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09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申报表(0953-6稿).doc_第1页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09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申报表(0953-6稿).doc_第2页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09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申报表(0953-6稿).doc_第3页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09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申报表(0953-6稿).doc_第4页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09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申报表(0953-6稿).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4: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申报表学校名称:江苏科技大学实验教学中心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网址:公 章:江苏省教育厅制二九年一、实验教学中心基本情况实验中心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简况实验课程门数实验项目个数面向专业个数年实验人时数6628930136820基础条件实验室建筑面积(平方米)设备台件数仪器设备总值(万元)10万元以上设备台套数总值(万元)696413902081401225实验中心主任情况姓名年龄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联系方式芦笙45研究生博士教授办公室动电话子信箱:教学科研工作经历1988年起从事材料科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9-2000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访问研究,2003-2006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博士后研究。任教20多年,为本科生主讲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加工原理”、“材料近代分析方法”、“专业英语”等主干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现代凝固理论与技术”、“陶瓷材料”等学位课程。指导研究生30多名。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数学会高级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铸造”和“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学术期刊的特约评审专家。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5项。曾获江苏省师德标兵、校优秀教学教师、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校优秀共产党员和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表彰。主要教学科研成果1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强、高阻尼螺旋桨材料应用研究”,1996年 ,排名3/52中船总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舰船耐磨材料应用研究”,1997年,排名2/53江苏国防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金属与非金属阻尼材料复合层的结构阻尼效应研究”,1999年,排名2/54江苏省师德标兵,2006年5校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材料学科开放式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践”,2008年,排名1/86校优秀教学教师,2008年实验中心人员情况实验教师总人数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其中兼职教师人数小计正高副高中级其他231751656实验技术人员总人数其中高级工程师/实验师人数其中工程师/实验师人数其他技术人员人数14662其他人数实验室研究生助教、助管:6人2006年以来实验中心经费投入和支出情况时间经费投入(万元)支出项目支出子项目支出金额(万元)备注2006246.5 基础实验室建设材料实验室57.5焊接与成型实验室79.7分析中心70.4基础化学实验室38. 92007143基础实验室建设材料实验室12.1焊接与成型实验100.6省重点实验室分析中心141基础化学实验室1622008215.2基础及特色实验室建设材料实验室12.3焊接与成型实验138.6省部共建分析中心39.1省部共建基础化学实验室25.2合计604.72004年以来实验中心教学科研主要成果(只列省级以上成果)2004年以来实验中心教学科研主要成果(只列省级以上成果)2004年以来实验中心教学科研主要成果(只列省级以上成果)2004年以来实验中心教学科研主要成果(只列省级以上成果)2004年以来实验中心教学科研主要成果(只列省级以上成果)一、省部级学科、专业建设成果及教研教改获奖1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机械制造技术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改革”,江苏省教育厅,2004,任家隆2江苏省精品教材奖, “材料连接原理与工艺”,江苏省教育厅,2005,邹家生3江苏省特色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江苏省教育厅,2006, 邹家生4多媒体课件优秀奖,“物理化学”,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2006,袁爱华5多媒体课件优秀奖,“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2007,陈红卫6江苏省精品课程奖,“物理化学”,江苏省教育厅,2008,袁爱华二、省部级学科、专业建设和教研究教改项目1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焊接技术与工程”,教育部,2008(立项),邹家生2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焊接技术与工程”,江苏省教育厅,2008(立项),邹家生3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现代焊接技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科技厅,2008(立项),王加友4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点,“材料加工工程”,江苏省教育厅,2006(立项),王加友5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金属材料工程”,江苏省教育厅,2006(立项),邹家生6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网络环境的物理化学综合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6(完成),袁爱华7江苏省科技厅教育改革项目,“工科院校工程实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江苏省科技厅,2004(完成),邹家生8江苏省科技厅教育改革项目,“区域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估”,江苏省科技厅,2004(完成),生佳根9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点,“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教育厅,2005(立项),王加友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速旋转电弧窄间隙MAG焊接技术研究”,江苏省人民政府,2006,王加友2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控制式弧焊机的研究及产业化”,浙江省人民政府,2005,方臣富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二等奖,“大厚板窄间隙MAG焊接新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06,王加友4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二等奖,“多系列逆变式弧焊机的研究及产业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05,方臣富5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强度耐热导电钛青铜合金材料”,江苏省人民政府,2008,徐玉松6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软开关逆变式节能焊机的研究及推广应用”,江苏省人民政府,2008,方臣富7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三等奖,“高强度耐热钛青铜导电材料产品开发及产业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08,徐玉松8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三等奖,“多系列先进CO2电弧焊机及其应用研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6,王加友9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软开关式IGBT逆变焊机的研究与产业化”,国防科工委,2005,方臣富10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强度合金无氧铜导电线材产业化研究”,江苏省科技厅,2005,徐玉松1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三等奖,“Si3N4陶瓷二次部分瞬间液相连接技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05,邹家生12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铝基复合材料瞬间液相链接技术研究”,江苏省人民政府,2004,邹家生13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铝合金变极性TIG焊接电源工艺及电弧物理研究”,国防科工委,2004,方臣富四、正式出版的专著、教材1化学工业出版社,“涂料配方设计与剖析”,2008,高延敏/著2南京大学出版社,“金工实习”,2006,周伯伟/主编3哈工大出版社,“材料连接原理与工艺”,2005,邹家生/主编4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制造技术”,2005,任家隆/主编5化学工业出版社,“基础化学实验(上)”,2005,高玉华/副主编6化学工业出版社,“基础化学实验(中)”,2005,汪芳明/副主编7化学工业出版社,“基础化学实验(下)”,2005,袁爱华/主编8哈工大出版社,“无机与分析化学学习指导”2004,盛建国/主编9哈工大出版社,“无机与分析化学” 2004,郭文录/主编五、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获奖1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Well牌IGBT逆变式低飞溅CO2焊接”,2004,方臣富(指导教师)2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特等奖,“过渡族金属锇、铱、铂六聚物团族稳定性和芳香性研究”,2008,张秀荣(指导教师)3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二等奖,“镁-镍合金团族的密度返函理论研究”,2008,张秀荣(指导教师)4江苏省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LNG船保温材料”,2008,高延敏(指导教师)5江苏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柔性陶瓷防腐涂料”,2006,高延敏(指导教师)6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Well牌IGBT逆变式低飞溅CO2焊接”,2004,方臣富(指导教师)7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恒泰牌柔性耐摸防腐涂料创业团队”,2004,高延敏(指导教师)8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WELL牌IGBT逆变式低飞溅CO2焊机创业团队”,2004,方臣富(指导教师)六、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1二等奖,“铝基复合材料搅拌摩擦焊工艺研究”,2004,米晶英,李敬勇(指导教师)2三等奖,“可控硅式CO2焊机数字化触发电路设计与研究”,2005,王晓梁,王加友(指导教师)3三等奖,“不锈钢在模拟混凝土孔隙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2006,诸伶俐,龚利华(指导教师)4三等奖,“Al-Mg合金接触反应钎焊研究”,2006,浦娟,吴铭方(指导教师)5三等奖,“CO2焊机数字化送丝控制技术研究”,2007,朱杰,王加友(指导教师)七、获“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工程”优秀学位论文奖1“弧钎焊钎料液滴铺展过程及其流场、速度场数值模拟和分析”,2006,李瑞峰,于治水(指导教师)2“有机缓蚀剂在环氧涂层中的作用机理研究”,2007,陈立庄,高延敏(指导教师)3“钎焊氮化硅陶瓷高温活性非晶钎料研究”,2008,蒋志国,邹家生(指导教师)八、获“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工程”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1,4丁炔二醇缓蚀剂在环氧涂料中的缓蚀机理研究”,2005,陈立庄,高延敏(指导教师)2“基于M(CN)83/4-为构筑基元的氰基桥联配合物的制备、结构和磁性能研究”,2006,陈莺莺,袁爱华(指导教师)3“ZK60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研究”2007,侯志丹,芦笙(指导教师)4“铁表面的腐蚀产物对缓蚀剂影响机理”,2007,李晓伟,高延敏(指导教师)5“铝合金与不锈钢液相扩散连接技术研究”,2008,浦娟,吴铭方(指导教师)九、2008年获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非晶态钎焊材料的研发及应用”,江苏省教育厅,王超,邹家生(指导教师)2“杂环药物中间体的合成”,江苏省教育厅,韩光范(指导教师)十、正式发表的教研教改论文(部分)1金云学. 工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No.102谢春生.浅谈创新人才的特征及其成长规律,现代教师与教学,2008,No.53郭文录无机化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研究,2008,No.24金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线装分析与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No.75张荣良.冶金工程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中国冶金教育,2008,No.36高玉华“改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中国科学教育,2008,No.57郭宇航“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第二届全国实验室工作论坛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118芦笙“以评促建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第二届全国实验室工作论坛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119秦亮“关于提高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管理与建设水平的探索”,第二届全国实验室工作论坛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1110陈莺莺“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第二届全国实验室工作论坛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1111李为立.“紫外光固化涂料综合实验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第二届全国实验室工作论坛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1112高玉华“高校化学实验室危险品安全管理方法初探”,第二届全国实验室工作论坛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1113陆鸿飞“化学实验室管理的改革初探”,第二届全国实验室工作论坛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1114黄忠富“研究生助管在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效果”,第二届全国实验室工作论坛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1115颜丽妹“化学教学中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探索”,第二届全国实验室工作论坛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1116袁爱华“物理化学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 中国教育导刊,2007,No.417陈健“关于焊接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的几点做法”, 中国科学教育,2007No.1218林生岭“注重培养化学创新人才,努力提高化学创新能力”,宁夏大学学报,2007,No.519王静“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初探”,科学时代,2007,No.820袁爱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科学教育,2006, No.521袁爱华“物理化学网络教学课件的开发与应用”,中国科学教育2006, No.522郭文录“实验教改与实践”, 教育研究论坛,2005,No.323盛建国“化工原理实验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No.424高飞“非电类微机原理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No.325邹家生“老专业新办的问题与对策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4,No.1十一、学生署名发表的SCI/EI/ISTP收录论文(部分)1刁志峰.A digitization control of CO2 gas shielded arc welder,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Joining of Materials,2005No.32杨峰. An arc current monitoring system for CO2 welding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Joining of Materials,2005No.3杨峰. Modeling method for pulsed GTAW welding process based on variable precision roughest,焊接学报,2008No.74国宏斌. New rotating arc process for narrow gap MAG welding, 焊接学报,2005No.105陈莺莺.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n octacyanometallate-based 3-D CuII-WIV bimetallic assembly,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SCI、EI),2007,No.1-3.6周虎. Crystal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 cyano-bridged bimetallic assembly CuL43Fe(CN)6 2 2H2O (L4 = 3,10-dibutyl-1,3,5,8,10,12-hexaazacyclotetradecane),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SCI、EI),2008,No.1-37陈莺莺. A novel three-dimensional CuII-MoIV bimetallic complex: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SCI、EI),2007,No.2-38周虎.5,7,7,12,14,14-Hexamethyl-4,11-diaza-1, 8-diazoniacyclote -tradecane pentacyanonitrosoferrate(II) dihydrate: A supramolecular compound constructed by hydrogen bonds,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C: Crystal Structure Communications(SCI、EI),2006,No.49周虎.Crystal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 three dimensional complex constructed from CuL2+ and Fe(CN)63-precursors, Transition Met Chem(SCI、EI)2008,No.110卫成刚. Effect of Mg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n-Ag-Cu lead-free solder, Int. Conf. elect. Packag. Technol 2005,2005Aug.11王宝华.Evolutions i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Sn-Ag-Cu lead-free solders with trace addition of magnesium,9th Conference, EPTC 2007,2007,Dec.12卫成刚,Melting tempera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n-Ag-Cu- Mg lead-free solders based on uniform design,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ence)132008,No.s14卫成刚.Melting tempera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n-Ag-Cu -Mg lead-free solders based on uniform design,Proceedings of the 2007 8th ICEPT2007, Aug.15罗飞.Study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n-Ag-Cu-Mg lead-free solders ESTC 2008,London2008,Sep.16陈留桥.Pseudoelastic behavior of Cu-Al-Be SMA wires subjected to varied loading and unloading cycle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07,No.817浦娟.Brazed joint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of Ti(C, N) and 45 Steel,焊接学报,2007,No.1218马骋.Ti/Fe eutectic reaction process,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06,No.419于春.Study of the brazing of Al2O3P/Cu base metal matrix composite and Nb,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No.220曹亮.Effect of specimen size on the residual stress of Al2O3 and Nb brazed joint,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No.321曹亮.The FEM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thermal stresses at Al2O3/Nb brazed joint,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No.122陈书锦.PMSM drive System control based on improved active set algorithm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2008, CCDC 2008,2008July23刘鹏飞.Investigation on mechanism of oxygen gaining occurring in droplet reaction zone during SAW,航空材料学报,2006No.124杨旭光.Thermodynamical analysis of active SiO2 in interfacial chemical reaction between slag and liquid metal based on thermal-dynamic coupling,焊接学报,2005No.1025董松涛.Epitaxial growth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IN/Si3N4 nanostructured multilayers,物理学报,2008No.726董松涛.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N/Si3N4 nanostructured multilayers,材料热处理学报,2008No.527翟启刚.Preparation of TiB2/CuCrZr composites by liquid-liquid in-situ synthesis,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7No.428李建国.The decomposition and reformation of superconducting core in the (Bi, Pb)-2223 tape,材料研究学报,2007No.529李建国.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superconducting phases during the decomposi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Bi,Pb)-2223 phase in the Ag-sheathed tape,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No.230李建国.Effect of cooling rate on evolution of superconducting phases during decomposi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Bi, Pb)-2223 core in Ag-sheathed tape,稀有金属2006No.6s31陈华斌,The investigation of typical welding defects for 5456 aluminum alloy friction stir weld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6No.1-232聂洁.Influence of ultrasonic peening treatment to gray cast iron welding,焊接学报,2007,No.1133马志新.Effect of alclad on mechanical property of FSW joint,材料工程,2008, No.934张培磊.Low cycle fatigue property of TA5 titanium alloy welded joint,焊接学报2005, No.1035曹亮.Effect of tool tilt angle on form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SW,焊接学报2005, No.1236曹亮.Influences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m-stir friction stir spot welding joints,焊接学报,2008, No.637赵宏权,Microstructure and strength of aluminum and aluminum alloy joint brazed with rapidly-cooled Al-Si-Cu-Zn filler metals,焊接学报,2008, No.338蒋志国.Study on interfacial structure and strength of Si3N4/ Ti/Cu/ Ti/Si3N4 PTLP bonding,China Welding2006,No.139赵宏权.Microstructure and strength of Si3N4 joint brazed with Ti40Zr25Ni15Cu20 amorphous brazing alloy,焊接学报2007,No.340吴斌.Investigation on the interface structure and joining strength of Si3N4/Cu68Ti20Ni12,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No.141初雅杰.Dynamic study in partial transient liquid phase bonding of Si3N4,China Welding, 2004,No.2二、教学实验中心建设方案建设意义和必要性:(一)建设背景:江苏科技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办学历史源自1933年创立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先后经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等时期;1970年迁至镇江,更名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学校秉承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船魂”精神,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服务,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文等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隶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焊接技术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热处理方向)、金属材料工程(腐蚀与防护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冶金工程8个本科专业(方向)(在镇江的东、西、南三个和张家港一个校区都拥有办学点)。其中,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已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验收,现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金属材料工程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有色金属冶金、应用化学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1个材料工程硕士领域,其中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材料学院(镇江本部)现有在校本科学生1224人,全日制研究生246人,工程硕士196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历程最早可追溯至1953年,即学校前身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时期,当时为焊接实验室。半个多世纪来,随着学校定位和办学目标的变迁、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以院焊接实验室为基础,先后成立了金相实验室、腐蚀防护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环境实验室、高分子实验室、材料成型实验室和材料分析测试中心。2004年,为适应学科和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需要,整合了焊接实验室、金相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腐蚀防护实验室和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等实验室的优势资源,组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统筹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发展,并于2007 年成为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近4年来,中心先后获得了中央与地方共建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室、材料成型技术实验室、焊接特色实验室、材料特色实验室等专项资助,并成为江苏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焊接技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单位。目前,中心下设材料实验室、焊接与成型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和分析测试中心等四个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1390台套,价值2081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40台(套),价值1225万元),实验用房建筑面积6964平方米。中心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一体,面向材料学院(镇江市本部)的“金属材料工程”(热处理方向)、金属材料工程(腐蚀与防护方向)、“高分子材料”、“材料成型与控制(模具方向)”、 “焊接技术与工程”等5个专业(方向),以及船海洋学院、机械学院、经管学院、土建学院、数理学院、生环学院、南徐学院等校内其它7个学院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轮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设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物流管理”、“应用物理”、“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25个专业,年均涉及全校2500多名(本院1000多人,外院1500多人)本科学生的实验及实践性环节教学。主要承担材料学科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加工成型、材料分析检测等材料类课程群的本科实验教学,以及为全校非材料类本科生开设的“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成型学”、“材料物理实验”、“超声检测实验”、“金属(非金属)产品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共涉及本科课程66门,实验项目289项,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占19%项,年实验人时数达136820人时(本科大纲规定必修实验时数);课外开放选修年实验人时数9838人时。同时,中心实验室积极开展研究生实验教学,为“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冶金工程”4个硕士点和1个“材料工程”工程硕士点的16门学位课程,开设35项实验,年实验学时达126;并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和创新实验提供条件。此外,还积极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办学和人才培训,为焊接专业证书班、涂装专业证书班、镇江市地方企业以及江苏省船舶和压力容器行业的焊工培训、无损检测培训、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等开展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培训,对校外开放年均实验人时数达3700人时。中心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进行材料开发与应用的实验基地,年均为学院专业教师(52人)科研、研究生(160多人)课题研究、本科生(360多人)的毕业设计、以及学生科研及课外创新实践提供实验条件和环境保障。(二)建设意义与必要性:经过多年的建设工作,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已形成以材料学科本科和研究生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培养为主要面向,辐射非材料学科的本科教学,并服务地方经济和船舶、国防、机械制造等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合理格局和良好基础。但随着社会对高级工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学校办学规模和专业、学科方向的扩大,实验中心现有条件和水平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标准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因此,完全有必要在现有校级实验示范中心的基础上,依托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品牌/特色专业,创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这对进一步创新实验室机制,凝练办学特色,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材料重点学科的发展,加快相关国家与省级材料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提高材料学科及其它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立足船舶特色,创新实验机制 江苏科技大学长期以来立足船舶、情系国防,已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是省内唯一以船舶类及其相关专业为主要专业设置的高等院校,也是国内船舶类及其相关专业设置最齐全的高等院校之一,焊接技术与工程、金属材料、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轮机工程等专业成为船舶与海洋、国防工业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不仅是是材料学科,也是船舶及其相关学科和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因此“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我校大多数工科专业的基础及专业实验室,不但基础地位作用突出,而且服务面向广,船舶特色突出。通过省级示范中心的建设,将有利于明确办学特色,面对新时期船舶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依托江苏省船舶工业的支柱地位,优化组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创新实验教学和管理机制,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手段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船舶及相关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2、改善实验条件,强化师资队伍近几年来,随着学校本科培养专业数和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材料一级学科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而省部共建实验室等项目的资助有限,“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设备种类和数量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从硬件条件上看,焊接、材料和基础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实验设备数量不够,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在设备先进性和档次方面尚未形成鲜明的实验装备和实验能力特色。在实验环境与设施方面,实验室尚不具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同时,随着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不断调整,实验项目也不断更新,不断有新设备仪器引入,这对实验师资队伍也是一个挑战。通过省级示范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实验室装备建设,增加或扩充现有设备,特别是通过引进一些较先进的设备仪器,从而大大改善实验室硬件条件,满足本科和研究生实验教学和实践性环节的培养需要。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可对现有师资队伍提升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制度,保证实验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可积极引入人才,提高和改善队伍结构和层次,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师资队伍。3、促进学科发展,加快专业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主要承担全校材料类与非材料类30个本科专业的66门材料相关课程、289个实验项目、年均136820人时数的实验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冶金工程”4个硕士点和1个“材料工程”工程硕士点的16门学位课程、35项实验的实验教学任务。也是我校焊接技术与工程国家特色建设专业/省级品牌建设专业、金属材料工程省级特色建设专业、材料加工工程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先进焊接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将促进构架有自己特色的“宽口径、厚基础、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平台,有利于促进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大量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创新型实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材料重点学科的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博士点的突破,并加速相关国家与省级材料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步伐。总而言之,通过省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实验中心体制的改革,强化实验室条件的完善和科学管理,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并加速我校材料学科的发展以及“焊接技术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国家与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步伐。并以此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现有建设基础(包括管理体制、实验教学、实验教材、实验队伍、仪器设备、开放管理、环境与设施、保障机制等方面):(一)管理体制1中心体制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中心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本科生、研究生的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性环节的工作,及对校外开放的实验教学、服务和管理工作。校、院、中心层层分解,在教学管理、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实验开放管理、仪器设备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制定了完备的规章制度,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2管理模式1)院指导小组为实现中心的科学决策和优质管理,学院成立了“实验教学改革和建设指导小组”,由教授、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专家及院系领导组成,负责实验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具体工作由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实施。指导小组的构成如下:组 长:王加友(院长)副组长:吴铭方 芦笙 邹家生成 员:金云学 高延敏 郭文录 严铿 谢春生 喻利花 王宇 吕秀芬 高玉华 徐玉松 王海龙 周方明 袁爱华 龚利华 周海骏 2)实验教学专家按学科课程群成立了“实验教学专家组”,由各二级学科及实验室的资深教授和归国学者组成,负责学科课程群相关的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制定和方案设计,具体工作由各实验室主任负责实施。各课程群的实验教学专家组构成如下:金属材料工程:谢春生 吕秀芬 徐玉松腐蚀与防护: 高延敏 龚利华 曹霞焊接与成型: 严铿 周方明 王宇高分子材料: 金云学 周海骏 郭伟杰 材料分析测试:喻利花 王海龙 林生岭基础化学: 郭文录 袁爱华 高玉华3)质量监控体系从学校、学院和中心三个层面建立了实验教学全程质量监控体系,从不同的层次规划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质量保证体系。3信息平台现有的实验教学中心网页上具有比较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包括中心介绍、实验室介绍、开设实验项目、实验课程大纲、实验教材、课件、实验教学要求、教学信息发布、常用仪器设备简介等。中心依托校园网络和管理系统,建立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并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网络化管理。目前,中心正在规划扩展教学资源的范围,增添网上虚拟实验、网上演示实验、建立网络化实验过程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实验数据的无纸化传送,最终将能完成学生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资源管理、设备管理和学生网上实验预约等基本功能。通过立项,中心鼓励和推动教师积极进行实验网站建设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该网站拟以服务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为宗旨,增设实验教学、实验预约、仪器预约、实验室安全、师生交流等栏目。使中心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均列入实验教学栏目。学生可通过该网站进行网上实验预习,与教师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网上实验预约和仪器使用预约。(二)实验教学2-1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教学理念,各项工作都围绕加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中心要旨,提高实验中心的软硬件水平,丰富内涵,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形成服务于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室现代化体制,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具体工作思路和实施措施如下:1政策支持,重在落实1)校、院在政策导向上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工作,多渠道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等项目,并切实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显著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2)学院以2006年学校接受本科评估为契机,全面深入地开展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把本科生实践教学列入重要地位,大力支持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并设立了5个“科技创新实验室”,积极鼓励教师吸收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和“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科技创新竞赛,为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3)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重点建设了“材料科学基础”与“材料工程基础”两个基础课及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以此为平台建立了校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主任由学校任命,实行主任负责制。4)在优秀课程与精品课建设中,加强基础性强、覆盖面广的基础实验课程建设。5)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实验教学等运行经费中增加对实践教学和设备仪器维修经费的专项投入,保证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开放的正常运行。6)鼓励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重点培育申报省级奖的教改课题,学院对相关校级课题进行一定的配套支持,对教师发表实验教改论文予以奖励;鼓励和资助实验教师业务素质提高。2、科学定位,全面规划校、院两级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定位是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将这一目标纳入“十一五”建设规划。2005年和2006年我院两度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项目共300万元,其中部分经费专门用于本中心的设备和实验条件建设,中心的教学和实验条件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具有较强的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并在江苏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心成为我校舰船行业后备人才培养及科技研究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校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金属材料工程、腐蚀与防护、高分子等本科专业和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等硕士点的建设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建设目标和学科特点,学院确定了“全院支持实验中心,实验中心服务全院”的基本原则,创建一个以材料学院为基地,面向全校开放的实验教学大平台,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和新模式。3大胆改革,创新思路在2006年学校本科评估创优的建设过程中,学院结合自身特点,逐步明确了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分层次教学,建立实验新体系。中心按“基础性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应用与开发)”和“研究型实验(设计与创新)”三层次开展实验教学。其中“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占实验课程的82%。实施“四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