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心理效应5_第1页
教育中心理效应5_第2页
教育中心理效应5_第3页
教育中心理效应5_第4页
教育中心理效应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1 1 1 3 3 31个皮匠 1个皮匠 1个皮匠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1个和尚 1个和尚 1个和尚 三个和尚没水喝 15 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 256 社会助长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1 几个学生在一起写作业 如果一个人不想学了 但是看到其他人还在学习 就会重新安下心来继续学习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2 一个孩子没有两个孩子好养一个孩子不愿意吃青菜 两个孩子却会抢着吃 一个孩子不愿玩的玩具 两个孩子就会争抢着要玩这个玩具 竞争使一个孩子不喜欢的东西格外有魅力 社会助长 基本概念 指由于同伴在场 自己的行为表现就有所提高 一个人单独做一项工作不如一群人一起做同样的工作效率高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说 12个人在12小时的总劳动日中共同劳动 比12个孤立的劳动者各自做12小时 或1个劳动者每日做12小时连续做12日 会供给一个更大得多的总生产物 仗狗势欺狗的狗 王某家的狗儿平时个性胆小 见到生人不敢哼唧一下 但只要和别的狗在一起时 就有胆量一起对陌生人或陌生狗大叫 喂食饲料时 爱吃不吃的狗也会因为其它狗加入竞争 而变得爱吃起来 实验 早在1897年 N Triplett就证实了社会助长现象的存在 让被试在3种情境下 骑车完成25英里的路程 情境1 单独骑情境2 让一个人跑步陪同情境3 与其他人竞赛 结果 原因 当做容易的 熟练的工作时 人们的反应正确率较高 他人在场 就会无意中产生竞争意识 兴奋水平就会提高 人们会更加努力工作以获得好的评价 多个人在一起也减少了单调的感觉和由于孤独造成的心理疲劳 这样工作效率就会增加 社会助长也会使不好的行为更为猖狂平日里喜欢捣乱的学生 在混乱的教室里更能如鱼得水 行为更为嚣张 表现出更多地捣乱花样 社会干扰 实验 1967年 N B Cottrell 让被试在独自一人和群体一起两种情景下学习单词配对表 两类配对单词 一类由同义词组成一类由无关单词组成显然 前者容易后者困难 结果 独自学习更优还是群体学习更优 依赖于学习材料的难度 被试在学习比较简单的材料时 其他人在场比单独学习效果更好 但是学习比较复杂的材料时 单独学习的成绩反而优于他人在场的成绩 原因 做复杂 生疏的工作时 人们的反应正确率较低 他人在场时 因为害怕其他人评价 就会紧张和焦虑 使工作效率降低复杂的工作往往需要沉下心来思考 而人多的情境会干扰人的思考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干扰现象 学生往往喜欢在一起做平时的作业 并且很快就能完成然而当思考一道很难的题目时 则喜欢独自一人细细琢磨 社会助长还是社会干扰的影响因素 1 任务难度2 个体差异个体是否喜欢群体工作 在班级群体中应用 根据任务类型确定完成方式在分配学生任务时 一般简单性的任务应该明确分工 责任明确 让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复杂性的工作应该在集体讨论后给其单独思考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喜欢和擅长独自学习的学生 就要尽量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减少社会干扰 对于喜欢和其他同学一起共同完成任务的学生 则应为他们多设计和创造与他人合作 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受益于相互鼓励 启发 而产生社会促进 16 群体去个性化 260 众多旁观者见死不救 1964年凌晨 在美国纽约皇后大街上 一名28岁的女子吉蒂在离家不远的路上遭到歹徒袭击 在半小时的时间内 这条街上至少38名平日里安分守法的公民旁观了歹徒三次用匕首袭击吉蒂的情形 其间 吉蒂绝望的惊叫以及周围住户卧室亮起的灯光 两次阻止了歹徒行凶 并把他吓跑 然而每一次歹徒被吓跑后 都发现随后并没有警察或居民来干涉 于是歹徒又跑回去刺伤吉蒂 最终将她残忍杀害 在整个攻击过程中 没有一个人报警 只有一位目击者在吉蒂死后 才给警察打了电话 捉贼无人帮 寒了姐弟心 2009年10月29日12时许 16岁的张丽 化名 和一名女同学带着14岁的弟弟张斌 化名 在榆树市新世界百货二楼买完衣服 张丽注意到身后一名青年男子正转身走开 随后张斌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 不一会儿 张丽见那名男子边打电话边若无其事地从身边经过 便抓住男子的袖子要手机 男子让张丽跟他下楼去拿手机 张丽不同意 男子从兜里掏出一把卡簧刀 张丽手被割伤 衣服也划出了口子 张斌奋不顾身上前与男子斗在一起 把刀夺下 但头部和腹部多处被刺伤 追赶中 张丽多次向附近群众求助 但他们都无动于衷 求大家帮忙报警 他们都说 没有电话 群体去个性化 基本概念 指个体淹没在群体之中 减弱了社会对其的约束力 个体从事反常行为的现象 1970年 津巴多的实验1 被试 女大学生津巴多对这些女大学生说 实验要求你对隔壁一个女大学生进行电击 因为是科学研究 不需要负任何道义上的责任 通过镜子这些女大学生可以看到那个被自己电击的女大学生 实际上被电击的女大学生是津巴多的助手 她并没有真正受到电击 但被试按下电钮时 她假装大喊大叫 流泪求饶 以使被试相信 她真的非常痛苦 女大学生被分为两组 结果 去个性化 小组比 个性化 小组按电钮的次数多达将近两倍 并且每一次按下电钮的持续时间也更长 1970年 津巴多的实验2 在又一次实验前 安排女大学们听一段录音 内容是津巴多与两位将要被 电击 的女大学生的谈话 这个谈话表明两位将要被 电击 的女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其中一个十分可爱 乐于助人 而另一个则自私自利 让人厌恶 同样是在 去个性化 和 个性化 两种情境下让这些女大学生实施电击 结果 在 去个性化 条件下 那些可爱的 在正常情况下态度温柔的女大学生们 只要有机会 都会按一下电钮 而根本不管被电击的是一位可爱的或者可恶的人 而且他们一点也不为之感到紧张或内疚 在 个性化 条件下 被试根据被电击者的个性特点决定自己按电钮的次数和时间长短 也许是被电击的女大学生与被试没有密切的关系 被试才表现出异常的行为 费斯廷格1952年的实验反驳了这种观点 费斯廷格1952年的实验 让男大学生议论自己父母的缺点第一组身上戴着写有自己姓名的标签 互称名字 在明亮的教室里进行第二组身着长袍 头戴面罩 只露出眼睛和鼻孔 相互都不知姓名 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进行 结果 在第二组条件下的大学生肆无忌惮地数落自己的父母 充分表现出对自己父母的厌恶和不满 实验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们更喜欢在第二种条件下的小组里再次议论自己父母的不是 为什么 匿名 觉得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责任分散 在群体中认为参加者人人有份 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必为集体行为承担罪责 不同场合下的助人行为 在不同的场合 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 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 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 内疚感 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 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 造成责任分散 每个人分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