瑟夫房德里耶斯语言说:“语言是最好不过的社会事实,社会接触的结果。它变成了联系社会的一种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就是由于社会集体的存在。”可以说,一种语言的形成也是一种民族的形成的先声。勒俄特依有一段故事说:远古很多动物会说话,人们说什么话它们都描,没什么人间秘密可育。人们就想办法制伏它们。说有一种智水和一种愚水,智水岁3衬,谁喝了谁就聪明,愚水盼”谁喝了谁就成哑巴。有一天,智水盛在木碗里,愚水感在铜碗里,动物们看到铜碗漂亮就喝铜碗里的水,结果都从此变成了哑巴,人都喝木碗里的水,结果人会说话并且很聪明。这则传说故事主要说明人与动物的分界在于人类有了语言,而动物则没有。云南红河地区彝族史诗查姆(阿普独摩)中也有语言民族学资料表明: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然后进人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也与社会发展一样.从氏族语言、部落语言到民族语言。语言一方面它不受制于社会制度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促进语言的发展或消亡。例如古代汉语不可能大面积相通或统一,它是随着汉族社会的逐步统一而逐渐相通或统一起来的。彝语也一样,早期是氏族语言、部落语言,逐渐发展成为彝民族语言。从汉文史志记载来看.从汉朝史记开始记载下的一早期彝族氏族、部落分布广、数量多。这些氏族、部落即后来的支系是形成彝族族体的基础。这些氏族部落的方言土语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的融合后形成彝语的荃础。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邓都最大;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叶愉,名为街、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裔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榨都最大。”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西南夷者,在蜀郡傲外。有郎国,东接交队。西有滇国,北有邓郁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枉,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有浦、昆明诸落.西极师,东北至叶愉,地方数千里。无君长,编发,随畜迁徙无常。自铭东北有榨都国,东北有冉垅闲,或土著,或随畜迁徙。”华阳国志蜀志:“榨,夷也。汉山日夷,南中日昆明,汉嘉、越衡曰榨,蜀曰邓,皆夷种也。”新唐书南蛮传:“勿邓、丰琶、两林皆谓之东蛮,天宝中,皆受封爵。”“勿邓地方千里,有邓部六姓,一姓白蛮也,五姓乌蛮也。又有初裹五姓,皆乌蛮也,居邓部、台登之间。妇人衣黑给,其长曳地。又有东钦蛮二姓,皆白蛮也,居北谷。妇人衣白增,长不过膝。又有粟蛮二姓,雷蛮三姓,梦蛮三姓,散处黎、润、戎数州之哪,皆隶勿邓。勿邓南七十里,有两林部落,有十低三姓,阿屯三姓,亏望三姓隶焉。其南有丰琶部落.阿诺二姓隶焉。两林地虽陋,而诸部推为长,号都大鬼主。”(新唐书南蛮传:“乌蛮与南诏世婚姻,其种分七部落:一日阿芋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日阿猛;三日夔山;四曰暴蛮;五日卢鹿蛮.二部落分保竹子岭;六曰磨弥敛;七曰勿邓。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椎髻,女人被发,皆衣牛羊皮。俗尚巫鬼,无拜跪之节。其语三译四译乃与华通。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以上汉文史志所载的内容和名称大体与古代彝族氏族、部落的分布相合,也是后来彝族支系形成的部分情况。根据上述种种情况推测,彝族的形成和葬语的形成约在夏商时期就已在西南地区融汇为一个统一体。所以后来很多相同的基本词汇可能是那时所形成的,彝文基本字也是那时所形成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彝文基本字相同的经过比较研究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从彝文文献记载来看,越是古老的东西越是相同的地方较多,例如,各地普遍传说的洪水泛滥故事。洪水时期的笃莫都认为是共同的祖先,虽然各地对其音译有些差异,例如,四川勒俄特依译作“独莫”或“居莫”,贵州西南彝志译作“笃慕”,或译作“笃弥”,云南查姆译作“阿朴独摩”,其实从洪水故事到人名讲的都是一回事。又如,四川(勒俄特依)中的支格阿龙,他是远古铜器时代一位率领族人改天换地的英雄,他用铜弓铜箭射下了五个太阳六个月亮,只留了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云南彝文文献中支格阿龙叫“阿鲁举热”,“鲁”是龙之义.华”意为“鹰”,“热”意为“子”。史诗中也有他的英雄业绩。贵州地区流传的彝族传说史诗则叫支格阿龙为助戈阿楼“戈阿楼”,西南彝志亦有部分篇章歌颂他。综上所述.彝语统一休约形成于夏商时期,从现在各方言中的基本词汇相同的比例来看,相同的词和有语音对应的词所占百分比如下:彝语统一体形成后,形成相对往定的集团语.也是形成后来的纳西、拉枯、傈僳、哈尼、基诺、白、土家等彝语支语言的雏形。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是维系整个社会的交际工具。社会的发展将促使共同语兑分发展。反过来说,社会的不稳定又会使共同语分化成不同的方言土语或异化。彝语的分化与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关的。大家知道,很多彝文文献内容是追述古代彝族社会战争和迁徙的。四川彝文文献勒俄特依中说古代蒲合阿土带领族人征战于古西南夷与蜀地交界地今廿洛一带,带回很多蜀地战利品以及战马和战俘。同时书中也写到一些蛇和野猪打仗的事,疑是古代崇拜蛇的氏族和崇拜野猪的氏族之间的战争之缩影。书中写的较多且较详的是迁徙选居住地。书中迁徙之事从一个叫而”thi,3“明提”的地方开始出发,其地名涉及凉山各地,最后渡过金沙江.选址在“兹兹普俄”.据推测为今昭通地区,根据读音和迁徙环境来看,我们怀疑是云南永善县。永善在有关史志中记载为“米贴”。西南彝志中的天地津梁断一章,叙述的是古代彝族分迁的事。例如“武祖慕雅切,乍祖慕雅考,分布楚吐以南;福祖慕雅热恒祖慕雅卧.分布洛博以北;布祖慕克克,默祖慕齐齐,实液中部漫。”楚吐疑为昭通,洛博疑为今凉山凉山,实液即为金沙江。“实”义为“金、黄”,“液”义为“水、江”。以上叙述的是武和乍两个支系迁徙到昭通以南地区居住,糯和恒两个支系迁徙到北方凉山地区居住,布和默两个支系迁徙到金沙江两岸居住。西南彝志中的“糯”在凉山勒俄特依中叫做“侯“,也就是“曲尼”。西南彝志中的“恒”在勒俄特依中叫做“恒”,也就是“古侯”。贵州彝语的“糯”,彝文与凉山“侯”彝文一致。故上述“糯”和“侯”只是声母演化问题,两者为同一名称。凉山彝族各等级、各家支都把自己的谱系追溯到上古“古侯”、“曲尼”那里去。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和地位,从中也可看出共同文化现象。彝语的分化原因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迁徙的因素。同一种语言的人们由于人口的增长,生存的自然条件越来越恶化而不得不扩大居住面积和改善居住环境。或者是战争的原因不得不迁徙,或者是大家自愿迁徙到好的地方。由于迁徙后相互间的距离较远或其他原因,人们彼此往来越来越少甚至绝交,所以迁徙后的人们的语言和原住地人们的语言久而久之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差异,时间长了就自然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土语。彝族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是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史记至明清史志中都提到“随畜迁徙”、“居无定处”之类的经常迁徙的现象。凉山彝族一般住房都修得很简单,据老人们说这是因为过去经常打冤家,居住某一地方不知哪一天突然打起仗来,输了整个家族都要搬到新的地方,所以房子不能修得太好。有时你不想走别人也会逼你走,故至今爱搬家的习惯还在延续。例如昨天还好好的一家人,也许今天早晨起来一看人畜无踪,不知去向。其实是趁黑夜不惊动村里人就迁往他乡去了。其家具也很简单,除桦口、锄头、镰刀外就是竹箩竹筐之类.一人一套披毡察尔瓦.披、盖、垫都是它,到了新地方就地取材,几天就盖好新房子,造好农具。大家知道,汉语客家话也是由于迁徙的原因形成的。据传西晋末永熹年间(公元4世纪),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公元9世纪末)以及南宋末(公元13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北等地,后遂相沿形成“客家话”。彝族每个支系都有白己的指路经指引死者灵魂沿着祖先迁徙走过的路,一程一程往祖籍走。例如彝文指路经译集所载内容都是各地彝族支系的迁徙情况。彝族先民的频繁迁徙无疑加速了彝语的分化。2.地理的因素。有些方言的形成是因河流、山脉、森林、沼泽等因素妨碍人们的来往而形成的。例如:同一种语言在一条河两岸说不同的方言土语,同一种语言在一座山两面说不同的方言土语,同一种语言在一片原始森林两边说不同的方言土语等,都是因地理的因素形成的。彝语的地理方域以金沙江为界呈u字形,凡是江北的都可通话,即北部方言的凉山葬语虽然内部有些差异但都可通话。江南即云南地区彝语和江东即贵州地区彝语虽与凉山彝语只一江之隔却很难通话。又如:凉山彝语喜德话和越两话只是“小相岭”之隔,在语音上,越西话则没有喜德话的mb、nd、码。3.语言的接触。彝语的分化有些是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历史上有些支系与其他民族杂居,语言上受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在同其他民族语言接触当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别的民族语言成分,以至到后来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方言土语形式。例如云南永胜县和华坪县彝族支系“他留”。因“他留”支系居住在纳西族、傈僳族当中,语言受周围别的民族语言的影响较深,据词汇比较来看,他留话与云南永仁彝语同源词约占40%,与巍山彝语同源词约占50%.与贵州威宁葬语同源词约占30%,与傈傈语同源词约占40书,与纳西语同源词约占40%。故有人提出“他留”话应属弊语支一种独立的语言的看法0。但多数人认为他留话根据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来看还是彝语的一个次方言。其应归属哪个方言则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法。大多数语言都不是在孤立的环境中发展的,可能因地域的不同、语言接触间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异语的影响有时有些逐步变化为不同的方言土语.甚至有些方言土语还可能发展为既不像甲又不像乙的独立的语言。例如云南通海县一带蒙古族人,据说元朝忽必烈南征时留居下来,自称“嘎卓”(ka气so”).人口月众犯余。他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既不是蒙古语,也不是汉语和彝语。而是一种属于彝语支的独立的语言。其语言既有汉语成分又有彝语成分的混合语。4.社会的分化。彝语分化现象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发生。社会的变化发展促使语言的统一和分化,如社会逐步统一言也随着社会的分裂而逐步分化。语言的统一或分化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墓本运动形式的必然产物。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说:“事实上,部落和方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分裂而形成新部落与新方言的事情,不久以前还在美洲发生,即至今日,也未必完全停止。在两个衰落的部落合而为一的地方。有时例外地在同一个部落内说着两种极为相近的方言。美洲各部落的平均人数在2(XX)人以下,但是彻罗基部落却有2日XX】人,这是在合众国说同一方言的数目最多的印第安人。”随着彝族社会各支系间的迁徙流动,彝语的分化也在不断加速。有些甚至异化即改操其他语言。如今的彝语分化主要表现在相隔较远的方盲与方言之间差别越来越大。彝语的整化是针对葬语的分化而言的。即语育的整化是指一种语言经过使用该语言民族的迁徙、地理、支系(部落)间相互同化等因索的影响而形成趋于统一的方言和语言。这种悄况往往发生在一种语言里以某一个方言点的区域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者其政治地位和文化水平高于其他地区,领先建立起了丰富的文学艺术传统文化宝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科医院人才流动与薪酬体系分析
- 修车设备租借合同标准文本
- 医疗数据挖掘驱动医疗行业变革的力量
- 上海导游合同范例
- H型高血压的临床护理
- 上有贷款合同范例
- 曼特波隆鼻的临床护理
- 小儿眼科健康教育课件
- 小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护理
- 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与患者隐私保护的融合
-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
- 武汉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合同
- 小学数学-课前三分钟.ppt
- 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J
- 上海市节能评审和节能评估文件编制费用收费标准
- 河北省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
- 各种液体粘度表
- 德国化学成分牌号与DIN17007系统的数字材料号对照表[1]
- 完整版,加工贸易手册核销
- 22-1附件1:国家电网公司班组建设管理标准
- 马云-冬天的使命原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