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下语文诗词赏析_第1页
部编本八下语文诗词赏析_第2页
部编本八下语文诗词赏析_第3页
部编本八下语文诗词赏析_第4页
部编本八下语文诗词赏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本八下语文诗词赏析关雎整体把握关雎出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古人说是赞美“后妃之德”,今人多认为是表现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全诗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一变而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男主人公愉悦的神态也跃然纸上。关雎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例如,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又如,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短短三章,就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诗中运用了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蒹葭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抒情诗。诗中写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诗人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崎岖而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分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三章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这首诗朦胧、含蓄,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问题探究1.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关雎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这本是诗人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蒹葭中的“伊人”究竟为何人?长期以来,人们对蒹葭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导致了对诗中“伊人”形象有多重理解。持“爱情说”者,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说”者,认为“伊人”是贤能之人;持“理想说”者,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其实,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伊人”。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3.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相同点: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译诗(余冠英)1.关雎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2.蒹葭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除余冠英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外,还有祝敏彻诗经译注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袁梅诗经译注(齐鲁书社1985年版)、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向熹诗经译注(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等,可以参考。整体把握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的挂在了树梢,低的沉到了塘坳。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已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大风过后,黑云涌动,不用说,秋雨不请自来。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新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旧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何用呢?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出现这样高大坚实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卖炭翁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开头先概括交代人物的基本情况,继而又对他的肖像做了精练传神的描绘,“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接着用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但也不过是换取起码的温饱而已。“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这一点与白居易观刈麦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心理如出一辙,而其根源都在于社会的不公平。接下来写老翁赶车卖炭的情景。诗人有意将他放在雪后这样一种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下(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天气已如他所愿,他强忍饥寒,满怀希望地“晓驾炭车辗冰辙”,挣扎着来到“市南门外”,“泥中歇”更写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前四句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写出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口称”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后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而且是老翁生活的一切依凭,却只因为是“宫使驱将”,所以“惜不得”看似轻描淡写的三个字,多少无奈,多少悲愤,多少绝望,尽在其中。“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与“一车炭,千余斤”构成强烈的反差,宫使竟将其“充炭直”,明明是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的抢劫,却要打着“宫市”的旗号,无耻的嘴脸更是暴露无遗 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素养提升比较阅读,体会作品的不同样式和风格。比较,可以是形式上的,也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本课两首诗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与课外其他诗歌作品的比较。可以通过与近体诗的比较体会古体诗形式上的特点: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二言、七言、九言句,卖炭翁有三言、七言句;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等。如果再细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歌行体,卖炭翁属于乐府体,但简要介绍即可,无须深究。可以比较本课两首诗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侧重于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而卖炭翁更多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可以比较本课两首诗写法上的异同。两首诗都有较强的叙事性,也都有比较精彩的描写。不同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节还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抒情;卖炭翁则只是记叙和描写,并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问题探究1.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2.同样是表现诗人现实关怀的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有诗人的议论和直接抒情,而卖炭翁则全用记叙和描写,没有直接议论抒情的语句,两种写法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这个事件本身可以生发出许多不同的主题,但诗人并未停留于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推己及人,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不借助直抒性的表达,读者是无法感受到的。而卖炭翁则直接将目光投向了底层的劳动人民,卖炭翁就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卖炭翁的故事本身就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议论和直抒都是多余的。诗人几乎不露声色地平静地讲述了整个故事,让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反而更含蓄,更有余味,更令人深思和感愤。思考探究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四节,试概括每节的内容,并说说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依照课文划分的诗节,概括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参考答案:第一节,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表现出痛惜之情;第二节,写村童偷茅而去,表现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第三节,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第四节,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二卖炭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主要故事情节,理解其批判社会现实的意义。参考答案: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宦官及其爪牙强夺百姓财物的故事: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这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三两首诗中都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本课诗歌精彩的描写语句,并加以赏析。参考答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狂风威力之大。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