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问题.doc_第1页
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问题.doc_第2页
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问题.doc_第3页
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问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问题海宁实验初中语文组一 经验体会(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我们组把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研究的课题,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索实施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先后组织了以张沁老师黄河,母亲河、张伟红老师献给母亲的歌、韩忠老师走进戏剧大舞台为内容的课题专题研究公开课。还有课题组其他老师按课题组、备课组的教学计划以及教材单元的教学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了“感受自然”、“漫游语文世界”、“探究桥文化”、“探索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的起源”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课题教学研究活动中,学习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模式的改变等方面,获得了不少的体会。现将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探索活动的体会归纳如下:1. 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的实践性,密切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生活化,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将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例如:七年级的“感受自然”、“漫游语文世界”,八年级的“说不尽的桥”等综合性学习活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学习方法-课本、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走进社会的语文,走进桥的世界等,使学生在社会的实践中学习,语文与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上获得真知,产生实感。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写成的东山真美、秋到东山、东山探古、西山文化、我从聊天中学到了语文、生活中的语文、我从电视中学习语文、感受街头用语等,还有八年级学生写就的“姿态万千,各具风采”的家乡桥高阳桥、紫薇桥、塔塘桥、风雨桥的传说等都体现着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结合而产生的新收获。可见这一系列探究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接触生活现实,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的内涵,理论与实际结合,学得更为丰富、充实,感受更为真切、深刻。2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有益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具有灵活多样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例,七年级的追寻人类的起源、黄河,母亲河、探索月球的奥秘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寻踪探古,也不能带着学生上月球去实践,也难以带上学生远涉万里去黄河实地考察,所以综合性学习活动除前面讲过的实践的学习方法外,还可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方法,查找资料,筛选信息。让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得到训练。3学习目标的综合性,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性学习彻底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片面追求知识的发展,把发展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的统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整合的整体性发展综合性学习倡导并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了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知、情、意、行诸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例,以七年级的戏剧大舞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先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利用网络查阅、搜索,并筛选有关戏曲的资料;再听一听,学一学有关戏曲的名段;最后组织戏曲知识多少的班级活动,演唱、才艺展示。让学生既了解戏曲知识,又欣赏和学唱中国戏曲名段,感受戏曲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情感。可见,从活动准备到活动结束的全过程中,方法、知识、能力、情感等无不全包容在里面。4综合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选择课题,自愿组织学习小组开展活动,这尊重了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基础,并谋求学生修改与特长的发展。例,八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活动,先组织学生课外实地考察,并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随后在课堂上组织交流,最后写成作文。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从考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到班级交流,因为“桥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天高任鸟飞”,学生可以依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地从中选择,写好“开放性”的文章。有的写“姿态万千、各具风采”的家乡桥高阳桥、四角桥、茅桥、北关桥等,有的写“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的中国石拱桥,像“赵州桥”、“芦沟桥”、“洛阳桥”、“湘子桥”,还有写优美动人的桥的传说等,也还有人写富有情趣的优美的桥歌谣、桥诗歌等。这些表现着学生个性的千姿百态的作文,正显示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丰富的内容,并由此而张扬学生个性,拓宽写作天地,激发了情感,释放生命活力。5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了写作教学的成效。综合性学习活动,给作文注入了生活的活水,改变了过去学生为写什么,瞑思苦想,为“无米之炊”而犯愁的状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化成了取之不竭的写作矿藏,写作时材料左右逢源,完全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能表现自己特长的东西现于笔下。于是好作文就破土而出,并犹如雨后春笋。所以作文教学效率有所提高。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调查来看,平时作文的合格率,优秀率均比过去传统作文教学时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表现在竞赛作文的获奖上。在“第六届21世纪全国初中生写作大赛”中,我校张舒莉同学荣获一等奖,张韵倩、沈旭、唐菁蔓同学荣获二等奖;陆阵、曹丹露、顾佳文、高思吟、沈莉莉、朱静妍同学荣获三等奖。在“海宁市中学生现场作文竞赛”中,我校郭鎏超同学荣获一等奖;(全市参赛获奖大多为初三学生),而我校参赛的八年级的唐菁蔓、吕怿骋、姚婷华同学荣获二等奖;七年级的沈慧力、张韵倩同学荣获三等奖。在“海宁市中小学生书信比赛”中,七年级的黄月姣、沈旭同学荣获一等奖;八年级的戴诗雯荣获二等奖;七年级的唐孝羚、郭辰翎同学,八年级的张思媛、吕怿骋同学荣获三等奖。这些市级以上作文竞赛的获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素养,写作教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二)重视学生的“读”的训练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忽视朗读,课堂上过分地重视理性的分析和能力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身的体验。新课程指出“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会与领悟。”七年级(上)的语文教材就有这样的安排,第一单元至第六单元都有朗读训练要求,并要求读准语音,读出语气,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等,不难看出,训练以“朗读”这条线为基础串联起来。因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读”的训练,无论是现代文、诗歌,还是文言文,古诗词都把“读”作为主要方法进行教学,具体以“朗读”为主,兼以默读、速读、跳读、析读等,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得益非浅。二出现的问题1.教材中安排活动的内容多,如果都认真组织开展活动的话,那么在时间上不行,所以只能少数内容有较充分的活动,多次有“走过场”的现象。 2、材偏难,就初一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有关,如紫藤萝瀑布、华南虎、安塞腰鼓、土地的誓言、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等文章学生自己难以理解,只能靠老师“灌”,因而部分课文脱离学生生活与知识实际,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