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1页
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2页
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3页
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4页
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录摘要1Abstract1一、引言2二、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2(一)发展成果31.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32.促使当地企业进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43.培养了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44.缓解了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培养了熟练劳动力队伍45.解决了当地工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增加工业资本积累5(二)存在问题61.发展外向经济的模式,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可行62.本土自主创新不足,对外资的技术依赖性强,但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明显73.本土和外资企业配套不足,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为主,跨国公司的根植性较差84.本土企业遭到挤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少,资金短缺9三、苏州发展加工贸易的对策研究10(一)发挥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实现由规模型扩张到内涵型增长101.资金、人才支持102.实现由规模型扩张到内涵型增长10(二)培养一批本土企业111.积极推进与外资企业的配套协作战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112.本土企业主导加工贸易生产,自主创新,推动名牌战略12(三)“以外促民”13(四)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力争把“苏州制造”尽快变为“苏州创造”13四、结束语14参考文献15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苏州加工贸易是以外资带动出口加工,发展外向经济的模式,这种规模型扩张的模式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可行。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主要有经济高速增长,但当地居民并未从中获益,加工贸易附加值较低;本土自主创新不足,对外资的技术依赖性强,但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明显;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配套不足,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为主,跨国公司的根植性较差;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遭到挤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较少,资金短缺。对此,给予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主要有:民营经济等本土企业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发挥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培养一批本土企业;实现由规模型扩张到内涵型增长;“以外促民”;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努力把“苏州制造”尽快变为“苏州创造”。关键词: 加工贸易 现状 自主创新 对策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Processing Trade in SuzhouAbstractThe processing trade is using foreign capitals to bring along and exporting processing, develop the mode of export-oriented econom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cessing trade development of Suzhou grows at top speed, but the local has not benefited from it, the added value is low, lacking of self-create, the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to the foreign capitals is strong, but the technology of the foreign capitals overflows the effect is not obvious. The native enterprises and overseas-funded enterprises are insufficient, enterprises still take labor-intensive production as the type of producing, and implanting of the trans-corporation is relatively bad. Enterprises of native country, especially private economy are pushed. As to this,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enterprises of native country must get the governments attention, training a number of enterprises of native country. Realize that expanded to the intension type to increase from the scale type. Bring about an advance in private economy to type econom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ke great efforts to make Made in Suzhou turn into Create in Suzhou as soon as possible.Keywords: processing trade current situation self-create strategy一、引言近几年来,苏州经济发展形式良好,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40.68亿元增加至2004年的3450.00亿元,2005年突破4000亿元,相比2000年5年间增加近2倍。在苏州加工贸易发展更是十分迅猛,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900亿美元,2006年再创新高,突破1700亿美元,增加近800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88.9%,进出口总值仅次于深圳、上海,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0%,新增注册外资额在全国大中城市继续保持第一,落户苏州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07家。苏州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加工贸易发展速度最快、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1)加工贸易发展对发展苏州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苏州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苏州企业进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解决劳动力就业、提高劳动力队伍素质,增加了工业资本积累。加工贸易发展在促进苏州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居民从中获益不多,附加值较低,对外资的技术依赖性强,挤压本土企业尤其是本土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因此,如何认识、评价、分析苏州加工贸易发展,值得认真研究。本文利用苏州统计年鉴和其他有关资料,拟就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如何进一步发展苏州加工贸易,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二、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取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较高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对通过来料方式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进行保税监管的办法。(2)(一)发展成果苏州加工贸易是以外资带动出口加工,发展外向经济的模式,通过招商引资能够迅速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改变当地经济面貌。因此在苏州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借助外力来带动本地的工业化,确实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主要表现有:1.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表1 苏州三大产业所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份1990199520002005第一产业比重(%)2.2第二产业比重(%)61.060.256.566.6第三产业比重(%)21.730.937.631.2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990年苏州加工贸易刚刚起步阶段,第一产业还占据近1/5的比重,到1995年时此比重已经下降到8.9%,此后的十年间更是下降到2.2%,与此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稳中有升,由1990年的4/5左右上升至2005年的97.8%,苏州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在苏州,加工贸易企业利用当地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提高自身利润水平。加工贸易企业中,有很多相对于当地而言是先进产业,因此其往往能推进当地技术进步和产业高度化进程。在发展外资引导的加工贸易以前,苏州的产业结构低度化现象比较明显,以传统的轻工产业为主,通过吸纳国际尤其是台湾的产业资本,苏州迅速改变了本地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以IT技术为代表的技术产业群,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产业成为苏州的支柱产业。(3)2.促使当地企业进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加工贸易企业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通过本土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配套生产,能使本土企业迅速加入全球生产和市场竞争体系,产品的竞争力也能在国际竞争中得到增强。苏州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特别是国际上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使苏州企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培养了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出于劳动力成本及其它原因的考虑,或多或少采取了本土化的战略,所雇员工绝大多数是当地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加工贸易企业往往选择和招聘当地的优秀人才加以培训和管理,从而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国内外市场的人才,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在苏州的加工贸易企业中,大部分的技术和管理培训是由企业提供的,大约95%以上的中低级和70%以上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源于苏州或国内其它地区,从而大大提高了苏州总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4)4.缓解了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培养了熟练劳动力队伍图1 苏州就业劳动力人数变动图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苏州的就业劳动力由2000年的74.09万人上升至2005年的100.44万人,5年间增长了35.56%。加工贸易产品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吸纳了大量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劳动力,缓解了当地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仅2003年,苏州加工贸易企业的就业人数为44.6万,分别占当年城市就业总人数的55%和全部就业人口的13%。更重要的是,加工贸易企业中较为严格的工厂管理制度和技术要求,帮助当地培养了一批熟练劳动力,这些劳动者从中学习到的工业技能和规范,通过员工流动而扩散到其它企业和地区,从而推动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5.解决了当地工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增加工业资本积累图2 苏州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加工贸易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渠道,通过外商直接投资,能弥补当地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解决当地起飞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工贸易企业的留存盈利构成了当地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工贸易企业直接参与了地方的资本形成,增加了地方的工业资本积累。仅2000年至2005年间,苏州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7亿美元增长至1405.89亿美元,增长6倍多,外资的大量持续涌入,推动了苏州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5)(二)存在问题1.发展外向经济的模式,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可行表2 苏州人均GDP及城市人均收入年份200320042005人均GDP(美元)502558706896人均GDP增长率(%)15.9616.8217.48城市人均收入(元)122741410916480城市人均收入增长率(%)13.2314.9516.80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近几年,苏州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但城市人均收入仅1万多元人民币;而同等GDP规模,上海人均收入2万多元人民币;重庆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城市人均收入也达到了8000元人民币。“只长骨头不长肉”,由上表可以看出,苏州城市人均收入增长跟不上人均GDP的增长。如果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是外资而不是本土企业,当地居民只能算是纯粹的打工者,其工资收入是难以提升生活水平的。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研发设计及销售服务的附加值较高,组装加工的产品附加值最低,而苏州加工贸易企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由于员工收入仅占工业增加值的30%左右,所以尽管苏州经济高速增长,当地居民并未从中太多获益。(6)苏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高度的资本投入和大量劳动力的聚集,技术进步处于从属的地位。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这种增长模式是有益的。但是,这种模式只适用于一定的发展阶段,而不是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当城市人均GDP尚未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任何类型的工业资本都是稀缺的,都有利于提高城市竞争实力;当城市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尚未达到5000美元的时候,对经济带动力大的如汽车、电子信息、石化、钢铁等支柱型产业的发展,能够支撑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上述产业仍然会支撑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将由水平扩张转向垂直提升,即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产业的层次。(7)只有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才能使经济发展水平在达到人均GDP5000美元以后继续保持竞争优势。2006年,苏州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经济发展总体上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因此今后一段时期苏州的经济发展应当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苏州的持久竞争力。2.本土自主创新不足,对外资的技术依赖性强,但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明显表3 苏州GDP及企业科技活动支出占产值比例年份200320042005苏州GDP(亿元)302634504027苏州GDP增长率(%)13.0214.0116.72企业科技活动支出占产值比例(%)2.112.382.72企业科技活动支出占产值比例增长率(%)11.9012.8014.29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苏州本土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2005年企业科技活动支出占产值比例仅有2.72%,甚至低于江苏省3.02%的平均水平,由上表可以看出,企业科技活动支出占产值比例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苏州加工贸易企业中的关键技术人员几乎来自于国外,虽然这部分人员仅占企业的8%左右,却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出口加工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当地的加工贸易企业只是跨国公司的一个组装车间,只是产业链条末端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与研发设计无关。即使是本土与外商合资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出于战略考虑,也不愿“外溢”核心技术,所以通过吸引海外投资,接纳、吸收国际高端技术的可能性非常小。尽管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了研发中心,但是只是一些辅助性的研发工作,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先进技术的溢出。图3 2006年苏州内外资企业数量及产值所占比例图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图4 2006年苏州地区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及传统产业附加值比较图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06年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外资企业所占比例超过80%,高新技术企业中销售收入居前20位的有17家是外资企业。内资企业虽然占企业总数的75%,占从业人数的47%,但资产、营业收入仅占一至二成,说明内资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不强。区域的研发水平(R&D)是关系到科技创新水平的关键要素,目前苏州存在经济增长与研发投入不足的矛盾,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多为“贴牌生产”,产品主要依赖国外核心技术的引进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加工组装。苏州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为23%,传统产业附加值为25%,与发达国家这两种产业70%和50%的附加值相比,差距甚大。此外,苏州各类人才中科技人员仅占3.14%,技术带头人才少,特别是拥有原创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远远不够,具有创新能力、善于经营的企业家不多。同南京等城市相比,苏州自身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不多,拥有核心技术、上规模、综合竞争力强的民营科技企业不多。苏州曾经拥有引以为豪的传统国有工业,如号称“四大名旦”的孔雀牌彩电、春花牌吸尘器、长城牌电扇和香雪海电冰箱,但由于这些工业科技创新不足,竞争力不强,20世纪90年代走向了衰落。(8)3.本土和外资企业配套不足,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为主,跨国公司的根植性较差苏州本土企业为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配件等配套不足,外资企业的绝大部分原材料和零部件都通过进口贸易或者本地的外资企业,而并非本土企业提供。其主要原因一是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差较大,在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上达不到外资企业的要求。二是苏州在引进外资时,引入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使得本土企业无法实现和外资企业的配套。如1993年明基落户苏州,就带来了台湾20多家配套厂商,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图5 苏州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近年来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但这一表面现象并没有改变产业结构仍处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实质。其主要表现一是近几年来苏州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直线下降,从2000年到2006年,该指标大约下降了50个百分点。二是苏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利润率普遍较低,2005年其利润率甚至低于产业平均利润率3个百分点。由于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研发设计以及销售服务的附加值较高,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的附加值最低,因此苏州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事实上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此外,在苏州投资的跨国公司的根植性较差,还没有与本地的科研院所,特别是企业形成紧密联系,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科技企业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本土企业遭到挤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少,资金短缺 苏州选择了发展加工贸易的外向型经济的模式,这一选择本身就含有对民资的取舍。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与世界银行曾联合研究过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现凡是外资力量过于强大的地方,当地民营经济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苏州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的政策重心向外资倾斜,给外资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民营企业实际上是在不平等状态下与其竞争,导致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在生产要素、产品市场和资金供给等方面发生较大挤出。尽管近两年苏州的民营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有了一定增长,但其辅助地位并未得到改变,2005年苏州外资企业的产品出口额占加工贸易出口的90.9%,而本土企业只占9.1%。由于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较为先进,利润稳定,贷款风险较小,所以与国内民营企业相比,银行更乐于向外资企业提供贷款。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对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挤出,客观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因而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大力支持。三、苏州发展加工贸易的对策研究(一)发挥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实现由规模型扩张到内涵型增长1.资金、人才支持 对于苏州本土企业遭到挤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少,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应该积极给予支持,发挥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在资金等生产要素以及税收上给予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同等的优惠待遇,鼓励外资企业的流出人员自主创业。广开引资门路,疏通融资渠道,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入、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尽快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基金。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充分用好现有人才,广泛吸纳各方面的人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美国硅谷的发展,斯坦福大学就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苏州应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联系,建立科研机构、建设好苏州研究生城和国际教育园,大力扶持苏州大学,为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技术管理人才提供支持,争取在未来几年内苏州高层次人才有较大幅度增加。2.实现由规模型扩张到内涵型增长 对于苏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模式,经过工业化发展初期,接下来应实现由规模型扩张到内涵型增长。内涵型增长注重投资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完善,强调开发区协调、长远的发展,其具备的基本特征有:首先是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量呈现上升趋势。其次是合理的产业内涵和构成,现有的产业进一步集聚,层次进一步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服务产业的规模相应扩大,研发、管理型机构的投资加快增长。第三是逐步加深的属地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经济资源,区内企业与当地企业结成密切的联系,或进行并购扩张,或进行广泛的协作与配套,并在品牌、技术、管理、研发等方面对当地产生较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第四是明显的综合经济效益,区内企业的增加值率、利润、上缴税收等指标保持在较高水平,开发区有足够的财力从事各项建设事业,形成开发收益再开发再收益的良性循环。要实现内涵型增长,在经过了规模型扩张以后,在发展速度上,宁可慢些,也要好些;在引进项目上,宁可放过一些,也不要照单全收;在开发效益上,宁可放弃一些表面的东西,也要追求实实在在的好处。(9)(二)培养一批本土企业1.积极推进与外资企业的配套协作战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对于苏州本土和外资配套不足,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为主,跨国公司根植性较差的问题,本土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真正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这是实现本土经济与外资经济互动和一体化发展的最好选择。本土企业加入这条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价值链,通过“边干边学”,积累大量技术和管理诀窍,逐步跃升到较高附加值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三个阶段:向跨国公司学习阶段、与跨国公司合作阶段、与跨国公司既合作又竞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目前,苏州面临的问题是本土企业能否实现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配套。因此,让更多本土企业为外资企业配套,用外资经济带动而不是代替本土经济,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选择性的引进外资。外资引入时不一定要求是完整的产业链,因为完整产业链的引入虽然一时可以增加当地的招商引资数目和产值,却断绝了本土企业为外资配套的可能性。(2)鼓励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增加本土企业的附加值。通过给予外资企业使用国内中间品与进口中间品同样、甚至更为优惠的税收待遇,引导和鼓励外资企业首先考虑与本土企业配套,建立合资企业,使得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形成比较固定的配套生产关系。(3)弥补本土与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在培养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鼓励外资企业前来创办研发机构,发展合资企业或签订技术转让条款,从而加大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缩小技术差距。目前在苏州昆山为台资企业配套的民营企业中,约有40%的企业已先后通过了ISO9000认证,有80多个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生产,大多数企业树立了参与国际竞争的配套协作意识,并且积极向产业链高端靠拢。(10)2.本土企业主导加工贸易生产,自主创新,推动名牌战略 对于苏州本土自主创新不足,对外资技术依赖性强,但外资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明显的问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尤为重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核心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面向广大中小科技企业的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苏州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的大企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施科技创新和名牌战略相结合的途径。实施名牌战略关键是要不断创新。创新包括思维、技术、产品等,但核心是科技创新。政府和企业要优先扶持名牌产品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促进名牌企业上档次、上规模;要通过“产学研”联合企业上市、异地并购等措施引导和推动名牌企业扩大规模,改变企业有名牌无规模的现象;要营造保护名牌的良好社会氛围,可以通过举办较大规模的名牌展销活动,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才“柔性流动”,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科技人才。强化企业R&D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名牌产品创新投入的比重,争取到2010年,企业R&D投入及主要装备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良性互动,不断提升企业和地区的知名度,提高对国内外技术、资金等资源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苏州名牌产品对全市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11)(12)(三)“以外促民”“以外促民”就是发挥苏州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以外资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目前民营经济仍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企业管理方式落后等方面的障碍。要降低外资进入对民营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就必须立足于拓展思路、转变职能,依靠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为实现内、外资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相关政策措施可以有:第一,调整市场准入政策,扩大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凡是竞争性产业,都应当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凡属已经和将要对外资开放的产业,都应当允许对民营经济开放,积极制定公平、稳定、协调的政策,放宽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第二,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加大维权扶持,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第三,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在引进外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更多的技术外溢收益。第四,加快产业集群,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协作能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及进行跨国经营的能力,延伸其在当地的产业链和营销链。鼓励国有企业、科研院校的优秀人才创办民营企业,形成“政府激励创业、民众创业光荣”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大市场开拓服务,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和“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销会”、“洽谈会”等,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民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13)(14)(四)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力争把“苏州制造”尽快变为“苏州创造”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很好结合,企业是主要的载体和生力军。日本新技术的研发绝大多数是在索尼、日立、松下这样的企业中完成的;韩国的液晶电视、手机通信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是靠三星、LG公司的贡献。苏州科技创新的相对弱势,主要原因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15)(1)政府要在政策导向和配套措施上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对于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当然还需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产业整体水平。(2)促进外资企业从生产加工型向研发生产型转变,同时注重提高本土企业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结合世界级制造基地的形成,实施引进技术本土化战略,推动外资企业与国内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提高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3)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抢抓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机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优势主导产业,优先发展软件产业、环保技术、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推动高科技产业集聚和先进制造企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高新化、布局合理化和资源节约化,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4)把发展软件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抓好苏州高新软件园、全国首家软件实训基地等的建设,促进软件开发、人才培训、软件外包服务快速发展,力争2010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到2008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开放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生城和龙头企业、骨干中介机构为主要基地的人才引进、培育体系;注重环保,建立有效激发科技创新动力的政府调控体系,高新技术产值率达到40%以上。到2010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将更加完善,涌现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规模型企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真正可以实现由“苏州制造”变为“苏州创造”。(16)四、结束语苏州加工贸易是以外资带动出口加工,发展外向经济的模式,这种规模型扩张的模式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可行。虽然目前面临发展“瓶颈”,本土自主创新不足,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明显,本土和外资企业配套不足,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少,但是这种外向型经济的模式也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对此,相信在相应的对策建议下,发挥服务型政府的功能上,培养一批本土企业,实现由规模型扩张到内涵型增长,“以外促民”,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科技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定能努力实现由“苏州制造”转变为“苏州创造”。(17)参考文献1王荣.“十一五”中的苏州J.求是杂志,2006,(1):3032.2张重.我国加工贸易的作用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9):87.3张晔.“苏州模式”的反思及区域发展道路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5):3541.4阎立.典型的苏州加工贸易N.苏州日报,20061225(2).5黄润龙.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7-110.6腾颖.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承接第四次产业转移J.集团经济研究,2007,(2):164166.7张晔.外资出口加工模式下的本土产业升级与失衡以苏州地区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2005,(9):4451.8李琳.“苏州模式”改版升级N.中国青年报,20061213(3).9冯坚.由规模型扩张到内涵型增长苏州开发区发展方式的转换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5258.10阎立.苏州着力营造投资创业的沃土J.中国外资,2006,(2):5657.11吕美中.自主创新是苏州工业腾飞的动力J.上海企业,2006,(8):1113.12周旭东.自主创新,重点突破J.苏南科技开发,2006,(2):1820.13叶继红.苏州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6):6769.14雪鸿,汪夕正.凸显名牌效应,提升“苏州创造”N.苏州日报,2007120(2).15黄勇文,曹恒德.论提升苏州科技原创力的途径J.科技资讯,2006,(6):232233.16王荣.把“苏州制造”尽快变为“苏州创造”N.姑苏晚报,200739(2).17Hong Jiang, Zhuang Zhou. The Analysis of FDIs Influence on Chinas Industrial Safety and The Study of Safeguard Measure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06,(8):77-81.As of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4.0, you can applmultimedia-style effects to your Web pages using visual filters and transitions. You can apply visual filters and transitions to standard HTML controls, such as text containers, images, and other windowless objects. Transitions are time-var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