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谈诗歌的英译.doc_第1页
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谈诗歌的英译.doc_第2页
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谈诗歌的英译.doc_第3页
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谈诗歌的英译.doc_第4页
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谈诗歌的英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用纸毕 业 论 文题目 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谈诗歌的英译学生姓名:_指导教师:_ 系 专业 班 _年_月_日毕业论文任务书专业: _ 班级: _ 姓名: _ 下发日期: _题目 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谈诗歌的英译专题翻译研究主要内容及要求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精心构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解读诗歌,翻译中再现其神韵,意象的传递是关键也是难点。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原文读者在欣赏诗歌意象时获得的美学感受和情感共鸣,另一种文化中的读者未必能领略,甚至产生误解。所以意象翻译的本质也是要实现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它的成功与否可以看作是评判译作好坏的尺度之一。主要技术参数进度及完成日期教学院长签字日期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指导教师签字日期指 导 教 师 评 语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指 定 论 文 评 阅 人 评 语评阅人: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评语评定成绩周记说明书(或论文)图 纸答辩总评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参 考 文 献1.杨宪益 戴乃迭 唐诗 北京:外文出版社 2.冯伟年.最新汉英翻译实例评析.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3.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5.仲锡,李兆平.大学英语翻译规律手册.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6.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任虹.翻译引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8.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9.王文明.英汉翻译现学现用.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摘要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精心构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解读诗歌,翻译中再现其神韵,意象的传递是关键也是难点。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原文读者在欣赏诗歌意象时获得的美学感受和情感共鸣,另一种文化中的读者未必能领略,甚至产生误解。所以意象翻译的本质也是要实现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它的成功与否可以看作是评判译作好坏的尺度之一。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色彩纷呈,意义深远,是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翻译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就必须注意到文化对意象所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欣赏意象的含义,准确翻译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而”三美”原则是将诗歌意象的转达进行了阶段的分成,因此在遵循三美原则的基础上,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完美的传达是对于诗歌翻译的最高要求.关键词:古典诗歌, 文化, 意象, “三美”原则, 翻译.Abstract Imagery is the representation through language of sensory experiences. In another word, imagery describes physical experience in terms of mental experience. Imagery constitutes the core of Chinese poetic practice and serves as a key to the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in culture, the original readers can get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by reading the Poetry. So the essence of the imagery translation is to mak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 with different languages. To be succeeded or not for translating the imagery becomes the standards of the translation .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imagery, color and intricat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s Chinas rich cultural tradition part.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imagery, we must note that the cultural image of the impact of this can we truly Appreciate the meaning of images,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oems in imagery.the three-aspect beauty take the imagery into many parts .As the reason of it, under the basic of the three-aspect beauty to make it is the highest requirement.Key words: classic Chinese poetry ,culture , Imagery, three-aspect beauty, Translation前言通过本次论文的写作学习到了论文写作的各种方法,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格式和技巧,学习和查阅有关资料。论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各种势力进行解读,对意象在古代诗歌翻译中的地位作用,意在说明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贴切得体的传递古诗内在的意象内涵,从而达到意传神,象达人的目的。在筹备过程中,通过阅读和分析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围绕所确立的主题完成论文的写作。首先,研究意象在古典诗歌翻译中的地位。其次,研究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的表达障碍。再次,研究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的语言意象的具体表现。最后,根据实例对意象翻译在“三美”原则下的表现及手法进行分析。但由于笔者个人观点和个人学术水平的局限性,不免部分观点有不妥之处,希望得到指正和建议,此论文指出本论文的价值和今后可以继续研究的方面,我们应该继续探讨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翻译方法。一.意象在古典诗歌翻译中的地位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尤其如此。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形式及内涵都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翻译文学中之极致,诗歌极具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间最复杂的意象.人们往往将诗与歌联系在一起,就是因为在古体诗创作的同时,作者将其赋予韵律和节奏,如同为华丽的诗词配上了音乐的节拍.而中国的古诗尤为突出,在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其特点表现为用字极为凝练,言简意赅。这一方面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又给译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何将古典诗歌所要反映出的事物及其神韵通过另一种文化的交通工具转达给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读者,是摆在所有翻译古典诗歌的人们面前的一大障碍.“读诗难,写诗难,译诗更难。”因为翻译就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是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因此, 解读诗歌,翻译中再现其神韵,意象的传递是关键也是难点。翻译的本质是文化交流,诗歌的翻译尤其如此。意象作为诗歌的基本内核,诗人情感的载体及其生命符号,积淀了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美学品格.通过各种手法将诗歌的意象表现呈现给读者其实正是翻译古典诗歌的难点与要点所在.二.在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的表达障碍1.在古典诗歌翻译中常见的文化意象的表达障碍,这些往往并非出于原诗晦涩难解,而是望文生义。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在谈到英国翻译家亚瑟威利翻译的诗经时,称其译作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不愧为翻译杰作,但也指出,他把诗经翻译得像“英国诗歌”。比如,译作把周朝的农夫塑造成类似欧洲中世纪田园诗中描叙的农民的形象。另外,译文中使用了“castles”和“clergymen”等词,这和中国文化中的农夫形象相去甚远。2许多醇美的名篇佳作经过翻译,不仅破坏了原诗中浓浓的意境,而且容易导致南辕北辙的文化错位,在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为异国读者对这些名著产生了错误的理解,从而得到错误的认知.这是翻译诗歌的大忌.3. 意象是通过语言产生联想而反映在头脑中的图象。意象与文化密不可分。因文化背景不同,诗人选取入诗的意象也不同;如中国人常咏松柏,英国人常咏大海;或是同一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中产生的联想意义不同,同是喜鹊,在中国人思维中乃是喜讯的象征,而西方人由此产生的联想则是喋喋不休之人。这些都是造成古典诗歌在翻译中不能将意象表达明确的限制性因素.三.在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的言意向“象思维”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象表述”是中国古代语言哲学尤其是诗学的主张或信仰,因为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和诗学都把“象”作为“意”的负载者,不论这个“意”是“道”、“画意”还是“诗意”。 因此当中国诗歌被翻译成为西方语言这种具有强烈的言表述特征的语言时,如何处理言意向的关系就必然的摆在了翻译者的面前。据个例子来说:“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中的“辽西”、“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扬州”等等,怎一个“转化”了得?即便有对应,比如把“杨花”比作“玫瑰花”;把“子规”译为“夜莺”。恐怕也就失去了原汁原味,把美酒兑成了白开水。所以说,汉诗英译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异域文化交流,以促进原诗风貌为原则是译语读者在体味作品意象时得到审美愉悦。把中国古诗艺术介绍给英语世界,是西方读者得到美感享受;尤为重要的是把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介绍给世界,是世界正确认识中国。许渊冲首当其冲,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以美味追求目标和标准,提倡译诗不仅译词,译意,还要译味。中国古诗的模糊性、朦胧性、含蓄性具有其特有的美学意义,正如李商隐著名的无题诗第三句“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千古名句。“丝”同“思”是谐音,怎样才能传达原句的双关意义呢?Giles和许渊冲的译文分别是这样的: 译文1The silk-worms of spring will weave until they die.(Giles译) 译文2. 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from love-sick heart.(许渊冲译)前者的译文成了“春蚕善于纺织”,仅从字面理解;而许渊冲一个“love-sick heart”借喻堕入情网,不能自拔,寓意很深无怪乎丰华瞻深有感触地说:“汉诗由英、美人来译并不适宜。因为我读了那些汉诗英译本以后,才充分认识到理解汉诗的不容易,而感到让西洋人来翻译确是困难。”为了将中国古诗的精髓,即朦胧、含蓄、蕴籍之美翻译出来,不少学者包括一些汉学家“渐行于此而不苦于其难,如于中而不知其故”,艰难跋涉前行。杜牧的泊秦淮一诗的英译本不少,其中最后一句关于“后庭花”一点的翻译有不同的处理。原句:“隔江犹唱后庭花”,译文如下译文1. A songbird sings songs of palace pleasure in sight.(郭晖译)译文2. By ricerside she sings his song of Parting Spring.(许渊冲译)译文3.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Still song the song“Back Count Flower” Composed by a captive emperor.(张炳星译)译文4.She sings“flower in the near garden” The lord who wrote the song lost the empire(王守义,约翰.诺弗尔译)译文5. 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Witter Bynner)译文6. Alluding to Jade Trees and Backyard Flowers, a song composed by the last emperor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which later considered a bad omen.译文1和译文2采用的是归化处理;后四个译文时作了异化处理,有的还借助引号来显示该典故的标记性,有的还加上了解释。在这里,规划和异化各有利弊。对域外读者甚至某些汉学家来说,无论是透过“宫廷乐”还是“惜春曲”,均难以领会“后庭花”的弦外之音;另外,直译加注的方法固然使得典故中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分表达,但以牺牲形式为代价,放弃诗体以就语义恐怕并非上策。比较得当的方法可以是保持原诗“后庭花”的隐喻色彩不变,而将文化内涵的展现交给注解解决。这是因为,诗之所以为诗,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形势和含蓄,反之,就成了大白话。黄宪芳曾就节奏、韵律、选词、用典、句式等项目做成问卷,征求下西方诗歌爱好者的意见,从反馈得出,综合得分最高的是西人Witter Bynner的译本。于是,他提出了翻译实践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于读者群体的欣赏走向、欣赏心理与欣赏标准吻合。对此,笔者不敢苟同。Bynner将刘禹锡的怀古名篇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与“乌衣巷口”直译成the Bridge of Red-Birds,Blacktail Row,读者能从中悟出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衰落与作者的感怀么?若逢艰辛处便舍其本源,生硬直译,不加注解,读者无法产生审美刺激,引起共鸣,至多了解个大概内容,更无从品位其中的诗情画意。显而易见的是,研究诗的含蓄美在我国已经成为诗歌作品中突出的民族更个特征和美学原则。“盛事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劲意无穷。”纳万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给读者的感官以自由飞翔的天地。这正所谓“片语明百意,坐驰役万景”。诗人简练而传神的勾勒几笔,点到即止,却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韦庄的台城诗头两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鸣。”译诗:Heavy rains along the riverThe grass on the banks is flourishing,Six dynasties rose and fell here like a dreamNow is just the birds and their empty songs.短短的十四字,在译者看来,非这样的形式无法完全译出本来的意思。这就破坏了古诗原有的格律、韵味和含蓄美。因此,翻译理论作为一个体系要摆脱与之休戚相关的语言基本形态特征,抹去它独特的光华色泽,去迎合什么“世界融合性”,至少可以说是舍本求末的无意徒劳;更何况是“无情的”夺汉语之专美。我们也可以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两种译文加以对照。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1.The purple smoke arises from the sun-scorched Hsiang Lu, In the midair over the brook is suspended a waterfall. Its flying spout swoops down three-thousand feet, Look! There falls a current of Milky Way from the sky.(Yalding译)译文2.Like violet incense from sunlit Peak Censer clouds rise因此,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的模糊性、朦胧性和含蓄性作简单处理,甚或舍弃都是不可取的,毕竟诗歌的翻译的主旨在于意境的传达,抽取掉这一精髓部分,古典诗歌的美也就荡然无存了。四.意象翻译在”三美”原则下的表现及手法1 在音美原则下的表现及例证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要想百分之百地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音美”。汉语和英语有很大的不同。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汉语的四声构成了发音的抑扬顿挫,产生了一种音乐的特征。难怪外国人说学汉语好比学唱歌;同时,汉语基本上是单音节,在1300多个单字音节中,除去四声调特征以后,只有429个音节,它们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组。而英语是重音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英语单词多是多音节,英语中约有1200个音节,有重音,但没有四声。由于语音的特性,汉语诗歌的格律为“平仄律”,英语诗歌的格律为“轻重律”。利用发音的特点形成的语言游戏很难英汉互译。象王融的春游回文诗: 正读: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 倒读: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 又例如乾隆题在鼓浪屿的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而能对出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的,也只有才子纪晓岚了。同样,英文里也有绕口令,如:“The sixth sick sheiks sixth sheeps sick”和“Madam, Im Adam”。此外,汉语利用单音的特点喜用叠韵或双声,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林语堂曾将之译作“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他也只用了十四个单词,其中七个押“d”的头韵,应该说是绝配了,可是比起原文来,总归还是缺了那么一点点韵味。所以在我看来,诗歌的不可译性主要是指“音美”的传达方面。 2 在形美原则下的表现及例证“形美”,是诗不可译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唐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来写作的,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在字句方面,每首限定八句,五字一句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字一句为的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亦然。除去节奏和用韵,唐诗还讲求对仗,即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词义相对。如“昔”对“今”,“日”对“月”,“上”对“下”,“出”对“入”等等。这一点恐怕再高明的译诗高手也得“望洋兴叹”了吧。另外,由于汉语少有词汇的曲折变化,而词性的转换频繁。例如“上”,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也可以作形容词,与“下”相对,还可以作副词,用在动词后,如“爬上山顶”。而英语的词性转变远不及汉语灵活。这一切都构成了译诗的困难。苛求字字对应,除非硬译,那就免谈了,因为那样译诗法,简直就是糟蹋原诗。3 在意美原则下的表现及例证 真正的译诗,在我看来,就是努力用另一套语言系统来再现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境”。这一点较之“音美”和“形美”来说,相对比较容易办到。因为“意美”指的是语言的深层结构,即“语言背后的语言”。不管人们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背景有多么大的差异,人们对于自身以及对与世界的认识过程还是相似的,是共通的。这才使得翻译成为可能。音乐之所以被称之为世界的语言,正是因为它跨越了语言的障碍,以直接的方式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听者的共鸣。而诗歌的真正音乐是它的诗意。一首好诗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和感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多么凄美的意境!又如王籍的“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多么恬静的画面!美国诗人庞德(Pound)不懂中文,却深深被中国唐诗的意境所打动,发起了新诗运动,开意象诗之先河。从他的诗中,我们不难觅到汉诗的踪影。如他的代表作“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地铁车站):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人群,几张脸忽隐忽现; 阴湿的嫩枝上几片花瓣。) William Blake 在“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中这样写道: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 刹那含永劫。这首诗与中国宋僧道灿的重阳诗句:“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来不论古今中外的诗歌有多么大的差异,其真正的灵魂诗意是共通的。“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大概,就是谓此吧。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不妨深入的运用三种分析方法来评赏苏轼的水调歌头的不同译法: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Thinking of You sometime in liquor,i wonder, who is the creator of moon? sometime in liquor,i wonder, whats the day in heaven? Ill back with the wind,but i know deeply, there is not my home. dance,dance in the moonrise,heaven is here cross the sleeping city, I got a insomnia. why the hatred occured all the time? business is different everyday, like the moon face does. never perfect. 这种译法偏向于意美,虽然他在翻译中并没有按照原诗的一字一句进行对照翻译,但是却恰如其分的将诗人希望表达的感情翻译了出来。其中“sometime in liquor,i wonder, who is the creator of moon? sometime in liquor,i wonder, whats the day in heaven? 的对仗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但是there is not my home这句很不恰当,原诗含义为哪里像是在人间而是仙境啊,而对此句我只能理解为这不是我的家,如果改成Its the paradise that no one can reach则更为合适。 还有business is different everyday这句,笔者认为此句在此无法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感叹表现出来,不妨将其直译为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更为合适。Thinking 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