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套管检验及操作规范.doc_第1页
油套管检验及操作规范.doc_第2页
油套管检验及操作规范.doc_第3页
油套管检验及操作规范.doc_第4页
油套管检验及操作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PI油套管管体(外)螺纹检验规程1.0 目的本规程对API油套管管体(外)螺纹检验程序作了规定,以确保油套管管体(外)螺纹的质量。2.0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API油套管(外)螺纹的检验和验收/拒收的依据3.0 检验依据 3.1 API Spec 5B 套管、油管和管线管螺纹的加工、测量和检验规范 3.2 API Spec 5CT 套管和油管规范(第八版)4.0 检验项目 检验API油套管管体(外)螺纹包括以下项目:项目No.1:外观质量检验项目No.2:紧密距检验项目No.3:锥度检验项目No.4:齿高检验 项目No.5:螺距检验 项目No.6:螺纹总长L4检验 项目No.7:全顶螺纹长度LC检验 项目No.8:螺尾螺纹检验(圆螺纹除外) 项目No.9:三角形标记检验(圆螺纹除外)5.0 检验量规进行API油套管管体(外)螺纹检验要求使用下列量规:1. 游标卡尺2深度尺3各种规格扣型的环规4外螺纹锥度规5. 外螺纹齿高规以及齿高标准块6. 螺距规以及螺距标准块7. 螺尾规6.0 检验规则1. 根据生产规格、螺纹类型准备好量规及相应的标准块和量规触头, 检查量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各种量规及相关标准块均须保证无任何氧化现象,检验过程中需轻拿轻放,避免损坏量规。2. 每班开始正式生产时,前两件产品必须对全部螺纹参数进行检验,所有参数应尽量控制在内控标准的中间值,符合本规程要求后方可进入正式生产。3. 机床加工过程中,如有参数调整,须对调整后的相邻两件产品进行相应检验。4. 如任何一项检验出现不合格,必须对此件前后相邻两件进行相应检验。如再发现不合格,须继续向前和向后进行追查,排除所有不合格的产品。5. 所有检测数据都写入到相应的检验记录中,并保存。7.0 检验程序及验收标准7.1 外观质量检验 l 检验项目号:No.1l 量规类别:无l 公差:无l 量规校验:无l 检验要求: 1. 在完整螺纹最小长度Lc范围内,螺纹应无明显的撕裂、刀痕、磨痕、台阶或破坏螺纹连续性的任何其他缺欠。2. 通过小薄片尖刀在螺纹底面及侧面划动来检查螺纹有无台肩,如有严重的台肩,则判废。3. 螺纹上不得有严重的波纹,否则必须找出原因,并消除掉。4. 首扣螺纹及不完整螺纹毛刺应清除,螺纹部位不允许有积屑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修整,否则将严重影响螺纹的连接性能。5. 管端内倒角须保证360圆周上倒全,如倒不全允许修磨。6. 螺纹应起扣于倒角(65)面大端方向的1/21/3处,不得出现刀口状棱边。7. 检查管体内部,不允许存在残留的切削液、铁屑等,并确认堵头已取出l 生产检验频率:检验100%管体螺纹的外观质量并记录。7.2 紧密距检验l 检验项目号:No.2l 量规类别:相应的环规和深度尺l 公差范围: 偏 梯 形 套 管: mm 圆螺纹套管和油管:8牙/in: 9 5/8: mm 9 5/8: 2.mm 10牙/in: mml 量规检验: 1. 检查环规是否与生产的规格和扣型相对应。 2. 检查该环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 3将环规清理干净,螺纹部分不能有任何杂物,以免损坏或划伤工件和环规,同时也保证测量的真实性。 4. 检查环规有无任何形式的损坏,如环规螺纹部分有轻微的毛刺,应用油石轻轻的修磨掉。 5. 检查深度尺是否完好。 6至此环规已准备好待用。l 测量步骤:1. 检查环规是否如上所述完好。2. 将管体螺纹彻底清洁,螺纹上不能有任何杂物或毛刺。 3环规与管体螺纹重合后方可旋入,旋入速度应适中,以免损伤螺纹。4. 手紧到环规不能再前进时,应停下来,每次的上紧力应尽可能一致。5. 用深度尺测得管体端面到环规端面的轴向距离为紧密距数值。当用短圆螺纹环规检查长圆螺纹套管时,管子端部将伸出环规端部,其值应等于(L1长L1短)P1。6正确读完深度尺数据后,将数据记录在检验记录上,并将环规轻轻旋出管体螺纹,放置在检验台上,以备下次再用。l 生产检验频率:(1)参数调整或换刀后必须检验紧密距(2)正常生产时检验20%管体的紧密距并记录7.3 锥度检验l 检验项目号:No.3l 类量规别: 锥度规l 公差范围: 62.0 65.0 mm/m 在整个测量范围内,小端锥度螺纹中部锥度大端锥度l 量规检验: 1检查量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2根据螺纹类型选择合适的触头(每25.4mm 10牙的圆螺纹选择直径为1.448mm的球形触头,每25.4mm 8牙的圆螺纹选择直径为1.8288mm的球形触头,每25.4mm 5牙的偏梯形螺纹选择直径为2.286mm的球形触头)。3. 检查触头是否松动。4. 将固定触头和活动触头的距离根据规格大小调整合适。l 测量步骤:1 检查量规是否如上所述准备好。2 固定球形测头应置于首牙完整螺纹的牙槽内,活动测杆上的球形测头置于直径对 侧同一螺纹的牙槽内。3 固定测头保持不动,活动测头作小圆弧摆动。4 调节指示表,使零位与最大读数重合。5 以同样的方法,沿同一圆锥母线在规定的间距内进行连续测量。 油管应在完整螺纹全长范围内测量;圆螺纹套管应在管端至最后一牙完整螺纹范围内测量;偏梯形螺纹套管应在螺纹全长范围内测量。 连续测量之差值为该段螺纹的锥度。8. 在测量范围内应连续测量3个锥度值,如螺纹长度不够可只测量2个锥度值。l 生产检验频率:(1)调整锥度参数后须检验(2)正常生产时检验20%管体的锥度并记录7.4 齿高检验l 检验项目号:No.4l 量规类别: 外螺纹齿高规和齿高标准块。 l 公差范围: 偏 梯 形 套 管: 0.02mm 圆螺纹套管和油管: mml 量规校验: 检查量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圆螺纹齿高规触头呈锥形,最大锥角50度;偏梯形螺纹齿高规触头可用锥形或球形,但直径不大于2.3368mm。2. 根据所测螺纹型式采用相应的U型槽校正齿高规,并将指示表清零。对于圆螺纹,齿高规还应置入相应的V型槽内比对,量规在校对块的V型槽与U型槽校的读数变动不得超过0.0005in,否则触头可能已磨损,应予以更换。3. 检验零位的可重复性。4. 至此,该量规已校好待用。l 测量步骤:1. 检查量规是否已校零。2. 将齿高规测头置于相应的螺纹槽内,同时砧块应平行于螺纹轴线并置于相邻的螺纹牙顶上,触头不得与螺纹牙侧接触。3. 将量规在垂直于圆锥母线的位置两侧作小圆弧摆动。4. 对于标定为测量实际牙型高度的量规,其最小读数应为实际螺纹高度。5. 测量后,量规应再次校对,若指示表仍对零,测量则是准确的,否则应重复前述步骤。6. 测量偏梯形套管时,靠近10和3处的齿高偏差不得超过半格。l 生产检验频率: (1)换刀后须检验(2)正常生产时检验20%管体的齿高并记录7.5 螺距检验l 检验项目号:No.5l 量规类别: 螺距规及螺距标准块。l 公差范围: 偏 梯 形 套 管: 0.04mm/25.4mm,累计偏差0.08mm 圆螺纹套管和油管:0.04mm/25.4mm,累计偏差0.08mml 量规校验: 1 检查量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2 根据螺纹类型选择合适的触头(每25.4mm 10牙的圆螺纹选择直径为1.448mm的 球形触头,每25.4mm 8牙的圆螺纹选择直径为1.8288mm的球形触头,每25.4mm 5牙的偏梯形螺纹选择直径为1.5748mm的球形触头)。3 将螺距规装上相应的触头,并将两触头间距设至25.4mm。4 用标准块校对螺距规时,应将螺距规指示表调零。另外使用标准块校对偏梯形螺纹的螺距规时,须细心操作,保证测头接触在牙底和3牙侧面(承载面)上。5 将螺距规从标准块上移开,重复步骤3并重新检查是否校零。6 至此量规已校好待用。l 测量步骤:1 检查量规是否如上所述校对好。2 将球形测头置于相应的螺纹牙槽内,对偏梯形套管螺纹, 应对量规施加一轻微的压力,施力的方向应朝着外螺纹的小端方向,使固定测头在测量时同时接触螺纹的3牙侧面和牙底。3 以固定测头为轴心,在测量线的两侧旋转一小圆弧,最小的正读数(+)或最大的负读数(-)就是螺距误差。4 将量规移动180,并重复步骤1到6。5 测量完毕后,量规应再次校对,若指示表仍对零,测量则是准确的,否则应重复前述步骤。l 生产检验频率:检验20%管体的螺距并记录7.6 螺纹总长L4检验l 检验项目号:No.6l 量规类别: 深度尺或直尺l 公差范围:圆螺纹套管和油管参照API 5B 偏梯形套管连续螺纹长度不得小于L410.16mml 量规检验:检查深度尺或直尺是否在校准周期内。l 测量步骤:1 对于圆螺纹,使用深度尺测量管端到螺纹消失点的轴向距离。2 对于偏梯形螺纹,目视检测螺纹消失点位置。l 生产检验频率:检验20%管体的螺纹总长并记录7.7 全顶螺纹长度LC检验l 检验项目号:No.7l 量规类别: 深度尺l 公差范围: 参照API 5B l 量规校验:检查深度尺是否在校准周期内。l 测量步骤:用深度尺测量管端到最后一扣完整螺纹的轴向距离l 生产检验频率:检验20%管体的全顶螺纹长度并记录 7.8 螺尾螺纹检验(圆螺纹除外)l 检验项目号:No.8l 量规类别: 螺尾量规l 公差范围: 0.13mm l 量规校验:1 检查量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2 在螺尾量规上装上相应的触头。3 将螺尾量规置于平面板上,松开表盘上的螺母,将指示表调零。4 至此,量规已校好待用。l 测量步骤:1 将螺尾规测头置于螺纹终止之前90或三角形顶点之前90(沿圆周方向1/4圆周)处的牙槽内。2 顺时针方向旋转该量规,直至测头离开螺纹牙槽或超过三角形标记顶点。3 如果表盘读数不大于0.13mm,则螺尾螺纹视为合格。l 生产检验频率:检验20%管体的螺尾螺纹并记录。7.9 三角形标记检验(圆螺纹除外)l 检验项目号:No.9l 量规类别: 深度尺l 公差范围: 0.79mm l 量规校验:检查深度尺是否在校准周期内。l 测量步骤用深度尺测量管端到三角形标记底边的距离。l 生产检验频率:按100% 的频率检验API油套管接箍(内)螺纹检验规程1.0 目的本规程对API油套管接箍(内)螺纹检测程序作了规定,以确保接箍(内)螺纹的质量。2.0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API油套管接箍(内)螺纹的检验和验收/拒收的依据。3.0 检验依据 3.1 API Spec 5B 套管、油管和管线管螺纹的加工、测量和检验规范。 3.2 API Spec 5CT 套管和油管规范(第八版)。4.0 检验项目 检验API油套管接箍(内)螺纹包括以下项目:项目No.1: 外观检验项目No.2: 紧密距检验项目No.3: 锥度检验项目No.4: 齿高检验项目No.5: 螺距检验项目No.6: 镗孔直径检验项目No.7: 镗孔深度检验(偏梯形螺纹除外)项目No.8: 接箍外径检验项目No.9: 接箍长度检验项目No.10:承载面宽度检验5.0 检验量规进行API油套管接箍(内)螺纹检验需要使用下列量规:1. 游标卡尺2. 深度规3. 各种规格各种扣型的塞规4. 内螺纹锥度规5. 内螺纹齿高规以及齿高标准块6. 螺距量规以及螺距标准块6.0 检验规则1. 根据生产规格、螺纹类型准备好量规及相应的标准块和量规触头,检查量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各种量规及相关标准块均须保证无任何氧化现象,检验过程中需轻放轻拿,避免损坏量规。2. 每班开始加工时,前两件产品必须对全部螺纹参数进行检验,所有参数应尽量控制在内控标准的中间值,符合本规程要求后方可进入正常生产。3. 机床加工过程中,如有参数调整,须对调整后的相邻两件产品进行相应检验。4. 如任何一项检验项目出现不合格,必须对此件前后相邻两件进行相应检查。如再发现不合格,须继续向前和向后进行追查,排除所有不合格产品。5. 所有检测数据都写入到相应的检验记录中,并保存。7.0 检验程序及验收标准7.1 肉眼检查 l 检验项目号:No.1l 量规类别: 粗糙度对比块l 公差:无l 量规校验:无l 检验要求: 1. 从接箍端面到接箍中心J+1牙平面间隔内,螺纹部分不得有凹坑、凸点、毛刺、撕裂、刀伤、裂纹或者破坏螺纹连续性的其他缺欠。2. 通过小薄片尖刀在螺纹底面及侧面划动来检查螺纹有无台肩,如有严重的台肩,则判废。3. 螺纹上不得有严重的波纹,必须找出原因,并消除掉。4. 偏梯形螺纹不允许在端面上起扣;首扣螺纹不得出现有毛刺,螺纹部分不得有积屑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修整,否则将严重影响螺纹的连接性能。5. 接箍中间交扣数1扣。6. 圆螺纹的内外倒角及偏梯形的外倒角均为145。l 生产检验频率:检验100%接箍的表面质量并记录。7.2紧密距检验l 检验项目号:No.2l 量规类别: 相应的塞规和深度尺l 公差范围: 偏 梯 形 套 管: mm 圆螺纹套管和油管:8牙/in:9 5/8: m m 9 5/8:2 mm 10牙/in: mml 量规校验: 1.检查塞规是否与生产的规格和扣型相对应。2.检查该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3.将塞规清理干净,不能有任何杂物在螺纹部分,以免损坏或划伤工件和塞规,同时也保证测量的真实性。4.检查塞规有无任何形式的损坏,如塞规螺纹部分有轻微的毛刺,应用油石轻轻的修磨掉。. 检查深度尺是否完好。. 塞规已准备好待用。l 测量步骤:1. 检查塞规是否如上所述完好。2. 将接箍螺纹彻底清洗,螺纹上不得有任何杂物或毛刺,如需要应在螺纹上均匀涂上薄薄一层润滑油,以免损坏工件和塞规3. 塞规放入接箍内对中后方可旋入,旋入速度应适中,以免损伤螺纹。4. 手紧到塞规不能再前进时,应停下来,用深度尺测量接箍端面到塞规端面的轴向距离,此值为间接紧密距数值。每次的上紧力尽可能一致。5. 正确读完深度尺数据后,将塞规轻轻旋出接箍,放置在检验台上,以备下次再用l 生产检验频率:(1)参数调整或换刀后必须检验紧密距(2)正常生产时检验20%接箍头数的紧密距并记录7.3 锥度检验l 检验项目号:No.3l 量规类别: 锥度规l 公差范围: 62.0 65.0 mm/m 在整个测量范围内,小端锥度螺纹中部锥度大端锥度l 量规检验: 1. 检查量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2. 根据螺纹类型选择合适的触头(每25.4mm 10牙的圆螺纹选择直径为1.448mm的球形触头,每25.4mm 8牙的圆螺纹选择直径为1.8288mm的球形触头,每25.4mm 5牙的偏梯形螺纹选择直径为2.286mm的球形触头)。3. 检查触头是否松动。4. 将固定触头和活动触头的距离根据规格大小调整合适l 测量步骤:1. 检查量规是否如上所述准备好。2. 固定球形测头应置于末牙完整螺纹的牙槽内,活动测杆上的球形测头置于直径对侧同一螺纹的牙槽内。3. 固定测头保持不动,活动测头作小圆弧摆动。4. 调节指示表,使零位与最大读数重合。5. 以同样的方法,沿同一圆锥母线在规定的间距内进行连续测量。 6. 连续测量之差值为该段螺纹的锥度。7. 在测量范围内应连续测量3个锥度值,如螺纹长度不够可只测量2个锥度值。8. 测量完毕后,量规应再次校对,若刻度表仍对零,测量则是准确的,否则应重复前述步骤。 l 生产检验频率:检验20%接箍头数的锥度并记录7.4 齿高检验l 检验项目号:No.4l 量规类别: 内螺纹齿高规和齿高标准块 l 公差范围: 偏 梯 形 套 管: 0.02mm 圆螺纹套管和油管: mml 量规校验:1. 检查量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圆螺纹齿高规触头呈锥形,最大锥角50度;齿高规触头可用锥形或球形,但直径不大于2.3368mm2. 根据所测螺纹型式采用相应的U型槽校正齿高规,并将指示表清零。对于圆螺纹,齿高规还应置入相应的V型槽内比对,量规在校对块的V型槽与U型槽校的读数变动不得超过0.0005in,否则触头可能已磨损,应予以更换。3. 检查零位的可重复性。4. 至此,该量规已校好待用。l 测量步骤:1. 检查量规是否校零。2. 将齿高规触头置于相应的螺纹牙槽内,同时,砧块应平行于螺纹轴线并置于相邻的螺纹牙顶上,测量触头不得与螺纹牙侧接触。3. 将量规在垂直于圆锥母线的位置两侧作小圆弧摆动。4. 对于标定为测量实际牙型高度的量规,其最小读数应为实际螺纹高度。5. 测量完毕后,量规应再次校对,若刻度表仍对零,测量则是准确的,否则应重复前述步骤。6. 测量偏梯形套管时,靠近10和3处的齿高偏差不得超过半格。l 生产检验频率:检验20%接箍头数的齿高并记录。7.5 螺距检验l 检验项目号:No.5l 量规类别: 螺距规及螺距标准块l 公差范围: 偏 梯 形 套 管: 0.04mm/25.4mm,累计偏差0.08mm 圆螺纹套管和油管:0.04mm/25.4mm,累计偏差0.08mml 量规校验: 1. 检查量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2. 根据螺纹类型选择合适的触头,并将两触头间距设至25.4mm。(每25.4mm 10牙的圆螺纹选择直径为1.448mm的球形触头,每25.4mm 8牙的圆螺纹选择直径为1.8288mm的球形触头,每25.4mm 5牙的偏梯形螺纹选择直径为1.5748mm的球形触头)。3. 校对螺距规时,应将螺距规指示表调零。当使用标准块校对偏梯形螺纹的螺距规时,须细心操作保证测头接触在牙底和3牙侧面(承载面)上。4. 将螺距规从标准块上移开,重复步骤3并重新检查是否校零。5. 至此,量规已校好待用。l 测量步骤:1. 检查量规是否如上所述校对好。2 .将球形测头置于相应的螺纹牙槽内,对偏梯形套管螺纹, 应对量规施加一轻微的压力,施力的方向应朝着内螺纹的大端方向,使固定测头在测量时同时接触螺纹的3牙侧面和牙底。3. 以固定测头为轴心,在测量线的两恻旋转一小圆弧,最小的正读数(+)或最大的负读数(-)就是螺距误差。4. 将接箍滚动180,并重复步骤1到6。5. 测量完毕后,量规应再次校对,若指示表仍对零,测量则是准确的,否则应重复前述步骤。l 生产检验频率:检验20%接箍头数的螺距并记录。7.6 镗孔直径检验l 检验项目号:No.6l 量规类别: 内径千分尺或游标卡尺l 公差范围: mm l 量规检验:检查量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l 测量步骤:1. 用相应规格的内径千分尺或游标卡尺,测量接箍的镗孔直径2. 旋转90并重复步骤1。l 生产检验频率:检验20%接箍头数的镗孔直径并记录。7.7 镗孔深度检验 (偏梯形螺纹除外)l 检验项目号:No.7l 量规类别: 深度尺l 公差范围: mml 量规检验:检查量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l 测量步骤:1. 用相应规格的深度,测量接箍的镗孔深度2. 移动90并重复步骤1。l 生产检验频率:检验20%接箍头数的镗孔深度并记录。7.8 接箍外径检验l 检验项目号:No.8l 量规类别: 游标卡尺或外径千分尺 l 公差范围: 参考API 5CTl 量规检验: 检查相应的游标卡尺或外径千分尺是否在校准周期内。l 测量步骤1. 使用相应规格的游标卡尺或外径千分尺,测量机加工后的API套管接箍外径2. 将外径千分尺旋转90,并重复步骤1。l 生产检验频率:检验20%接箍的外径并记录。7.9 接箍长度检验l 检验项目号:No.9l 量规类别: 游标卡尺l 公差范围: NL mml 量规校验:检验量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l 测量步骤:1.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接箍的长度2. 旋转180,并重复步骤1l 生产检验频率:检验20%接箍的长度并记录,7.10 承载面宽度检验l 检验项目号:No.10l 量规类别: 游标卡尺l 公差范围: 大于API 5CT规定宽度l 量规校验:检验量规是否在校准周期内。l 测量步骤: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承载面宽度l 生产检验频率:检验20%接箍头数的承载面宽度并记录API油套管螺纹接头拧接操作规程1.0 目的本操作程序规定了对API油套管接头的(机紧)拧接要求。2.0 操作员职责操作员在使用拧紧机时,须确保每一根接头均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拧紧。3.0 操作程序3.1 打开扭矩计算机并接通拧接机电源。3.2 将卡爪压力调至适中,以便将管体和接箍夹紧,确保机紧过程中不会出现压力过大现象。3.3 检查所有相关设备,包括传感器等是否完好。3.4 检查拧接记录图所显示的是“扭矩圈数”关系,而不是“扭矩时间” 关系。3.5 检查所使用的卡爪是否与相应管子、接箍规格相对应。3.6 清洁螺纹,并用干燥的风吹干,螺纹上应无任何异物,包括毛刺、铁屑、切削液等。3.7 检查螺纹有无任何损坏。3.8 螺纹表面须均匀涂抹符合API要求的螺纹脂。3.9 接箍手紧应到位,直至拧不动为止。3.10 将手紧好的接箍管体送入拧紧机,接箍中心与卡爪中心以及输送辊道中心线应一致,并检查管子是否平放于夹钳中。卡爪应尽量夹持在接箍的中部位置。3.11 拧紧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转速,上扣速度不应超过25r/min.3.12 如果拧紧记录中发现实际扭矩值大于推荐的最大扭矩或小于最小扭矩,则卸下接箍,检查坏损情况。如果内外螺纹尚可接受,可重新开始拧接。但重复次数不得超过3次。3.13 所有的拧接记录必须保存完好以备查阅。拧接记录的内容应包括实际最大扭矩、拧接圈数、钢管编号,接箍编号、拧接序号、拧接日期、接头细况(即尺寸规格、螺纹形状、重量等)以及当班操作员姓名3.14 将接箍端面后边(或外露扣后边)多余的螺纹脂清除掉3.15 拧接后,用相应的通径规对外螺纹管端和接箍进行管端通径检验,操作时须特别必注意通径规不得损坏接箍现场端螺纹。3.16 内螺纹带上保护环并拧紧。4.0 上卸扣实验4.1 各加工分厂生产时,每个合同油管按每5000支/次、7套管按3000支/次、7套管2000支/次进行上卸扣实验;如果合同不到规定支数则任取一组接头进行上卸扣实验:圆螺纹按最大扭矩;偏梯形螺纹至少上扣到三角形底边后1扣的位置进行上卸扣实验,油管需经4次、套管需经3次上扣和卸扣操作后,不得出现粘扣或螺纹损伤。否则,应在该合同中再任取二组接头按上述要求重新进行上卸扣检验。二组接头中如有任意一组出现粘扣或螺纹损伤,则该合同的上卸扣检验判为不合格,应对该合同的所有接头采取改进措施后重新进行上卸扣检验。4.2 特殊合同需提高检验频率,若技术协议有上卸扣实验规定的,则按技术协议或本规程的较高要求进行上卸扣实验。5.0 机紧上扣控制5.1 圆螺纹接头的机紧上扣按照扭矩优先、兼顾位置同时进行控制。即保证扭矩在API 5C1规定的最佳扭矩至最大扭矩范围内且尽可能靠近最佳扭矩的前提下,确保J值公差控制在6.3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