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镜鉴:鉴与镜都是照面具,最早的人们是以水照面,为此所制造的专用器具就叫作鉴,早期的鉴是用陶器,继之用铜,现在的遗物,以周代的铜鉴为最早。到春秋战国时,开始用青铜光面照面,这便是镜。 第四 秦汉时期的考古一、秦汉时期考古的任务1、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此时期,我国原有的区域文化不断地相互汇聚和融合,使得最终形成了以原来的中原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汉文化,此时期的考古应当反映这一历史特征。2、由于秦的统一,使得秦汉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增长,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因此此时期的考古应当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外交通的情况。3、在统一的前提下,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的不同,我国个地区仍然保持着各自的文化差异。此时期的考古也应当反映出各种区域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性。二、秦汉时期考古的主要特点1、由于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仅有15年,所以在田野考古中能够确定为秦代遗迹、遗物的,除陕西咸阳秦代都城遗址和临潼秦始皇陵墓区周围的遗迹,以及其它地方少数有文字根据的遗存外,多数地区的秦代遗存很难和战国晚期遗存区别开来。2、汉代城址在全国各地已有较多的发现,但进行发掘的并不多,中原地区的汉代城址,其形制多为近方形或长方形,并多是在战国和秦代城址的基础上兴建的。城垣规模除国都与郡治所在地的城址较大外,县级城垣周长多为46公里。由于汉代城垣多为后代修建城垣所利用,所以多数损坏严重。3、汉代宫殿基址和大型房屋建筑基址,经过发掘的也不多。一般说来,在建筑基址附近多散布有板瓦、筒瓦和瓦当等瓦制构件,这说明汉代宫殿建筑的屋顶和一般房屋的屋顶似乎较多的使用了瓦。4、汉代的水井和陶水管道较以前有所变化。汉代的水井结构,除继续使用土矿井和陶圈井外,又出现了较多的小砖券井。陶水管道两端出现了子母榫(sun 构件衔接处凸出部分)口,使陶水管道的套接更为吻合。5、在汉代的各种手工业中,冶铸铁器的手工业较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铜容器已很少见到,实用陶器大为减少,瓷器制造业在烧制原始瓷器的基础上,已发展成为烧制工艺比较成熟的瓷器,木漆器制造业在我国南方地区又有了新的发展。6、汉代的墓葬形制,在战国和秦代墓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与变革,除南方部分地区还继续沿用竖穴土坑墓、木椁墓和土墩墓外,中原及其周围地区则盛行带墓道的洞室墓,墓的顶部多筑有封土标志。7、汉代的部分大墓与寺庙前开始出现石阙和石刻,我国的碑碣也是从汉代开始的,碑的形制呈“圭”形,近顶部中间有一圆穿,碑碣文字多为隶书。三、秦汉考古的遗址、遗物1、秦汉时期的墓葬:关于墓葬,秦汉时期的文献资料较多,但有的不详,有的与考古材料不一致,因而此时的考古仍为重要。总的说来,秦汉墓的形式比以前更为复杂,总的趋势是有土洞墓向砖石结构发展。西汉前期是多层棺椁,西汉后期除南方仍保留有多层棺椁外,普遍是向地面结构画像砖发展,东汉时期还盛行壁画。此时大中型墓中的随葬品用货币,说明了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西汉中期以后,陶礼器消失,逐渐出现了漆明器。西汉中期以后,殉葬的风气基本绝迹,以俑更之。东汉明器的特点是反映豪强庄园经济的东西较多。秦汉时期是我国陵寝制度的创立时期,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的先例。这是不仅建有高大的陵冢,而且建有豪华的陵园和寝殿。汉代秦后,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陵寝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据史书记载,西汉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用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营建陵墓,称为“寿陵”。陵园建制基本依袭秦朝,但规模要小些,没有像秦始皇陵那样高大的封土堆。西汉实行帝后合葬和功臣贵戚陪葬的制度,西汉陵墓的封土多呈覆斗形,高大、雄伟、壮观,以柏木为椁,柏木按同一方向堆砌,成为“题凑”,多用石头修建椁室,称为“黄肠石”,合称为“黄肠题凑”。黄肠石上多刻有年号、刻工名号、编号、大小尺寸等。(1)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骊山北麓,因“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而葬焉。”陵建于公元前247年,止于公元前209年,前后近四十年的时间。整个陵园占地面积63点7平方公里,陵园是仿照都城咸阳修造的,由内城与外城两部分构成,呈南北狭长“回”字形。内城城墙南北长约1300多米,宽约578米,周长近4公里。外城城墙南北长2173米,宽974米,周长6公里多,除内城墙北墙有两个门外,其余每面墙都只有一个门,城四角设有警卫的角楼,陵冢坐落在陵园西南,正当东、南、西三面双重门的交会点。冢底平面近方形,每边长度350米左右,陵呈四陵台形,“其高五十余丈”,折合今天度量约120米高,现存高度43米。在冢门东侧发现地下门道三处。冢门有砖筑边墙,中央有对称布置的地阙及通往地宫的甬道。冢门西侧也有通往地宫的甬道,在这里曾发现两辆铜马车,每辆车有驾马四匹,并有驭手一人。车、马及驭手均青铜制造,着彩,铸造精致生动逼真。秦始皇地宫的情况由于尚未发掘而不详(不进行发掘的原因主要是资金和技术问题),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穿及三泉,下铜而置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久之。”(1981年中国科学院在陵下正中部12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汞晕)。有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曾遭受多次浩劫:(1)项羽入关,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放火烧之,大火三月不灭。(2)汉时关中盗贼销椁取铜。(3)汉时一牧羊人举火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4)黄巢入长安发掘之。(5)五代温韬盗陵。但未发现较深的哨眼。陵园的东门外约一公里处,已发现兵马俑四个(1976年),一号甬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约14000平方米,二、三号坑在一号坑的北侧,分别靠近一号坑的东西两端。二号坑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面积6000平方米,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南北长21.4米,东西宽17.6米,面积520平方米,以上一、二号坑排列成一南二北的“品”字形,均坐西朝东。在二、三号坑之间,还发现了一个面积约4600平米的废坑,没有存放陶俑。三个甬坑深约 5至6米,其构筑方法一致,都是土木混合结构的地下建筑。其建筑程序是在事先挖好的土坑内,沿周壁筑起夯土二层台,在二层台的内侧树立有对称布置的木柱,柱上横置枋木,枋上排列棚木,棚木上覆盖芦席,席上敷抹灰泥,然后覆土。甬坑前后有斜坡式门道,门道口用立木封堵,填土夯实。在坑内过洞的底部铺上青砖,在放置陶俑。三个俑坑已发掘出陶质的武士俑近一千件,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还有青铜兵器、车马器9000余件。按照兵马俑排列形式推算,三个坑的武士俑近达10000件,车马500余匹,战车130余乘。考古学家袁仲一推断,一号俑坑是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三列横队共210名弓弩手组成这个长方形的前锋,其后是由38路纵队步卒,簇拥着驷马战车,构成军阵的主体。在军阵的左右两侧和后方,又各有一列面向朝外的弓弩手,组成这个军阵的侧翼和后卫。全坑内兵马俑总数当在6000件左右。二号坑是一个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曲尺形军阵,这个军阵由弓弩手方阵、战车方阵、车徒结合的长方阵和车骑结合的长方阵等四个小阵组成的,估计坑内应有战车89乘,驾车陶马356匹,陶鞍马116匹,武士俑900余件。三号坑象征统帅三军的指挥部,在坑的中部出土了彩绘的华盖战车一辆,两厢还有仪仗。兵马俑那体格雄伟、生动逼真、如同真人真马的陶塑,那军容整肃、气势磅礴的秦军队列,不仅反映了秦代在实战中运用步兵、骑兵和战车混合作战的阵容,展示了张仪当年称道:“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雄伟气魄,也展示了两千年前古老朴实的文明,因而吸引了成百万的中外游客。许多世界名流,包括各国政府首脑,看到这千军万马,联想起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壮丽场面,无不叹为观止。法国前总理希拉克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观,现在秦俑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说:“秦俑坑是世界的奇迹,名不虚传。”这气势宏大的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只有1000多米,一般人认为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俑坑的主人是秦始皇,但也不尽然。江苏冶金设计院的工程师陈景元是一位考古爱好者,为了揭开兵马俑主人之迷,他八次自费到西安去考察,收集了几十万字的资料,写成秦俑新探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一文,认为:兵马俑坑出土的军阵是车战的军阵,而秦始皇时代已几乎不再利用马车作战;兵俑均扎着各种发髻,有些还带着柔软的帽子,大部分穿铠甲,却没有一个带头盔,这种装扮丝毫不像平定六国时秦的精锐部队;出土物中除了一个小小的铁制箭头外,其它都是秦始皇所废弃的青铜兵器;出土的武士俑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而秦始皇时代尚黑,规定军人一律穿黑衣;舆车的尺寸及一车四马不符合秦始皇时代的规定。上述种种,表明俑坑的主人不可能是秦始皇。接着他进一步比较了殉俑制度的异同,考证了铜钺年代顺序,追溯了武士俑独特头冠和发髻的本源,并根据武士俑身上发现的铭文的判断和芈(mi)氏墓地的研究,以及归楚车队的分析,认定兵马俑的主人是早于秦始皇半个世纪的宣太后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的生母。兵马俑坑中出土了数千件青铜兵器,有戈、矛、戟、剑、镞等。这些兵器虽经地下埋藏两千余年,但出土时仍光亮夺目,其光洁度达910花,坚韧而锋利,一次可划开19层白报纸。经科学鉴定,出土的青铜剑镞除以铜锡合金外,还有镍、镁、锌、锰、钛、钼、钒、钴等13种稀有金属元素,尤其是剑镞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生成10微米厚的含铬氧化层,因而能抗锈防腐,至今仍寒光逼人。而近代冶金工艺学表明,用铬酸盐处理金属表面以防腐蚀的工艺,是德国人欲1937年首创成功,美国人到1950年才掌握并视为专利。秦代工匠对这一铬化处理工艺的掌握,比他们要早两千多年。经初步研究,秦代工匠是用铬矿石和火硝在摄氏8001000度的高温下经过焙(bei)烧浸制出铬盐酸和重铬盐酸,再用以对金属表面进行处理的。但其具体的工艺流程,至今仍是一个迷。(施彩之迷)(2)西汉帝陵:西汉共有11个帝陵,有九个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有两个(文帝灞陵、宣帝杜陵)在今西安市的东南郊。灞陵因山起陵,不起坟,令不得厚葬,但晋人解武、伊桓在盗发时,发现“金玉灿烂”,它是我国第一个依山凿穴的帝陵,对六朝及唐代的陵寝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汉景帝的阳陵是九十年代末因被盗而经过初步发掘的唯一帝陵,其中发掘出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有人认为如果对阳陵进行全面发掘,它所带来的惊喜绝不会亚于秦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是两汉诸陵中规模最大的,它位于咸阳原的西端,其土冢每边长250米,高46.5米。陵园平面呈方形,四周有夯土围墙,每边围墙正中有一门,在陵园内随处可见建筑遗迹和砖瓦等遗物。美女数千人充之,生前不断向地宫中放置金银,到死时已无法再装,(相传汉武帝入棺时,梓棺发出巨响;士兵白天磨刀,晚上县令薛平梦见汉武帝。)茂陵在历史上多次被盗,赤眉取物不能尽,黄巢入长安亦盗之。西汉帝陵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在50公里左右。据文献记载,西汉帝陵都设有陵邑。每个帝陵的后妃和陪葬墓都在帝陵附近。西汉的大臣和有功官员的陵墓,也有葬在帝陵周围附近的,如周勃墓就葬在汉高祖长陵附近,卫青和霍去病的墓就葬在茂陵附近。(3)东汉帝陵:东汉共有13个皇帝,但已知陵名的只有12个帝陵,汉少帝刘辩的墓不知所以。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考证,多认为帝陵分别葬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原东汉京都之北的邙山上。其中东汉光武帝刘秀陵,在洛阳市东北约20公里的孟津县境内,北依黄河,南傍邙山,并有百余亩的陵园和陵园正中的一个大土冢。冢前立有清代一石碑,上书“东汉中兴世族光武帝之陵”。东汉其它帝陵虽多有清人立的石碑,地面上也有大冢,但是否可靠,尚待进一步考证。2、城市宫殿遗址:(1)秦代咸阳城宫殿遗址:在今咸阳周围12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发现了12处秦代夯土台基,其中在1号夯土台顶部是宫殿基址,其布局是:主体宫殿为1室,出1室东门为过厅(2室),2室之南有一居室(3室),1室之西有一高起的平台,台西又有两个南北向的宫室(南为4室,北为5室),台基北有两大室(6、7室),台基之南由东向西为沐浴室(8室)和居住室(911室)。台基下面有回廊、窖穴和散水的痕迹,墙壁上有壁画,地面的夯筑法为先在地面上铺垫一层1015厘米的砂土,再铺一层约10厘米厚的草拌泥,上面再抹一层12厘米的草拌泥然后施朱红色,地面光滑、平整、坚硬。砖的种类繁多,主要为方砖和空心砖,质地坚硬,颜色多为青灰色,表面有花纹。瓦有板瓦和筒瓦,还有瓦当,多呈青灰色,十分坚硬。(2)西汉长安城遗址:据史书记载,西汉长安城修建是曾动用了全国的劳力和刑徒,分五次修成的,城垣周长63里。通过考古发掘获知,城墙全部是用版筑法采用黄土筑成的,城垣基本呈正方形,正南正北,四面周长25700米,约合汉代62里强,基本与史书的记载一致。城墙上窄下宽,底宽1216米,城墙外侧有宽8米、深3米的壕沟环绕。汉长安城共有2个城门,东墙三门由北而南分别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墙三门由东而西分别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西墙三门由南而北为章城门、直城门、雍门;三个北门由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每个门道宽8米,除掉两侧立柱所占的两米,实宽6米,当时车轨宽度为一点五米,说明每个城门可容纳四个车轨。汉长安城内的街道,除霸城门、覆盎门、西安门、章城门因入门不远便是长乐宫和未央宫外,其余8个城门都各有一条大街通入城内,这8条大街或南北向或东西向,都是直街,其中最长的一条街为安门大街,长5500米,最短的为洛城门大街,长850米,其余大街的长度多为3300米左右。每条街都分成三条并行的道路,其间有两条宽90厘米、深45厘米的排水沟,将大街一分为三,中间是专供皇帝行走的“驰道”,宽约20米,两侧为官吏和百姓行走的道路,宽约12米。(3)东汉洛阳城:整个城垣略呈南北长方形,东西北三面城墙保存完好,据测算,整个城墙周围约14公里。城垣全是版筑夯土,城墙的宽度不等,北墙宽度约为2530米左右、西墙约20米左右,东墙约14米,城墙残存高度57米。南墙四门,由东向西分别为开阳门、平门、小苑门、津门;东墙三门,由北向南为,上东门、中东门、望京门;北墙二门,西为夏门,东为谷门;西墙有三门,由南向北依次为广阳门、雍门、上西门。每个城门的宽度从13米47米不一,门道从33米58米不等。城内宫城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约占大城内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在大城和宫城内的个相应城门之间都有道路相通,大街有南北四条纵街,东西四条街横街,街长一千到四千米不等,宽251米,大街两侧也有许多建筑基址。3、铁器:据考古,中国炼铁的历史开始于春秋晚期,到汉代,铁器的制造、使用已十分普遍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均离不开铁器,特别是在农具方面。(战国末全国人口为两千万,到西汉末增至六千万,其原因除了社会较稳定外,最主要的就是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农作物的产量大大提高。)在兵器方面,西汉前期,铁制长剑完全取代了战国以来的青铜短剑,战国时期的青铜短剑不足半公尺长,而西汉的铁剑长达一公尺左右。铁镞、铁甲也取代了铜镞、铜甲。汉代铁戟的矛头就有近半公尺长,再加上木柄便有两公尺半以上。武器装备的精良,是西汉之所以能战胜北方民族强大骑兵的关键。在冶炼方法上,西汉时出现了将生铁“炒”炼成钢的新方法,这是金属冶炼史上一次重大革命。所谓生铁炒钢,就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状态,加以不断搅拌,利用空气中的氧使其脱碳,一获得不同含碳量的熟铁,再以熟铁为原料,经过渗碳反复锻打成钢。4、漆器: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漆器,到了商代 ,漆器上的花纹和装饰已经相当景致,但漆器制造业的突飞猛进是在战国时代,汉代的漆器便是在战国时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汉代漆器发现的地点很多,举其主要而言,解放前在朝鲜的平壤和蒙古的诸音乌拉所发现的漆器,不仅数量多、保存好,而且有纪年的铭文,研究价值极高。解放后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汉代漆器的发现,最近二十年来,各地汉墓出土的漆器,更是不胜枚举,其中长沙马王堆、江陵凤凰山、云梦大坟头汉墓中随葬的漆器,数量大、种类多,保存极好,往往完美如新,最具研究价值。汉代漆器的胎质最为常见的有木胎和夹伫(zhu)胎,另外有少量的竹胎。在漆器上施花纹的方法有绘漆(用生漆制成半透明或透明的液体,加上各种颜料,绘描于已经涂好漆的器物上,色泽光亮,不易脱落,大多数的花纹都用此法。)、油彩(用桐油汁调颜料,绘描于已涂漆的器物上,此法往往因油脂年久老化,易于脱落。)、针刻及贴金银。最常见的纹样有图案化的龙凤纹、云气纹、花草纹。总的说来,汉代的漆器纹样特点是细致而流利,但西汉前期的漆器,花纹富丽而复杂,而东汉的花纹则显得比较简单。从战国晚期以来,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人们喜欢在漆器的口沿上镶嵌镀金银的铜箍,在漆杯的双耳上镶上铜壳,这就是所谓的“银口黄耳”、“扣器”。总之,汉代漆器制作精巧,色彩鲜艳,花纹优美,装饰精致,经久耐用,是当时最珍贵的日用器物,价值不可言喻。从战国开始突飞猛进的漆器制造业,在汉代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但与任何事物一样,漆器制造业也是盛极而衰。本来属于饮食类的漆器曾因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而取代了青铜器,但到东汉以后,由于青瓷的兴起,漆制的器皿有相当一部分逐渐为瓷器所取代。当然,就制造技术而言,在汉代以后的各个时期中,各类漆器仍不断在发展、不断在进步。5、汉代陶器:汉代的泥质灰陶在战国时代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一步,达到了自商周以来的最高水平。可以说,此后历代灰陶的制造技术基本上是停留在汉代已经达到的水平上。汉代灰陶烧制技术的提高,表现在器物都呈灰青色,火候均匀,烧制温度在摄氏1000度以上,质地坚实,同时也表现在大型器物的普遍增多。汉代的窑与战国时代相比,窑室的体积增大,火道加长,烟道的设计进一步完善。在制坯方面,汉代凡属圆形的灰陶器,无不采用轮制的方法,器物的形状规整,表面比较光滑,除有少许平行的弦纹及局部的几何划纹和印纹外,一般没有什么花纹,可以说基本上是素面。西汉前期,有少数器物如瓮、罐之类偶尔还带有一些不甚明显的绳纹,到了西汉中期以后,带有绳纹的陶器几乎是不复存在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流行了三千年之久的绳纹终于绝迹了(除瓦外),这不能不说是汉代陶器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各地汉墓中,虽往往可以发现一些绘有彩色花纹的陶器,但由于花纹是在陶器烧成以后才绘上去的,所以易于脱落,而且除在坟墓中能发现这种彩陶外,在其它遗址中都没有发现这种彩绘的陶器,因此可以肯定它们是专为随葬而作的,属于明器。在长江以南地区,除灰陶之外,还普遍存在着另一种陶器硬陶。它是用当地一种密度较大,粘性强的粘土制成的。与灰陶相比,烧制火候更高,陶质更坚硬,器物表面往往拍印着细密的方格纹,与素面无纹的灰陶迥然不同。作为汉代制陶业的一项新发明,是一种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的釉陶,它们是在西汉中后期出现的,由于这种釉陶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铅,烧制的火候并不高,今800度左右,所以被成为“铅釉”或“软釉”,又由于它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故称“北方釉陶”,但这种陶的内胎(呈红色)并不很坚实,釉也易于脱落或变质,因此它极有可能也是专为随葬而作,并不是使用器。应当指出,虽然我国自商代以来就有釉陶,但都属于浅色的青釉,与上述棕黄色、绿色的低温铅釉并不相同,因此有人认为,铅釉在西汉中后期突然出现很有可能与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有关,它是受到西亚地区釉陶的影响。考古证明,到了魏晋以后,陶器上施铅釉的工艺虽然存在,但已显然衰落了。与北方釉陶不同,南方各种硬陶上往往有一层薄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组每月安全培训表内容课件
- 家庭类型分类课件
- 外卖店铺运营课件
- 气修技术技能测试题及答案
- 高级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 工商银行2025台州市秋招群面案例总结模板
- 农业银行2025景德镇市秋招群面案例总结模板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快速成型效率
- 交通银行2025锡林郭勒盟秋招无领导模拟题角色攻略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
- 《机械常识》(第二版) 课件 第一章 常用金属材料
- 四宫格数独课件
- 保育员取餐分餐环节培训
- 个人简历模板(空白简历表格)
- 保密室搬迁方案设计
- T-HNCAA 023-2020 混凝土砖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和计算方法
- 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控制技术(第2版)课件 第1-9章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发展过程-智能网联汽车动力学模型
- 洗浴运营方案
- 工贸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通用课件
-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疾病演示课件
-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英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