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oc_第1页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oc_第2页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oc_第3页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oc_第4页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导师及我的家人-夏冬雨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摘 要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自 1991 年正式把“电动车关键技术研究”列为国家科技重点项目。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二十几年中,这一行业已经达到了产业化发展阶段。与国外百年历史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起步晚的多,不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技术创新水平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的企业,还包括有着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外国汽车公司激烈的竞争。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符合发展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大趋势。行业规划和扶持政策等多由国务院或部委直接确定,同时对这一行业实行统筹规划。这也是新能源汽车企业不同于国内其他制造业的原因。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不是传统的竞争,竞争环境是随国家的产业政策规划和扶持措施,不断变化高强度竞争的行业。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想在急速变化的市场竞争中百战百胜,需明确在该行业中发展所必需的竞争优势和能力。本文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究了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是以超级竞争理论为研究思考的逻辑起点和假设,把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四个领域和本行业特有的五个竞争优势影响因素作为筛选的标准和条件。先由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四个领域成本与品质领域、时机与技术创新领域,进入障碍领域和资本领域,再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五个影响因素即国家产业规划和产业支持政策、消费补贴政策、规模经济、产业链、配套设施和专业技术人才对比衡量,看是否符合。通过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识别,转化为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五个要素,即产品研发创新要素、品牌要素、资产要素、市场营销要素、政策支持要素。本文设计了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评价模型,选取四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发展策略。关键词:超级竞争理论;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I Research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ew Resource Vehicle Firms Based on Hyper-competition View Abstract Since 1991,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was officially set as akey project called “the electric car key technology research” nationalwidely. For more than 20 years, this industry had been developed to beonthestageofindustrialization.Comparedwithallthedevelopedcountrywho has developed this industry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our country wasbadly let out both in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level. AfterChinasaccessiontotheWTO,Chinasnewenergyautomobileindustryfacesnot only a domestic enterprise but also foreign car companies who hasstrong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automotive industry conforms to thetrend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It is thegovernmentwhosettheblueprintofnewresourcevehiclesfirms,includingindustry planning, policy support, etc. And that is why this industry is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domestic manufacturing. As a capital andtechnologyintensiveindustry,thecompetitionofthenewenergyvehiclesindustryisfarawayfromthetraditionalone.Newresourcevehiclesfirms,who want to be in an impregnable position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needto be clear of the necessary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ndustry. This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yper-competition to assess the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new energy vehicle firms.There are four zones which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as generated:cost and quality, timing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rriers to entryareas and capital. Therefor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4 factors thatinfluenc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firms: the nationalindustrial planning and industry support policy, consumer subsidiesII policy measure, economies of scale, industry chain, affiliated equipmentand professionals-technical staff.At last fiv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onadvantage were found: the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novationability, brand, capital ability, marketing ability, and policy suppor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yper-competition, a evaluationsystem was set fo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new resource vehiclefirms. 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process (AHP) to evaluate four selected companies and give the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Key words: Hyper-competition View, New Resource Vehicle Firms,Competitive AdvantageIII 目 录1 绪论.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2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1.2.1 国外研究. 21.2.2 国内研究. 31.2.3 研究评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1.3.1 研究内容. 41.3.2 研究方法. 6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72 相关支撑理论.82.1 超级竞争理论 . 82.2 竞争优势理论 . 102.3 企业战略理论 . 133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163.1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 163.2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173.2.1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SWOT分析 . 173.2.2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问题 . 183.3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 194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形成 .214.1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含义. 214.1.1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含义. 214.1.2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四个领域. 224.2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 244.2.1 国家产业规划和产业支持政策. 244.2.2 消费补贴政策. 254.2.3 规模经济. 264.2.4 产业链. 274.2.5 配套设施和专业技术人才. 274.3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要素构成 .284.3.1产品研发创新要素 . 284.3.2 品牌要素. 284.3.3 资产要素. 294.3.4 市场营销要素. 294.3.5 政策支持要素. 30IV 4.4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 305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评价 .325.1 评价指标的设定 . 325.1.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5.1.2评价指标的筛选 . 335.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65.2.1层次分析法. 365.2.2模糊综合评价法 . 385.3 评价体系的构建 . 385.3.1 建立评价指标集. 385.3.2 建立评语集. 395.3.3 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 405.3.4 建立评估矩阵及计算. 406 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实证分析 .416.1 样本选择 . 416.2 竞争优势评价 . 416.2.1 数据来源. 416.2.2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6.2.3 建立评估矩阵. 456.2.4 综合计算. 496.3 竞争优势的提升策略 . 507 结论与展望.537.1 主要结论 . 537.2 研究不足 . 537.3 研究展望 . 54参考文献.55附录A .58附录B .60致 谢.61个人简历.62发表的学术论文.62V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研究1 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欧洲著名的埃因霍温理工大学(Technische Hogeschool Eindhoven)太阳能团队,于2013年7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太阳能发电动力家庭轿车“Stella”。Stella动力来自于车顶的太阳能电池,恰恰展现了当前清洁能源的跨越式发展。自1839年,苏格兰人罗伯特安德森(RobertAnderson)将四轮马车改装为靠电池和电动机驱动的“电动车”至今,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探索从未停止。经济危机的阴影尚未褪去,高油价和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更是雪上加霜。新能源取代传统汽车的呼声越来越高,未来定会成为世界汽车产业新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各“金砖国家”都非常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采取了多种扶持措施。而中国处在国富民强的“中国梦”进程中,制造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汽车需求快速膨胀,石油污染加重,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增加。为了我国生态建设和经济社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自 1991年正式把“电动车关键技术研究”列为国家科技重点项目。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二十几年中,这一行业已经达到了产业化发展阶段。与国外百年历史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起步晚的多,不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技术创新水平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的企业,还包括有着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外国汽车公司激烈的竞争。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符合发展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大趋势。行业规划和扶持政策等多由国务院或部委直接确定,同时对这一行业实行统筹规划。这也是新能源汽车企业不同于国内其他制造业的原因。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不是传统的竞争,竞争环境是随国家的产业政策规划和扶持措施,不断变化高强度竞争的行业。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想在急速变化的市场竞争中百战百胜,需明确在该行业中发展所必需的竞争优势和能力。 本文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究了基于超1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竞争优势。1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研究1.1.2 研究意义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迎合了当下“节能环保”的主题。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发展制造业的新亮点和途径。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够有效降低失业率,避免“产业空洞化”,是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未来产品更新换代快,技术不断进步,回归制造业是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其一,制造业产品有更高的产品适应性,在未来能够提升本国出口能力;其二,在国内打造研发密集型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其三,制造业有助于国家脱离虚拟经济“虚火”,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其四,在生产过程中,避免受到拥有廉价劳动力的海外竞争对手的威胁。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对自身和对手的竞争优势了如指掌。因此建立评价体系能给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一个衡量的依据,使其根据新能源产业的竞争环境和企业战略管理实践,采取相应措施。1.2国内外相关研究1.2.1 国外研究John R.Wilson 和 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指出,尽管氢能是绝对的清洁能源,也利用有助于拜托对石油的依赖。但其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氢能的普及。2ToshihikoNakata(2003)和 ShreekarPradhan,BhaktaBahadurAle,VishwaBhusan Amatya(2006)通过实证,研究了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啊排放的效应。Jozsef Margitfalvi,Antonio Gonzalez 和 Johannes Topler 分别总结了各国利氢能的发展情况。2004年,Joseph Romm指出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最快也要在2030年后开始普及,突破性的技术进步应当成为未来氢能研究的核心。3VolkerBlandow 与路德维希Boelkow 在 2008 年 1 月欧洲可持续发展周(EUSEW)布鲁塞尔会议上分别总结了包括欧盟(EU)委员会支持的示范项目和欧盟成员国进行的示范项目欧洲氢能源交通示例项目的发展情况。4德国林德气体公司(Linde Gas)总结了传统制氢方法和可再生制氢技术组成,还预测了氢能在未来的发展趋势。52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研究Robert K Dixon 和 Ming Yang 就氢能的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情况进行了分析,预测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通用汽车公司通过实证分析,分别论证了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战略布局。61.2.2 国内研究很多学者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做了深入研究。黄俊岭(2010)利用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框架,指出我国在生产要素、需求量和战略部署方面不占优势,而在政府保障政策和产业支持有明显优势。7索晓宁(2012)认为,短期内,FDI和研发能力对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激发作用。长期内,产业集中度是最总要的影响力,并在产业组织与企业智力、开放政策与竞争环境、产业群提升与政府规制这三方面提出了策略提议。8李黎(2012)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可作为本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源泉。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将该行业作为振兴汽车产业,同时带动经济复苏的转捩点。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利用我国的现有产业格局,从技术创新和品牌建立实现产业发展得突破。9包括唐凤凰(2013)在内的许多学者,深入研究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财务竞争力。指出财务生存、发展、获现、盈利能力为四个要素,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价,并给出提升财务竞争力的合理化建议。10曹艳(2010)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做出行业预判,构建了营销竞争力提升模型,包括市场应变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渠道维护能力和产业联盟的程度。11王慧妍(2012)从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出发,产业政策、技术研究发展布局、产业链环节布局、产品和市场布局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12王莹(2009)从行业发展进程和特点出发,以行业和厂商为分析对象,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和研究,指出牵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郑雪青(2009)从战13略成本管理的角度,以桑克模式和 SWOT 分析为基础,并为某公司提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对策。陈永林(2011)从五力模型出发,得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竞争力由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战略决策与整合能力,开发市场营销能力和政府支持四个因素影响。 高铭泽(2013)通过与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比,得出我国企业14在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上尚有不足,应在政府、企业和市场三个方向上努力,以3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研究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王嘉诚(2012)从产业经济学出发,研究了我国新能源汽15车行业市场、资源和政策三方面条件,探究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剖析了发展的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 最终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李玉蝉16(2011)和李翔(2012)分别以美国和日本作为参照,认为政府要采取适当反垄断措施,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辛明亮(2012)总结新能源汽1718车购车者的心理,得出购买成本因子等四个驱动因子,建议继续开拓市场和产品研发,并注重售后服务。19杜南(2013)通过运用 SWOT分析框架,重点研究某企业的战略环境,对其核心战略、营销策略、质量体系和组织架构提出改进方案,为其他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战略优势研究提供了参考。 刘志伟(2010)通过对日20本、美国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支持政策、法律体系、技术推广及政府政策支持等扶持措施进行剖析,从中汲取有益措施,并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现有的不足提出建议。 艾玉和韩怀民(2011)根据钻石模型,通21过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比较,认为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游产业如自然资源和下游客户方面,如市场潜力优势明显。 弋亚群和向琴(2009)利用五力模型22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分析,认为产业内研发竞争激烈,新能源必须在政府政策扶持中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以此作为自己的竞争优势,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231.2.3 研究评述通过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竞争优势的研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方法。众多学者从营销、财务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了详实的研究,并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但并没有从超级竞争理论这个角度来分析新能源汽车企业。另一方面,运用经典企业战略模型,如态势分析法、波特竞争力模型等剖析本行业的特点,虽然也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因其只关注于企业系统内的某一职能的阐述,缺乏系统性。1.3研究内容与方法1.3.1 研究内容结合超级竞争理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行业特点,将其应用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以其单个企业为单位分析竞争优势的形成,从而细分出新能源汽车企4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研究业中影响企业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要素和影响因素,以此作为竞争优势评价的指标,力求构建一个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给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战略发展提供一点参考。本篇文章一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为第一章,主要总结并探讨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对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主要探究了短期竞争优势理论、超级竞争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是论文主要理论基础的阐述。第三章总结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我国的现状情况,剖析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的现状以及竞争格局。第四章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形成进行剖析,从超级竞争理论的角度解释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分析出整个的形成机理。第五章根据第四章得出的竞争优势形成机理,设计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评价体系,选取适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构建。第六章以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例,综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竞争格局,综合超级竞争的特点,利用第五章得到的标准,对四家企业评分,提出策略。最后一章是本文的结语。阐述文章的五个结论,点出文章的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5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研究研究背景与意义短期竞争优势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我国新能源汽车超级竞争理论相关支撑理论企业发展现状企业战略理论竞争格局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形成机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评价某新能源汽车企业实证分析主要结论、研究不足和展望图 1-1 研究框架1.3.2 研究方法1.模型构建法。构建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模型,也以此作为案例分析的基础。该模型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2.文献研究法。大量阅读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支撑理论的相关文献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对其研究进行分析归类,为论文的写作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3.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是对多种属性、多个关联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做出评论的可行方法。层次有两个含义:一是应用的层次分析法;二是从多层次性的角度去分析客体。层次分析法中,通过专家意见法获得各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的两两比较需要专家的打6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研究分。因此,本论文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4.统计分析法。通过对一手统计数据和二手的问卷汇总数据进行分析,汇总评分,客观的判断竞争优势的高低。5.实证分析法。采用案例实证进行分析应用,选取四家典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例,构建其竞争优势进行评价。1.4论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竞争环境和竞争特点,分析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五个主要领域。剖析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得到其竞争优势要素构成,此为基础构筑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的评价体系。7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研究2 相关支撑理论2.1超级竞争理论理查德戴维尼于 1994 年首次提出了“超级竞争”的理论。如果企业持续保持过去固定的发展模式和竞争策略,企业过去的竞争优势将灰飞烟灭,企业的经营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指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很有难度,但可以依照原有竞争策略只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竞争优势。该理论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动态博弈的过程。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采取的对策都随对方策略而变化。由于会遭到竞争对手的挑战,所以任何市场参与者新的竞争优势要尽可能的避免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超级环境下的竞争就与传统环境下的竞争不同,竞争强度异常激烈。因此,企业如果仍采用传统的三个层面的竞争战略,就会被后进入市场的企业所超越,丧失原有的市场地位。24超级竞争理论25的相关文献列举如表2-1所示:表2-1 超级竞争的相关文献作者样本和背景研究重点关键研究成果定量研究,美国制造业200家企业,证实了竞争状况向HC转变;知识基础的重要性在于触发了向HC转变汤玛斯验证竞争力的特征(1996)19581991描述了获得高度灵活性的成功和失败途径;以社会网络形式和地理网络形式作为灵活组织形式的范例概念型论文,提出命题研究适合于超级竞争环Volberda(1996)境的组织形式界定了超级竞争的特征:(1)HC 使经常性变革成为环境发展趋势和竞争性攻击的结果;(2)超级竞争要求企业改制以产生新的、复杂的组织能力;(3)超级竞争以轮回和周期的形式发生。第一种情况下,专业化能力是关键;第二种情况下,一般能力更重要。针对日本四家研究日本啤酒行业的超Craig啤酒厂的多案 级竞争的特征、成因及相应例定性研究 的组织特征(1996)所需的动态、多层次、多领域的研究如今超级竞争市场 战略竞争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多样化Rhli&Sachs概念型论文中的基本问题,即多样化实现的,目的是使企业获得免受超级竞争环境威胁的竞争优势(1997)定量研究,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行业,价格方面的先行者和早期行动检验先行者和早期行动者 者的优势比先行占据市场份额的优维持其优势可持续性的范式 势更为持久;HC 可能具有心理或感知特征Makadok(1998)19751991概念型论文,提出命题Harvey et al.(2001)检验超级竞争形成的驱动因 超级竞争将组织所关注的重点素;研究超级竞争对战略开 转向灵活性配置,这基于市场导向性8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研究发的影响。资产的有效投入定量研究,40 研究:(1)在通常情况下保个行业的6,772家公司, 难;(2)在某些行业中保持持高经济绩效是否更加困(1)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周期在缩短;(2)发现许多行业存在 HC;(3)持续性竞争优势基于一系列短期优势。Wiggins&Ruefli(2005)13,899个经营单位,高经济绩效是否更加困难;(3)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获得日益建立在一系列短期优势的基础之上。19801996很多行业已经从行动缓慢趋于稳定的寡头垄断,转变为以高速激烈的竞争为特征的环境。与以在稳定环境中存在持续竞争优势作为研究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背道而驰,在超级竞争环境中,竞争者们以不可预想的非传统竞争方式快速的进行对抗。在超级竞争环境中,企业必须不断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来源,以弱化对手的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看,竞争优势是临时的、无法长久维持的。由此,组织就必须通过获取一系列短优势来获得一种长期主导地位或实现长期生存的目的。多位学者研究,均发现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周期在缩短,许多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快速转变成超级竞争环境。超级竞争经常性变革成为环境发展趋势和竞争性攻击的结果。超级竞争要求企业改制以产生新的、复杂的组织能力。超级竞争以轮回和周期的形式发生。因此超级竞争环境的特征具有图2-1以下六个特征:超级竞争的基本特征是长久存在和日渐增强的高度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企业不得不同时关注竞争优势与发展安全问题。在极度不稳定的环境下,企业间的互动博弈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征,如表2-2所示:9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研究以上五个特征,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和风险规避都提出了超高要求。超级竞争给企业整体管理带来的新挑战。2.2竞争优势理论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今日,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通过实施一定的竞争战略而维系企业在市场中的有利竞争地位。传统的竞争优势理论是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的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提出的,也被称为钻石范式或国家竞争优势模型。如图2-2所示:10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研究而蒂阿芬尼(D.Aveni)提出了短期竞争优势的概念,这是对持久竞争优势的挑战,意味着企业在竞争中必须面对与以往不同的竞争环境。29超级竞争理论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对实施过程的研究,而非传统的结果研究。在超级竞争的市场中,就有了市场中的先驱者和后进入者。传统的战略计划失效,长久的持续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企业的资源不再仅仅是会计统计上的数字或实体的厂房和生产资料,而是企业能够支配的技术和市场能力的总和。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参与超级竞争的企业互相预测竞争对手战略博弈。其结局必然是企业创造一系列的短期竞争优势。这样的竞争对企业有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企业应全力创新,规避被净增企业模仿的风险。其次,企业的目的是通过新旧竞争优势的更替长盛不衰,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不是为了创造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力量而创造。对超级竞争行业的企业有以下三方面的启示:301. 在超级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随着超级竞争环境的变化,灵活快捷地修正战略。不能像在过去的竞争环境中,仅凭借一种固定不变的竞争优势,获得长足的发展。在企业间博弈中,为了制止竞争企业的竞争性模仿,企业间为了保持原有市场占有率采取的对应措施,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但是企业如果仅为了规避被模仿11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研究的风险,便毫无章法地改变其战略,也是不明智的。2.在超级竞争环境中,新的企业战略必须建立在创造和破坏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即企业进行所谓的“创造性的破坏”,将原来的持久竞争优势转化为一系列的短期竞争优势。这是企业巩固其持久竞争地位的唯一方法。3.在博弈的过程中,有了行业的先驱者和后进入者之分。先驱者设置进入壁垒。但这种壁垒只有后进入者无法跨越时才有效。这种互动,不是传统的柔性战略,而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博弈结构。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竞争日趋艰难,企业如果不能快速在无法预测的环境中提高其竞争能力,便难以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传统的竞争优势分析方法失效。“新七 S 理论”是超级竞争优势竞争理论采取一套全新的分析方法。七方面具体指: 更高的股东满意度(Superior Stakeholder Satisfaction)、策略预测(Strategic Soothsaying)、速度的定位(Positioning for Speed)、出其不意的定位(positioningforSurprise)、改变竞争的规则(Shiftingthecompetition)、告示策略意图(Signaling Strategic intent)、一系列的策略出击(Simultaneous and Sequential Strategic thrusts)。新7S之间的关系如图2-3所示:34深入分析“新七 S”理论,就能发现其三个主要目的。第一,准确预测市场需求。最快的速度获得消费者的需求,取得关键机会,抵御后进入者的竞争。也即形成“破坏的远见”。第二,最优化速度的形成。通过流程再造、资源重组、人力资源鼓励等方法,使企业获得竞争中取胜的能力。也即“破坏的能力”。第三,优异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使自己在竞争中掌握主动,处于安全状态,保持对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也即“破坏的战术”。3112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研究2.3企业战略理论“战略”一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企业的实践不再是靠简单的计划和流程,就能维持当前的市场地位。所以,指引企业资源配置和前进方向的战略,才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战略管理也成为管理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哈佛商学院教授肯尼思安德鲁斯认为,企业战略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决策模式。它引导着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决定了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方向。32战略可区分为企业层、事业层和职能层三个层次。在公司这一层面,波士顿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发的公司业务组合矩阵是最流行的方法。利用波士顿矩阵,可以分析公司现有战略事业单位的情况和竞争力,淘汰不必要或不成功的事业,努力倾注在成功可能性大的事业上。在事业层面上,可以选择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和专一化战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lPorter)提出著名的五力模型,认为任何事业中都有五种力量控制着产业的竞争规则和产业的盈利水平及吸引力。如图2-4所示:除了上述战略工具奠定了企业战略理论的基础,波士顿矩阵和态势分析法仍是当今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卓有成效工具。在战略理论的发展历程中,有十余种战略学派发挥过重要作用。他们分别从某一角度,对战略管理进行阐释。13 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研究过去的战略理论是主要针对,在常规环境下的企业,其竞争优势的构成来阐述的,可是对于快速变化的超级竞争环境中,如何建立竞争优势和其原因及目的的论述却十分缺乏。近年来出现了两种新的理论:首先是,动态能力论恰恰弥补了这个缺憾。他主要描述了基于成本和质量、技术创新、互动行为打破竞争领域的竞争进行的。强调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以满足竞争氛围和市场需求的能力。它着重论述了在传统竞争战略理论中,未充分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动态”意味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性互动。在市场需求的变化速度和技术变化加快,未来的需求和偏好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企业重新构建其竞争优势,以期与变化的环境和需求保持同一步调。这对企业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能力”意味着战略管理的能力。第二个是,竞争动力学方法。它是在如波特的五力模型等竞争力模式理论,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核心能力理论,沃纳菲尔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