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打印纸.doc_第1页
教学案例打印纸.doc_第2页
教学案例打印纸.doc_第3页
教学案例打印纸.doc_第4页
教学案例打印纸.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2: 山西省高级任职资格评审教学案例打印纸60mm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从事专业现任职及聘任时间任现职资格取得时间申报评审资格评委会办事机构收审人签字梁海花女灵石县第一中学校高中语文中教一级2006年12月2006年9月中学高级教师 密 封 线题目:紧扣三维目标,营造语文味课堂【课题背景】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好几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三维目标的要求已为人所知。目前,大多数老师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设置,从备课本上看都能较好地体现出来,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的课堂仍是仅关注知识目标的落实,也就是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古文教学尤其如此,整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只是实词虚词的用法,句式的特点,还有句子的翻译,至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是否得到了提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那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且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具备独有的语文味,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享受到语文课堂的愉悦。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营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艺术境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体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呢?如何紧扣三维目标, 营造语文味课堂?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教学设想】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尝试以宋代美文赤壁赋为载体,通过合理确立三维目标,营造语文味课堂,,带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古文学习园地。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优美,内容隽永深长。它是宋代散文中文质兼美的代表作品,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古文知识的同时,理解苏轼辩证的哲学观及旷达的人生态度,是文章的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因为本文不仅仅是苏轼个人的思想展现,更是古代文人对功业,对命运的深刻思索。鉴于此, 我在教学中确立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 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 2. 积累赤壁赋中重点文言知识,背诵全篇。 3. 体会情、景、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以诵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词语、句意,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赋”的韵味。 2. 以互动为平台,在互动中揣摩语句,品析文章,解读苏轼,感悟人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合作的乐趣,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水平。 2.在苏轼身处逆境而依然旷达浪漫的精神感召下,培养学生笑对人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文本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乐观旷达情怀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描述】教学目标确定,我开始上课,第一步,先请几个同学介绍作者苏轼和写作背景, 结果让我很吃惊,同学们搜集的资料丰富而精彩不管是介绍作者还是介绍写作背景都非常到位。第二步,应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赋”这种文体,然后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疏通文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也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问教师。第三步,学生疏通完文意之后,教师在多媒体上放出备课时教师标出的重要的字词的用法,重要的句式,并板书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一些不懂难懂的字词,当堂弄懂并掌握。第三步,读中悟情,读中明理,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每小组整理自己本小组的问题,然后分任务自己课后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教师课前整理归纳完善第一课时学生交上来的问题,用多媒体放出来 ()文章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引发了怎样的理? ()作者在文中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评价苏轼的人生态度。 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方法是研习探讨,个性鉴赏,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学生在课外搜集的资料,课堂上以交流,讨论 的形式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上面个问题,把学生分 成四大组,每组负责一问题,每小组推荐代表发言。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都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对自然,人生的双重感悟,从而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教学反思、研究】 在以往的古文教学中,我们只注重古文知识目标这一维度,把文言文阅读课上成了实词虚词句式的翻译课,总是喜欢把重要知识点整理出来让学生记下来,然后自己讲一讲,这样,课堂上就丧失了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说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通过赤壁赋的学习,我深深地感觉到,语文味的创造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具体体现在一、从饱含感情的诵读中创造语文味 “书声琅琅”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中国教育家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到当代语文教育界的一批特级教师如魏书生等,他们都非常重视朗读。新课改更是明确地指出诵读的重要性以及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教师,要学会根据文本特征,在适合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诵读训练。因为,诵读,是语文这桌大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象这样的诵读,把握住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中能够获得的信息。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论年级高低,诵读都是必然。诗歌不能不诵读,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超脱、陆游的忧伤,在淋漓尽致的诵读中得以体现,散文也不能不诵读,老舍想北平平实的语言中透露的浓郁乡情,郁达夫笔下江南的冬景以清新舒缓的语言展示了江南冬天的优美意境,不诵读怎能体会?小说戏剧更要诵读,鲁侍萍的那句“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包含了多么复杂的情感!即使是非文学类的作品,也依旧存在着诵读的巨大空间。逻辑严密的论证、轻快俏皮的说明,同样可以借助于恰到好处的诵读来增强语文的魅力。 所以,饱含感情的诵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从词句的咀嚼中创造语文味 汉语言所特有的表意特征,赋予了文字以缤纷的生命,对词句的咀嚼品味则是鉴赏文本的一把钥匙。如果没有了对词句的锤炼,没有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执着探究精神,同样是丧失了语文味的。文学作品也好,应用文字也好,词句对于文本鉴赏,就如同咀嚼橄榄,越是咀嚼得细腻,回味也就越是香甜。众多的古典诗词的鉴赏品味需要咀嚼词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穿、拍、卷”写出了波涛的力度气势,为我们描绘了雄伟壮丽的一幕。“推敲”的意境,“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闹”字境界全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数。文学作品的阅读,同样不能脱离词句内涵的分析,只依靠整体的内容感悟。品味鲁迅先生的祥林嫂,就不能不分析“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表明她还是一个活物”中的“轮”和“活物”所展现出的生命的枯萎和人的权利的丧失;鉴赏林黛玉进贾府就不能不揣摩王熙凤那句经典的“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中所涵盖的张扬个性。把握了这些具备画龙点睛般特色的词句,也就把握住了作品的精髓。因而,成功的语文课堂中,对于这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词句,是绝对不会弃之不顾的。语文教师,必须要会把握这些关键词句,并合理利用这些关键词句来构建起自身课堂所必须具备的语文味。 三、从对文本的体悟中创造语文味 课本选文的丰富多彩,使得语文学科拥有了丰盛的可供多元鉴赏品味的素材。采用科学而妥善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起师生间最有价值的活动,是落实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立足文本本身的课堂教学,该突出哪些教学要素,才算是突出了语文味了呢?首先,体悟文本必须以整体感知为基础,依托于文本的本意,紧扣文本内容,通过文本解读而发现文本更深层次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但对文本的引申要把握引申内容和文本的必然联系。其次,立足文本整体感知的语文教学,必须依靠文本材料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来组织起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才能突出文本整体鉴赏中的语文味。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能够准确把握文本特征,依据学生自己的特点,组织学生鉴赏文本内容,发掘文本中属于语文学科的各样价值。只有当师生双方的活动,都是紧扣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来展开时,文本的意义才能实现最大化。 四、从内涵的品味中创造语文味 文学即是人学。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语文教材,自然无法撇离“人”的培育的轨道。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充满了“人性”“人情”的文本时,如果长期放弃主题与情感的分析把握品味,而只从考试需要出发,从汉语知识积累的层面出发来组织教学,那么,语文课堂同样是没有语文味的。要在课堂教学中彰显出文本内核中的人文性因素,语文教学必须同时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语文不只是工具,语文教学也不能仅仅服务于考试、服务于考试纲要中的各种知识点。倘若这样,那么优美的语言、精彩的细节、真诚的情感,深沉的道理都被肢解成一个个零碎的得分点。自然、社会、生命的美好与可爱根本无法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安家落户。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弱柳扶风的婀娜风姿,后人之鉴的警醒,永志不忘的耻辱,建安文章的风骨,唐诗宋词的意境,全部依靠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水乳交融。只有在这样的融合中,语文所特有的风度气质才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呈现。语文味才能够获得最大的释放。其次,语文教学必须在充分尊重作者尊重文本尊重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表象,通过有效的对话走进文本的灵魂。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暗示,搭建起学生和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学生与教师间、学生与学生间平等对话的桥梁。 让对话促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由表象走入内核,透过其他阅读者的干扰而走向完全独立自主的认知与建构。语文课堂,一旦具备了这样的特征,语文味自然而然就生成出来了。 五、从师生的互动中创造语文味 语文味,除了来自文本外,还来自语文教学活动本身,来自师生互动中的和谐和睦。充满了语文味的课堂,师生间总是能够根据文本理解的需要,或热烈争论,或积极思考,或眉头紧锁,或释然开怀的。合理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但可以落实教学目标,而且可以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起学科学习所必须具备的情趣与技能。师生间围绕着文本而展开的互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积累,来启发学生情感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人魅力、专业才干和学生的思维状态、思维方式、情感等要素有机结合,教师引领着学生,学生影响着学生,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又推进着教师的思维创新,师生双方在教学之中真正实现相互成长。而这成长,又促进了对于文本的深度理解,促进了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吸收,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们因为学习的投入、因为课堂的发现而拥有了成功的愉悦,教师则因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因为教学目标的顺利落实而拥有了为师的快乐。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的情绪影响着教师,教师的情感感染着学生,师生间的思维都呈现出最佳状况,于是,课堂中的发现也就越来越多,课堂上的思考也就越来越深刻,课堂教学所无法预约的那些精彩生成,都会在师生互动中不期而遇。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建构起了教师、学生、作者、编者、文本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这种交流,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文本,而且可以借助文本来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更可以借助文本确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总之,语文味是一种文化品味,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