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拉压杆模型.ppt_第1页
结构拉压杆模型.ppt_第2页
结构拉压杆模型.ppt_第3页
结构拉压杆模型.ppt_第4页
结构拉压杆模型.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汇报大纲 1 拉压杆模型简介2 拉压杆模型原理3 拉压杆模型在深梁中的设计应用4 拉压杆模型在预应力混凝土梁锚固区的设计应用 1 拉压杆模型简介 起源于桁架模型国外研究于上个世纪20 30年代开始研究 国内研究起始于上个世纪80 90年代 1 1桁架模型简介 自从1857年法国人Monier用箍筋加固花盆以来 工程师们开始应用混凝土抗压 钢筋抗拉的 桁架模型 概念来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在这之后的100多年中 桁架模型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抗弯 抗剪及抗扭等理论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形成了十分完善和有效的 平衡桁架模型理论 莫尔协调桁架模型理论 和 软化桁架模型理论 1 平面桁架模型 满足平衡条件 破坏时抗剪钢筋和纵向钢筋都达到屈服 2 莫尔协调桁架模型 满足平衡条件 应变满足莫尔应边圆 混凝土采用未软化的单轴本构模型 3 软化桁架模型 除了满足平衡方程和协调条件外 受压混凝土采用了软化的应力 应变关系 受拉混凝土采用了强化应力 应变关系 钢筋采用埋入混凝土的钢筋的平均应力 应变关系 桁架模型理论考虑了构件的非线性变形能力 但未考虑变形协调条件 1 2拉压杆模型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 随着有限元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Schlaich提出 在结构设计时 可以直接用拉压杆模型代替原结构 即拉压杆模型方法 STM strut and tiemodel 根据拉压杆模型理论 在混凝土结构受压区设置混凝土压杆 在受拉区设置钢筋拉杆 拉杆与压杆通过节点连接 拉压杆模型的基本设计思想 主要包括有限元分析 构建拉压杆模型 验算抗压强度和配筋设计等内容 其中构建拉压杆模型是核心内容 所有分析 计算均围绕建模开展 模型的基本设计思路如流程图所示 对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 结构内部应力分布图和主应力矢量图 构建整个结构内部的 力流 不再计算某一特定截面上的力 同一方向上承受压应力的混凝土区域用压杆模型 同一方向上承受拉应力的区域用拉杆模型 拉杆 压杆交汇区以节点模拟 构建替代原结构的拉压杆模型 即通常所谓的桁架模型 根据作用在模型上的内外力平衡计算出模型中各拉杆 压杆中的内力 验算压杆和节点的混凝土抗压强度 确定结构截面尺寸是否满足要求 对拉杆进行配筋设计 对结构整体配筋 结束 图1拉压杆模型理论的设计思路 1 3研究进展 目前STM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模型形状 承载机理的研究 D区拉压杆模型研究 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 表1理论研究进展 表1理论研究进展续 汇报大纲 1 拉压杆模型简介2 拉压杆模型原理3 拉压杆模型在深梁中的设计应用4 拉压杆模型在预应力混凝土梁锚固区的设计应用 2 拉压杆模型原理 拉压杆模型是针对混凝土结构及构件存在的应力扰动区而提出的 反映其内部力流传递路径的桁架计算模型 目前 STM方法已经被许多现行国外规范或行业标准所采纳 如美国国家公路与运输协会出版的 AASHTOLRFDBridgeDesignSpceifications 国际预应力协会出版的 PractiaclDesignofStuctureConcrete 和Eurocode 等 国内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D62 也采纳了该模型 2 1模型结构分区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拉压杆模型计算方法将混凝土受力构件分为B区和D区 B区 构件截面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程度较高的区域 字母B代表伯努利假定 D区 构件截面应变分布出现非线性的区域 即不满足平截面假定的区域 字母D代表扰动或不连续 结构分区后的设计方法如流程图所示 结构分区 截面应变是否满足伯努利假定 Y N B区 D区 弹性阶段 初等理论推算截面应力 建立标准桁架模型或现行规范方法设计 根据具体情况 建立不同的拉压杆模型分别进行设计 结束 D区建模 破坏阶段 基于截面破坏模型推算截面承载力 弹性阶段 应力分布较紊乱 需用弹性力学或结构有限元推算截面应力 破坏阶段 难以采用基于截面破坏模型来推算内力 D区范围 根据圣维南原理 D区的具体范围是从构件截面几何尺寸突变处或集中力加载点处向外扩展一个截面高度h的距离 图2D区范围 2 2拉压杆模型的组成 拉压杆模型由拉杆 压杆和节点组成 以简支深梁示意 2 2 1拉杆拉杆 构件中的受拉钢筋 图4集中力作用下的简支深梁的拉压杆模型 2 2 2压杆 压杆为理想化的混凝土受压构件 可以看作在构件接近破坏时混凝土受压部分 用折线杆件近似反映混凝土连续体中的主要力流方向 形状根据压力扩散情况 可以是棱柱形 瓶形或者扇形 a 棱柱形 b 瓶形 c 扇形 图5压杆形状 2 2 3节点 节点是位于压杆 拉杆轴线 荷载作用线相互交汇处的一个受力混凝土区 是力流转向区域 根据节点交汇区杆件的类型 节点可分为CCC型 CCT型 CCT型和TTT型 C 压杆 T 拉杆 C C C C T C T T C T T T 图6节点类型 2 3STM模型构形 2 3 1构型原则STM构形应满足受力平衡和正确反映混凝土结构内部力流传递特征 即 静力平衡条件 模型中各节点满足平衡方程 材料屈服准则 模型中各杆件和节点的应力小于材料屈服应力 从理论上讲 STM是一种塑性力学下限分析方法 会给出偏于保守的承载力估计 表2塑性下限定理的主要条件 2 3 2STM模型适用性 设计者在STM模型建立的过程中 应注意模型的拉杆与压杆之间的最小夹角不宜小于25 如何判定模型的适用性 Schlaich提出两个评判准则 1 拉杆和压杆的轴线应尽量与应力迹线重合 STM中斜压杆的角度与根据应力合力计算得到的斜压杆角度相差不应超过15 2 满足最小应变能准则 2 3 3构形方法 目前常用的拉压杆模型的构形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荷载路径法 2 应力迹线法 3 最小应变能准则法 4 最大强度准则法 1 荷载路径法 荷载 荷载传递路径 STM模型 荷载路径是指某一方向上的荷载从作用点位置至D区边界力位置的传递通道 一般用于结构几何形体和荷载作用相对简单的情况 图7荷载路径法 2 应力迹线法 对于结构几何形体相对复杂的结构 往往借助结构受力的应力迹线来指导STM的建立 应力迹线反映的是结构内部的力流传递路径 因此要保证拉杆 压杆的走向与主要应力迹线指向一致 a 主应力路径 b 应力分布 c STM模型 图8应力迹线法 2 4设计强度准则 ACI 2 5承载力验算 公路桥规 a CTT模型 压杆尺寸从锚点向外延伸至6倍钢筋直径 b CCT模型 c CCC模型 压杆有效截面积 2 配筋压杆 2 5 3节点承载力 汇报大纲 1 拉压杆模型简介2 拉压杆模型原理3 拉压杆模型在深梁中的设计应用4 拉压杆模型在预应力混凝土梁锚固区的设计应用 3 拉压杆模型在深梁中的设计应用 根据D区定义 如果一个梁均属于D区 则称为深梁 图9深梁 3 1深受弯构件的计算 3 1 1深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图10计算简图 3 1 2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3 1 3最大裂缝宽度 3 2深梁计算示例 图11深梁截面及荷载位置 mm 图12深梁STM模型 mm 图13计算图示 3 2 2 公路桥规 04规范计算 汇报大纲 1 拉压杆模型简介2 拉压杆模型原理3 拉压杆模型在深梁中的设计应用4 拉压杆模型在预应力混凝土梁锚固区的设计应用 4 拉压杆模型在预应力混凝土梁锚固区的设计应用 图11构件截面主应力线分布图形的特性 4 1端部锚固区的界定 端部锚固区 即构件侧面上由锚固面起沿构件纵向h 高度h的区段 区段的厚度为锚固端截面b 端部锚固区受力分析和计算时划分为局部区 总体区两个区域 图13后张预应力构件端部锚固区 4 2端部锚固区计算 4 2 1局部区 4 2 2总体区 图14预应力钢筋的倾角示意 图15锚固面上锚具间距较近时的等效 4 3构造要求 1 均匀布置锚具 锚具数量少且预加力较大时 宜加大端部锚固区范围内混凝土截面 2 局部区应满足局部承压的相关构造要求 3 总体区抵抗混凝土拉应力主要采用配置非预应力钢筋 抵抗锚下劈裂力的非预应力钢筋长度 以箍筋形式为长肢 必须宽通端部锚固区高度 4 钢筋沿受弯构件纵向的布置应根据锚下劈裂应力图来决定 图16端部锚固区钢筋布置构造示意图 4 4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锚固区计算 图17锚固区局部承压计算图 图18锚固区间接钢筋 图19钢束在端部的锚固位置 图20钢束在端部的锚固位置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