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张玉龙设计幻灯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_第1页
经络学张玉龙设计幻灯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_第2页
经络学张玉龙设计幻灯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_第3页
经络学张玉龙设计幻灯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_第4页
经络学张玉龙设计幻灯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经络腧穴专题幻灯 设计者 颍州修善堂张玉龙June10th 2010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 主要研究 1 经络与腧穴的概念和发展史 2 经络的循行分布 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病候 生理功能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 腧穴的分类 定位 主治 刺灸法等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 路径经脉 贯通上下 沟通内外 主干 深 里 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 网络络脉 经脉别出的分支 较经脉细小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分支 浅 表 经络是人体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运行气血 协调阴阳 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功能 结构 经络学是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 病理 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 其与针灸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 它主要以腧穴的临床应用为依据 阐述人体各部之间的联系通路 即体表之间 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 由于经络系统的联系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一理论贯串到中医学的生理 病理 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经络学说的形成 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的观察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腧穴功效的总结 解剖 生理知识的启发 气功练习者的 内景隧道 体验经络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 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 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文献 灵枢 九针十二原 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 有说 针已出而气独行 素问 邪气脏腑病形篇 中气穴 则针游于巷 调查 全国范围内从72 78年对6万人进行循经感传普查 发现感传率最高45 2 5 6 不等 气功 与经络发现有密切关系 李时珍 奇经八脉考 内景隧道 惟反观者能照察之 气功中的 小周天 就是通过意念的贯注 使真气运转于任督二脉周流的一种感觉现象 20世纪50年代 上海气功疗养所也观察到练功者常有 气 走动 的现象 其路线与任 督 阴维 阳维 带脉以及脾 胃 胆 和膀胱经等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 2 腧穴功效的总结3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灵枢 背腧 欲得而验之 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 灵枢 经脉 是动病 当脉所过者热肿 4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灵枢 经水 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 腑之大小 骨之多少 脉之长短 血之清浊 气之多少 皆有大数 观察总结归纳假说接受检验修正真理 指导实践 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 脉 经络气血 化生于水谷精微 行于脉道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古人称之为生命的特征 脉 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 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将 脉 按大小 深浅不同而区分 是对 脉 的进一步分析 源流 最早论述针灸的医著 黄帝内经 脉书 最早的针灸专著 针灸甲乙经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络和络脉组成 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附属于十二经脉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 孙络 浮络 概括为 四十二 一十五 奇经八脉浮孙数 四十二 指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一十五 指十五络脉 灵枢 经别 夫十二经脉者 人之所生 病之所成 人之所治 病治所起 学之所始 工之所止也 粗之所易 上之所难也 十二经脉 正经 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以手足 脏腑 阴阳三部分组成 二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总规律 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 躯干和四肢 其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及胸腹 除足阳明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及头面 躯干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指人体运行气血 联络脏腑 沟通内外 贯通上下的通路 经 有路径的含义 为直行的主干 络 有网络的含义 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经络纵横交错 遍布于全身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 是以十二经脉为主 其 内属于府藏 外络于支节 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系统 包括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及其外围所联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正经 1 十二经脉的命名阴经 凡与脏相连属 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 阳经 凡与腑相连属 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 2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阳明 前少阳 中太阳 后太阴 前厥阴 中少阴 后 经络系统 十二经脉 又名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 阴阳 脏腑三方面而确定的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 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性不同 有阴经 阳经之分 太阴 阳明盛手足少阴 太阳一阴一阳三阴三阳三阴厥阴 少阳衰三阳 十二经脉的名称 1 阴阳属性盛衰阴 脏 内侧三阴太阴 前 阳明三阳阳 腑 外侧 内侧 厥阴 中 侧 少阳 外侧 里少阴 后 太阳表2 脏腑隶属脏 阴经举例 腑 阳经手 循行至手 起止部位太前循行路线3 手足循行阴 属脏 内侧缘手 上肢肺 属肺脏 所属脏腑足 下肢经 经脉 手六经彩绘图 足六经彩绘图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 躯干和四肢 纵贯全身 内属于府藏 内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外行部分 十二经脉外行部分外络于支节四肢分经 头 躯干部分部 四肢分经四肢的内侧面为阴 外侧面为阳各分三阴三阳太阴 阳明 前厥阴 少阳 中 侧 少阴 太阳 后特殊 足厥阴 内踝8寸交出足太阴之前 1 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2 躯干部 十二经脉十二经别经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经络十五络孙络浮络 络脉 经气 即经络之气 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人体组织器官要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需要阳气 阴液供给 阳气主要指人体的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以及脏腑之气 阳气又称 真气 而 真气 亦称 经气 如 素问 离合真邪篇 真气者 经气也 灵枢 刺节真邪 真气者 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说明经气的组成部分 此处所言之 天 既指先天之原气即肾气 又指天阳之大气 谷气 指水谷之精气即后天之气 灵枢 真邪篇 营卫稍衰 则真气去 灵枢 营卫生会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 营行卫中 卫行脉外 营周不休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经 络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孙络 浮络 经络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附属结构 脏腑 肢节 五官九窍 十二经脉 1 含义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为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的总称 亦称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手厥阴心包经手手少阳三焦经足手少阴心经足手太阳小肠经三足太阴脾经三足阳明胃经阴足厥阴肝经阳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2 作用 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3 特点 分布与相互关系 1 有规律的分布 循行 外行部分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 躯干和四肢 纵贯全身 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阳明经在前手足三阳经 四肢外侧少阳经在中头面躯干太阳经在后太阴经在前手足三阴经 四肢内侧厥阴经在中躯干少阴经在后 其前 中 后的排列是 太阴 阳明在前 少阴 太阳在后 厥阴 少阳在中 内踝尖上8寸以下 是厥阴在前 太阴在中 少阴在后 任脉 肾经 胃经 脾经 第5肋间 脐上6寸 脐上3寸 督脉 1 5寸 3寸 躯干部 前面4条经脉 7条线 后面2条经脉 5条线 膀胱经 手三阴 胸头部 躯干足三阴 胸腹手三阳 头阳明行身前足三阳少阳行身侧太阳行身后 十二经脉在头面的分布规律 阳明经行于面 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 头顶 后头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 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足三阳经中 阳明经行于前 太阳经行于后 背 少阳经行于侧 足三阴均行于腹胸 四肢部 外侧内侧阳明 前缘 太阴 前缘 少阳 中线 厥阴 中线 太阳 后缘 少阴 后缘 注 下肢在内踝上8寸以下 足厥阴在足太阴之前 在内踝上8寸以上 遵循规律 循行走向和相接规律 手三阴经 从胸走手手三阳经 从手走头足三阳经 从头走足足三阴经 从足走胸腹流注次序 肺 大 胃 脾 心 小肠膀 肾 包 焦 胆 肝 藏十二经逐经相接 形成一个如环无端 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 十二经脉的衔接 流注交接顺序 交接部位 阴经与阳经 表里经 在四肢部交接阳经与阳 同名阳经 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4 表里属络关系 经脉间有脏腑属络关系经脉一阴一阳的互相衔接表里关系经别与络脉的沟通 手阳明 大肠手三阳手少阳 三焦手太阳 小肠足阳明 胃足三阳足少阳 胆足太阳 膀胱并有属脏者络于腑 属腑者络于脏的 属络 关系 阳经属腑 内属一定的脏腑 内行部分 手太阴 肺手三阴手厥阴 心包阴经属脏手少阴 心足太阴 脾足三阴足厥阴 肝足少阴 肾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 即阴经属脏而络腑 阳经属腑而络脏 在四肢部又通过络脉的衔接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 由此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它们在生理上密切联系 病变时相互影响 治疗时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和规律 阴经阳经里表脏腑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膀胱经 属脏络腑 属腑络脏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表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阳经 手头胸足 手三阴经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手三阴经 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 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 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 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 灵枢 逆顺肥瘦篇 手之三阴 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 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 足三阳 头 手三阴 胸 手三阳 手 足三阴 足 腹 走向规律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经胃经 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图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食指端 鼻旁 大趾端 小指端 目内眦 小趾下 无名指端 目外眦 大趾背 心中 胸中 肺内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胸 手 手三阴 头 手三阳 足 腹 足三阳 足三阴 1 同名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2 相互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的规律 3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十二经脉的气血从肺经开始至肝经 再复从肺经而逐经相接 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 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按照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循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肢节 奇经八脉 一 含义 奇 有 异 奇特 奇异 的意思 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 别道奇行 的八条经脉 即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等 统称奇经八脉 二 特点 1 奇经八脉不隶属于脏腑 又无表里配合关系 2 奇经八脉除任 督二脉有自己的独立腧穴外 其他六条经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正经与任 督脉之中 3 奇经八脉的循行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 而且与正经在人体多处相互交会 因而奇经八脉有涵蓄十二经气血和调节十二经盛衰的作用 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 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 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 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特点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 行于十二经脉之间 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 但无规律 不直属脏腑 无表里关系 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除任 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生理功能 1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 对十二经气血又蓄积和渗灌的调节功能 与脏腑的联络关系 特点 1 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肾经 属肾 络膀胱 上贯肝 入肺中 络心 2 与胃有关的经脉有胃经 属胃 脾经 络脾 肺经 还循胃口 小肠经 抵胃 肝经 夹胃 共五条 3 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 属肺 大肠经 络肺 心经 上肺 肾经 入肺中 肝经 注肺 共五条 4 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 属心 小肠经 络心 脾经 流注心中 肾经 络心 共四条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胆经 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 脾经 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 膀胱经 三焦经 胆经 督脉 任脉的概念督脉 阳脉之海 一源三歧 冲 任 督 阴脉之海 任脉 阳脉之海 督脉 十二经脉之海 血海 冲脉任脉 阴脉之海 十二经脉 督脉 任脉 十四经 正经与奇经的不同点 正经 与脏腑有络属关系 有表里配合关系 为气血运行的通路 有沟通脏腑 贯通上下 内外 协调阴阳的作用 奇经 不与脏腑有直接相连属 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能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并有调节和溢蓄气血的作用 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 环绕口唇 且与任 督 足阳明等有联系 小腿内侧 并足太阴 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足跗外侧 并足少阳经上行 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阳维脉 足跟外侧 伴足太阳等经上行 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 阳跷脉 调节肢体运动 司眼睑开合 足跟内侧 伴足少阴等经上行 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阴跷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维脉 涵蓄十二经气血 故称 十二经之海 冲脉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起于胁下 环腰一周 状如束带 带脉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 故称 阳脉之海 腰 背 头面正中 总督六阳经 督脉 调节全身阴经经气 故称 阴脉之海 腹 胸 颏下正中 总任六阴经 任脉 功能 循行分布概况 脉名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 入 出 合的别行部分 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是 离入出合 多数经脉均有离入出合的循行过程 即十二经别从同名正经分出的称 离 又称 别 而后入走胸腹腔与相关脏腑属络称为 入 再从相关脏腑上行头项出走体表称 出 最后阳经经别皆归入本经 阴经经别合入互为表里的阳经称为 合 这样 十二经别依据阴阳表里关系分为六组 内经 中称为 六合 这种 六合 的形成 进一步加强了表里经脉之间在体腔深部的互相联系 作用 加强表里经脉 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 沟通内外 扩大了阴经及其腧穴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别特点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 循行分布具有 离 入 出 合 的特点 从四肢部肘膝以上正经别出 离入于胸腹与相关的脏腑联系 入浅出于体表上行出于头颈部 出在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 合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因阴阳表里的相 合 形成了 六合 足太阳 足少阴 一合足少阳 足厥阴 二合足阳明 足太阴 三合手太阳 手少阴 四合手少阳 手厥阴 五合手阳明 手太阴 六合 与脏腑有直接联系 无流注规律 无专穴 无病侯主治 十二经别 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经别多从四肢关节以上的正经分出 离 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脏腑联系 入 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 出 在头项阳经合于本经 阴经合于其表里的阳经 合 特点 加强表里两经内在联系 加强体内与体表 四肢与躯干的联系 加强阴经与头面的联系 扩大了十二经经穴的主治范围 加强了十二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拓宽了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途径 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 阴阳经的经别于均腘中 阳经经脉 阴经经别 阳经经别 阴 阳经别出于项部 阳经经别入于本经 阴经经别合于阳经 离 入 出 合 经别联系简图 阳经 阴经 十五络脉含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一条络脉 加上脾之大络 称为十五络脉 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 分布特点 1 分布在人体体表 属经脉在体表的联属部分 2 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 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 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 背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作用 十二经络脉沟通了表里经 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 躯干部的任脉络 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 背和全身经气 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十五络脉分布特点 十二经络脉均从本经肘膝以下的络穴分出 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作用 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 尤其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之间 四肢肘膝以下 的联系 躯干部的三络 主要是加强身体前 后 侧的沟通联系 遍布全身的络脉 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气血渗灌输布 以濡养全身组织 分布作用四肢 十二经之络络穴 肘膝以下 相表里经沟通表里两经加渗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强灌前 任脉别络鸠尾散布于腹沟通腹部经气表气躯干后 督脉别络长强散布于头 别走足太阳沟通背部经气里血侧 脾之大络大包胸胁沟通侧胸部经气经孙络 浮络难以计数 遍布全身输布气血孙络 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浮络 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 出现郁瘀血现象的络脉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 十五络脉分布及作用 十二经筋 1 含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是十二经脉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 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 濡养 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2 作用 联络筋骨 屈伸关节 维持人体的正常运动 1 约束骨骼 利于关节的活动 2 充实了十二正经在体表的部位 3 特点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 多按十二经脉循行分布 以十二经脉名称命名 如手太阴经筋 均起于四肢末端 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走向头面躯干 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 循股外上行结于頄 面部 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 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 腹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外上行结于角 头部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内上行结于贲 胸膈 与脏腑无联系 筋有大小 刚柔 阳经经筋多大而刚 阴经经筋多小而柔 六阴结于胸腹手三阴经筋聚于贲 膈肌 足三阴经筋聚于阴器 六阳结于头面手三阳经筋聚于角 额角 足三阳经筋聚于九页 目下 结聚多在关节 骨节突出及肌肉丰厚处 散 络 十二经筋分布图示 十二经筋 说文解字 筋 肉之力也 能产生力量的肌肉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体系 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十二经筋起于四肢末端结于骨骼部 走向头面躯干 行于体表 不入内脏 阳筋叫刚筋 阴筋叫柔筋 其中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 循股外上行结于面 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头 足三阴筋经起于足趾 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 腹 手三阴筋经起于臑手指 循臑内上行结于贲 胸 作用 约束骨骼 屈伸关节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区域划分 素问 皮部论篇 欲知皮部 以经脉为纪者 诸经皆然 六经皮部分别有各自的名称 太阳叫关枢 阳明叫害 阖 蜚 少阳叫枢持 太阴为关蜇 少阴为枢儒 厥阴为害肩 作用 人体外层与经络气血相通是机体卫外屏障 临床应用 1 用于诊察 如中医学的色诊就是利用皮部理论 皮部论 其色多青则痛 多黑则痹 黄赤则热 多白则寒 以及近代皮肤导电量的测量 2 皮部治疗法 包括各种浅刺法及非针刺的外治法 灵枢 官针 以皮部为主的半刺和毛刺等 近代应用的皮肤针是它的发展 再如皮内针 挑刺法 敷贴法 温灸法 刺络拔罐法等都根据皮部原理 扩大刺灸应用 十二皮部 含义 十二经脉循行的体表区域 亦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作用 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起着保卫机体 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疾病传变层次皮 络 经 腑 脏疾病反应于皮部分布 素问 皮部论 欲知皮部 以经脉为纪者 诸经皆然 十二皮部在诊断 治疗时手足相通 上下同法 故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 并各有专名 经络的标本 根结 气街 四海标本 一 标本的含义 标本是一相对的概念 说文 标 为 木杪末也 本为 木下曰本 指草木的根或茎干 中医理论中的标本较为广泛 一般而言 疾病与治疗 疾病为本 治疗为标 人体与致病因素 人体正气为本 邪气为标 先病与后病 先病为本 后病为标 里证与表证 里证为本 表证为标 等等 就十二经之标本而言 上为标 下为本 即经气集中四肢部位为本 经气弥漫的头面胸背为标 标本说明经气的集中与扩散的关系 即 本 是经气汇集的重心 标 是经气扩散的区域 加强了四肢末端与人体头面 躯干的联系 根结根结的含义 概念 根 说文 释为 木株也 为木近土端 广雅 博雅 均作 始也 根 引申为初始 元始 本原 结 说文 释为缔 结不解也 结 引伸为汇聚之义 经络理论的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明代医家马莳所言 脉气所起为根 所归为结 经脉之根 是经气流注的起始处 即四肢末端 经脉之结 是经气的结聚 归结处 即头 胸 腹部 根结理论突出经脉循行两极之间的关系 金元针灸学家窦汉卿 标幽赋 中归纳为 四根三结 四根为四肢 三结指头 胸 腹三部 标本和根结的异同同 标 与 结 在上 根 与 本 在下 分别部位相近 根 本 都是经气始生始发之之地 为经气所出 结 标 是经气所归结之所 异 不同是 根 之上有 本 结 之上有 标 后者的范围较广 标本 强调的是经脉分布上下相应关系 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 而 根结 是强调经气两极间关系 为特定穴 以及 上病下取 下病上取 等临床配穴提供理论依据 根结理论的临床运用 根结理论强调四末与头身的联系 阐述了经络气血从四末向头身流注的特殊状态 在认识人体气血流注特点 指导针灸上下配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正如 灵枢 根结 所指出 不知根结 五脏六腑 折关败枢 开合而走 阴阳大失 不可复取 根 为井穴之所在 肌肉浅薄 经气初生 针刺时宜浅刺或点刺不留针或艾灸 结 在头 胸 腹部 针刺时可依具体部位和虚实状况施针 在取穴上 可上下配合选穴 或上病下取 或下病上取 或上下同取 标本理论的应用 十二经标本加强了人体头面 躯干与四肢末端的联系 与 根结 和 五输穴 理论一样 突出四肢穴位对头身脏器的远道治疗作用 基于这一原理 临床配穴就变化多端 在标治标 在本治本 这是近取 或说 从取 在本治标 在标治本 这是远取 或说是 逆取 更多的是远近结合 标本同治 临床中下病上取 上病下取 俞募配穴 上下同取都是标本理论的具体应用 1 本部穴位的应用 上病下治 本部穴位指四肢远端穴位 包括 根结 理论的 根 部的井穴 及五输穴 原穴 络穴 能治疗头 胸 腹及内脏的疾病 肘后歌 头面之疾针至阴 顶心头痛眼不开 涌泉下针足安泰 疝气灸大敦 胎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