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表面张力的测定.doc_第1页
7表面张力的测定.doc_第2页
7表面张力的测定.doc_第3页
7表面张力的测定.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 验 报 告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名称 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姓 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应化0902 实验日期 2011年 12 月 23 日 成绩 指导教师 一 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 2通过对不同浓度乙醇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加深对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和吸附量关系的理解。二 实验原理 物体表面的分子和内部分子所处的境况不同,因而能量也不同,如图1,表面层的分子受到向内的拉力,所以液体表面都有自动缩小的趋势。如要把一个分子由内部迁移到表面,就需要对抗拉力而作功,故表面分子的能量比内部分子大。增加体系的表面,即增加了体系的总能量。体系产生新的表面(DA)所需耗费功(W)的量,其大小应与DA成正比。 W=sDA (1)如果DA1m2,则Ws,即在等温下形成1m2新的表面所需的可逆功。故s称为单位表面的表面能,其单位为Nm-1。这样就把s看作为作用在界面上每单位长度边缘上的力,通常称为表面张力。它表示表面自动缩小的趋势的大小。表面张力是液体的重要特性之一,与所处的温度、压力、液体的组成共存的另一相的组成等有关。纯液体的表面张力通常指该液体与饱和了其自身蒸气的空气共存的情况而言。 在纯液体情形下,表面层的组成与内部的组成相同,因此液体降低体系表面自由能的唯一途径是尽可能缩小其表面积。对于溶液,由于溶质会影响表面张力,因此可以调节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来降低表面自由能。 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溶质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时,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应比溶液内部大,反之,溶质使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时,它在表面层中的浓度比在内部的浓度低。这种表面浓度与溶液里面浓度不同的现象叫“吸附”。显然,在指定温度和压力下,吸附与溶液的表面张力及溶液的浓度有关。Gibbs用热力学的方法推导出它们间的关系式 G (2)式中,G气一液界面上的吸附量(molm-2); s溶液的表面张力(Nm-1); T绝对温度(K);c溶液浓度(molm-3); R气体常数(8.314Jmol-1K-1)。当时,G 0,称为正吸附。反之,时,G 0,称为负吸附。前者表明加入溶质使液体表面张力下降,此类物质叫表面活性物质,后者表明加入溶质使液体表面张力升高,此类物质叫非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物质具有显著的不对称结构,它是由亲水的极性部分和憎水的非极性部分构成。对于有机化合物来说,表面活性物质的极性部分一般为NH3+,OH,SH,COOH,SO2OH。而非极性部分则为RCH2。正丁醇就是这样的分子。在水溶液表面的表面活性物质分子,其极性部分朝向溶液内部,而非极性部分朝向空气。表面活性物质分子在溶液表面的排列情形随其在溶液中的浓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当浓度极小时,溶质分子平躺在溶液表面上,如图2(a),浓度逐渐增加,分子排列如图2(b),最后当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被吸附了的表面活性物质分子占据了所有表面形成了单分子的饱和吸附层如图2(c)。正丁醇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浓度关系见图3中的sc曲线,在sc曲线上作不同浓度c时的切线,把切线的斜率B ()代入Gibbs吸附公式,可以求出不同浓度时气液界面上的吸附量G。在一定温度下,吸附量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由Langmuir等温方程式表示:图2 不同浓度时,溶质分子在溶液表面的排列情况 (3)为饱和吸附量,K为经验常数,与溶质的表面活性大小有关。将(3)式化成直线方程,则 (4)图3 正丁醇水溶液的表面 张力与浓度的关系图 若以C作图可得一直线,由直线斜率即可求出。 假设在饱和吸附情况下,正丁醇分子在气液界面上铺满一单分子层,则可应用下式求得正丁醇分子的横截面积S0。 (5)式中,阿佛加德罗常数。 最大气泡压力法测量表面张力的装置示意图如4。当表面张力仪中的毛细管截面与欲测液面相齐时,液面沿毛细管上升。打开滴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下滴而使体系内的压力增加,这时毛细管内的液面上受到一个比恒温试管中液面上稍大的压力,因此毛细管内的液面缓缓下降。当此压力差在毛细管端面上产生的作用力稍大于毛细管口溶液的表面张力时,气泡就从毛细管口逸出。这个最大的压力差可由数字式微压差测量仪上读出。图4最大气泡法测表面张力装置1、恒温套管。2、毛细管(r在0.150.2mm)3、数字式微压差测量仪4、分液漏斗。5、塑料烧杯。6、连接橡皮管。 如毛细管的半径为r,气泡由毛细管口逸出时受到向下的总作用力为pr2P最大,而 P最大P系统P大气压Dhrg式中,Dh数字式微压差测量仪上的读数 g重力加速度 r压力计内液体的密度气泡在毛细管上受到表面张力引起的作用力为2prs。气泡自毛细管口逸出时,上述两种力看作相等,即: (6) 若用同一只毛细管和压力计,在同一温度下,对两种溶液而言,则得: (7)式中为毛细管常数。 用已知表面张力s2的液体为标准,从(7)式可求出其他液体的表面张力s1。三 仪器与药品超级恒温水浴 1台 数字式微压差测量仪 1台恒温套管 1支 毛细管(半径为0.150.2mm) 1支100mL容量瓶 7个 2mL移液管 1支250mL分液漏斗 1个 500mL塑料烧杯 1个 正丁醇(分析纯)四 实验步骤1、毛细管常数的测定: 按实验装置图装好仪器,打开恒温水浴,使其温度稳定于25。取一支浸泡在洗液中的毛细管依次次用自来水、蒸馏水反复清洗若干次,同样把玻璃套管也清洗干净,加上蒸馏水,插上毛细管,用套管下端的开关调节液面恰好与毛细管端面相切,使样品在其中恒温10分钟。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自来水,注意切勿使体系漏气。然后调节分液漏斗下的活塞使水慢慢滴下,这时体系压力逐渐减小,直至气泡由毛细管口冒出,细心调节出泡速度,使之在510秒钟内出一个。注意气泡爆破前数字式微压差测量仪的读数,并用电脑采集数据得到最大的压差值,求平均值而得。根据手册查出25时水的表面张力为s71.9710-3Nm-1,以s/Dh=K求出所使用的毛细管常数,此值控制在8cm左右为宜,否则毛细管太粗误差较大,毛细管太细,易堵塞,气泡很难逸出。 2、不同浓度的正丁醇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用移液管分别移取0.10ml、0.25ml、0.50ml、0.75ml、1.00ml、1.25ml、1.50ml,1.75ml正丁醇到50ml容量瓶中,然后稀释到刻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按照由稀至浓的顺序依次进行测量。求得一系列浓度的正丁醇溶液的Dh。 本实验的关键在于溶液浓度的准确性和所用毛细管、恒温套管的清洁程度。因此除事先用热的洗液清洗它们以外,每改变一次测量溶液必须用待测的溶液反复洗涤它们,以保证所测量的溶液表面张力与实际溶液的浓度相一致。并控制好出泡速度、平稳地重复出现压力差。而不允许气泡一连串地出。洗涤毛细管时切勿碰破其尖端,影响测量。 温度对该实验的测量影响也比较大,实验中请注意观察恒温水浴的温度,溶液加入测量管后恒温10min后再进行读数测量。五 数据记录与处理 1根据式P最大P大气压 P系统 DP利用式s/DP=K, 可求的K=s/DP=71.9710-3Nm-1/701pa=1.03*10-6N(pa*m)-1 2利用得不同浓度的液体的表面张力,如表所示。容量瓶编号水12345678溶液浓度/molL-10.02 0.05 0.10 0.15 0.20 0.25 0,300.35 最大压差读数/Pa701651614657506462452424404正丁醇水溶液的/N/m7.20E-026.68E-026.30E-025.72E-025.20E-024.74E-024.64E-024.35E-024.15E-02 3 -C曲线 溶液浓度/molL-10.05 0.10 0.15 0.20 0.25 0.30-1.19E-01-1.08E-01-9.50E-02-6.40E-02-3.80E-02-3.80E-022.40E-064.37E-065.77E-065.18E-063.85E-064.61E-062.08E+042.29E+042.60E+043.86E+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