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雷暴记录及其编报技巧_第1页
浅谈雷暴记录及其编报技巧_第2页
浅谈雷暴记录及其编报技巧_第3页
浅谈雷暴记录及其编报技巧_第4页
浅谈雷暴记录及其编报技巧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浅谈雷暴记录及其编报技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摘要】对比分析过去与现在雷暴记录、编报的技巧,并结合工作实际,对雷暴的记录、编报方法进行总结,以为准确、真实地记录、编报气象资料奠定基础。 【论文关键词】雷暴;记录;编报;技巧 雷暴的记录、编报是地面气象观测中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在于规定难理解1。从业务上常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观测中的技术性差错大多数与雷暴有关。因此,应对和雷暴有关的突出技术问题进行归纳、解析,以为雷暴记录、编报奠定基础。 1过去天气现象的编报技巧 陆地测站地面天气报告电码gd-01关于雷暴和降水编报的特殊规定,文字难于理解,电码技术汇编对此采用文字、列表和符号说明等方式加以解释也不便于记忆和使用。实际上该规定可用如下文字语言表述:如果现在天气现象选报91-99,则过去天气现象w1和w2的编报步骤为:首先剔除过去1 h内的所有降水;再在剩余时段中优先选编非雷暴期间的7、6、5和过去6 h内的4、3为w1和(或)w2;若无或缺则按先大后小的顺序补选过去1 h的9、8,雷暴期间的7、6、5为w1和(或)w2。即选报3步,后2步可记忆为“76543、98765”。 2当前天气现象的编报技巧 对于现在天气现象选报17或29,选报w1和w2基本同一般天气的编报规定,只不过要优先考虑一点,即如果雷暴期间(或)和雷暴停止之后有降水,则必须选报其中最大的一个降水电码为w1或w2。 雷暴方位的记录与编报 对雷暴系统从整体上做出正确的判别,是准确记录雷暴方位的首要前提。了解天气形势与雷暴路径的关系,可以指导观测,减少误差。 雷暴系统。系统是自成体系的组织。雷暴系统可定义为“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对流云单体组成的具有独立结构的中小尺度的对流体”2-3。在地面气象观测中,孤立的雷暴单体、飑线、多单体雷暴群、多单体风暴云等都是自成一体的雷暴系统。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因此,不同系统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实际工作中以雷暴的不同方位为标志,对应于cb云体的非连续性分布,是判别不同系统的基本依据。 天气形势与系统路径的关系。冷锋雷暴是影响山东省的主要雷暴之一,出现的频率最高,路径一般为西北东南;在北部、东部地区,东北冷涡配合横槽形成的强雷暴,其雷暴路径多为西北东南;江淮气旋生成的雷暴系统影响鲁南地区时,路径多为西南东北。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雷暴路径不能一概而论。此外,参考雷达、卫星云图等非常规资料来判断雷暴的行经也是提高记录精度的一条重要途径4。 雷暴方位的编报问题。目前在部分担任发航危报的台站电报中的雷暴方位基本等同于雷暴系统,即方位da为系统中闻雷的方位,db为x。事实上,观测薄中记录的仅是雷暴的起、止方位(或加记中间方位),即雷暴的行经(路径)。航危报中的雷暴方位是观测时的闻雷方位(发报标准:测站闻雷所在的方位即为发报方位)。一个系统可能多方闻雷,此时db编报9,而气薄按其行经可只记其中一个方位或不记方位。因此,两者不等同,电报中的方位气薄一中不一定有(天顶“z”除外),且气薄中记录的方位也不一定能在电报中完全反映出来。对于雷雨形势,依其定义应至少占4个方位,故w 2=3对应的db应为9。 其他有关问题 电码95、97的编报。雷暴的大小是按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进行区分的,大雷暴97除雷声大、闪电频繁外,还必须同时具备2个条件:伴有大风、伴有大雨(迹线陡升)。单纯以雷声大或雨大编报97,或根据雷暴不分大小均固定编报95都是不合适的,应根据当时实际出现的情况来编报电码97、95 5。 冰雹重量的测量。测量冰雹的最大平均重量虽然很简单,但仍常出现此类记录的缺测现象。其原因一是测量人员紧张,二是缺乏实际操作经验6。其实只要拣几个最大或较大的冰雹放入任意不渗水容器(不一定是量杯),待其他工作结束后,再设法量出(或计算出)其体积,再除以冰的个数即可。 云伴随的云系。与cb伴随的云系没有固定的模式,随天气形势等条件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有经验的观测人员应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客观记录云状,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天气变化,以确保气象资料的准确性、代表性和比较性。 3参考文献 1 吴凌志.有关雷暴记录、编报的技巧与要点j.山东气象,1996(4):35-36. 2 曾先仁.危险天气通报中天空不明时特殊情况下云组编报方法j.江西气象科技,1997(3):38. 3 张晓娟,王红兴,彭记永,等.谈地面观测中大风记录处理与编发报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80. 4 徐欢,刘春风,柳宏英,等.城镇天气预报编报发报系统建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4):315-316. 5 骆欧阳.运用现代化观测资料判定和记录飑天气现象j.浙江气象,2008,29(3):28-30. 6 张新惠,黄洁萍,欧阳彩虹.二级站如何提高重要天气的监测记录和发报质量j.广东气象,2009,31(3):6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