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关注学生“期待视野”摘要: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从教学角度看,学生是作品理解的“上帝”,学生的“期待视野”是客观的存在。只有充分关注学生“期待视野”,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本文试着从“贴近学生期待视野,走向作品理解;拓宽学生期待视野,促进教学吸引;改造学生期待视野,丰厚课堂内涵”三方面展开阐述。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借鉴。必将引发大家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的思考。关键词:教学;关注;学生;期待视野;接受美学提出了“期待视野”概念,认为“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有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也即既定的先在视野”。“阅读视野”是由读者的阅读经验所构成的某种定势或先在结构,包括读者从已阅读的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本形式与技巧的熟悉程度,以及读者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欣赏水平,艺术趣味等多种因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同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面对同一篇文本时,他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期待视野”。“前教学”阶段,师生的“期待视野”存在着误差和分歧是必然的,师生和作品之间存在着理解差距也是必然的。伽达默尔提出了读者视界与作品视界交融的“视界融合”说,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指向“视界融合”。教学是为了寻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视界融合”。教师在“前教学”阶段进行教学预设时,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的:“课堂教学不是老师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不应以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那么如何能做到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体现“教”是以“学”为原点出发,促进教学走向“以生为本”呢?一、贴近学生“期待视野”,促成教学的理解王荣生教授认为,当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特定方式的阅读,教学往往蕴涵着教师个人的意识形态。教师在预见学生的“期待视野”时,往往“想当然”,教师完全从自我角度展开,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缺席”。教师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蒙蔽了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学是一种“视野入侵”。此观念烛照下的教学与学生“阅读视野”有着较大分离,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浅表层次,比较多地发挥了教师的“定向期待”,使学生的理解图式更多地停留在原有平衡状态,对学生内在视野的调整和完善不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可能也是比较有限。无疑,这样的教学缺失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真正平等对话的“话题”,引发不了学生的共鸣,学生沦为“听众”。“话题”必须植根于学生的“期待视野”之中,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对话的平等性。设问和质疑显然能够帮助教师在构建课堂话题时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期待视野”,尽可能地让话题走进学生的视阈之中。笔者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在充分预测学生学习此文的难点、兴趣点的基础上,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呈现过程。首先出示一组词语:“更夫、仆人、管家、监工”。让学生读读并思考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注意到这四个词语代表的是文中的四个人物。接着,让学生谈谈对四个人物身份的认识,目的是让学生知晓“更夫、仆人、管家、监工”都是“小人物”,和扬科一样,和扬科的母亲一样,他们的身份在当时的社会中都很“低贱”。第三步,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穷人,建立这样一个认识:穷人理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病相怜。可是文中的这四个“小人物”是怎样对待同样是“小人物”的扬科呢?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这四个“小人物”的表现。“仆人”仅仅因为扬科碰了一下他的小提琴,却把扬科抓起来,送到管家那儿;“管家”只是说了一句:“打他一顿算了!”;“监工”呢?曾经用皮带狠狠地抽了扬科一顿,让扬科一辈子都忘不了,只因扬科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忘记了堆草料。最后把扬科毒打致死的竟然是村上的“更夫”。教学在环环紧扣中螺旋上升,渐入佳境。这样的教学环环贴近学生的“期待视野”,是充分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和心理的基础的,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发现性”,使学生在“跳一跳”的同时,能摘到“桃子”。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被激发出来,“学习期待”也随之而来:“老师,他们都和扬科一样是小人物,为什么他们如此对待小扬科呢?”当课堂上响起了这样稚嫩但真实、纯洁的声音时,教学已然实现了一种“视界融合”。此时,师生的“期待视野”已通过对话吻合到一块。此时,教师适时地出示显克微支创作音乐迷扬科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学生心中茅塞顿开,作品要表达的意义,要抒发的情感自然水到渠成。教学,高效地实现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认同。这是以设问形式,逐步求得师生“期待视野”相互贴近,展开有效教学的例子。接下来谈谈另一种更有效,更有“生本”意识的教学策略质疑。与教师设问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在课堂上维护自己“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也是充分呈现学生“期待视野”真实需求的重要方式。只有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最难理解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学生对文本理解已达到了何种程度教学生命,生命一文,学生质疑:为什么课题连用两个“生命”?显然,他们已经发现了课题的特殊性,但无法参透文字里渗透着的作者情愫。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又质疑:生命的种类有许许多多,可文中作者为什么却例举了“飞蛾”、“香瓜子”呢?教师来个顺、水推舟:“同学们,问得好。现在你们研究一下飞蛾香瓜子这两个生命本身有着什么特别之处吗?”教师的追问把学生的思考推向了纵深。学生经过思考感受到这两者生命之“渺小”“脆弱”甚至是“可怜”之时,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结果,学生提出了更有水平的问题:“老师,生命是那样的多姿多彩,有些生命是那样的充满生机,那样的强健有力。可是,杏林子为什么举这样两个微小、脆弱的生命呢?”他们的“期待视野”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渐走向了教师自己预设的“核心视野”对杏林子自我生命之特殊决定了她写作的特殊和意象选择的特定这样的教学,就好像是次第掀起学生“期待视野”上的帘子,让他们看得更清楚,学得更清晰,慢慢地走进了文本。教学检阅一文,学生质疑:棘手的事指的是什么呢?小伙伴们为什么都不敢轻易开口呢?教学猫一文,学生质疑:为什么老舍先写大猫,再写小猫?他爱猫,可为什么写了大猫这么多缺点呢?一个个疑问,真实地告诉了教师,学生想学些什么,学生在想些什么,学生的期待是什么。为教师的教学立足学生本位提供了真实的参考。这些质疑,无疑成为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的有力抓手,是促成课堂教学即时生成的有效“触发点”,同时,也是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实现“视界融合”的绝佳“端口”。这样的教学,教师是理解学生的,懂得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需求”而出发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也是理解并能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的,师生之间在“学习意图”上很自然地达成了一致。教学自然走向和谐融洽。二、拓宽学生“期待视野”,促使教学的吸引贴近学生的“期待视野”,实现教学中师生的平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尊严感和言说欲。同时,教学也有必要让学生获得“视界”的拓宽,获得认识的提升,获得一种生命的拔节和精神的历练,获得一种在原有“期待视野”上的超越,使教学对他们产生一种无形的引力。让学生知道,在教师的教学中可以获得许多自己原本不知道的东西,有一种新鲜感和成功感。一句话,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引领作用,引领作用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原有“期待视野”的拓宽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可能都有着这样的一种体会,即受认知水平、实践经验、学习智慧等因素制约,学生的“期待视野”有时存在着“误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存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这导致了学生的“误读”,导致了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偏隘”和“遮蔽”。 杜威有一句名言:“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教师在教学预见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期待视野”真实状况,教学必须肩负着“去蔽”和“敞亮”的任务,教师要尽可能地发挥“导师”作用,帮助学生逐渐“拨云见日”“柳暗花明”,教学必须充满着“层次性”和“跃进感”。恰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所说的,教学就像登山一样,一步步拾级而上。例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教学是基于学生对“美丽”内涵的不同感受、认识为板块展开的。教师在教学前布置了一个预习任务:你认为课文中的“美丽”指的是什么?意在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结果,全班56名学生,有42人认为课文中跨越百年的“美丽”指的是居里夫人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是让人铭记和景仰的。有3人认为文中的“美丽”指的是居里夫人外貌之美。有2人认为“美丽”是镭的发现之后,对人类项献之美。有5人认为这种“美丽”是精神之美,但具体精神是什么一时表达不出。另有几人写了其他的答案。根据这个问题的教学前测,教师可以确知学生的“期待视野”水平参次不齐。经过比较分析,教学的重要任务就聚焦到“让学生对美丽丰富内涵的充分理解上”。教学的任务就是拨转并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学设计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准。教学的第一板块,定位于学生对“美丽”的浅层次认识。认同学生所获得的感知,跨越百年的“美丽”指居里夫人外貌之美,居里夫人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之美,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自然之美,人生成功之美。这一板块的教学,只是为了一种“求证”,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让学生证实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自己的学习收获是大家都认同的。教学波澜不惊。教学的第二板块主要是研究“不美丽”的板块。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一次次出现的描写居里夫人进生科学实验所付出的艰辛代价的句子,体会美丽之后的苦难和牺牲。作品的矛盾突现了,教学产生了张力,张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的“期待视野”也在学习中被“催生”,被拓宽。看似“美丽”的背后,却是如此之“不美丽”,是什么原因促使居里夫人能够拥有如此面对苦难艰辛的惊人毅力?在这一层次的教学过后,学生可能对于“美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美丽”是一种毅力,是一种渴望成功的意志。教学完第二个板块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设问:“同学们,居里夫人她付出了这么艰辛的代价,作出了这么巨大的牺牲,她仅仅是为了获得诸如诺贝尔奖之类的荣誉吗?仔细读读课文,你又有什么发现呢?”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到“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在学生初步感知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情怀的基础上,教师拓展补充相关课外资料来“反哺”文本,从而让学生对居里夫人的追求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视界”获得提升,逐渐地读透了“美丽”的真正内涵。居里夫人超越苦难的力量源泉不是为了获得个人事业的成功,不是为了摘取诺贝尔奖的桂冠,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爱”。一种对于科学事业的执著的爱,对于超越自我事业的爱,支配了她的一切,主宰了她的灵魂。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之路上越走越觉“风景无限”,越走越觉敞亮,始终着充满着“好奇”和“新鲜”,始终感到自己在不断地提升。从而,使他们倍觉学习过程中关键的“对话他者”教师的重要作用。因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才会由原有自学状态下认同的“伟大父爱”主题,提升到“信念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信念带来奇迹”这一主题,使教学获得本质的提升。学习月光曲时,学生不会仅仅停留在“贝多芬同情穷人”的人文价值认同上,而意识到对于艺术而言,灵感来源于“知音”相见的一刹那间。当学习深化为学生“期待视野”的不断拓展,阅读已真正实现了唤醒心灵的功能。学习了将相和后,学生走向了东周列国、春秋战国那片历史的原野;学习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学生产生了阅读红楼梦的冲动;学习了景阳岗后,学生欣喜地扎向了八百里“梁山水泊”在不断地拓宽学生“期待视野”的同时,也产生了更为高级、广阔的“期待视野”,美总是不远的前方召唤学生。三、改造学生“期待视野”,促进教学的品味阅读教学有两大基本任务:指向作品秘妙和指向写作。指向秘妙的重点是:“美”的积累;“美”在此处,“美”的发现。那么,“美”是什么呢?多数情况下,我们把“美”指向了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让学生去关注文本的故事情节,关注人物的情感品质,去归纳,去感悟。因此,在学生的“期待视野”里,学生较少会关注到文本里的语言文字,去关注到语言文字的曼妙无穷。“美”成了精神,忽略了语言;“美”关注了“人文”,弱化了“工具”;“美”重视了内容,漠视了形式。“美”已不美。在这种“美”的感召下,学生的“期待视野”里失却了语文的思维,失却了语文的审美,失却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文字的感觉,发现文字运用的曼妙,使学生的“期待视野”内容有所创新,这将会真正体现教学的真正价值。因为,理解是对语言的理解。语言“既是桥,又是墙”,既敞开,又遮蔽。理解首先是和语言遭遇,要通过语言进入文本,和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和“视界融合”,必须在学生的“期待视野”里培植学生对于作品文字的关注意识,培植学生对文字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期待视野”才能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以一种语文的方式存在和表现。 在无数的经典小语阅读教学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文字”的地位,看到了“发现”的曼妙。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一文教学,为我们如何实施对学生的“期待视野”改造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例。此课教学,就像一条用文字串成的“银链”,在教师的引领下,教学之链舒缓、优美地展开。“深情”“鼻子一酸”“震耳欲聋”“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立刻”“立刻”“立刻”“立刻”一个个文字被用心摩搓,搓揉出情感的温度;一个个文字承载的“图”和“象”就像“蒙太奇”镜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印入他们的心扉。在老师的巧妙点拨、引领下,学生们嚼出了文字的意味,品出了文字的旨趣,读出了文字的情韵,逐渐步入了文字深处。整个课堂教学,由文字串起、架构,语文味浓厚,课堂诗意氤氲,可谓“一字一场景,一词一股情”,令人叹为观止。观课的老师和参与学习的学生一样,仿佛不断地在文字的山峦上逶迤,不断地在文字构筑的场景中“沉潜起伏”“出生入死”,教学始终给人以“峰回路转,风光无限”之感。读者的心灵在不断地经历着创生发现的不尽惊喜。青年名师,曾获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的蒋军晶老师所执教的趵突泉一课。教师同样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对文字的“品磨咀嚼”之旅。教学时,蒋老师先让学生去研究作者为什么连用三个“冒”?在教师的精心点拨之下,结果学生回答:(1)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2)作者用了三个“冒”,还让人感觉泉水冒得时间很长很长;(3)作者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泉水不断往上冒,冒得很高;(4)这三个“冒”,配合前面的三个“永远”,读起来舒服,有节奏感;(5)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这泉水很有活力。不难发现,学生的发现一次比一次让人惊喜,一次比一次有价值,一次比一次有创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期待视野”有如泉水不断喷涌,由原有的普遍关注“泉”的美丽这一内容上的把握,逐步转化为对“描写泉的文字”的敏感,实现了“期待视野”的创新改造。在师生富有情趣的对话下,课堂的内涵、价值不断丰厚、充实。“视界融合”也不断地得以创生,课堂高潮迭起,精彩不断。教学要关注语言文字,培养读者对文字的一种敏锐之感,尤其是面对那些名家笔下的经典作品,显得成为重要。笔者在教学花的勇气一文时,一改往日教学的“循规蹈矩”,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去文中寻找文字的感觉。课上得似乎“毫无章法”,但感觉却是惊喜不断。学生们先是发现了“冒”和“藏”两个字的信息含量和研究价值,不能不让人佩服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知能力。接着在研究“藏”的时候,学生们从“寂寞”一词发现了作者的失落和草地的孤单,从“泛滥”一词体味到了作者的不满情愫。然后,学生又从“傲然挺立”“明艳照人”“神气十足”发现了花“冒”的风姿,从“拔地而起”发现了作者用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