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士 基地班硕士硕博连读研究生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学术型硕士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 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研 究 生 课 程 考 试 试 卷 封 面(课程名称: 生态环境史 )学位课 选修课 研 究 生 年 级、姓 名 2012级王冰洁 研 究 生 学 号 2012050769 所 在 学 院(系、部) 人文学院 专 业 学 科 中国史 任 课 教 师 姓 名 李荣华 考 试 日 期 考 试 成 绩 评 卷 教 师 签 字 处 试论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迁对农业的影响【摘要】本文中所指的历史时期,是指从秦朝建国,到满清王朝的覆灭,即整个封建时代。20世纪伊始,据众多专家的研究表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时期的气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生着变迁,从而影响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格局,都城选址,军事局面,经济发展,人口数量等。我认为,气候变迁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直接的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气候正是通过对农业的作用,才会导致其它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就对于两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作一个概述,从而探讨出其对农业产生了何种影响,进而影响着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关键词】历史时期 气候变迁 农业 影响【正文】一、近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概况提到历史气候,便不得不提到一个物候学家,那便是竺可桢。竺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一直致力于物候学的研究,从点到面,细致入微的研究了近五千来来的气候变迁,其代表作为发表于1973年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是竺可桢先生气候变迁的总结和升华,可以称得上地球古气候史研究领域的一座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有的学者称,“竺先生的这篇论文利用我国考古、文献和其他材料建立了五千年来气候变化大势的连续系列,并且与格陵兰冰芯用氧同位素推算的温度变迁相对比,为有史以来全球气候变迁提供了依据,这是他对世界气候变迁研究作出的贡献”。吕炯、张丕远、龚高法:竺可桢先生对气候变迁研究的贡献,地理研究1984年第1期。竺可桢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呈现周期性波动。近2000年来,汉代是温暖时期,三国开始后不久,气候变冷,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唐末以后,气候再次变冷,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呈两峰三谷结构,直至20世纪初气候回暖,小冰期结束。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C左右的温暖时期。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近些年来,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其中朱士光等认为20003000年以来,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期);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湿气候(公元前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世纪);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公元前1世纪中期至6世纪);隋和唐前、中期暖湿气候(78世纪);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911世纪);金前期温干气候(12世纪);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13和14世纪前半叶);明清时期冷干气候(14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吴宏岐、雍际春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天水师专学报(综合版),1999年第4期。后来许多地理学家对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进一步修改,但总的趋势大致如此。二、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农业影响的必要性探讨中国古代农业及农业经济的盛衰,为何要研究历史上的气候变迁?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的。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而“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45页。由于农业生产以动植物为主要对象,所以它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论它的独特社会性质如何,总会在这个范围(农业)之内,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这就说明农业是一个有独特性的生产部门,它不仅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即它的劳动生产过程受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支配;而且,农业也是一个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即栽培植物和家畜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的生理过程,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全部过程都要受到这些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为此,马克思又指出:“在农业方面我们不仅要考虑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要考察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即依存于劳动自然条件的生产率。”资本论第三卷第1000页,1953年版。这里所说的自然那条件就包含有气候条件。而气候变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正如竺可桢先生所说的那样:“气候的波动,无论是温度的高低或雨量的多少,均会对农业生产起很大影响。”竺可桢: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竺可桢文集第424页,科学出版社。所以说,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必要的。三、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农业的影响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来源,其发展深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也是通过农业生产来实现的。对此我国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如农区变迁、耕作制度变化、粮食亩产量增减等)论述了历史气候变化与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如倪根金通过对我国历史气候变化与北方农业经济盛衰关系的分析,认为气候转冷是北方农业经济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倪根金:试论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农业考古,1988年第1期。;方修琦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兴衰的研究表明,农牧交错带兴衰与气候冷暖、干湿波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暖湿时期农业文化相对兴盛、农业北界向北扩展,冷干时期牧业文化相对兴盛、牧业南界向南扩展方修琦:从农业气候条件看我国北方原始农业的衰落与农牧交错带的形成,自然资源学报,1999年第14期。;张养才通过对历史上水稻熟制及种植区域“北进南退”的研究,明确指出“气候冷暖期明显反映对水稻栽培区域和熟制改革的影响”张养才: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我国稻作区演变关系的研究,科学通讯,1982年第4期。;邹逸麟也认为:气候转冷转干是黄河流域水稻种植渐趋萎缩的根本性原因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就总体而言,大部分研究成果都趋同于“历史时期气候变暖有助于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这一基本观点。气候环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可归结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对农牧区分界线的影响理论上,我国历史上农牧区是以长城为界,以北是以游牧经济为主,以南以农耕经济为主。但南北两方并非相安无事,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王朝之间,总是伴随着军事征讨,形成波涛滚滚的历史大潮,越长城,席卷中原,激荡江淮,波及全国。秦汉时期偏居于塞外的北方游牧民族到汉魏六朝之际开始割占中原,至两宋时代一统黄河流域,蒙元帝国和大清王室先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牧者王朝”。在历史大潮的间歇期,游牧人遁居塞外,黄河长江流域无风尘之警,天下太平。以汉唐为代表的中原农业王朝国势鼎盛,“偃武修文”,登上了世界封建文化的顶峰。历代王朝治乱相间、盛衰更迭、周期循环,也使得农牧区分界线南北游移。早在2000多年前,汉代鸿儒董仲舒就在著名的对贤良策一中提出了试图解释天人关系的“天人感应”说。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董仲舒是将其天人感应说作为建立封建神学体系基础、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观点,应当遭到人们的摈弃。然而他从天人关系出发考虑自然界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思维模式,不能说绝无可取之处。尽管天不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更不表示天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然而,自然界的变化,尤其是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对于从事农耕和游牧的民族来讲,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古代,不可能不对其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游牧人与中原农耕世界的关系。当中国北方的气候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旱以后,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原王朝必然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农业歉收。与此同时,气候的变冷变干同样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游牧民族面临牧草枯竭、水源干涸、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他们向南部的农耕世界发起攻击,寻找扩大新的宜牧地区。尽管游牧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军事组织才能和人口数量、素质方面都落后于农业民族,但其强悍的民族性格、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军事优势是农业民族所无法比拟的。世界历史编辑部:吴于廑谈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世界历史,1983年第1期。而此时,中原农业王朝又因国势衰微无力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势,弃都南逃,偏安江南,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寒冷气候周期的延长和寒冷程度的加剧,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向农耕世界的进攻,中原农业政权步步退却,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统治农耕世界的王朝。(二)对农作物兴废与耕作制度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另一个表现即对作物兴废与耕作制度的影响。水稻作为我国南方均有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规模与耕作制度深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北方受制于水源条件(或降水状况),表现出种植规模的盈缩,而南方受制于温度条件,表现出耕作制度的多样性。由于国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雨热同期的特点,尤其是北方地区汤懋苍,汤池:历史上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探,高原气象,2000年第19期。,因此随着气候冷暖波动,我国古代水稻的种植也相应发生变化。(1) 北方水稻种植的兴废黄河流域种植水稻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晚期(距今约4000年)。唐中叶以前,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在先进耕作技术的保障下, 水稻生产曾有过相对兴盛的时期。但由于气候条件所限,水稻始终没有在北方粮食作物中占主要地位。 秦汉时期气候温暖,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取得显著发展,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无论在种植区域还是种植面积上都比先秦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汉武帝以后,随着一系列人工灌渠的修建(如关中地区的潜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灵轵渠、成国渠等),农业用水充足,水稻种植规模和地域空前扩张。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游猎于长安周围、渭河南北时,汉书东方朔传中载有:“驰鹜禾稼稻粳之地。”可见,当时水稻种植已相当普遍。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东汉末年以后,历魏晋南北朝的寒冷时期,黄河流域在气候趋寒以及长期战乱的双重影响下,水利工程遭到严重破坏,水稻种植业日趋衰落。虽然史籍中也常有重修水利工程、试图恢复水稻生产的记载,如曹魏于青龙元年(233年)时,扩建成国渠,使之“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前秦苻坚重修郑白渠,“以溉冈卤之田” 等,但真正水稻生产得以恢复却是在隋唐时期。此时,中原地区气候温暖, 为水稻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伊洛河流域水稻生产常年丰收,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洛阳附近的粳稻,斗仅十一钱;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著名诗人张九龄(678740年)充河南开稻田使,在陈、许、豫、亳、寿等州,置稻田,仅汴州(今开封地区)一地即有水田五百顷。唐末、五代时期,我国气候再次转冷,黄河流域水稻种植范围明显缩小,黄淮平原原有的稻作农业已然荒废,这从北宋年间极力恢复黄河流域的水稻种植可见一斑。北宋端拱年间(988989年)朝廷诏令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并免租税。”;至道年间(995997年) 北宋大臣陈尧叟等“自陈、许、邓、颖,暨蔡、宿、亳至于寿春”,寻访汉唐以来水利旧迹,兴办水田,在黄河流域局部地区恢复水稻种植。熙宁年间(10681077年)王安石变法时,朝廷曾成立“提举沿汴淤田、都大提举淤田司”等机构,在豫北、冀南、冀中以及晋西南等地区淤灌治碱,挑选一些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辟为水稻田,如陈州、颖州至寿春的颖水沿岸,许州长社(今许昌市)、共城县(今辉县)、开封、陈留、咸平(今通许县)以及沧州等地,水稻种植范围又有所扩展。随着明清“小冰期”的来临,黄河流域的水稻生产更趋衰落,不仅分布零星,种植面积小,而且产区持续时间短。就京津冀而言,在明前期,除了河间府有一定规模的水稻生产外,其他地区已较少种植。如顺天府仅有宛平、昌平二县种植水稻,保定府唯雄县盛产水稻,赵州“水稻惟隆平有之”,而广平、大名等府均已不产水稻。清早期曾有在北京附近兴办水田的考虑,但因气候干冷而最终放弃。康熙曾云“水田之利,不可骤兴”;雍正年间(17231735年),虽于河北境内开辟了私水田5600顷,但好景不长,除了少数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还保持一定数量的水田外,其余均渐荒废或改为旱田;道光年间(18211850年),林则徐有提出在河北平原发展水稻的建议,但也未见成效。(2) 南方稻作制度的变迁双季稻是指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古籍中常有两熟稻、再熟稻、再生稻、混作稻、间作稻和连作稻等的记载,反映了中国稻作制度的多样性。但由于受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单季稻和双季稻的种植地区则有较大的变化。据张养才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冷暖的波动,可引起单季稻、双季稻种植地区南北变动约两个纬距。张养才: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我国稻作区演变关系的研究,科学通讯,1982年第4期。 隋唐时期,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温暖,南方地区出现了轮作复种的一年二熟制。长江下游地区作为双季稻的北界,有可靠历史记载也始于唐代,如新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十九年(731年),是岁扬州橹稻生” 太平御览引新唐书曰:“扬州有橹生稻二百五十顷,再熟稻一千八百顷,其粒与常稻无异。” 说明扬州地区当时已种植双季稻。唐后期至北宋初期,由于气候变冷,生长季缩短,除个别地方偶有“稻再熟”的记载外,江南大部分地区已无双季稻耕作。因此,清道光年间江苏按察使李彦章(17941836年),在其江南催耕课稻编中即认为:“宋时江南,又止一收”。但到了南宋时,我国气候显著转暖,南方地区的耕作制度较北宋之前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普及了轮作复种的一年二熟制,而且还产生了轮作复种的一年三熟制郭文韬,中国古代的农作制和耕作法,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双季稻种植每况愈下,播种面积也大为减少。道光十三年(1833年),李彦章在苏北地区“亲见早、中、晚稻之种皆备,而竟无两种者。” 在苏南地区,延绵100余年的双季稻,虽未绝迹,但也“惜不多耳”。在江浙一带,由于秋季气温偏低,水稻不能正常成熟,多空壳瘪粒,50kg稻谷只能产25kg大米,而50kg一年一熟的稻谷却可产40kg大米。龚高法,张丕远气候寒暖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纪念科学家竺可桢论文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2年版。在广东地区,也因气候寒冷,作物成熟期推迟,给耕作制度带来很大影响,不仅一年三熟制已不复存在,就是一年两熟制的范围也大大缩减;同时,水稻生产在寒冷气候的影响下,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常有烂秧、少穗和较高空秕率的现象发生,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刘伟、钟巍、薛积彬,明清时期广东地区气候变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3期。从上述长江下游地区稻作制度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双季稻的种植除受技术条件影响外,主要是受制于温度的变化,其兴废演变与我国历史气候寒暖的波动大体一致。(三)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现代研究表明: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年平均温度升高(降低) 1摄氏度或降水量增加(减少) 100mm,我国粮食亩产量将分别有10%的增产(减产)。张家诚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初探,地理研究,1982年第1期。可见,气候环境与农作物产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历史上粮食亩产量而言,由于历代反映亩产的资料十分有限,且又涉及古代各地度量衡的变化问题,因此,不同学者的估算结果差别很大。但从总体来看, 全国粮食亩产量呈递增趋势。吴慧估算结果显示:战国中晚期,我国粮食亩产量约为216市斤每市亩,汉时增至264市斤每市亩,唐时为334市斤每市亩,两宋时降至309市斤每市亩,元时复增至328市斤每市亩,明清时约为392市斤每市亩。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除明清外,气候寒冷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和北方麦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发行南通市崇川区2025秋招笔试价值观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薄膜加热器件制造工三级安全教育(班组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蓝田县康复医院医护人员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余热利用工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上海色彩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金属非金属矿山(露天矿山)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考试试题附答案
- 2025年中职统招英语真题及答案
- 小怪物挑战考试题及答案
- 【更新中!2025贵州二建管理真题及答案解析】
- 钛渣冶炼工晋升考核试卷及答案
- 邀请函模板完整
- 2020新译林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二全册课文及翻译(英汉对照)
- 大学物理第14章光的衍射课件
- 家长会 课件(共44张ppt) 九年级上学期
- 钻孔灌注桩施工安全控制培训教材课件
- 福建省莆田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
- 大班幼儿随访电访记录表内有内容
- 干细胞精品课件
- 太阳能路灯说明书完整版
-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潜藏价值(中英)
-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