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_第1页
第八讲-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_第2页
第八讲-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_第3页
第八讲-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_第4页
第八讲-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洋务教育与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2011年6月2日 近代中国的教育史 可以说就是一部中与西 旧与新 传统与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冲突和交融的历史 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及此后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 使中国遭逢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 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一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一 张之洞生平张之洞 1837 1909 字孝达 号香涛 别号香岩居士 晚年称抱冰老人 死谥 文襄 直隶 今河北 南皮人 是清朝后期洋务派的重要首领 张历任 四川学政 山西巡抚 两广总督 两江总督 是清廷举足轻重的地方大员 在督理地方期间 张之洞尤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创办了一批著名的书院和新式学堂 并大力提倡留学教育 对中国地方教育的发展和近代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是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这也是清代咸丰状元孙家鼐任学务大臣时提出的 中体西用 论 但是张之洞对此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 并利用权力加以贯彻实行 所以成为中体西用的代表人物 张之洞其人 二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 1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2 重视教育 兴办学堂 培养人才3 改书院为学堂 废科举 推行新学制 1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是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 在他的代表作 劝学篇 中有系统的论述 新旧兼学 四书 五经 中国史事 政书 地图为旧学 西政 西艺 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 不使偏废 这个思想 是洋务教育的中心 以后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纲领 中学为体 他认为 中学的作用在于 固其根柢 端其识趣 学中学的具体要求 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 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 九州之风土 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 也就是说 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 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 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 以补中学的不足 中学 的内容 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 史 子 集 其中 尤其强调 明纲 认为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是 五伦之要 百行之原 相传数千年 更无异义 圣人所以为圣人 中国所以为中国 实在于此 这是针对维新派提倡民权 反对君权 主张男女平权等主张的 张之洞指出 知君臣之纲 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 知夫妇之纲 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 经部是以 十三经 为主和附以解释经书 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 十三经 即 易 书 诗 仪礼 周礼 礼记 左氏春秋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解释经书的著作如 经典释文 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 如 说文解字 史部是记述历代史实 地理 时令 职官 政书等著作及历史评论 如 二十四史 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 刘知几的 史通 王夫之的 读通鉴论 郦道元的 水经注 等 子部包括儒家 孔子 孟子除外 法家 道家 兵家 名家 墨家 释家 佛经除外 农家 医家 杂家 纵横家 小说家等及天文 术数 艺术 器物 茶酒 花鸟虫鱼等方面的著作 集部主要收历代作家诗文集 包括别集 总集 及诗文评论 西学为用 所谓 西学 张之洞将其归纳为 西政 和 西艺 西史 三个方面 西政涵盖了教育 政治 经济 军事 法律 文化等领域 西艺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西学 的内容 其具体内容是 学校 地理 度支 财政 赋税 武备 律例 劝工 通商 西政也 算 绘 矿 医 声 光 化 电 西艺也 劝学篇 外篇 设学第三 学习顺序 小学堂应先学西艺 再学西政 大学堂则先西政后西艺 他强调 今欲强中国 存中学 则不得不讲西学 即学习西学是为 强中国 存中学 服务的 实质是抵御外侮入侵 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西学之中 西艺非要 西政最要 政尤急于艺 1901年 张之洞在致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的函札中的说法可视为对 西用 进一步解释 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 实为诸法之根 言之骇人耳 西法最善者 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 张氏所说的西学为用 实为 西政为用 倾向于引入宪政主义的君主制 而绝不限于西方的技术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 中学与西学的关系 实际上 张之洞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教育观 是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 它是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 学习西方的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从鸦片战争起 中华民族为反抗外国侵略不断进行斗争 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探索救国真理 在黑暗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从魏源 林则徐及至资产阶级维新派 他们在学习西方 寻求救国之道时 都没有摆脱所谓中体西用的思路 2 重视教育 兴办学堂 培养人才 张之洞认为 非育才不能图存 非兴学不能育才 他考察西方各国强盛的原因 也得出结论 西国之强 强以学校 张之洞主张 非天下广设学堂不可 以为 夫学堂未设 养之无素 而求之于仓卒 犹不树林木而望隆栋 不作陂池而望巨鱼也 学校是养才重地 而人才是国家之本 因此要刷新政治 富国强兵 必以学有初基 他倡议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 京师省会为大学堂 道府为中学堂 州县为小学堂 中小学以备升入大学堂之选 形成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教育系统 他规定大中小学校的教学内容 要求以中学为本 西学为辅 他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 上书清廷 提出改经心 两湖书院为学堂 书院改为学堂后 除经史外 增加了许多 西学 课程 涉及天文 地理 测量 化学 博物学 算学 格致 制造等门类 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参与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 癸卯学制 这是他对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大贡献 3 改书院为学堂 推行新学制 废科举 对于科举制度的废除 张之洞也功不可没 科举文字 每多剽窃 学堂功课 务在实修 科举止凭一日之短长 学堂必尽累年之研究 科举但取词章 其品谊无从考见 学堂兼重行检 其心术尤可灼知 学堂虽好 然 科举一日不停 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 学堂决无大兴之望 学堂不兴 民智复无由大开 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 实际上 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 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张之洞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更新有大量的实践 在中国近代社会的重重危机中 始终致力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从西学与中学 学校与科举 新教育与旧教育等诸多矛盾中寻求新的途径 不断创新 评价 他所著 劝学篇 之所以能够产生持久的影响 除了中国传统教育与旧文化作为它的生存土壤存在外 还因为 劝学篇 作为向西方学习和力图保持本土文化生命力方面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它给僵化的封建文化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 并以保守主义的方式推进了中国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 初步提出了一个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革新的基础上建设融通中西的文化模式与教育体系的设想 鲁迅先生在揭露中体西用的本质时指出 学了外国本领 保存中国旧习 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一个人哪能 早上打拱 晚上握手 上午 声光电化 下午 子曰诗云 呢 因此 鲁迅主张要进步 要太平 就得连根拔掉 二重思想 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美国学者 专门研究中国历史 认为 张是 安乐椅上的战略家 正言厉色 派 非常忙碌的 保守的改良主义者 谄媚地忠于当权派 以推广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这一口号著名 并以此哄骗本人和他人相信 旧瓶装新酒 在旧基础上现代化 恢复孔孟之道以达到现代生活 站立不动可以前进 辜鸿铭 曾多年任张之洞幕僚 说 张之洞 知有国而不知有身 知有国而不知有民 只知 敬事 不知 有信 终于 百事俱废 徒劳而无功 梁启超 李鸿章实践之人也 张之洞浮华之人也 李鸿章最不好名 张之洞最好名 不好名故肯任劳怨 好名故常趋巧利 之洞于交涉事件 著著与鸿章为难 要其所画之策 无一非能言不能行 鸿章尝与人云 不图香涛作官数十年 仍是书生之见 此一语可以尽其平生矣 至其虚骄狭隘 残忍苛察 较之李鸿章之有常识有大量 尤相去霄壤也 思考 张之洞的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教育思想的现代含义是什么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如何 如何评价 话题 小学生是否应推行繁体字教育 宋祖英 黄宏等政协委员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 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 知晓繁体字 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 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郁钧剑 宋祖英 黄宏 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 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 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 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话题 白话文运动 简体字 是 开历史的倒车 吗 2009年02月08日08 36来源 人民网 社会频道季羡林批评说汉字简化和拼音化是误入歧途 而王立群则称简体字是顺应历史趋势 一个是大师级的人物 一个是炙手可热的文化名人 一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 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 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 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 二 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 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 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 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 越南文字拼音化之后 头戴帽子 脚穿鞋子 很滑稽 季先生着重谈到当年简化汉字时 把 皇后 的后与 以后 的 后 弄成一个字所带来的遗憾 三 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 必须读原文 加注释即可 四 振兴国学 必须从娃娃抓起 老人特别指出 给成人讲的国学与给娃娃讲的应该不同 得用心思编教材 话题 北京高中语文课本雪山飞狐替掉阿Q引发激辩 2007 08 1707 37 34来源 金羊网 新快报 话题 国学热升温 人大国学院学生提前三年抢订用人单位被疑炒作06年10月09日 第14届德国汉学大会 小姐 一词难倒汉学家06年10月08日 广州袖珍国学班教诵四书五经粤语诵经更有韵味06年09月13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国际 孔子教育奖 05年10月01日 曲阜祭孔大典 音乐新 舞蹈新 服饰新 环境新05年09月29日 中华儒家思想远播世界各地全球首次联合祭孔05年09月29日 全球联合祭孔儒家思想逐渐融入世界文化主流05年09月28日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举行祭祀大典 实录 05年09月28日 话题5 学英语行跪礼 中体西用 电影 孔子 引发国学热早教高教均青睐北京丰台区教委从2008年9月起 在全区6万多名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国学经典诵读已纳入所有小学课程里 有专门的课时 教材 由具有一定古文功底的老师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中国国学大讲堂董事长高级研修班 中国文化学堂国学高级研修班 北大国学百家讲坛研修班 清华大学中国国学大讲堂总裁班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EMBA国学研修班 内篇同心第一教忠第二明纲第三知类第四宗经第五正权第六循序第七守约第八去毒第九外篇益智第一游学第二设学第三学制第四广译第五阅报第六变法第七变科举第八农工商学第九兵学第十矿学第十一铁路第十二会通第十三非弭兵第十四非攻教第十五 附录 附录 内篇九 曰同心 明保国 保教 保种为一义 手足利则头目康 血气盛则心志刚 贤才众多 国势自昌也 曰教忠 陈述本朝德泽深厚 使薄海臣民 咸怀忠良以保国也 曰明纲 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 礼政之原本 人禽之大防 以保教也 曰知类 闵神明之胄裔 无沦胥以亡 以保种也 曰宗经 周秦诸子 瑜不掩瑕 取节则可 破道勿听 必折衷于圣也 曰正权 辨上下 定民志 斥民权之乱政也 曰循序 先入者为主 讲西学必先通中学 乃不忘其祖也 曰守约 喜新者甘 好古者苦 欲存中学 宜治要而约取也 曰去毒 洋药涤染 我民斯活 绝之使无萌枿也 外篇十五 曰益智 昧者来攻 迷者有凶也 曰游学 明时势 长志气 扩见闻 增才智 非游历外国不为功也 曰设学 广立学堂 储为时用 为习帖括者击蒙也 曰学制 西国之强 强以学校 师有定程 弟有适从 授方任能 皆出其中 我宜择善而从也 曰广译 从西师之益有限 译西书之益无方也 曰阅报 眉睫难见 苦药难尝 知内弊而速去 知外患而豫防也 曰变法 专己袭常 不能自存也 曰变科举 所习所用 事必相因也 曰农工商学 保民在养 养民在教 教农工商 利乃可兴也 曰兵学 教士卒不如教将领 教兵易练 教将难成也 曰矿学 兴地利也 曰铁路 通血气也 曰会通 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 以晓固蔽也 曰非弭兵 恶教逸欲而自毙也 曰非攻教 恶逞小忿而败大计也 二十四篇之义 括之以五知 一知耻 耻不如日本 耻不如土耳其 耻不如暹罗 耻不如古巴 二知惧 惧为印度 惧为越南 缅甸 朝鲜 惧为埃及 惧为波兰 三知变 不变其习 不能变法 不变其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