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新养老院服务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宏新养老院服务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宏新养老院服务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宏新养老院服务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宏新养老院服务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新养老院服务有限公司项目建设一.项目概况1、项目简介1.1项目名称:忻州市忻府区宏新养老院服务有限公司项目建设1.2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忻州市忻府区秦城乡河拱村,距忻州市中心约8km,项目区地理位置优越,大西高铁、大运高速、108公路贯穿区内,距忻阜高速、忻保高速入口不足5km,10km 旅游圈可达双乳山水库水上乐园、奇村疗养院,50-100km 旅游圈可达佛教圣地五台山、风景名胜芦芽山、万年冰洞、天池、徐向前故居、阎锡山故居、禹王洞、陀螺山、代县赵杲观等地,交通十分方便。1.3实施标准及相关法规(原文附后) (1)、晋民发【2015】34号文,山西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施办法;(2015年6月15日起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第49号令,养老机构管理办法;(2013年7月1日起实施)1.4项目法人及法人代表项目负责人:张慎心(身份证号码为,法人资格证明附后。本可研报告的研究范围如下,项目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项目场址和建设条件分析;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财务分析和项目效益评价;项目进度安排;项目风险分析;可行性研究结论。1.5自然地理及地貌概况秦城乡河拱村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北约8.0km。南侧有南云中河流过,北侧与顿村彼岭,地表海拔796-805m。距秦城乡政府约3.0km。秦城乡面积约54.0平方公里,2014年秦城乡人口为2.12万人,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611257,北纬38123841。东与定襄县毗邻,南与阳曲县接壤,西与静乐县相交,北与原平市为邻,西北与宁武县交界。东起令归村,西到兑九村,长约62km,南起关城村,北至忻口村,宽约41km,总面积1980km2,其中:一般山丘区面积1256km2 ,占总面积的63.43,盆地平原区724km2,占总面积的36.57。本区地形由西、西南向北东倾斜。西部边境云中山呈南北走向,最高峰海拔2279m。南部边境系舟山呈东西向走向,最高峰小五台山海拔1986m。境内盆地最低处为曹张乡一带,海拔765m。最高、最低相对高差1514m。区内北中部金银山呈现北北东分布而把盆地分割成奇村宽谷和滹沱河阶地两部分;两者与东南部平原相连构成本区的盆地区。本项目拟选灌溉区位于云中山边山河流冲、洪积平原区。盆地区自西、南向东由黄土丘陵、山前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组成。地形向东及东北倾斜。倾斜平原海拔900-790m,地面坡降5-10左右。冲积平原海拔800-765m。地面坡降1-4左右。按照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地表物质组成,从一般山区到盆地平原可分为以下四个一级区:(一)、侵蚀剥蚀基岩山区基岩山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二级地貌单元:即侵蚀剥蚀基岩中山区、低中山区、残丘。(二)、剥蚀、堆积黄土丘陵区分布于区内山前地带,为山区和盆地区的过渡地带。海拔850-1200m,相对高差100-200m,主要由中、上更新统黄土组成。顶部浑园呈现缓坡状,冲沟发育,呈树枝状沟长2-4km,深30-50m,呈现“V”型或“U”型,城西兰村乡一带为大面积黄土台地。(三)、山前倾斜平原区包括奇村宽谷,牧马河中游河谷,金银山东侧,由大小不等的坡、洪积裙状地形组成。海拔900-790m,地面坡降5-10,向盆地中心缓慢倾斜,地表岩性顶部为砂砾石过渡到前缘为亚砂土、亚粘土。前缘局部地段为下湿地。(四)、冲、湖积平原区分布在东部,为滹沱河、南云中河、牧马河的阶地和河漫滩,海拔800-765m,地面坡降1-4,地形开阔平坦,总体向东缓慢倾斜。1.6社会经济概况忻府区辖3个办事处、6个镇、11个乡,即:长征街街道办事处、新建路街道办事处、秀容街道办事处;三交镇、庄磨镇、豆罗镇、奇村镇、播明镇、董村镇;高城乡、秦城乡、曹张乡、北义井乡、东楼乡、紫岩乡、西张乡、兰村乡、解原乡、合索乡、阳坡乡。全区共394个行政村,498个自然村。2013年总人口55.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10万人,农业人口24.32万人,区政府驻光明东街。忻府区素有“晋北锁钥”之称,是全省重要交通枢纽,境内交通较为发达,南北有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大运高速公路横贯全区南北,向东有忻阜公路直达河北,向西有忻保高速公路及忻静(乐)公路和忻五(寨)旅游公路;区、乡、村三级公路交织成网,已实现村村通公路。全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总耕地面积98.97万亩,平川盛产玉米、高粱,丘陵山区主产谷子、豆类、莜麦、荞麦等小杂粮,以及油料和干鲜果。 忻府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种近30种。主要有铁、锰、铜、金、铌、钽、铀、长石、石英、云母、蛭石、花岗岩、豆砂等。201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保持了稳定向好的总体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3.82亿元,增长8.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34亿元,增长1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48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4亿元,增长2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6.99亿元,增长11%;粮食生产持续稳产高产,总产量达到6.41亿斤;人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559元,增长10.6%;农民人均收入6988元,增长14%;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城镇新增就业38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控制在4.0%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4720人。1.7水文气象忻府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内气候随着大气环流发生变化。四季分明,各有特点: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天气气候多变;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天气炎热,雨量集中;秋季短促而秋高气爽;冬季漫长而寒冷少雪,多西北风。气温自西北山区向东南平原递增。多年平均气温云中山区为4,丘陵区为6,平原区为8.3。极端最高气温山区30,丘陵区36, 平原区38.8。极端最低气温山区 -34,丘陵区-30, 平原区-27.8。一月份最冷,七月份最热。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8.4mm,年际变化大,以后河堡站为例,最大年降水量为933.5 mm( 1964年),最小为233.8 mm(1972年)。年内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于6月下旬至9月上旬,尤以7、8两月最多。汛期雨量占全年总量的6684%。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受地形起伏影响明显,即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相同高程的迎风坡大于背风坡,差值可达20%以上。总体来说,境内年雨量由北、西向东南,自山区向平原呈递减状态。山区多年平均550mm,平原区440mm。无霜期120160天,其中东部平原区常略超160天,中部平原区150160天,丘陵区120150天。冻土深度1.081.20m;年平均日照时数2677.7h;年平均蒸发量946mm;年平均地表温度14.412.8;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年平均风速为1.8m/s,极端最大风速19.7m/s。 1.8水资源量据忻州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忻府区1956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335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1.2182亿m3,地下水资源量1.2632亿m3,两者之间重复量0.3009亿m3。不同保证率的水资源总量:50%时1.46亿m3,75%时1.1100亿m3,95%时0.9090亿m3。在地下水资源量1.2632亿m3中,一般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0.7860亿m3,盆地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2081亿m3,山丘区与盆地平原区重复量0.7309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1.1578亿m3,其中:一般山丘区地下水资源可采量0.0941亿m3,盆地平原区地下水可采量1.0637亿m3。根据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439.8mm(城区,19562013年),年际变化大,最大691.8mm(1967年),最小仅167.6mm(1972年);年内分配在时空、强度分布上极不不匀,主要存在以下特点:(1)年际变化:同一个雨量站在不同年份差别较大,即不同年份降雨量很不不匀。如米家寨雨量站最大年1995年雨量为877.5mm,最小年1972年雨量为190.9mm,相差686.6mm;豆罗桥雨量站最大年1967年雨量为737.9mm,最小年1972年雨量为168.9mm,相差569mm;说明了区内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际丰枯交替较为频繁。(2)年内变化:根据忻府区气象局的资料,2013年忻府区城区区域逐月降雨量如表2-1。2013年忻府区城区区域逐月降雨量表表2-1单位:mm 月 份年降雨量1234567891011123.62.00.817.719.7186.8117.654.860.817.92.80484.5从表可见:2013年城区年降水484.5mm,降水主要分布在69月份(作物生育期),降水量420.0mm,占年降水量的86.7%;15月和1012月7个月,降水量64.5mm,占年降水量的13.3%。全年最大月降水量186.8mm,出现在6月份,占年降水量的38.6%;最小月降水量为0mm,出现在12月份。本年度降水比多年平均降水多45.5mm,比多年平均降水多10.4%。经58(195620132年)年降水资料频率分析P32.34%,按年降水量旱涝分级标准为偏丰年份。(3)空间变化: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受地形起伏影响明显;即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相同高程的迎风坡大于背风坡。总体来说,境内年雨量由北、西向东南,自山区向平原呈递减状态。如19562000年的平均降雨量,区西北山区的后河堡雨量站为583.1mm,而平原区的城区雨量站为436.6mm,两者相差101.5mm。平原年水面蒸发量(市气象局E601型蒸发器)最大为1972年2426.1mm,最小为1996年1224.2mm。多年平均干旱指数2.02.5。1.9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9.1地层忻府区地层比较简单,其南边境处从东向西由寒武、奥陶系灰岩和岩浆岩组成。西部云中山和中部的金银山,主要由变质岩组成。岩浆岩、变质岩成分主要为变质砾岩、石英岩等,寒武、奥陶系灰岩成分主要为鲕状灰岩、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泥质白云岩等。现将地层从老到新简述如下:(一)五台群(A)为一套浅到中等程度变质,局部混合岩化的片麻岩、变粒岩,并有岩浆岩脉侵入。属基底岩系,呈层状大面积分布。广泛出露于西部和西南山区及金银山北部,是山区和盆地基底的主要岩系。(二)滹沱群(H)为一套浅变质的沉积岩系。下部岩性为变质砾岩、石英岩;上部为千玫岩、白云岩。厚度10002000m,与下伏五台群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成片分布于金银山和系舟山北部,零星出露于双乳山、伏虎山等残丘。(三)古生界(1)寒武系()下统为页岩、石英岩状砂岩;中统为鲕状灰岩、薄层灰岩、页岩;上统为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泥质白云岩。出露厚度20030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条带状分布于南部系舟山及南部与阳曲县交界山区。(2)奥陶系(O)下统为白云质灰岩、含燧石结核白云岩;中统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出露厚度20050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条带状分布于系舟山脊,零星分布于石岭关以西至水沟梁一带的与阳曲县交界山区。(四)新生界(1)第三系下第三系渐新统(E3)为一套浅色河湖相沉积物。下部为细砂、砂砾层,夹粘土、粘土质砂岩及砂质粘土岩。上部为中粗粒砂岩夹砾石层。出露厚度10129m。分布于奇村宽谷,西北阳庄、扬胡、米家寨一线的山麓地带。上第三系(N)总厚度60200m。中新统(N1)深砖红色、紫红色粘土,致密、坚硬、胶结成块状。上新统(N2)岩相比较复杂,为河湖相堆积物(以河湖相为主)。岩性由下到上,由粗变细,由砂砾粗砂层-砾石夹细砂和粘土-粘土和粘土与细砂、砂砾互层-三趾马红土层;各处岩层结构、胶结成度不同。上第三系出露于忻口红泥湾、扬胡、寺坪、三交、阳坡、庄磨、连寺沟、水泉沟、团峪沟、太河、付家庄等地,盆地深部也广泛分布。(2)第四系(Q)广泛分布于低山区、丘陵和盆地。下更新统(Q1)为浅色河湖相地层,呈块状和线状零星出露于山丘区和河谷或沟谷阶地中。盆地内顶板埋深80120m。山前地带揭露厚度30100m,岩性以亚粘土、砂砾石层或砂砾石夹薄层泥灰岩为主。底部为砾岩,属冲、洪积相。倾斜平原下部和冲积平原揭露厚度288m,下界不清;岩性以半胶结和松散状中细砂夹卵砾石、亚粘土、粘土为主,属河湖相沉积。粗中细砂、粘土及半胶结的细砂岩。其厚度和粒径受古河道控制。中心部位粒径粗、厚度大,向两侧变细变薄,向下游变细变厚。其中沙层为盆地内的主要含水层组。上更新统(Q3)包括坡洪积相中更新统(Q2)为冲、洪积地层,出露于西部、西南部边山及黄土丘陵的山谷中。出露地层以洪积物为主,厚度1030m,岩性为亚粘土夹古土壤及钙质结核层,下部夹洪积砾石层。盆地内顶板埋深2050m,总厚度50100m。以冲积物为主,岩性为亚粘土、亚砂土、和河湖相两个成因类型,前者分布在西部山区及丘陵地带,出露厚度540m,岩性为亚砂土、亚粘土夹透镜状卵砾石和少量钙质结核。后者广泛分布在盆地内,厚度2050m,岩性为亚粘土、中细砂、卵砾石;沉积规律受洪积扇、古河道及地貌条件控制,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全新统(Q4)为现代堆积物,覆盖在近代升降区的表层,分布于山前冲洪积扇、现代河谷和山区沟谷中,厚度020m。岩性山前地带多为亚粘土夹砂卵砾石,河谷和沟谷中以粗中细砂为主夹砾石。盆地内为亚粘土夹粉细砂。5.岩浆岩境内岩浆岩出露面积超过100km2,均分布在变质基底层中,主要在云中山一带。西南部付家庄至牛尾庄一带及东南部系舟山北侧有条块状分布。双乳山、金银山、伏虎山等处有零星岩脉,属晚太古代-元古代侵入岩。大面积分布在西部云中山后河堡以西与静乐、宁武两县交界处。云中山花岗岩以细中粒花岗岩(Y1-2)为主,沿北西方向平行有二条辉绿岩脉(Yu2)。西南部付家庄、牛尾庄一带有块状二长花岗岩(Ya 1-2)及条状辉绿岩脉,花岗斑岩脉。系舟山朱家庄至武家山呈带状分布、露头零散的岩浆岩,主要为钾长花岗岩(YE 1-2)。1.9.2地质构造本区在构造单元上位于山西陆台五台山隆起牧马河中下游凹陷东段,系舟山褶皱北侧,康家会石家庄隆起东段。主要构造有:1.纬向构造体系主要展布于区南侧,主要构造形迹有:安家庄断裂、小五台断裂、官帽山褶皱等。2.前震旦纪古北东南构造带展布于区内西及西北云中山,由一系列复式褶曲组成褶皱带。主要构造形迹有:小岭上背斜、大会村-南峪村向斜、六固村-西窑头背斜、白家庄断裂、黄龙王沟断裂等。3.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本区处于祁吕贺兰“山”字型反射弧外带,是控制忻定断陷盆地南部主要的构造骨架。地貌上形成宽窄不一的中低山地貌景观。主要构造形迹有:系舟山断裂、顶尖寨朱家庄断裂、白家庄向斜、红沙坡断裂等。4.新华夏构造体系由褶皱、断裂组成“多”字形构造,区内主要构造形迹有:陀罗山断裂、金银山东侧断裂等。忻州盆地属新生代断陷盆地,其西、南部边缘为断裂所控制新构造运动对本区新生界地层的分布也起着控制作用,使本区沉积了较厚的新生界松散层,与此同时,离石风积黄土形成了相当广泛的覆盖。中更新世后期,新构造运动加剧,产生了白石豆罗的牧马河沿河断裂,在该断裂的影响下,古牧马河从阴山嘴改道,泄入忻定盆地,使沿这一断裂发生的裂陷中堆积了相当厚度的洪积物和牧马河的冲积物。这一时期官帽山山前断裂、白石上佐断裂、上佐斑庄断裂、骆寺台断裂等均有进一步的发育,使这些断裂两侧的Q2和Q3洪积层有被挫断的现象,水系发育也发生了一系列异常,形成了南云中河、牧马河古河道的松散堆积,但在山前洪积扇中,由于亚粘土层较厚,含水层发育较差。1.9.3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含水介质的岩类特征,可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变质岩(火成岩)、岩浆岩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三大类,现简述如下:(一)、变质岩(火成岩)、岩浆岩裂隙水变质岩主要分布于境内西部山区的云中山和中部的金银山,零星分布于双乳山、伏虎山;岩浆岩主要分布于上述山区以及西南部付家庄至牛尾庄一带和东南部系舟山北侧(条块状)。此类地层在平原区深部广泛分布。岩浆岩、变质岩成分主要为变质砾岩、片麻岩、千玫岩、白云岩、石英岩、花岗岩、辉绿岩、钾长花岗岩等。地质时代为五台群(A)、滹沱群(H)。此含水层以风化壳含水为主,属潜水。岩石节理裂隙发育,表层风化强裂,发育深度2040m;在云中山和金银山、系舟山山前有构造大断裂。风化壳由于地貌原因,含水微弱,在雨后数日有泉水排泄尔后逐渐变小,无供水意义,只能解决当地居民零散用水;而平原区深部属承压水,地层单井出水量大,如奇村、顿村的基岩热水井可达5080m3/h,地下水位埋深1520m。云中山和金银山大断裂为正断层,为地下水的赋存和汇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如金银山东侧河拱到部落一线处于断层附近的水井单井出水量可达80120m3/h;而系舟山山前的构造大断裂由于有岩浆岩的侵入,单井出水量则很小。(二)、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碳酸岩主要分布于境内南部的系舟山,其成分主要为鲕状灰岩、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等。属潜水和上层滞水。地质时代为寒武系()、奥陶系(O)。此含水层由于受到山势和基底灰岩的影响在区境内潜水属深埋型,在目前没有经济开采意义;而上层滞水只有在庄磨镇的稻溪有泉水出露,流量受降雨影响,为515L/s,现有农村用于农田灌溉。(三)、松散岩类孔隙水此类水在区内的丘陵、平原区广泛分布。按地貌单元可分为黄土丘陵孔隙水区,冲洪积、湖积倾斜平原孔隙水区,古河道孔隙水区,山间沟谷冲积坡洪积孔隙水区,山前洪积扇洪积层孔隙水区和河流冲、洪积洼地孔隙水区。1、黄土丘陵孔隙水区分布于南山山前的丘陵地带和城市西的黄土台地的黄土中,含水层地质时代为中、上更新统。前者为黄土中的裂隙和坡洪积物,由于地形高,含水微弱,无法成井;后者为簿层中、细砂和粉沙,局部有粗沙,由于地形高,地下水埋深大,一般为4070m,大部分单井出水量为1020m3/h,局部单井出水量可达50m3/h。该区属于弱富水区和贫水区。2、冲洪积、湖积倾斜平原孔隙水区广泛分布于区内牧马河、云中河、滹沱河的冲积平原地区。含水层以中、粗砂、细砂夹砾石为主,层数多而厚度小,层位不稳定而分布广。此类水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潜水:地下水位埋深小,一般为520m,大部分单井出水量为50m3/h,局部单井出水量可达80m3/h。该区属于富水区和中等富水区。承压水:分布于紫岩、太延、北曹张等地区,在进行1:20万水文地质勘察时钻机揭穿含水层顶板后见承压水。3、古河道孔隙水区为牧马河、云中河、滹沱河古河道,属潜水。含水层以中、粗、细砂、砾石为主,层数多而厚度大,层位稳定呈条带状分布。牧马河古河道从西向东分布于豆罗、韩岩、西张、紫岩、太延。地下水位埋深从西向东为510m到1020m,单井出水量由120m3/h到80m3/h。该区属于富水区和强富水区。云中河古河道从西向东分布于米家寨、石家庄、奇村、南营、西呼延、解原、小檀、曹家庄,地下水位埋深从西向东为1030m到510m,单井出水量由5080m3/h到80120m3/h。该区属于富水区和强富水区。滹沱河古河道从西向东分布于高城、张村、王府、高村、代郡,地下水位埋深从西向东为05m,单井出水量80m3/h以上。该区属于富水区和强富水区。(四)、山间沟谷冲积、坡洪积孔隙水区分布于豆罗桥以西到阴山嘴,从西向东沿现代河床展布,基岩埋深逐渐从13m加深到160m以上。含水层以中、粗砂、砾石为主,层数多而厚度大,层位稳定呈条带状分布。条带状两侧含水层颗粒逐渐变细、变簿,也由冲积变为坡洪积;从西向东含水层颗粒也逐渐变细。地下水位埋深从西向东为05m,单井出水量沿条带状为80m3/h以上,条带状两侧单井出水量由80m3/h以上逐渐变为50m3/h。该区属于富水区和强富水区。(五)、山前洪积扇洪积层孔隙水区主要分布于西张到董村以南的东西向长条状地区,洪积扇范围比较小,为36km2,含水层以砾石、中、粗砂为主,层数少而厚度大,含水层颗粒由中轴线向两侧逐渐变细、变簿。地下水位埋深从南向北为7025m,单井出水量沿中轴线由80m3/h逐渐向两侧变为50m3/h以下,该区属于中等富水区。(六)、河流冲、洪积洼地孔隙水区主要分布于部落后淤泥小智村形成的三角地区内,含水层以细、粉砂为主,层数少而厚度小,地下水位埋深为05m,单井出水量一般为20m3/h,特殊部位为50m3/h,该区属于弱富水区。另外此三角地区及滹沱河沿岸地区由于地下水水位埋深浅,存在大量的盐碱地。1.9.4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河流入渗补给,侧向径流补给,其次是降雨入渗补给等;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蒸发排泄,其次是人工开采和侧向排泄。因区境西界、南界为山脊自然分水岭,北界为滹沱河和云中河,东界为地下水排泄面,基本上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其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如下:(一)、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的补给为;西部、南部地下水分水岭、地表水分水岭与区境边界基本一致。西北部奇村宽谷北部米家寨石家庄南高一线为地下水分水岭。线北地下水向东北方向径流。东部曹张至令归一线为排泄边界。滹沱河在忻口段河水水位高于地下水位13m,因其地下岩性颗粒粗对河水补给地下水十分有利;忻口段以下至北曹张段,因其地下岩性颗粒变细但河床加宽对河水补给地下水也十分有利;并且通过引水灌溉入渗也补给地下水,因此滹沱河的补给是本区地下水的唯一外来补给源。山区地下水以降雨入渗补给为主,以山口河床潜流和侧向排泄形式补给盆地区。盆地区潜水的补给来自山区的侧向补给、河床潜流和本地的降雨入渗、地表水体入渗和灌溉回归。承压水的补给以侧向补给为主,并接受潜水和下层承压水的越流补给。山前倾斜平原的上部,因潜水含水层和承压水含水层连通,相互补给,还接受降雨和地表水体的补给。(二)、地下水的径流特征区内地下水的径流主方向为从西北、西南、西向东,次方向为从河(云中河、牧马河)两岸向河流径流;因为古河道和现代河道都在区内,所以地下水的径流条件良好,尤其是古河道和现代河道附近。滹沱河一线,地表径流排入该河,地下水在接受河水补给后向东南方向径流;只有区内处于滹沱河和云中河的三角滞水区(部落小智一后淤泥),因其地下岩性颗粒主要为淤泥和粘土,径流条件不好,径流主方向为向东,故该区的盐碱地的形成主要为地下水的径流条件不好所致。总体上径流条件受地形坡降、含水层粒径及下游开采强度的控制。由边山向盆地中心,最后向定襄平原径流;奇村宽谷石家庄南高一线以北则向东北方向径流。(三)、地下水的排泄特征地下水的排泄包括潜水蒸发、开采、越流补给下伏承压水含水层和侧向水平排泄。低洼地区向湖泊的排泄和排水渠的排泄。承压水的排泄包括开采和侧向水平排泄。山区变质岩、岩浆岩裂隙水,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上的潜水主要以泉水形式排泄于当地和附近沟谷。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下的层间裂隙水的主要排泄途径为通过边山断裂带排向盆地。其次为蒸发排泄。丘陵区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向下游的水平排泄和蒸发排泄;因其难以成井,人工开采排泄微弱。平原区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人工开采排泄,其次为径流排泄和地面蒸发、叶面蒸腾排泄。滹沱河一线和部落小智一后淤泥形成的三角滞水区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地面蒸发、叶面蒸腾排泄;其次为径流排泄和人工开采排泄。总之平原区地下水补给充分,径流强烈,排泄通畅。山丘区就地补给,径流微弱,就地排泄。河流区补给迅速,径流强烈,排泄通畅。滞水区补给不易,径流不畅,蒸发排泄强烈。1.10水功能区水质及变化情况按照山西省水功能区划,忻府区云中河划分为一个一级功能区和一个二级功能区,一级功能区是云中河忻州开发利用区(源头入滹沱河口),二级功能区为云中河忻州农业用水区,据忻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2013年监测,双乳山水库水质断面为类水,云中河主要超标项目为氟化物,超标倍数较小。需采取措施加强保护,使水质达到类。2.0 总平面布置(1)结合选址现状,合理布局;(2)根据多功能养老院的功能特点,按功能分区;(3)满足工作生活要求,尽量缩短电力、供(排)水管线,降低成本; (4)满足消防要求,严格执行有关设计规范,节约能源;(5)合理进行绿化建设,以达到减少污染、美化坏境的目的;(6)适当预留建设用地,确保福利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二.项目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1、项目背景1.1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10%左右,而这一比重仍有上升趋势。根据联合国今年2月份刚公布的数据,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先行者”日本,人口老龄化为22%。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水平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在未来25年内,目前35岁到60岁年龄段的人将逐步进入老年人口阶段,这个较大的人口群体(2004年忻府区约为55万人)将大大地提高忻府区老龄人口比重。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需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称,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0%以上(60岁以上人口)或7%(65岁以上人口)时,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多,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即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又预测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数将从2000年的0.94亿(占总人口的7.3%)增加到2050年的3.34亿(占总人口的22.6%),我国已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2360多万老年人“独守空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问题,同样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忻府区也和全国一样老龄化程度为10%以上,按照忻府区2014年55万人估算,目前60岁以上老人有5.5万人。按照忻府区秦城乡2014年2.2万人估算,目前60岁以上老人有0.23万人。按照忻府区秦城乡河拱村2014年1580人估算,目前60岁以上老人有158万人。新建忻州市忻府区宏新养老院服务有限公司,是解决忻府区秦城乡2.2万人以及忻府区部分老人养老问题的需要。2.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发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忻府区委、区政府也提出建设“和谐”的要求。如果老龄化问题解决不好,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建忻州市忻府区宏新养老院服务有限公司,将为忻府区弱势老人提供了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好场所,这必然对构建忻府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3加快忻府区秦城乡养老福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忻州市忻府区宏新养老院服务有限公司项目实施后,优先安排河拱村老人养老,立足秦城乡范围内老人养老,同时兼顾忻府区范围内老人养老。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将扩大收养、收治老年人规模,完善服务功能,亮化美化生活环境,切实解决忻府区部分孤寡老人生活困难,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作用,更好地履行“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愁”的服务宗旨。作为七忻府区一所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将在忻府区保障体系中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届时,忻府区秦城乡内居住人口将达2.2万人左右,其中有2200人为老年人,本着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目标,以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住养、生活、护理等服务为原则,有必要在项目区内建设一所多功能养老院。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3.1独身子女增多,保障费用支付的可行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以后由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小家庭,将承担起赡养四个老人的重任,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将是一个较艰巨的任务。城镇里大多数老年人都有经济来源,子女送老年人进敬老院,经济上没什么问题。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敬老院会逐渐被人们所接受。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养老院是微利行业,初期投资规模较大、项目周期较长、资金回笼较慢,因此,作为公用事业的养老院在所考虑的社会效益将大于经济效益。按照目前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的分析,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下,对于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关注将会是一个莫大的社会问题。另外,政府也先后出头台了不少举措鼓励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三、项目场址与建设条件3.1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位于忻州市忻府区秦城乡河拱村牧马路西北侧,忻州市忻府区宏新养老院服务有限公司占地100亩、大众洗浴(含游泳馆)占地20亩。土地属集体所有(土地来源证明附后)。3.2建设条件建设条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天时:忻府区人民政府在投资兴办养老院方面还有很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规划、行政规费减免、资金筹集等方面有大量优惠政策。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地利: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区有水温达摄氏46的天然温泉热水井,交通便利,紧岭顿村、云中公园,老人可以每天温泉疗养、游泳、爬山。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且位于城乡结合部位,人口密度小,居住清静,老人可以在园中休闲娱乐、修身养性、安度晚年。 人和:由村委会组织,组建忻州市忻府区宏新养老院服务有限公司,村民入股,村民共享养老院红利,村民享受廉价的、优先入住优惠,村民委员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群众大力支持拥护,建设热情和积极性高,减少和避免了占地等群众关系协调老大难问题。3.3地热井与地热田概况3.3.1地热井概况2013年村内补打浇地井,发现井水水温偏高异常,村委会随即聘请有关地热专家咨询,得出的结论是:可成热水井。于是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一致同意打热水井,开发利用。经过两年的努力,2015年9月终于成井,井深684.3米,出水量50m3/h,静水位埋深14.5m。水温46,水质良好。(水质试验、水井柱状图附后)。3.3.1地热田概况地下热水是地下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不同用途的液态矿产资源。地下热水,由于具有一定的温度而具有能源价值。当温度大于90时可用于发电、烘干等;当温度大于60时可用于采暖、工艺流程等;当温度大于40时可用于医疗、洗浴、温室等;当温度大于25时可用于农业灌溉、土壤加温等。地下热水通过临床实践使用,证实具有医疗效果时,即可作为医疗矿水开发利用。现我国将医疗矿水分为12种类型,医疗矿水通常是以人体温感反应作为划分标志。水温低于25者,称冷泉;25-37为温泉;38-42为热泉;大于42为高热泉。河拱村热水井水温为46,属高热泉。按照地热资源温度分级(GB11615-89),适宜洗浴、医疗、温室使用。表1地热资源温度分级(GB11615-89)温度分级温度t界限,主要用途高温地热资源t150发电、烘干中温地热资源90t150工业利用、烘干、发电低温地热资源热水60t90采暖、工艺流程温热水40t60医疗、洗浴、温室温水25t25)编号矿水名称矿化度(g/L)主要离子成分特殊组分(g/L)阴离子阳离子1氡泉Rn3111Bq/L2碳酸泉CO213硫化氢泉总S量0.0024铁泉Fe2+Fe3+15碘泉I -0.0056溴泉Br-0.0257砷泉As0.00078硅酸泉H2SiO30.0509重碳酸盐泉1HCO3-Na+、Ca2+、Mg2+10硫酸盐泉1SO42-Na+、Ca2+、Mg3+11氯化物泉1Cl-Na+、Ca2+、Mg4+12淡温泉25表3 医疗矿水水质标准(mg/L)( 水温25)成 分有医疗价值矿水浓度命名矿水浓度矿水名称二氧化碳2502501000碳酸水总硫化氢112硫化氢水氟112氟水溴5525溴水碘115碘水锶101010锶水铁101010铁水锂115锂水钡555钡水锰11偏硼酸1.2550硼水偏硅酸252550硅水偏砷酸111砷水偏磷酸55镭(g/L)10-1110-1110-11镭水氡(Bq/L)3745130氡水某些地下热水可利用为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天然矿泉水最主要的特征标志是其必须含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气体组分、化学组分或微量元素;而其含量又必须在一定限度之内;并且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污染指标、放射性指标和感官性状特征(包括色、嗅、味、透明度及肉眼可见物等)必须符合国际有关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也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局于1988年颁布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表4)。 表4饮用天然矿泉水限量指标(据(GB8537-87)项目指标(mg/L)锂0.2锶0.2锌0.2溴1碘0.2偏硅酸25硒0.01游离二氧化碳250矿化度1000附注:凡符合表中各项指标之一者,可称为天然矿泉水,但锶含量在0.2-0.4 mg/L,范围和偏硅酸含量在25-30 mg/L范围,各自都必须具有水温在20以上或水的同位素年龄在10年以上的附加条件,方可称为饮用天然矿泉水。表5 某些元素和组分的限量指标项目指标(mg/L)项目指标(mg/L)锂5汞0.001锶5银0.05碘1硼(以HBO3计)30锌5硒0.05铜1砷0.05钡5氟化物(以F-计)2.5镉0.01耗氧量(O2计)3铬(vi)0.05硝酸盐(NO3-计)45铅0.05镭226放射性1.1(Bq/L)我国地质前辈章鸿钊先生1936年编写的中国温泉辑要一书中记载,忻州市内的偏关、定襄、静乐、五台、保德、河曲等县在历史上曾有多处温泉自然露头,首当其名的是定襄县的汤头,因村边有温泉名“汤”,位于龙头山之首为“头”,故名曰“汤头”。由此可见,古人利用地下热水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忻州市地下热水集中分布于忻定盆地的滹沱河断陷盆地中,基底为古老变质岩系,盖层为新生代松散层。盆地的基底发育不对称阶梯状断裂,五台山前一带下降最深。盆地内居里等温面埋深较浅,属大地热流偏高区。地下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是沿基底断裂经深循环形成的异常增温型地下热水。地下热水主要出露于恒山和云中山前基底隆起地带。热水储集层为第四纪砂砾石层和基岩分化壳,水温和水化学成分取决于循环深度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温度是作为能源开发首要的物理性指标,它的高低标志着它载热能力的大小,从而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方式和经济效益。古代是以利用天然露头的地下热水温泉为主要形式,由于地下热水在深循环中与环境介质长期互相作用,使其携带了多种特殊气体和微量元素,当达到一定含量并具有医疗价值时称之为医疗热矿水。当其中的气体、化学组成、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益并符合饮用水标准时,还可以作为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利用。同时其中往往含有某些特殊的气体,化学组分和微量元素,当其达到一定含量,并具有医疗效果时,即称之为医疗矿水,具有医疗价值;若其中含有气体、化学组分或有益于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达到一定含量,其它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水质要求时,还可作为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具有保健价值;当其化学组分或微量元素达到工业品位时,即为工业矿水(卤水),可作为矿产资源开发。除此之外,地下热水出露区,大多风景秀丽,环境宜人,是旅游疗养的佳地,是宝贵的景观资源。因此说,地下热水具有多种利用价值,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这样,研究地下热水,对地下热水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征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指导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热水,发挥其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忻州市的地下热水资源分布较广且比较丰富。忻州市的地下热水属低温地热资源的温热水和温水。忻州市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有原平市、忻府区、定襄县的地下热水的天然和人工露头达6处。具有能源或医疗等价值的地下热水主要有忻府区的奇村、顿村、逯家庄村、卢野村共4处,原平市的大营1处,定襄县的上汤头1处。此外,忻定盆地水温在30左右的零星热水井尚有多处,也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已初步探明,忻州市地下热水地热资源总量达38.031012千卡,折合标准煤5.43106T;可回收的地热资源总量达3.651012千卡;可开采地下热水资源量为13064 m3/d(477万m3/a),现有热水开采井31眼,其中承压热水井26眼,潜层热水井5眼。年开采地热水量305.66万m3。其中奇村有地热水井12眼,地热水年开采量51.747 万m3;逯家庄有地热水井2眼,年开采量6.707万m3;卢野有地热水井2眼,年开采量5.02万m3;顿村有地热水井7眼,年开采量194.35万m3;汤头有地热水井2眼,年开采量4.25万m3;大营有地热水井6眼,年开采量41.81万m3,主要用于洗浴、采暖。忻州市地下热水区分布图(2013年)忻州市目前发现的六个地热区均处忻定盆地,区内地层在地貌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太古界和元古界变质岩、火成岩及古生界沉积岩分布于基岩山区,并构成盆地基底。新生界沉积物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和盆地平原。从地下热水形成的地质背景的角度,可将地层的岩性划分为五大类:岩浆岩类、变质岩类、碳酸盐岩类、碎屑岩类和松散岩类。 .岩浆岩类岩石大部分在前震荡系基底岩系中,在盖层中分布规模不大。岩浆岩性较为复杂,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中酸性岩、酸性岩、碱性岩及偏碱性岩均有发育。从成因来分,有侵入岩、也有喷出岩,火山岩也有大面积分布。从中新太古代(五台期)、元古代(吕梁期)以及晚古生代(燕山期)、新生代(喜马拉雅期)均有不同类型岩浆岩形成,其中以五台期、吕梁期、燕山期最为活跃。.变质岩类主要由下太古界、上太古界一套中深度变质岩系为主,包括下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岩性由浅粒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以及板岩、千枚岩、磁铁石英岩组成。.碳酸盐岩类由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以及硅质灰岩、大理岩等组成。.碎屑岩类在长城系至白垩系均有分布,以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为主,岩性以底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粘土岩以及页岩等。.松散岩类主要由新生界的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所组成,岩性主要由砾石、砂砾石、亚粘土、亚砂土以及粘土、黄土和古土壤层组成。根据变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以及构造变动、变质作用的叠加、岩浆活动、同位素年龄值的差异,将变质岩系分为三个主要变质期。前五台期变质岩主要出现在云中山的阜平超群,其岩性为变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等。五台期变质作用是由深部热流上升而引起中深部中低温的变质作用,主要影响山区的上太古界,即五台山、恒山、云中山等的五台超群。吕梁期变质岩,主要出现于五台山区的滹沱河群、黑茶山群等。其变质程度较浅,仅达板岩、千枚岩。碳酸盐岩类岩石从元古界的硅质灰岩、白云岩以及大理岩,到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的灰岩、白云岩、白云岩灰岩、厚层纯灰岩等均有出露。分布在云中山等地区。上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碳酸盐岩类,主要是白云岩,其中含有藻类化石,可认为是原生白云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均形成浅海相沉积环境,随着海水深浅的变化,形成二个大的沉积旋回,表现在岩性特征上,寒武系下统以砂岩,砂砾岩、往上为白云质页岩或泥质白云质至泥灰岩,中统之中、上部均为灰岩和白云岩。碎屑岩类岩石从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以至新生界均有发育。从岩石的化学成分分特征来看,自前寒武系以来,地层由老到新SiO2含量在逐渐减少。地热区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太古界五台群(A):深变质片麻岩系,主要包括花岗片麻岩、混合岩,并有花岗岩、伟晶岩和石英岩脉侵入,见于云中山、金山、银山等地和盆地深部。元古界滹沱群(H):主要为白云岩、石英岩、变质沙岩、千枚岩和大理岩,分布于滹沱河以北,盆地以东山区。寒武系、奥陶系(O):主要分布于云中山、系舟山、阴山、嵬山等地,岩性主要为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和页岩等。下更新统(Q1):平原下部以湖相堆积为主。此外,洪积和坡积成因沉积物在盆地边缘呈带状分布,岩性为棕红色亚粘土、浅黄色亚沙土及中粗沙、砂砾石层,厚5070m。中更新统(Q2):盆地边缘可分两层,上部为棕红色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和褐色古土壤,厚2050m,见于丘陵山坡、黄土冲沟侧壁。下部为洪积、坡积的棕红色亚粘土、浅黄色亚沙土以及中粗砂、砂砾层,厚5070m。盆地中,以冲积层为主,厚50100m,为粉质亚粘土、亚砂土夹砂及砂砾石层。上更新统(Q3):分布于丘陵、山坡等盆地边缘地带,为风成黄土及洪积、坡积次生黄土,厚520m。平原区以洪积为主,为灰黄色亚沙土,亚粘土夹薄层砂及砂砾石。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现代河床、河漫滩、洪积倾斜平原及盆地边缘冲沟底部,厚度不大于20m,以洪积为主,在河床及河漫滩以冲积物为主,岩性为砂砾石和各种砂层。地质构造特征地热场的分布状况,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条件的控制,下面将地质构造特征分两部分论述:深部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及地幔的圈层结构,物质组成,各圈层的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