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及茶的泡法.doc_第1页
茶道及茶的泡法.doc_第2页
茶道及茶的泡法.doc_第3页
茶道及茶的泡法.doc_第4页
茶道及茶的泡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茶道美学初探中国茶道发展到今天,如果从唐陆羽茶经刻印开始计算(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中兴衰成坏,发展式微,不胜枚举。有关茶的著作、论述很多,茶谱、茶录、茶笺、茶史、茶论、茶述等均见于历代茶文化典籍,而有关茶的诗词文章等就更多了,如唐诗、宋词以及明清笔记中有关茶的资料就颇为丰瞻,流布也很广泛,影响深远。而一些有关茶道礼法、清规、烹茶技艺、茶法、茶诀等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唐宋以来的禅宗典籍中,仍然保留了不少,譬如百丈清规、禅苑清规、五灯会元等多有有关茶事、茶礼的记述。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无疑为我们探讨中国茶道美学命题和范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中也有记载,可见早在我国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自唐以来,出现了许多热衷于品茗艺术的文人雅士,如唐代的皎然、陆羽、卢仝、鲁龟蒙、皮日休、白居易,宋代的蔡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以及明清时期的朱权、陆树声、许次纾、张源、张岱、罗禀、冒襄、袁枚等。甚至连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为茶事推波助澜。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曾亲自碾茶、点茶、布茶,并写有一部茶学专著大观茶论。再如清代的乾隆皇帝,也以善饮茶而闻名天下。他们或以语言文字入茶,或以艺术修养入茶,或以佛法禅机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使中国品茗艺术真正从日常煎点提升到精神品饮的境界上来,使中国“茶道”渐次形成。他们中许多人都是茶道实践的先行者,如陆羽、皎然、苏轼、赵佶、朱权、张源等。在这种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中,茶道实践过程中所独有的雅洁、清静、空灵、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中国茶道美学实质也渐次显露。 一般认为,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审美内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个人还以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融汇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华,掺揉着大自然的真意,是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我们要探讨中国茶道美学实质,就应该从茶道实践过程着手,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也即是说,中国茶道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研究人们在茶道实践过程中对美的认识和创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等。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可以用四句话、八个字来概括:大雅、大美、大悲、大用。茶道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近年来,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都创出了各具特色的“茶艺”,尤其在台湾,茶人对泡茶技艺的追求更是精益求精。一. 泡茶茶具在台湾由于茶树与制茶技术皆由福建传入,在泡茶用具的选择上,也是福建、潮州地区泡茶惯用的“烹茶四宝”。所谓的“烹茶四宝”是指:潮汕炉(烧开水的小火炉)、玉书煨(烧水的水壶)、孟臣罐(泡茶用的小茶壶)、若琛瓯(喝茶用的小茶杯),烹茶四宝演变至今,使台湾茶艺泡茶多彩纷呈,茶具的使用也增加许多技法,使泡茶成为一项外行人觉得有趣,内行人觉得心灵层次提升的茶艺生活。茶艺泡茶的工具种类繁多。置茶器包括茶则、茶匙、茶漏、茶荷;理茶器包括茶夹、茶匙、茶针、茶桨;分茶器包括茶海、茶盅、公道杯;品茶器包括茶杯、闻香杯、杯碟;涤洁器包括茶盘、茶船、渣方、水方、涤方、茶巾、容则;其它还包括煮水器、香炉、奉茶盘等。以上介绍了林林总总的茶具,但喝茶的用具绝非一定繁琐复杂,而应由简入繁,重在培养自己对茶叶的基本认识。二. 泡茶的用水要泡出一杯色香味俱全的好茶,用水相当重要。这在茶叶审评的章节已有评述。三. 泡茶的水温中国茶叶种类繁多,茶汤的口感并不相同,冲泡每种茶叶的水温要求也有所不同。一泡好茶让人喝起来通体舒畅,回味无穷;但若使用太冷或过热的水冲泡好茶叶,就无法尽情表现一泡茶的优点。茶艺的泡茶与审评的泡茶要求不尽相同,审评要求用统一的标准充分展示茶叶的优缺点,茶艺则要隐其缺点,扬其优点,让客人品上一杯舒心的好茶。茶叶中含有咖啡因与维生素。茶汤的咖啡因含量越多,喝起来越苦,而水温高低决定了茶汤的咖啡因溶解量的多少;其次,高温容易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降低茶汤的营养价值。一般而言,茶叶外观色泽较绿,冲泡的水温应较低,因此,乌龙茶泡茶用水应在90度以上,而绿茶如龙井、碧螺春等则水温应低于80度。四. 茶叶的用量一般而言,标准茶量是以1克茶叶搭配50ml的水而言,浸泡5分钟,茶汤的浓度适中。在茶艺泡茶中,投叶量依品种和制法不同调整用茶量。重香气的茶,投叶是不宜多,以使香气舒展发挥;重滋味的茶,可以多投叶,短浸泡。条形的包种茶,茶干较膨松,投叶量约盖杯的五分满;而揉捻度高呈球状的铁观音、台湾高山茶,置放量约1/41/3;至于经过精制整形的香片、红茶则少量放置,以免茶汤过浓。五. 泡茶的注意事项功夫茶一般一泡只冲四次:一为皮;二三为肉,四为极。四冲之后,茶汤基本转薄。四泡茶浸泡时间应依次增加。出茶四字决:低、快、均、尽。出茶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不敬;快,使香味不容易散失,且可保持茶汤热度;匀,表示对客人一视同仁;尽,茶水沥尽,茶叶不浸泡过久,茶汤不会苦涩。 任何茶叶都不宜浸泡过久,茶汤应与茶叶分离,即泡即饮。过浓的茶汤对身体不利,浸泡过久的茶汤会破坏茶叶特有的香气和滋味。六. 温润泡冲泡茶叶时,第一次注水入壶随即倒掉的动作称为“温润泡”。温润泡的用意在于使揉捻过的茶叶稍微舒展,以利于第一泡茶发挥出应有的色、香、味。由于温润泡时间短,茶叶本身的可溶物还来不及溶出,但揉成半球形或球形的茶叶却可借热水的冲力与热量慢慢开展。注水冲泡第一泡茶时,茶叶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加,在1分钟的泡茶时间内,茶叶可溶解出适量的成分,让第一泡茶有完美的味道。温润泡可说是第一泡茶的暖身运动,特别对于重揉捻的茶如铁观音等。有些说法指温润泡的作用在于清洗温热茶叶,所以不适合饮用。其实当茶干第一次接触热水的冲击时,水面浮起一层泡沫,是由于茶叶本身含有少量皂素,加上附着在茶干表面的霜状咖啡因,经水柱冲击产生的物理变化,温润泡的茶汤本身并无有害人体的物质。七. 品茗的基本原则1、闻香气。香气是茶叶本身具备的芳香物质,闻香的类别可分为汤前香、汤后香两种。汤前香一般在赏茶阶段进行,闻一闻茶干香气,当茶壶已由热水温热,倒入茶干后,可先盖上壶盖数秒,借壶中热气烘托,再闻干茶香气更为明显。茶叶经热水冲泡而散发的香气,称为汤后香。嗅闻汤后香的方法依泡茶方式而定,使用闻香杯者,将茶汤倒入闻香杯,再将闻香杯中的茶汤倒入品茗杯后,用鼻子深吸闻香杯中的味道,若不使用闻香杯,在茶壶倒出茶汤后,闻一闻壶盖聚集的香气,或半掩壶盖,用鼻子闻壶缘的味道。 2、尝滋味。多数人总认为,茶汤应趁热喝下,才能尝出它的茶味。事实上,品尝太烫的茶汤时,味觉细胞因受热刺激而麻木,但冷却后部分物质会随着茶汤温度降低而析出,冷汤的味道不能代表茶汤的真滋味,最适合评饮茶汤的温度介于40-45度之间,可与闻香同时进行。品尝茶汤滋味的方法,可小啜一口茶汤含入口中,以舌头在口腔中来回打转,让茶汤充分与口中味觉细胞接触后,以鼻子呼出口中气味,然后将茶汤慢慢咽下,感受茶汤的滋味表现。当茶汤在口中循环活动时,可就茶汤的刺激性、浓稠度、活性、收敛性、回甘、余味、特性等几方面来感受。刺激性,茶汤入口后舌头、鼻腔、嗅觉细胞受到轻或重的刺激;浓稠度,浓稠度高,代表茶汤溶出物多,茶汤成分含量高,滋味好;活性,茶叶中的咖啡因决定茶汤的苦味,儿茶素决定茶汤的涩味,二者比例适中,茶汤活性强,决定茶汤活性的因素在于发酵与焙火是否恰当;收敛性,收敛性适当的茶叶,入喉后口腔会产生圆滑舒爽的感觉。如果茶汤入喉后以舌碰触口腔觉得粗糙,便是茶叶的收敛性太强;回甘,回甘又称喉韵,指茶汤入喉收敛性与刺激性逐渐消失,喉部生津的感觉;余味,余味越持久越好;特性,指茶叶各品种所特有的香气,滋味等的感受,如铁观音所谓的“酸气”、“音韵”等。绿茶的泡法绿茶在色、香、味上,讲求嫩绿明亮、清香、醇爽。在六大茶类中,绿茶的冲泡,看似简单,其实极考工夫。因绿茶不经发酵,保持茶叶本身的鲜嫩,冲泡时略有偏差,易使茶叶泡老闷熟,茶汤黯淡香气钝浊。此外,又因绿茶品种最丰富,每种茶,由于形状、紧结程度和鲜叶老嫩程度不同,冲泡的水温,时间和方法都有差异,所以没有多次的实践,恐怕难以泡好一杯绿茶。(一)用水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古人曾云“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我个人认为,水质对茶汤的滋味非常重要,色香倒还在其次了。用稍差的水,即使冲泡乌龙茶,亦觉不堪一饮。古人的茶书,大多论及用水。所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等等,终不过是要求水甘而洁,活而新。纯粹从科学理论上讲,水的硬度直接影响茶汤的色泽和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硬度高,则色黄褐而味淡,严重的会味涩以致味苦。此外,劣质水不仅无法沏出好茶,长期使用生成严重水垢,还会损坏茶具。所以泡茶用水,应是软水或暂时硬水。一般来说,以泉水为佳,洁净的溪水江水河水亦可,井水则要视地下水源而论。至于雨水和雪水,以当今环境污染之重,恐怕没人敢喝了。我自己泡茶用的水,多是矿泉水。国内的水,我比较常用农夫山泉,微带泉水的清甜。茶艺馆的水,也多用矿泉水或蒸馏水,那些依山傍水的地方,则可汲取山上泉水,如杭州虎跑水,广州白云山的泉水。一般家庭使用滤水器过滤后的水,也勉强可用。(二)水温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特别是在饼茶团茶时期,控制水温似乎是泡茶的关键。概括起来,烧水要大火急沸,刚煮沸起泡为宜。水老水嫩都是大忌。水温通过对茶叶成份溶解程度的作用来影响茶汤滋味和茶香。绿茶用水温度,应视茶叶质量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以80 左右为宜。茶叶愈嫩绿,水温愈低。水温过高,易烫熟茶叶,茶汤变黄,滋味较苦;水温过低,则香味低淡。至于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C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味淡薄。此外需说明的是,高级绿茶用80C的水温,通常是指讲水烧开后再冷却至该温度;若是处理过的无菌生水,只需烧到所需温度即可。(三)茶的用量茶叶用量,并没有统一标准,视茶具大小、茶叶种类和各人喜好而定。一般来说,冲泡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是1:5060。严格的茶叶评审,绿茶是用150ml的水冲泡3g茶叶。茶叶用量主要影响滋味的浓淡,我想这完全决定于各人的习惯。初学者可尝试不同的用量,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茶汤浓度。(四)茶具冲泡绿茶,比较讲究的可用玻璃杯或白瓷盖碗。普通人家使用的大瓷杯和茶壶,只适于冲泡中低档绿茶。玻璃杯比较适合于冲泡名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细嫩绿茶,可观察到茶在水中缓缓舒展、游动、变幻。特别是一些银针类,冲泡后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直立,然后徐徐下沉,如春笋出土似金枪林立。上好的君山银针,可三起三落,极是美妙。所以一般茶艺馆,多使用玻璃杯冲泡绿茶。古人使用的是盖碗。相比于玻璃杯,盖碗保温性好一些。一般来说,冲泡条索比较紧结的绿茶,如珠茶眉茶,我个人比较喜欢盖碗。好的白瓷,可充分衬托出茶汤的嫩绿明亮,且盖碗比较雅致,手感触觉是玻璃杯无法可比的。此外,由于好的绿茶不是用沸水冲泡,茶叶多浮在水面,饮茶时易吃进茶叶,如用盖碗,则可用盖子将茶叶拂至一边。总的来说,无论玻璃杯或是盖碗,均宜小不宜大。大则水多,茶叶易老。(五)冲泡方法绿茶的冲泡,相比于乌龙茶,程序非常简单。根据条索的紧结程度,应分为两种。然而,无论使用何种方法,第一步均需烫杯,以利茶叶色香味的发挥。1.外形紧结重实的茶1) 烫杯之后,先将合适温度的水冲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不加盖。此时茶叶徐徐下沉,干茶吸收水分,叶片展开,现出芽叶的生叶本色,芽似枪叶如旗;汤面水汽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如碧螺春,此时则似雪花飞舞,叶底成朵,鲜嫩如生。叶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誉。2) 一段时间之后,茶汤凉至适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茶叶评审中,以5分钟为标准,茶汤饮用和闻香的温度均为4555C。若高于60C,则烫嘴也烫鼻;低于40C,香气较低沉,味较涩。这个时间不易控制。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觉温度合适即饮;如用盖碗,则稍稍倒出一点茶汤至手背以查其温度。完全依靠经验,所以实践是最重要的。3)第一泡的茶汤,尚余三分之一,则可续水。此乃二泡。如若茶叶肥壮的茶,二泡茶汤正浓,饮后舌本回甘,齿颊生香,余味无穷。饮至三泡,则一般茶味已淡。此种冲泡方法,除碧螺春外,同样适合于平水珠茶、涌溪火青、都匀毛尖、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较紧结的茶。2.条索松展的茶这些茶,如采用上述方法,则茶叶浮于汤面,不易浸泡下沉。应采用如下方法:1) 烫杯后,取茶入杯。此时较高的杯温已隐隐烘出茶香。2) 冲入适温的水,至杯容量三分之一(也可少一些,但需覆盖茶叶)此时需注意的是注水方法。茶艺馆中,普遍是直接将水冲击茶叶,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妥。这种茶本身比较舒展,无需利用水的冲力,反而易烫伤嫩叶。我采用的方法是,如用玻璃杯,则沿杯边注水,盖碗则将盖子反过来贴在茶杯的一边,将水注入盖子,使其沿杯边而下。然后微微摇晃茶杯,使茶叶充分浸润。此时茶香高郁,不能品饮,然恰是闻香最好时候。3) 稍停约两分钟,待干茶吸水伸展,再冲水至满。冲水方法如前。此时茶叶或徘徊飘舞,或游移于沉浮之间,别具茶趣。4) 其它步骤,皆与紧结茶相同。合适这种方法的,有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舒城兰花等。有些条索不是特别紧结亦非特别松展的茶,两种方法均可,也是各人的习惯而已。任何一种茶的冲泡,非常依赖于个人的经验。本文也只不过提供一些惯常通用的方法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实践得久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和方法,如何才能泡得好茶,那也是见仁见智了。乌龙茶的冲泡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制工精细,综合了红、绿茶初制的工艺特点,使之兼具红茶之甜醇,绿茶之清香。其味甘浓而气馥郁,无绿茶之苦,乏红茶之涩,性和而不寒,久藏而不坏,香久愈精,味久益醇。加之“绿叶红镶边”的色泽,壮结匀整之外形,高级乌龙更有特殊“韵味”(如武夷岩具有岩骨花香之岩韵,铁观音之观音韵),使得乌龙茶特别引人注目,其妙无比。乌龙茶的品饮,以闽南人和广东潮汕人最为考究,因其冲泡时颇费工夫,亦称之为“工夫茶”。地道的潮汕工夫茶,所用的水需山坑石缝水,而火必以橄榄核烧取,罐则用酥罐,选用上品乌龙茶,经复杂的冲泡程序,才能充分发挥出乌龙茶特有的色香味。正所谓茶鲜、水活、器美、艺宜,缺一不可。(一)茶鲜古人云“饮茶贵乎茶鲜”,至理真言也。所谓茶鲜,即保持茶叶色、香、味、形的品质风格,较长时间(通常要求近新,12个月左右)维持其固有的新鲜状态。乌龙茶的贮存,较绿茶容易,保藏良好的乌龙,时间稍长滋味反而醇厚。新茶购得回来,若疏于保存,茶叶很容易陈化变质,茶味淡薄不爽,香气渐失。所以,藏茶,保持茶鲜,是饮茶人之要紧大事。影响茶叶变质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水分、氧气和光线。温度愈高,氧化聚合等化学反应速度愈快,陈化速度越快;茶叶水分含量超过6,化学反应亦激烈。而茶叶吸湿性极好,一旦超过安全含水量(高级名茶5 %,一般是10%),就会发霉变质,失去饮用价值;氧气是氧化反应的必要条件,自然应隔离;光能促进植物色素或脂质的氧化,特别是叶绿素易受光的照射而褪色,所以茶叶应置于阴暗处。由此可见,藏茶之要旨在于,干燥、低温(至少要求室温)、隔绝空气和光线,此外还需不受挤压和撞击,包装和贮藏材料要洁净无异味,以保持茶的原形、本色和真味。居家贮藏少量茶叶,行之有效的方法有:1.石灰缸贮茶法适合于龙井等对色香味形要求严格的名茶。一般茶农采用此法藏茶,效果甚佳。该法利用生石灰吸潮风化作用,吸收茶叶的水分,使之保持充分干燥。先将茶叶用牛皮纸包好,一包的量益小不益大。然后放置于陶瓷缸内,沿缸四周排列,缸中央放置一袋生石灰块(石灰袋用白布制成,每袋装半袋未风化的石灰块,约1斤)。石灰袋上可再放茶叶包,用棉花或厚软草纸垫于盖口,并盖紧缸口。贮藏期间,视石灰风化情况,及时更换。2.金属罐贮法最好选用锡罐或双层盖的铁皮罐,将茶叶用纸包好或直接入罐中,尽量摇紧装足,减少罐内空气。盖口缝可用胶纸加封。如放入一二包干燥的硅胶,效果更好。需要注意的是,若是新罐或原先存放他物而有气味,可用少许茶叶先置于罐内,盖好盖,放置数日以吸收异味。现在市面上有窄口大肚的锡罐或内镀锡的铁罐,应是较好的选择。当然,应置于阴凉处。3.密封塑料袋贮茶法将干燥的茶叶用纸包好,装入无毒无味无孔隙的密封袋,挤出空气,封好口。一般可在外面再套一个密封袋,亦排出空气,然后置于干燥、无味处保存。4.热水瓶贮茶法这是利用热水瓶阴凉干燥的特点。将茶叶装如干燥的热水瓶内,尽量摇紧装足,盖好塞子。若一时不饮用,可用蜡封口,这样可以保存数月,茶叶仍如新。5.低温贮茶法将茶叶装入密封性能好的贮器内,置3C以下的低温贮藏。我个人的意见,不可利用正在使用的冰箱藏茶,因冰箱内异味严重,很容易被茶叶吸收而影响茶香。(二)水活品茶必先试水。茶录言道:“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可见,再好的茶,无好水衬托配合,茶的优异品质也无法体现。关于水质对茶汤的影响,已在绿茶的冲泡一文中提及,此处仅做些补充。据现代科学理论,饮用或泡茶,以软水为宜。软水泡茶,汤色明亮,香气清高,滋味鲜爽;硬水泡茶,汤色浑暗,滋味带涩。除了蒸馏水、雨水和雪水属于软水外,江水、河水、湖水、泉水、井水都属硬水,但多为暂时硬水,煮沸则变为软水。山水和泉水(不含硫磺)源出山岩,经过砂石过滤,清澈洁净,甘美清洌,加上活水漫流,吸收新鲜空气。煮沸后的开水为软水,用之泡茶,色香味俱佳。但是,如茶经所言,瀑涌湍急的山泉不能饮,泉不流者亦不可用,否则疾病暗生。环境污染较少的地方,亦可饮雨水和雪水。特别是江河水不好的地区,常贮备雨水饮用。雨水以秋雨为上,杂质少,味清洌;梅雨次之,味甘,杂质少;夏季暴雨,水质不净,不宜饮用。城镇自来水因消毒处理,增加氯气含量,对泡茶不利。可将自来水贮于盛水器具内,静置一昼夜,让氯气散尽,再煮沸泡茶。有了好水,将之烧至沸腾亦有讲究。所谓“活火还需活水煎”,活火是指有焰而无烟,古时候用炭,所以特别强调这点。现代用煤气、液化气、电等,都适宜烧水,使用时仍应注意“有焰而无烟”。关于开水沸腾程度,茶书多有精辟阐述,简单来说,水刚沸,边缘如涌泉连珠即可,此时温度刚好100C,再继续烧,水就老了,不适于泡茶。乌龙茶冲泡温度以刚达到100C的开水为宜。因泡饮乌龙茶用量较多,相对绿茶而言,茶叶较粗老,故应沸水冲泡。(三)器美品饮乌龙,首重风韵,慢斟细啜方能领略,对茶具亦是特别讲究,堪称六大茶类之最。茶具要求小壶小杯,玲珑别致,配套成趣。传统的工夫茶,所谓的“茶室四宝”,缺一不可。即玉书(石畏)、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玉书(石畏)即烧开水的壶。为赭色薄瓷扁形壶,容水量约为250毫升。水沸时,盖子“卜卜”作声,如唤人泡茶。现代已经很少再用此壶,一般的茶艺馆,多用宜兴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壶,多作南瓜形或东坡提梁壶形。也有用不锈钢壶的,用电,可保温。我在万般无奈的状况下,用大的玻璃烧杯,盛水置微波炉内使之沸腾。此法需注意两点,一是微波炉的时间和火力要调好,防止水未开或水老,需多次试验过方能掌握;二是要清除微波炉内的异味。潮汕炉是烧开水用的火炉。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此炉在现代亦使用较少。茶艺馆里,我所见到的有三种烧水用具。一种也是紫砂的小炉子,炉内可放置小小的固体酒精灯,配合大的紫砂壶烧水。仿佛也有烧蜡的。但是,无论是固体酒精还是蜡,需注意不能有味道和烟;一种是可保温电热器,不锈钢壶置电热板上;另一种则是磁感应烧水器,玻璃壶(底部是不锈钢?)放在感应盘上。这三种用具,以紫砂炉配紫砂壶最有意境,合乎品茶之道,只是较重而易损坏,不方便携带至远处。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壶。为宜兴紫砂壶,以小为贵。孟臣即明末清初时的制壶大师惠孟臣,其制作的小壶非常闻名。壶的大小,因人数多少而异,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壶。若琛瓯即品茶杯。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浅,容水量约10-20毫升。现在常用的饮杯(区别于闻香杯),有两种。一种是白瓷杯,另一种是紫砂杯,内壁贴白瓷。也有纯紫砂的饮杯,我个人认为不可取,因不利于茶的色泽。除了这四种必备茶具外,乌龙茶的冲泡中,仍用到其它名目繁多的茶具,简单介绍如下:茶船和茶盘。茶船形状有盘形、碗形,茶壶置于其中,盛热水时供暖壶烫杯之用,又可用于养壶。茶盘则是托茶壶茶杯之用。现在常用的是两者合一的茶盘,即有孔隙的茶盘置于茶船之上。这种茶盘的产生,是因为乌龙茶的冲泡过程较复杂,从开始的烫杯热壶,以及后来每次冲泡均需热水淋壶,双层茶船,可使水流到下层,不致弄脏台面。茶盘的质地不一,常用的有紫砂和竹器。我自己有个状如莲花的紫砂小茶盘,很是小巧美观。茶海。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因乌龙茶的冲泡非常讲究时间,就是几秒十几秒之差,也会使得茶汤质量大大改变。所以即使是将茶汤从壶中倒出的短短十几秒时间,开始出来以及最后出来的茶汤浓淡非常不同。为避免浓淡不均,先把茶汤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后再分至杯中。同时可沉淀茶渣、茶末。现在也常用不锈钢的过滤器,置于茶海之上,令茶汤由滤器流入茶海,以滤去茶渣。此法我认为不可取,因不锈钢本身多少有些异味。至少用于闻香的二泡茶,不可用滤器。茶荷。形状多为有引口的半球形,瓷质或竹质,用做盛干茶,供欣赏干茶并投入茶壶之用。好的瓷质茶荷本身就是工艺品,奈何许多茶艺馆略去茶荷不用,甚是可惜。闻香杯。闻香之用,细长,是乌龙茶特有的茶具,多用于冲泡台湾高香的乌龙时使用。与饮杯配套,质地相同,加一茶托则为一套闻香组杯。茶匙。多为竹质,如今亦有黄杨木质,一端弯曲,用来投茶入壶和自壶内掏出茶渣。此外还有茶盂、茶夹、茶则、茶漏等辅助茶具,品种繁多,泡茶时并非一定使用,这里不再细谈。(四)艺宜茶鲜、水活、器美,还要有相宜的泡茶技艺,才能泡出好茶来。如田艺蘅在煮泉小品所言:“茶,南方之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嫉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宜,虽佳弗佳也”。泡茶技艺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很大。乌龙茶的冲泡程序之繁复考究,居六大茶类之冠。中国茶道表演,乌龙茶当是首选。在那缓慢的一道道程序中所感觉到的宁静安祥,在我而言,是其它茶类无法替代的。乌龙的冲泡技艺,潮汕地区流传五项口诀:温壶烫杯,高冲低斟,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是乌龙茶冲泡的关键之所在,后人为每道程序另取的美名,各有不同,终不过是点缀,下文只用了其中一些名字。1.孟臣淋漓即温壶,为了提高茶壶温度,避免壶吸收热量而降低泡茶的水温,可使茶香充分发挥。方法是,提高盛水的壶(或杯),以绕倒的方式,倒热水入壶,水量约为茶壶容量的八成,盖好壶盖。2.仙泉浴盅即烫杯,可使茶汤不致很快冷却,杯边接近茶汤温度,口感较好。传统的烫杯较复杂,先在茶船(单层无盖)内冲入半茶船热水,以中指抵住茶杯为轴,拇指拨动杯口,使之旋转两圈,然后取出,使杯口在茶船边沿轻刮,去掉杯内水滴,再置于茶盘中。现使用双层茶盘,茶杯置茶盘之上。将温壶用过的水,直接由茶壶倒入茶杯,稍待片刻,用茶夹夹住茶杯边缘,倒去杯内的水,再轻置茶巾之上,抹去水滴后的茶杯,再放回茶盘上。3.乌龙入宫即放茶叶入壶。茶叶的量,因人而异,一般书中的建议是,半壶干茶。初饮乌龙茶之人,我的建议是只放三分之一干茶。特别是饮台湾的清香乌龙,半壶干茶则显得有些涩,少了圆润的口感。茶叶入壶,有两种方法。一是茶叶置于茶荷内,茶荷本身有引口,将引口贴近壶嘴,用茶匙拨入壶中;另一种方法是利用茶漏。茶漏置于壶嘴之上,用茶则将茶叶从盛茶器中舀出,直接通过茶漏入壶。这时若是好茶,特别是台湾的清茶,会有很浓郁的干香,如玉米或熟板栗香。这是由于茶壶的热气烘出的茶香,这种香,往往和茶汤的香不同。4.高山流水即指“高冲低斟”之高冲。提起盛水器于稍高处(距茶壶15厘米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