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培训课件_第1页
计量经济学培训课件_第2页
计量经济学培训课件_第3页
计量经济学培训课件_第4页
计量经济学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计量经济学 经管学院夏凡 2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李子奈 计量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易丹辉 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 中国统计出版社 3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计量经济学第二节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第三节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 4 第一节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模型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计量经济学在中国 5 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经济理论 统计学和数学三者构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6 计量经济学 续1 内容体系广义计量经济学和狭义计量经济学广义计量经济学利用经济理论 数学以及统计学定量研究经济现象的经济计量方法包括 回归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狭义计量经济学以揭示经济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为目的在数学上主要应用回归分析方法 7 计量经济学 续2 内容体系 续 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以介绍 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侧重于理论与方法的数学证明与推导与数理统计联系极为密切应用计量经济学以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与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 8 计量经济学 续3 计量经济学的构成要素 9 计量经济学模型 地位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其应用 都是围绕建立 估计 检验和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这一核心进行的模型一种分析问题的结构一个模型力图从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系统的本质特征和所包含的基本关系 而这些特征和关系对理解系统具有关键的意义 10 计量经济学模型 续 经济模型描述和反映经济系统本质特征和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计量经济模型包含随机干扰项的经济模型特征包含随机干扰项 是一种相关关系 不是确定性关系构成模型由一个或多个方程构成方程由变量 系数和随机干扰项组成 11 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926年 挪威经济学家R Frich模仿 Biometrics 生物计量学 提出了 Econometrics 1930年12月 弗里希 丁伯根 荷兰 J Tinbergen 等人在美国克里夫兰发起成立了国际计量经济学会 并于1933年创立会刊 Econometrica 从30年代到今天 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 计量经济学在西方各国的影响迅速扩大 P A Samuelson曾说 二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 12 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续1 30年代 主要研究微观经济问题舒尔茨在消费理论和市场行为方面的研究道格拉斯对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的研究丁伯根在景气循环理论方面的研究弗里希在弹性测定 边际生产力以及总体经济的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 13 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续2 40 70年代 主要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且计量经济学方法有了很大发展哈维尔莫 Havelmo 瓦尔德 Wald 进一步明确了计量经济学的数理统计基础50年代瑟尔 Theil 发明了两阶段最小二乘法60年代提出分布滞后方法从50年代开始 西方各国相继建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用于预测经济周期和探讨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14 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续3 计量经济学在西方国家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属于西方经济学体系 是当今西方国家经济类专业三门核心课程 宏观 微观 计量 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与计量经济学49位获奖者中8位直接因为对计量经济学发展的贡献而获奖16位担任过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30位左右在获奖成果中应用了计量经济学 15 计量经济学在中国 在经济学研究中最早应用数学分析方法 应归功于中国著名科学家何祚庥 罗劲柏教授 他们于1957年到1958年 在 力学学报 上分3次刊登9万字的长文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数学分析 这是中国计量经济学界公认的第一篇论文1959年初 孙治方教授访问前苏联的报告中 把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商品生产与价格规律 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方法列为三大问题 16 计量经济学在中国 续1 1979年1月 在编制新时期全国经济科学规划过程中成立了经济数学方法研究会 以后发展成为中国数量经济研究会 1979 3 和中国数量经济学会 1984 10 1980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莱因教授等七位著名计量经济学家组成的来华讲学团 在北京颐和园讲授了计量经济学 为我国培训了一批计量经济学学者 后来成为计量经济学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随后各高校也相继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 17 计量经济学在中国 续2 1995年国家教委审核通过了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1998年7月教育部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的核心课程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货币银行学 财政学 统计学 会计学和国际经济学 首次将计量经济学列入核心课程十几年来 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已经建成从学士 硕士到博士 博士后的计量经济学人才培养系统 各级经济管理人员也开始学习 应用计量经济学 18 计量经济学在中国 续3 国家 许多部门和地区都编制了宏观经济模型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国家信息中心 航空航天部710所各自独立研制的宏观经济模型和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北京经济学院各自独立研制的宏观经济模型 都在多次的运行 调试中逐渐成熟 成为中国著名的宏观经济模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课题组编辑的 经济蓝皮书 从1991年开始正式公开发行 成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经济分析资料之一 该蓝皮书全部来自由中国学者编制的计量经济模型 19 第二节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 理论模型设计样本数据的收集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的检验 20 21 理论模型的设计 理论模型设计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 先验的用一个或一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被研究经济系统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确定待估参数的符号和理论期望值 22 样本数据的收集 几类常用的样本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虚变量数据样本数据的质量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一致性 23 模型参数的估计 包括对模型进行识别 就联立方程而言 估计方法的选择经典估计方法最小二乘估计法极大似然估计法联立方程估计法贝叶斯估计方法软件的应用 24 模型的检验 经济意义检验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在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主要方法为将估计量与理论期望值进行比较首先检验参数估计量的符号然后进一步检验参数估计量的大小再对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统计检验利用统计推断的原理 对模型和参数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包括拟合优度检验 显著性检验等 25 模型的检验 续 计量经济学检验计量经济学所特有的检验方法包括自相关检验 异方差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等模型预测检验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稳定性以及相对样本容量变化时的灵敏度包括内插预测 解释历史 外推预测 外推到研究范围之外 26 第三节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 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 27 结构分析 概念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的分析目的在于弄清和解释有关的经济现象包括弹性分析乘数分析比较静力分析 28 经济预测 概念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推测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取值主要发展方向计量经济模型与其他经济数学模型相结合 29 政策评价 概念在许多不同的政策中选择较好的政策予以实行研究不同政策对经济目标所产生的影响的差异方法工具 目标法政策模拟最优控制方法 30 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 检验理论按照某种经济理论去建立模型 然后用表现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样本数据去拟合若拟合的较好 则这种经济理论得到了检验发展经济理论用表现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样本数据去拟合各种模型拟合最好的模型所表现出的数量关系 则是经济活动所遵循的经济规律 即理论 31 计量经济学的构成要素 经济理论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描述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体现在计量经济模型之中经济理论对于计量经济学而言是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依据和出发点计量经济学对于经济理论而言是理论到实际的桥梁和检验工具数据指统计数据和各种调查数据是所考察的经济对象的客观反映和信息载体 是计量经济工作处理的主要现实素材 32 计量经济学的构成要素 续 统计推断指各种数理统计方法 包括参数估计 假设检验等内容是计量经济的主要数学基础很多计量经济学方法都是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3 确定模型中所包含的变量 研究有关经济理论对问题进行经济理论分析 确定主要因素 即变量定性的相互关系 正相关 负相关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考虑所有入选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得每一个入选变量都是独立的 34 确定模型中所包含的变量 续 一般形式y 因变量 被解释变量 是研究对象 果 xi 自变量 解释变量 是影响因素 因 注意变量的选择要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要有明确的经济解释要突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把握主要矛盾 从而使模型凝练 简明 35 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 确定模型的函数形式是线性的 还是非线性的如果是非线性的话 是对数的 还是指数的 还是倒数的 例如 生产函数散点图是有效的工具 36 确定待估参数的符号和理论期望值 注意根据理论或者类似的研究 人们在估计参数之前就可以确定参数的正负号或取值范围这些信息称为参数的先验信息 往往可以用于参数估计后的检验例如 生产函数理论模型中的四个待估参数 是资本的产出弹性 是劳动的产出弹性 近似为技术进步的速度 A是效率系数根据以上经济含义 其取值范围应为 37 几类常用的样本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按时间先后排列的统计数据一般由统计部门提供利用时应注意所选择的样本区间内经济行为的一致性问题样本数据在不同样本点之间的可比性问题样本观测值过于集中的问题模型随机误差项的序列相关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