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苗族服饰的特点体现在他们支系的称谓上,如白苗的“白”,花苗的“花”。从观赏角度来看,花苗的服饰最能体现其特点和制作工艺,她们的所有服装包括衣、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图案的用色,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主色调在整个图案中所占比例很大。在图案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菱形、方块等几何图案和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每件绣品都由多种不同形状的图案组合而成。图案参差交错,粗看繁杂紊乱,其实它们的组合很有规律。 苗族服饰除刺绣图案外,很多支系的裙子都采用蜡染工艺。 苗族服饰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变化丰富,绣工简洁粗犷,生动秀丽,富于装饰性。苗族服饰与文献、考古大写意最早描述苗族先民服饰的典籍当推淮南子,在齐俗篇中有“三苗 首”的记载。这条记载描述的是“三苗”时代苗族先民用麻掺头发盘于头顶的风俗。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烂”。隋书地理志载“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的服饰状况。旧唐书南蛮传载唐代五溪地区妇人穿“横布两幅,穿中而贯首”的服装及众所周知的唐太宗会见的那位穿百鸟衣的“南蛮”尊长的故事。我们在后来的文献甚至今天的苗族生活中仍能找到“贯首衣”和“百鸟衣”的物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织品中,使用最多的刺绣技法锁绣(或辫绣)、云草纹样和起毛锦及组带,我们均可以从世传的黔东南苗族服饰中找到。两相比较,如“信期锈”中的茱萸纹与现黔东南雷山和台江的锁绣技法,起毛锦与现还普遍流行的黔东南花椒布和组带花带纺织等,不论技法、纹样使用都极其相似。黔东南地区苗族妇女穿着的古裙,其款式,其色彩及破绉均与唐代张萱出辇图上的宫女著裙其无二致,足见苗装的唐代遗风犹存。黎平尚重、剑河南哨一带苗族青年清代男装,丹寨杨武一带的古衣、从江高求地区的男装、剑河久仰、台江反排一带的古衣、雷公山月亮山地区的祭祀衣,其款式、纹饰风格、织品材料等均与现存的服饰和纺织技术相去甚远,它们可以说是明清代甚至更远这些地区苗族服饰的本来面目。少数民族大都没有自己的文字,苗族也不例外,苗族的历史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图画艺术来表达的。与许多无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这主要表现在苗族的刺绣图案里。苗族老人对苗族少年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时,常指点着服饰图案而说。苗族叙事性服饰图案不仅长盛不衷,而且十分丰富发达,可谓到了以服饰再现历史的地位,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它们包括缅怀祖先的创世图案、祭祀图案和记载先民悲壮历史的战争迁徙图案。在黔东南苗族服饰里,大量使用着“蝴蝶妈妈”、“姜央射日月”、“天地”、“黄河”、“长江”、“骏马飞渡”、“江河波涛”、“平原”、“城池”、“洞庭湖”等母题图案,这些图案均显示着苗族历史发展的轨迹。丰富多彩的服饰苗族服饰有多少款式?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清代“百苗图”,芮逸夫先生在影印苗蛮图册序中说:“绘画八十二种人”。 1985 年北京出的中国苗族服饰、苗装画册等书的前言记载,苗族服饰大约有 130 种以上。贵州省 2000 年出的贵州民族画册记载,苗族服饰有 170 多种。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说:苗族有 100 多个支系,就有 100 多种服饰。尽管多年来人们一直未弄清苗族服饰类型的多少,但是黔东南作为苗疆腹地,苗族服饰最为丰富多彩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杨正文先生著的苗族服饰文化一书中,将苗族女装分为 14 型 77 式,黔东南占了 7 型 29 式,分别占总数的 50 和 37.67 ,大大超过湖南湘西、广西融水、云南保山和省内兄弟地州。在男装目前尚存的 15 种款式中,黔东南占有 7 种款式,占总数的 46.67 ,是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佩饰与织绣篇中,有图片 119 幅,其中反映苗族的有 43 幅,黔东南苗族佩饰与织绣占 35 幅,占全国苗族的 81.39 。 9 幅反映侗族佩饰与织绣的图片全部是黔东南侗族的。 2 幅反映革家佩饰与织绣的图片也全部是黔东南的。黔东南佩饰与织绣在该篇中共有 46 幅,占全国各民族佩饰与织绣图片的 38.66 。多姿多彩的头饰苗族女子戴银角的习俗,当是图腾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雷山县城关地区苗族姑娘的银冠由排马、银花草、银风雀、银葵、银蝶、银响铃等组成,满头银饰繁花似锦、富丽至及。另一支雷山苗族的头饰别具特色,该女子将长发绾于头顶结髻,以錾花银碗为饰,用银簪别在发髻上。黄平县谷陇地区苗族少女平时戴漂亮的圆形桃花帽,盛装时戴银盔帽,均是少女未婚的标志。已婚的妇女绾鬓,和紫色头帕包头。黄平苗族少女的银冠高高戴在头上,如银蝶飞舞,十分漂亮。凯里地区的千对银角场面最为壮观,银铃叮当,银潮滚滚,服饰绚丽,人处于银海之中显得多么渺小。可以说,苗族女子的头饰是中国少数民族女子头饰中最丰富、最漂亮的。工艺精湛的绣衣和银饰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是避邪的神物,更可得到吉祥幸福。银饰是贵重的东西,由它联想起来的是富有。所以,贵重的东西即是富和美。戴上这些银饰,在他们自己和别人看来都是很美的。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叮当着响。重的可达 8 10 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苗族通过精美的装饰形式,反映出浓郁的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丰富的银饰,绚丽的花衣构成了苗族身体装饰的独特风貌。苗家女子聪明善绣,她们运用刺绣、挑花、织花、腊染等手法,不仅在衣襟、衣袖、头帕、裙边、围腰和裤脚上绣出漂亮的纹样,就连日常的荷包、手帕、背带也都绣上色彩斑斓的纹样。苗族有一首花之歌是这样唱的:花花衣裤花头巾,花帕花带花围裙,花花鞋子花花伞,花花场赶花花人。这首歌唱出了苗家人的锦绣装束。绣饰是苗族服饰的重要部分,它凝聚着苗家人的情感、期望、崇拜和信仰;它记录着苗家人过去的经历。同时,绣饰和银饰构成了苗族服饰的整体。逢年过节,苗家女子都要穿花着银,精心装扮一番,这是规矩亦是信念。 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雷山、黄平、台江、凯里等地苗族的上衣绣饰极美并缀满各种银饰。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上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上衣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美丽。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必须钉上许多银饰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衣称作“银衣”。银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许多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银片和银泡、银铃等錾花银饰。这种绣饰精美的银衣可能是我国民族服饰中最为精美的。黔东南苗族的银装,不仅头饰品种极为丰富,各种身体佩饰亦十分突出,如银项饰、银胸饰、银锁、银背饰、银手镯等等。每种银饰的样式繁多、工艺精致。如银项饰有片饰、柱饰和链式三种,各式中又能分出若干样式,不同地区各有特色。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有的称其为“长命锁”、“银压领”等。她们从小就佩戴上,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黄平革家少女其项饰也十分丰富,有戒指项圈,每个戒指又附一银片蝴蝶。有柱式拧丝项圈,月牙形银片项圈,下面坠有各种造型不同的银铃,行走起来,胸前一片银光,叮当作响。黔东南苗族男青年亦有佩戴银饰的习俗,有的地方并将其作为未婚的标志。剑河县久仰苗族男子盛装时穿青色大襟衣、腰系花带,头缠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胸佩银链饰或银牌。黎平县苗族男子佩载 3 根银项圈表示未婚,佩戴一根或两根银项圈的表示已婚。从江县岜沙地区的苗族男子仍然保持着他们的传统服饰和发式,他们常年腰刀不离身,腰带上系着火药葫芦和牛角筒及银钩、荷包等物。苗族服饰之最 最华丽的苗装:要数台江施洞苗族女子的盛装,其以刺绣精,银饰多而著名。被称为绣衣的施洞苗衣,两袖和领、襟、两肩均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因其后背,前襟、袖口镶满錾花银片,银泡,银响铃等,又被称为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 穿裙最短的:是雷山桥港苗族。不盈 6 寸的超短裙,无下罕见,但却是世居深山的桥港苗族女子喜爱的裙装。桥港苗女,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 6 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大。短裙外,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系织花腰带,又垂 8 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戴凤雀银钗,身佩各种银饰。 穿裙最多:的是台江岩板苗。岩板苗族女子身着右衽大襟短衣。自制的细褶短裙达 30 至 40 条之多,裙厚近 40 厘米,以显示自己富有和聪明。其身前系一条织花长围腰,垂至脚面,腰间缠 4 至 5 条花腰带,均系结飘于身后,裹绑腿,穿花鞋,服式较奇。 最华丽的男装是榕江八开地区苗族男子祭祖时,穿戴的盛装极为华丽并民族特色浓郁。他们头上戴着象征闪电的银鼓钉头箍,据说其有驱邪避鬼的威力。 最古老的男装是从江岜沙一带的苗族男子,儿时髡发,前额头发剃光。留脑部头发披于肩后,至成年时开始蓄发,渐渐绾髻于头顶,额头勒一条挑花布巾,此装束至今不变。 最长的头帕是剑河县久仰苗族男子盛装时其包头帕长 3 至 4 丈,在头部缠成大盘并缀以鲜花或插上羽毛,非常独特。 最负盛名的银饰是台江、雷山两地的苗族女子盛装头饰雍容华贵,此地苗族少女节日所戴的银冠,银角和银凤雀,连小姑娘都头戴华丽的银冠 最大的银角是雷山西江地区苗族少女盛装时戴的银角是苗族最大的银角,高约 70 厘米,宽约 50 厘米,角上錾有精致的双龙抢宝图案。银角中间插有硕大的银扇,当地人亦称之为棕叶银花。 最古老的银饰是雷山县达落村苗族少女佩载山字形头饰和柱式拧花项饰,传说这种装束同芦笙一样古老。 最重的银饰是 雷山县西江地区的苗族姑娘银衣盛装时,全身前后和头上都缀以精美银饰品,同时佩戴链式项饰和龙骨项圈,胸佩银锁,衣后背满饰錾花银片、缀银链和银铃,全身银饰品重达 10 多公斤,十分华丽。 佩戴银饰最多的 是台江施洞苗族姑娘,全身披挂银饰,她们同时戴数个链式银项圈和片饰项圈,胸前戴重大银锁,手腕戴着几对不同样式的银手镯。她们是苗族中佩戴银饰最多的一支。简介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 苗族舞阿米朵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悠久。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 苗族舞走苗山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舞蹈动作多为模拟猴子啃吃苞谷、荡秋千、看鼓、试鼓、惊鼓、相互嬉戏等。扮演猴子的舞者可用拳击鼓,也可以槌击鼓。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 苗族舞苗族民间自娱性的踩鼓舞,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农历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歌词内容基本为召唤,如姊妹们不要错过时机,快来作舞等。随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在舞蹈进入高潮时,外围的男女老幼观众也可进入舞场,组成若干层同心圆圈共同作舞。舞蹈动作自由、欢快,时有两腿颤抖而带动全身的特点。 流行于黔东南的反排木鼓舞,现已成为苗族节日庆典以及出访他国的代表性舞蹈,被邻国友人誉之为“东方迪斯科”。 新中国成立后,在苗族诸多种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由四人同时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这种“鼓舞”流传在湘西的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苗族聚居的地方。该舞男女均可参加,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双手持槌击鼓。在统一的节奏下边击鼓边表演规定套路。每一套路动作完成后,大家按顺时针方向换到下一鼓面位置,再进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娱乐性。 苗族演奏芦笙、以芦笙伴舞的历史,自宋代已有记载。清代刻本广舆胜览中的舞蹈形象与“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分明是对现在所谓铜铃舞的记载。 曾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鸟为图腾,因而今日苗族妇女的头饰银冠与彩条长裙,仍充满着锦鸡羽毛的斑斓色彩和飞鸟图案。至今贵州省黔南 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2000余年前铜鼓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此外,从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的“击鼓歌唱图”中,可进一步窥探到苗族与古代百越部族及铜鼓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在苗族的自娱性舞蹈中,还有头戴银冠、身着彩条长裙模仿锦鸡动态的锦鸡舞;头戴羽冠、模仿雉鸡相斗、跳跃、嬉戏,含有杂技技巧的男子双人芦笙舞和源于妇女刺绣、搓麻等家务劳动的板凳舞等。 中国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除以上介绍者外,贵州省“花溪苗”的芦笙舞、“红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树舞、流传在丹寨县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芦笙舞、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牛、牵羊、花棍舞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早在北宋年间,苗族的歌舞已经名闻遐迩,在京城引起轰动。宋史南蛮曲南蛮传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事实上,苗族的舞蹈起 源很早,从它那原始、古朴的风貌即可看出,许多舞蹈都与丧葬祭祀、恋爱婚姻和生产、生活有关,只不过因远古没有记载,自明代起才见诸史籍。 苗族文化有着无穷的魅力。种类繁多的舞蹈充分展现了苗族的历史、舞蹈和音乐,将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弘扬出来。苗族的文化、苗族的精神是令人骄傲的,尽管他们从黄河岸边东海之滨一路走来,历尽艰辛,可他们仍保持着乐观向上、豁达勇敢的精神,正如舞蹈诗中所表现的,山高水长挡不住他们看大海的眼光,抑制不住他们豪情满怀拥抱太阳的凌云壮志。富有诗化的舞台创意和灵感完全来源于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舞蹈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现代舞蹈表现元素的多样化,也体现出了苗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之路。 名人:沈从文(19021988)中国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还有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小学毕业后长期在土著军队生活。1923年到北京靠自学从事文学写作。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一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1927年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先后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任教于青岛大学。1934年主编北平大公报副刊文艺,次年主编天津大公报副刊和益世报副刊。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三四十年代期间,与杨振声、朱光潜等,集合平津一带的作家从事文学活动,形成较为一致的艺术追求和文学倾向,因而有“京派”或“京派作家”之称。沈从文是有名的多产作家,作品有鸭子、蜜柑、阿丽思中国游记、神巫之爱、阿黑小史、月下小景、记丁玲、从文自传、八骏图、湘行散记、边城、长河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的集子70多种。1957年以后,沈从文放弃了文学生涯,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从事古代文物和工艺美术、文化史的研究。所编撰的如中国丝绸图案(与王家树合编)、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多为很有学术价值的专门著作。 项崇周(1856年?)又称项四,苗名称年四,云南麻栗坡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的民族英雄。,法国侵略者被其重创,于是要求同项崇周进行停战和谈。项崇周鉴于停战言和既可使抗法人民武装借此得到调整,充实提高战斗力,也有利于边境各族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就同意了法国侵略者的请求。1886年(光绪十二年),双方派出代表,在马关县境的一条小河边进行了停战谈判。经过多次唇枪舌剑,终于达成协议。法国侵略军被迫同意放弃侵占的猛洞一带74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划定疆界,在确定的国境线上竖立起72道界碑;双方还依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宰鸡杀狗,歃血盟誓,规定双方从此不得逾越。这一用边疆人民热血换来的胜利协议,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一页。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特将谈判地的边境小河命名为“赌咒河”,并一直沿用至今。陶新春(18251867)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贵州威宁人,太平天国革命时期黔西北苗族人民起义的著名首领。陶新春出生于一个世代农奴家庭,父亲受尽了土目的百般折磨,过早死去,母亲王氏改嫁到巴拉寨的农奴熊家,陶新春也随母亲到了熊家。他们身为农奴,生活极为悲惨,苦难的遭遇在他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促使他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1860年陶新春领导的起义军消灭了七星关的敌人,占领七星关,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这次胜利大鼓舞了群众的斗志,起义军的声势日益壮大。威宁、大定、毕节地区的彝族、布依族人民纷纷参加起义军,张油客、谢三火炮也从喜乐带领一支起义军前来参加,苗、汉两支起义军的联合,成为黔西北各族人民联合起义的强大武装力量。1861年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文具店转让合同协议书范本
- 汽车租赁完美合同范本
- 合伙创业股东合同范本
- 汽车销售订购合同范本
- 饿了吗劳务合同范本
- 融租租赁合同范本
- 家政洗涤服务合同范本
- 车库简装改造合同范本
- 借用集体林地合同范本
- 楼房兴建合同范本
- 2025年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授权签字人)试题(含答案)
- 八五普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商业秘密培训课件
- 2025年 江苏苏州昆山国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期招聘考试试卷附答案
- 选题策划导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奥氏体不锈钢对接接头超声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 新航标职业英语语音技能教程unit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 正确认识胰岛素
- 辽宁省盘锦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DL∕T 617-2019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