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与教育不平等.doc_第1页
数字鸿沟与教育不平等.doc_第2页
数字鸿沟与教育不平等.doc_第3页
数字鸿沟与教育不平等.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鸿沟与教育不平等董泽芳何青【摘要】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 ,在促进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进步 ,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造成了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 。本文基于信息技术的工具理性 ,分析了数字鸿沟加剧区域之间 、种族之间 、阶层之间 、性别之间教育不平等的客观事实 。同时 ,提出更新教育信息化发展观念 、克服教育信息技术功利化倾 向 、促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 、加大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力度是消解由数字鸿沟导致教育不平等的有效策略 。【关 键 词】 数字鸿沟 教育平等 问题 对策【收稿日期】 2009 年 3 月【作者简介】 董泽芳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何青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 究生 。发明和使用 工 具 是 人 区 别 于 万 物 的 重 要 标志 ,从传统粗糙工具的制造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开 发 ,一再显示出人类通过不断开发新工具来提升 自身生活水平并增进幸福状态的事实 。特别是随 着全球数字化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信息技术已经 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 。教育活动借助信 息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促进教育资源的网络 化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 容 。然而 ,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信息技术的使用 与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不同地区信息化发展 水平的差异客观存在 ,并日益扩大形成了数字鸿 沟 。如何跨越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平等 ,已成为信 息时代教育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一 、数字鸿沟及其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当今时代 ,信息化“已作为一种实存力量 , 构 成人类社会的生存背景”1 。然而 ,信息化在带给 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 ,其发展的不平衡也导 致了社会成员因信息技术的近用机会与信息量拥 有的多寡而产生的差距 。这种差距在全球数字化 进程中日益扩大 ,并渗透到经济 、政治 、文化 、教育 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形成新的社会不平等 。1 . 数 字 鸿 沟 是“信 息 富 有 者”和“信 息 贫 困 者”之间的鸿沟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在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 领域 ,特别是网络技术方面存在差距而导致的信 息获取和创新能力的差异 ,是“信息富有者”与“信 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数字鸿沟普遍存在于国家 、地区与社会阶层之间 ,并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成为继城乡差别 、工农差别 、脑体差 别后的“第四大差别”2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 技术问题 ,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我国目前 面临着三大“数字鸿沟”,即中国与世界 、中国各地 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从中国与世界 的比较来说 ,中国已经成为“数字贫困”国家 ;从国 内各地区的比较来看 ,东部地区发展迅速 ,而中西 部地区基本上成为了“数字赤贫”地区 ; 从城乡的 比较来看 ,农村地区完全成为了“数字边缘化”地 区 。3 同时 ,数字鸿沟也表现为信息时代社会发展 的一种综合性差距 ,不仅表现为信息技术工具在 接入 、使用上存在的差距 , 更将深化为信息拥有 量 、转化能力和利用能力上的差距 。2 . 数字鸿沟加剧教育不平等的现实表现 。 教育平等是“人人平等”理想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和延伸 。如果将教育看作社会系统中的一个 连续过程 ,教育平等就涉及前后关联的三个方面 , 即教育机会的平等 、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 的平等 。教育受数字鸿沟的影响表现为信息硬件 设备不足 、软件资源缺乏 、信息素养欠缺 、主流文 化对于信息教育内容的掌控所造成的不平等 。(1) 区域不平等 。远程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 使信息技术成为教育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 。学习 者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学历教育 、继续教育或在职 培训 ;通过网络获得大量本地 、本国甚至全球的教 育资源和信息 。从信息技术工具的接入上来看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拥有和使用 ,决定着学习者的不平等更学习机会 、数量甚至是质量 。然而 ,受经济发展水阶层 、不平的制约 ,不同地区的学生无法享受相同的信息育信息资设备 ,经济发达地区的学习者家庭能拥有计算机都显现出和上网学习的条件 ,上网学习非常便利 ;而经济落依靠信息后地区的学习者则上网条件落后 ,贫困的家庭买息化时代不起计算机 。从而导致 ,由于“信息技术的拥有和息化政策使用机会上的差异而加剧教育的不平等”4 。偏离以及(2) 种族不平等 。不同种族在经济 、政治 、文在 。化 、教育和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差异 ,造成其在信息1 . 教技术工具近用上的差距 。据调查 ,我国目前部分观念少数民族地区没有网络 ,很多人甚至没见过计算当代教育机 ,对信息的需求非常漠视 ,对“数字鸿沟”一说更加剧教育是闻所未闻5 。同时 ,对于不同种族而言 ,数字鸿握了信息沟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不仅仅体现在硬件设备机与竞争与软件资源的缺乏 ,还包括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与高互动为文化认同上的缺失 。在世界范围内来看 ,因特网探索新教充斥大量英文教育信息 ,而英语在全世界人口中效提高教的使用率却低于 10 % ,与之相对应 “, 世界上 6000设是教育种语言中的大多数却在因特网上找不到”6 。然而 ,由(3) 阶层不平等 。学校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时间内实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但数字鸿沟却强化了现有的府并未将不平等结构 。受父母亲教育程度 、父母亲职业 、家展的整体庭收入 、上网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阶层的学习进教育现者在信息资源获得与信息素养方面差距明显 。受后 ,是数经济因素的影响 ,不同社会阶层的学习者在信息2 . 教设备的购置 、信息资源的取得方面均处于不同的政策地位 ,从而导致信息素养方面的差距 。“来自社会设的制度阶层较高家庭的学习者拥有比较多的近用机会 ,施导致调并充分利用其来提升自己的学业成就或为未来生制度原因活作准备 ;但来自社会阶层较低家庭的学习者 ,却的现 象 ,只能观察到表面的声光效果与娱乐功能 ,并无法2003 年开将其运用在学业与生活上”7 。程”预计时间 ,使(4) 性 别 不 平 等 。信 息 技 术 并 非 独 立 的 力量 ,它也受既定性别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而成为性乡教育资别化的产物 。由于在信息时代学习领域充满着以施和指导信息技术的近用不平等是数字鸿沟产生的主要原因 ,而教育信息技术价值目标的偏离 ,则使信 息技术的近用非但没有改变原有教育不平等的现 象 ,反而成为加剧教育不平等的技术因素 。教育 信息技术价值目标的偏离 ,使得知识沦为一种工 具性的商品 ,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付教育成本 ,成 为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教育信息获取与使用的决定 性因素 。富有者通过信息技术的近用及知识的不 断累积再造优势 ,与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愈来愈大 。 由此看来 ,虽然网络教学软件 、学习资料适当收取 费用无可厚非 ,但若仅以营利为目的 ,而忽视了教 育本身所蕴涵的公共性 ,则偏离了教育信息技术 的价值目标 。4 . 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滞后 。 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滞后 ,是数字鸿沟加剧教育不平等的直接原因 。教育信息化是庞大的 系统工程 ,它包括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教学 资源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 、管理制度建设等诸方 面 。近年来 ,虽然我国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 力度 ,但由于基础薄弱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呈 现出“总体滞后 ,发展不均”的现状 。所谓总体滞 后 ,是指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无论是在基础 设施 、资源建设 、教师信息能力培养 ,还是在学生 信息素养教育上 ,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 家相比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所谓发展不均 ,是 指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性差异逐步扩大 ,普及水平 极不平衡 ,东部地区比中 、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普 及优势 ,城 、乡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 。教育信息 化建设是填补数字鸿沟的有效措施 ,但发展整体 水平的滞后与区域间的不平衡却成为加剧新的教 育不平等的资源因素 。三 、跨越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平等的对策思考 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 ,不仅反映出全球信息 资源和知识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平等 ,也构成了信 息时代新的全球 贫 富 差 距 。10 数 字 鸿 沟 的 出 现 , 表明发达国家已经登上网络信息革命的头班车 , 利用信息优势和 知 识 优 势 进 一 步 创 造 了 竞 争 优 势 ,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信息贫困之 中 。跨越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平等 ,不仅是信息时 代通过信息化手段追求教育平等的主观愿望 ,更 是信息时代提高社会成员竞争能力的迫切需求 。1 . 更新观念 ,倡导信息时代教育变革 。 教育信息化发展既为弥补数字鸿沟 、促进教育平等提供了契机 ,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 程 的 加 快 和 信 息 技 术 的 不 断 更新 ,教育信息化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世界各国 的教育信息化已经突破了国域 ,形成波及全球范 围的教育信息化运动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既是 国际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全球化进程的组 成部分 ,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 持 。以信 息 技 术 为 媒 介 构 建 的 世 界 网 络 教 育 市 场 ,为全球范围内学生修读他国课程和学位提供 了便利条件 ,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够拿 到国际著名学校的毕业证书 。国际教育信息化市 场的日益扩大 ,不仅增加了学习者接受教育的机 会 ,促进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也展开了新一轮 的人才竞争与资源竞争 。全球范围内教育信息化 的发展趋势 ,既为我国弥补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 的数字鸿沟提供了契机 ,也给如何适应和迎接新 的竞争提出了挑战 。更新观念 ,倡导信息时代教育变革 ,还应注重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以提高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竞 争能力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 ,以计算机技 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几乎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全方位改变人类社会生存空间的技术架构 ,它“已不只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 具 ,而已成为一个人们的社会环境 , 一个生存空间”1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 ,必须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更新观念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独立 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使之具有批判精神 、社会 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具有追求新信息 、运用新信息 的意识和能力 ,以及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 ,从瞬息 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 ,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 引申 、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2 . 加强引导 ,克服信息技术功利化倾向 。 克服教育信息技术的功利化倾向 ,是扩大教育信息化建设 ,跨越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平等的有 效措施 ,包括信息技术工具的接入成本和信息资源的享用成本 。首先 ,降低计算机 、网络接入的成 本 ,是减少数字鸿沟接入沟的有效策略 。如前所述 ,接入沟主要受经济基础和国家政策的影响 ,国 家通过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是降低信息技术工具接入成本的有效措施 。譬如 ,新加坡为了让所有 民众都能拥有个人电脑并学习信息技能 ,政府与产业界联手出台实施了“个人电脑再生计划”。申请人只要符合资格 ,经政府审核条件 ,便可享受由赞助厂商提供低于 300 美元的个人电脑或免费使(3)用的权利 。12 在网络接入方面 , 截至 2008 年 6 月学效果 、底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 2 . 53 亿 ,跃居世界第一位 ,资源 。随但是普及率只有 19 . 1 % ,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源共享机21 . 1 %) ,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 ,教育信息网络接入仍然是高消费品 。相对一些信息化发展资源共享迅速的国家 ,我国仍需要进一步降低信息技术工育机构的具近用成本 ,同时采用补偿性的政策 。构内部信在教育信息技术软件的开发方面也要克服功4 .度 。利化的倾向 ,应该根据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务实开展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制作 ,倡导低通过成本的教育信息化 。譬如 ,对于中小学的信息资的差额投源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 ,加入图片和动画以平等的有增加其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而相对于高校教育信所有人 ,息资源开发而言 ,如果纯文本等呈现方式可以满注那些处足需要 ,则没有必要制作过多动画演示界面增加设的均衡设计成本 。享有接受3 . 搭建平台 ,促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 。搭建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 , 是跨越育资源时的优先扶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平等的关键措施 。由于教育信(1)息化资源的传播具有距离远 、速度快 、范围广 、形济发展水式多 、效果好等特点 ,因此 ,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因 ,也是化建设的核心 。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平台教育信息建设 ,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打破时空阻隔 ,实现教倾斜 、向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共享互利 ,以提高教育资源势受教育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育信息化(1) 课程资源共享 。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 ,(2)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人 、财 、物力 ,课程资源的设均衡发开发与共享已经成为现实 。譬如 ,麻省理工学院体倾斜 ,计划在未来十年从作业到考试乃至影像讲座等所点扶持 。有资料都会张贴在网上 ,只要不用于销售 ,其他院越来越短校的师生可以免费下载和使用这些内容 。课程资延续性 ,源的共享有利于扩大课程学习机会 、丰富教学内导致的累容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实现课程资源开发成本的位 。分散 。(3)引导者 ,(2) 教学资源共享 。无论是在一国之内 , 还让教师真正享受到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惠利 ,不仅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有效措施 ,也是教 育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 。赵青 : 刍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字鸿沟与信息服务, 现代情报2007 年第 3 期 。信息多寡与社会贫富,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第 3537 页 。 陈儒晰: 资讯科技与学校教育的批判教育社会学分析, 台 湾师范大学 2001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 89 页 。翟本瑞: 联机文化,台湾南华社会所 2002 年版 。熊才平: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调查报告,中小学电教2006 年第 2 期 。胡鞍钢 、周绍杰 : 新的全球贫富差距 : 日益扩大的“数字鸿 沟”, 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3 期 。黄少华: 数字化和人文精神,上海三联书店 2003 年版 。 袁勤俭: 数字鸿沟的危害性及其跨越策略, 中国图书馆 学报2007 年第 4 期 。567注释891 叶谰 : 全球化 、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 卢泳 : 数字鸿沟第四类差别, 佛山日报2004 年 12 月 13日 。3 胡鞍钢 、周绍杰 : 中国如何应对日益 扩 大 的“数 字 鸿 沟”,中国工业经济2002 年第 3 期 。4 英 布琳达葛利 : 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鸿沟, 中国远程 教育2004 年第 11 期 。101112The Digital Divi sio n a nd Educ atio n Ine qualityDong Zef ang , He Qing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motes socio - economic ,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rogress and improve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s well as results in the digital division. Based on th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jective facts of education inequality ag2 gravated by digital division between regions , races , classes and genders ,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e2liminate this inequality : such as proposing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 over2 coming the utilitarian tendency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romoting the resourc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enhanc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上接第 55 页) 实于工程实践活动中 。当然 , 工程各专业在实现目标时有自己方法 、手段和工具 , 工程共同的方法体系有哲学思维方法 、系统分析 方法 、数学方法等 。六 、结束语构建各工程专业统一的学科体系是现代工程 系统的客观要求 ,是现代工程对学科设置的客观 要求 。工程的价值体系 、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构 成了工程总体学科体系 。工程总体学科体系有助于培养适合于现代工程的工程人才 ,有助于科学发展观在现代工程活动中的落实 。参考文献1 . 宁先圣: 工程技术人才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2 . 杜 澄 、李 伯 聪 :工 程 研 究 跨 学 科 视 野 中 的 工 程 ( 第 一 卷)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 . 杜 澄 、李 伯 聪 :工 程 研 究 跨 学 科 视 野 中 的 工 程 ( 第 二 卷) ,北京理工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