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教案.doc_第1页
《海陆变迁》教案.doc_第2页
《海陆变迁》教案.doc_第3页
《海陆变迁》教案.doc_第4页
《海陆变迁》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R中学 小学 2,学科:地理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2)搜集地震火山爆发的资料二、 教学课题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运用各种示意图,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的实例,是学生认识“自然界处于不停运动和变化之中”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于内力和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部分介绍大陆漂移假说基本内容及代表人物魏格纳;第三部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第四部火山和地震,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是地壳运动最剧烈的地带。教学重点:1、 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以实例说明2、 “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3、 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教学难点:1、 内力和外力的来源、表现形式、作用以及最终产生的后果2、 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3、 海陆变迁的原因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图片导入:知道“沧海桑田”吗?你知道下面现象说明了什么吗?1、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探究活动:阅读课文地表形态变化,完成上述问题。学生活动:通过拼合游戏,认识大陆漂移假说。展示大陆漂移假说视频;【百度视频】大陆漂移假说/u66/v_NDc3Mzg0ODM.html证据:1.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古老的地层分布是对应的,说明两者原来是同一块大陆。 2.位于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在其吻合的地方生活着同类动物海牛和鸵鸟,能够说明它们的祖先是生活在一起的,从而证明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是同一块大陆。 拓展延伸:阅读魏格纳的故事【百度百科】魏格纳/view/5518.htm课堂练习: 1、亚洲的印度半岛位于 ( )A 太平洋板块 B 亚欧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非洲板块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下列哪个大洋还在不断扩张 ( )A 太平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北冰洋3、三峡地区发现了三叶虫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A这里曾经是海洋,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 B这里现在又变成了海洋C这里将来会变成海洋 D不能说明什么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汪洋,说明海洋可变为陆地 B地震、火山活动可在短时间内改变地形 C台湾海峡峡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说明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 D大地非常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第二课时导入: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谁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呢?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万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授课: (一) 屏幕显示P35图248“六大板块示意图”。1、地球表层可分为 大板块,除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2、六大板块的名称: (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板书: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探究活动:. 喜马拉雅山脉是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2. 大西洋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还是板块张裂形成的?3. 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教师讲解:(三)火山地震我们刚才说到,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而地壳的活跃,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我们先来看一段火山地震的图片。 接下来展示火山视频【百度视频】火山喷发/p/news/w/bn/2008-02-09/230660018156.html【百度视频】日本地震海啸瞬间/programs/view/zZnEnPXVInQ/ 教师讲解:可能大家都会想,地震真可怕,它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是啊,地震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来看屏幕显示的火山地震图。屏幕显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这里是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探究活动:为什么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是这样分布?我国为什么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破坏性地震的危害相当大,那么我们人类可不可以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归纳总结:地震前兆:1、动物反应异常;2、地形突变和地下水异常;3、有地光和地声。进行防震教育:1、保持冷静,及时到户外空旷处;2、躲在坚固的家具下;3、保持体力,等待救援。课堂练习:1、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附近的山脉是( )A喜马拉雅山 B阿尔卑斯山 C落基山脉 D安第斯山2、 2006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亚日惹市附近发生里氏62级地震,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区,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结合图回答(1)(2)题。 (1)这次印尼地震中心靠近 ( ) A 太平洋B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北冰洋(2)印度尼西亚多地震的原因是 ( )A印度尼西亚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B印度尼西亚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活跃C印度尼西亚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D印度尼西亚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3、地球岩石圈由()A 六大板块组成B七大板块组成 C三大板块组成D四大板块组成4、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A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样板块5、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红海的形成是由于()A板块的上升B板块的下降 C板块的张裂D板块的碰撞6.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澳大利亚位于 板块(填序号)。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它位于 板块上。(3)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是因为其位于 板块与 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填序号)(4)据图预测:红海面积会不断 ,地中海面积会逐渐 。(5)我国台湾岛多地震是因为台湾位于 板块和 板块交界处的活跃地带。(填序号) 六、 教学反思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问题引导而进行,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学生建立了大量的基本思维模式和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因而可以灵活的对问题进行表征。这节课的关键是学生找到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分析教师所给材料,才能达到真正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决世界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针对上一阶段片面关注课堂多媒体制作、课堂重难点把握、个人教学信息的收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等问题的反思,而部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响、学生的主体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本阶段的课堂教学改进和实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上来,希望通过每一节课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大程度上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1、 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将资料展示给学生,希望他们通过资料自主得到问题的答案或者是进行总结,但是由于所给的资料比较多,学生难以将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用还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2、问题引导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在进行海陆变迁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们能不能举出海陆变迁的例子?这些例子又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进行大陆漂移说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是否是就是固定不变得呢?但就是这件事却在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我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层层深入的,有些问题有转折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被我设计的问题,一点一点引入本节重点难点的学习,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并逐步完成每个步骤问题的讲述,最终到达落实重点难点的目的。3、关注教学细节作为预备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智来讲还比较幼稚,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台湾海峡发现有陆地动物化石”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 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