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类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奚柏君).doc_第1页
纺织服装类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奚柏君).doc_第2页
纺织服装类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奚柏君).doc_第3页
纺织服装类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奚柏君).doc_第4页
纺织服装类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奚柏君).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2: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 请 书项目名称:纺织服装类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主持人: 奚柏君 主持单位: 绍兴文理学院 通讯地址: 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邮政编码: 312000 联系电话:传 真:电子邮箱: 合作单位:浙江新建纺织有限公司 负责人: 周瑾悝 绍兴云祥化纤有限公司 负责人: 占海华 浙江越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负责人: 王荣根 浙江省凯喜雅服饰有限公司 负责人: 施黎明 浙江朗莎尔迪制衣有限公司 负责人: 顾洁萍浙 江 省 教 育 厅 二四年二月制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名称纺织服装类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类别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是否招标项目起止年月2008年9月2010年9月项目主持人姓名奚柏君性别女出生年月19638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最终学位/授予国家硕士/中国所在学校学校名称绍兴文理学院邮政编码312000电讯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2000-2008纺织材料学纺织工程本科生72学时/年纺织服装学院2000-2008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生54学时/年纺织服装学院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2004新型蛋白纤维及纺织品的研制(主持)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5兔毛仿羊绒纺织品的研制与开发(主持)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7兔毛仿羊绒纺织品(主持)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主持单位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8611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段亚峰男196210教授绍兴文理学院楼利琴女196512教授绍兴文理学院王祺明男19685副教授绍兴文理学院白 刚男19687副教授绍兴文理学院杨剑平男19773讲师绍兴文理学院孟长明男19597高工绍兴文理学院沈巍女198212助教绍兴文理学院项目合作单位主要成员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555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周瑾悝男196211高工浙江新建纺织有限公司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占海华女196312教授高工绍兴云祥化纤有限公司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王荣根男19522高工浙江越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施黎明女19619高工浙江省凯喜雅服饰有限公司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顾洁萍女19725高工浙江朗莎尔迪制衣有限公司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过量的扩张后,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处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过程中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质的提高的重大问题。“质的提高”是一个丰富的内涵,它涉及包括人才观、质量观在内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高等教育质量定位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专业课程的质量问题,以及质量管理问题。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准确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把单纯的“授技型”继承性教育转向全方位的“育才型”创造性教育?如何在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开发两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各个高校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发展背景下,面临着研究与探索符合大众化教育阶段多元化的质量标准下人才培养目标这一重大任务。纺织服装业被认为是入世后我国获益最大的一个行业,我国的纺织服装贸易顺差非常大,占我国总贸易顺差的60%左右,也因此引来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进行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政策。而纺织服装行业作为绍兴地区,乃至浙江省的主要工业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的兴衰,纺织品的生产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等经济民生问题至关重要,针对欧美国家的贸易设限和反倾销调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从“量”变向“质”变,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这中间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而这里有一个根本性的瓶颈问题:纺织服装技术人才不足。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尤其是地方高校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培养、培训地方紧缺人才的功能。因此,我们对入世后这几年来绍兴纺织服装行业发展中对专业人才结构需求,尤其是纺织服装企业在创新发展和技术升级中对纺织技术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结构的要求,以此来调整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使地方高校更快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绍兴纺织服装行业这一地方支柱经济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目前来讲,应用型人才是大多数高校的培养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的客观要求,而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的、必然的途径。所谓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开发两种教育资源,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及创新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现代社会或不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家教育部制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注重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学生,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就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学校系统教学与企业工程实训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1、校企合作教学是符合工科大学生从业特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但工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显著差异是工科毕业生的从业特征。工科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不是从事理论研究,而是奔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产业,直接面向工程生产第一线,主要从事于与生产密切相关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具体的工程技术领域,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开发新产品、创新生产工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工科大学生的这种从业特征决定了工科毕业生必须经历大量的工程实践,才会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和实际经验。校企合作教学就是为了给工科大学生创造这种实战机会,提高工程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校企合作教学是教学资源优化和效率的体现当今工程企业招聘中往往要求应聘者有一定工作经验,而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缺少的就是工作经验。尽管高校教学计划中已安排了一定课时量的实验和实习等的工程实践环节,但与工程企业的实际生产相比,还存在着面窄、量小、内容单一的缺陷,尤其是缺乏实战意义,对工科大学生的工程素质的养成还比较有限、也不能满足今后从业要求。但企业千差万别,工程生产丰富多彩,因此,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全面合作,要把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训放到企业中,优势互补,以此来丰富和加强工程实训的内容和实战性,节省高校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最终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经验。校企合作让高校走出象牙塔,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增强办学活力。3、校企合作教学给企业发展升级提供支持进入21世纪,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摇篮。加强校企合作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高校的教学科研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使企业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和信息资源等方面得到支持,尤其在我国正向工业化进军的大好背景下,校企合作增强企业的产业视野和核心竞争力。本项目从学院、专业的层面分析、研究与探索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研究的设计框架中进行相关改革与实践,目标是提出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以主动适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应用型人才要求,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及其运作模式,为高校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及将来普及教育阶段提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项目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如下:1、研究产学研、校企合作的主体模式,分析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属性,将二者有机融合。2、通过研究,使目前学校与企业的浅表性合作转为深度合作,建立一个产、学、研高度紧密、操作性强的合作模式,形成双赢。3、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个全方面的系统性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参考文献1 江冰等. “3+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2年第3期2 沈徽青等.地方综合性大学教改再探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3 林莉.论大学生就业与一般院校工科类专业教学改革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4 郭建维等. 我国高校产学研联合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 韶关学院学报,2001年第10期5 王孙禺等.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研究课题组.我国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6 罗炳金等.纺织品设计专业“产、学、研探讨J. 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7刘力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透视(上)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 教育发展研究2002.18刘力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透视(下)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 教育发展研究2002.29王国荣企业办学产、学、研、培一体化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10杨榕等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第2期11常小勇等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12张炼关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3期13 奚柏君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的探索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14唐立敏、楼利琴、奚柏君走出象牙塔,纺织工程“3+1”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年5期15楼利琴、唐立敏、奚柏君“3+1”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2期16唐立敏、楼利琴、奚柏君纺织工程专业“3+1”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纺织教学2007年期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项目改革内容:(1) 省内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现状调研选择省内外拥有纺织服装类专业的高校,调研其在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构建机制、运行管理机制以及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等,分析利弊,借鉴成功经验创造性地应用于我院纺织服装类专业的人才培养。(2)构建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理论研究 A、国内不同类型学校纺织服装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B、不同发展阶段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关系的研究C、探索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规律(3) 探索建立基于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A、基于纺织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B、基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C、基于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D、基于轻化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4) 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规划 A、“3.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集中三年半时间的理论学习与校内实践教育,完成教学大纲所所定的理论教学内容,以此为基础,到相关企事业单位集中半年的时间从事教学实习与毕业设计,完成毕业论文。B、“3+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集中三年时间的理论学习与校内实践教育,完成教学大纲所所定的理论教学内容,以此为基础,到相关企事业单位集中一年的时间从事教学实习与毕业设计,完成毕业论文。(5) 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A、研究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机制成立由学院、企业领导与相关技术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具体培养方案。 B、构建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以及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 利用学校的科技、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优势,建立起包括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内部的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地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基地。 C、构建多元化专兼职导师队伍,建立双导师制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实施需要更多、更强的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要研究提出不同类专业的导师与学生比率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立与运行机制。针对不同专业,要选拔培养一批校内、外导师。其中校外导师以指导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论文)为主。改革目标:本项目的总目标是研究纺织服装类专业为适于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应用型人才要求,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及其运作模式,为不同层次高校的纺织服装类专业提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理论依据。具体目标:(1) 明确省内外不同层次高校的纺织服装类专业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 构建适用于地方高校不同类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3) 建立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赢机制;(4) 构建完善的适于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保障体系。拟解决的关键的问题:(1) 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建立的内在驱动力及其理论基础;(2) 针对不同专业所设计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适用性与成效评价体系;(3)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模式、实践及保障体系。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实施方案:(1) 国内外纺织服装类专业院校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研选择国内纺织服装类专业院校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运作良好的学校和国外典型高校进行调研,重点调查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校企合作机制、运行管理机制。 (2)构建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理论研究 着重分析不同类型高校纺织服装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培养模式、具体的培养方案;分析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关系。总结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客观规律。 (3) 设计基于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纺织工程专业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1”、“3.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轻化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1”、 “3.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4) 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与保障机制利用学校的科技、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优势,建立起包括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内部的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地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基地,构建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以及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建立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多元化专兼职导师队伍,形成利益共享机制; (5)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的效益评估体系构建 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实施效益评价体系,依此不断优选、调整培养模式与方案。 实施方法与年度计划:(1)2008年9月2008年12月,组建应以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为主的研究团队,选择国内外拥有纺织服装类专业的高校调研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及成因。(2)2009年1月2009年6月,成立“产、学、研”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企业领导、专家座谈会,到纺织企业调研企业所需要人才模式,商讨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可行性,制定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设计改革相关课程体系。(3)2009年7月2009年12月,以各专业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建立完善的导师制,组织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及时吸收反馈意见,进行适时调整,并对实施方案的结果进行分析,确立下一轮改革目标和方案。(4)2010年1月2010年9月,再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企业领导、专家及各纺织服装分院院长、教授的意见,总结前期实施的经验,扩大实施范围,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形成总结报告,进行课题全面验收与鉴定。在此基础上报送相关材料到教育主管部门,建议在省内相似高校相关专业全面推广应用。 项目可行性分析(1)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发生了变化,更主要的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上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企业最需要的人才。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重新定位。人才培养必须更注重与地方经济、地方企业的紧密合作。在2002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2003年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中评估专家对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重要性和学生能力培养支承平台性的反复强调和我们基于现状的认识,表明了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必须的和迫切的。(2)项目组研究成员的研究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项目组研究成员有分管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两位副院长、实验室主任、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长期从事纺织服装类专业的教学研究与实施管理,具有极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改革经历,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支经验相对丰富、能力相对较强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表明了在我们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是有经验的,因此提出一整套合理的改革措施是有足够能力的,因此我们的改革措施是有足够的力量和条件推行的;(3充分利用纺织服装学院董事会和教学实习基地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平台纺织服装学院拥有20多家教学实习基地,2007年10月又吸引了一批大型的纺织服装企业成立了纺织服装学院董事会,创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教学实践平台,为实施“3+1”、“3.5+0.5”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基地保障。这些企业的功能、规模、行业技术水平、实践组织管理经验的各项基础条件都较好。(4)项目实施已有一定经验积累本项目是在原校级教改项目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推广,我们曾在06届至08届部分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中进行“3+1”、“3.5+0.5”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为此我院制定了纺织工程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1”07级培养方案及其配套的课程教学大纲,同时我们已与企业联合举办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及其答辩工作,这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基础。(5)适应企业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经与用人单位大量的交流和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除了基本的理论基础、意志品质、思想道德等基础性素质要求外,更注重其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我们从2003年开始每年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对我院建设发展和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3+1”、“3.5+0.5”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应企业家的多次呼吁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既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符合企业的用人机制,它共同体现了校企双方有关人才培养和使用的目标。因此,可以相信,本项目的设计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开展本项目的研究、取得预期成果是完全可能的。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预期成果 提供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具体包括:(1)国内高校纺织服装类专业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2) 构建适用于我校不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3) 提出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赢机制;(4) 提出较完善的适于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保障体系构架。实施项目效果:实施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等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取得预期效果。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普通刊物上发表论文35篇。实施范围:浙江省内外相似的地方高校的相关专业。受益学生数:省内外相关专业的学生,浙江每年10002000人。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本项目的特色:(1) 研究项目充分利用了高校、企业的各种优势与特色;(2) 研究团队来自教育一线的管理和研究人员,各研究小组还包含企业的领导和高级工程师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3) 研究目标十分明确,研究成果受益面广。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研究思路上的创新(1) 结合绍兴地方经济,面向社会办学,与企业广泛合作,使产、学、研有机结合,从国内高校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现状调研入手,在理论上论证开展本项目研究的可行性与可能性,并依此为指导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2)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数量以及技术技能要求为出发点,从构建高校、企业、学生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入手。这种“3+1”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思路在其它高校研究中尚属首次。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1)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改革。(2)实践教学模块体系的全面改革。(3)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全面改革。(4)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全面改革。(5)服务地方经济,面向社会办学的实施措施进行全面改革。四、教学改革基础1.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1)项目申请人长期从事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目前为教育部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理事,对纺织服装类专业的教学工作及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总体情况比较了解,项目申请人及参加者有着丰富的教学改革工作经验,承担并参与了浙江省教育厅及学校多项教学改革课题,发表了教改研究理论文章多篇。课题研究成果及多年研究的理论成果部分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并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本项目由学院分管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两位副院长、各系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及实验室主任,他们熟悉教学一线的信息,由于处于教学改革的前沿,对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地推进实施。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校内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奉献精神强、富有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聘请了许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外导师,这为本项目的完成提供了保障。(3)2002年学校把纺织工程专业列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2007年纺织工程专业被浙江省教育厅列为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纺织工程专业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多有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次基础上于2007年制定纺织工程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1”培养方案及其配套的课程建设大纲,在此教改实施过程中结合其它专业特点,将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延伸到服装艺术设计、轻化工程等专业。(4)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各方面配套和保障措施齐备,配套经费有保障,完全能够达到预定的建设目标。2.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1)纺织服装学院,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多有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持并完成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的探索、纺织工程增强产品开发能力的改革等校级教改项目,其中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的探索获校级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其成果已部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这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基础。(2)学院对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立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确立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和服务面向。围绕人才培养定位,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007年制定了纺织工程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1”培养方案及其课程教学大纲,新的培养方案强调实践教学,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加强了对学生实践与操作能力的培养。(3)学校十分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院多年来先后在校外建立了20家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建立了纺织服装实验室、染整材料实验室等,完全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并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学校在政策和经费上均有保证,校内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4)充分利用纺织服装学院董事会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2007年10月吸纳了绍兴地区化纤、纺织、服装、印染及贸易等龙头企业成立了纺织服装学院董事会,创建了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教学实践平台,为实施“3+1”、“3.5+0.5”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基地保障。 3.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奚柏君:教授,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理事,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近5年主持国家火炬计划、省基金、省科技厅、重大横向科研项目近10项,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厅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目前主要承担的项目有:主持国家火炬计划“兔毛仿羊绒纺织品”、省科技厅计划项目“高比例兔/羊毛混纺纱的研制”、 “再生蚕丝蛋白纤维及纺织品的研制及产业化”、绍兴市重点工业项目“改性b-环糊精系列功能整理技术研究”。现主要从事教学科研管理与研究工作。段亚峰:教授,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近5年主持参与省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