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tlab的两机五节点网络潮流仿真计算—牛拉法计划书.doc_第1页
基于Matlab的两机五节点网络潮流仿真计算—牛拉法计划书.doc_第2页
基于Matlab的两机五节点网络潮流仿真计算—牛拉法计划书.doc_第3页
基于Matlab的两机五节点网络潮流仿真计算—牛拉法计划书.doc_第4页
基于Matlab的两机五节点网络潮流仿真计算—牛拉法计划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Matlab的两机五节点网络潮流仿真计算牛拉法计划书第一章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概述1.1 潮流计算简介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研究电力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一种计算,它根据给定的运行条件及系统接线情况确定整个电力系统各部分的运行状态:各母线的电压,各元件中流过的功率,系统的功率损耗等等。在电力系统规划的设计和现有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研究中,都需要利用潮流计算来定量地分析比较供电方案或运行方式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此外,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也是计算系统动态稳定和静态稳定的基础。所以潮流计算是研究电力系统的一种很重要和基础的计算。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也分为离线计算和在线计算两种,前者主要用于系统规划设计和安排系统的运行方式,后者则用于正在运行系统的经常监视及实时控制。利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从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在这20年内,潮流计算曾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发展主要围绕着对潮流计算的一些基本要求进行的。对潮流计算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点:(1)计算方法的可靠性或收敛性;(2)对计算机内存量的要求;(3)计算速度;(4)计算的方便性和灵活性。电力系统潮流计算问题在数学上是一组多元非线性方程式求解问题,其解法都离不开迭代。因此,对潮流计算方法,首先要求它能可靠地收敛,并给出正确答案。由于电力系统结构及参数的一些特点,并且随着电力系统不断扩大,潮流计算的方程式阶数也越来越高,对这样的方程式并不是任何数学方法都能保证给出正确答案的。这种情况成为促使电力系统计算人员不断寻求新的更可靠方法的重要因素。1.2 潮流计算的意义及其发展(1) 在电网规划阶段,通过潮流计算,合理规划电源容量及接入点,合理规划网架,选择无功补偿方案,满足规划水平的大、小方式下潮流交换控制、调峰、调相、调压的要求。 (2) 在编制年运行方式时,在预计负荷增长及新设备投运基础上,选择典型方式进行潮流计算,发现电网中薄弱环节,供调度员日常调度控制参考,并对规划、基建部门提出改进网架结构,加快基建进度的建议。 (3) 正常检修及特殊运行方式下的潮流计算,用于日运行方式的编制,指导发电厂开机方式,有功、无功调整方案及负荷调整方案,满足线路、变压器热稳定要求及电压质量要求。 (4)预想事故、设备退出运行对静态安全的影响分析及作出预想的运行方式调整方案。 总结为在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划方案的研究中,都需要进行潮流计算以比较运行方式或规划供电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同时,为了实时监控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也需要进行大量而快速的潮流计算。因此,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种电气运算。在系统规划设计和安排系统的运行方式时,采用离线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中,则采用在线潮流计算。 近20多年来,潮流算法的研究仍然非常活跃,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改进牛顿法和P-Q分解法进行的。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理论的发展,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算法也逐渐被引入潮流计算。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新的模型和算法还不能取代牛顿法和P-Q分解法的地位。由于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计算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并行计算技术也将在潮流计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第1章 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2.1 导纳矩阵的原理及计算方法2.1.1自导纳和互导纳的确定方法电力网络的节点电压方程: (2-1)为节点注入电流列向量,注入电流有正有负,注入网络的电流为正,流出网络的电流为负。根据这一规定,电源节点的注入电流为正,负荷节点为负。既无电源又无负荷的联络节点为零,带有地方负荷的电源节点为二者代数之和。为节点电压列向量,由于节点电压是对称于参考节点而言的,因而需先选定参考节点。在电力系统中一般以地为参考节点。如整个网络无接地支路,则需要选定某一节点为参考。设网络中节点数为(不含参考节点),则,均为n*n列向量。为n*n阶节点导纳矩阵。节电导纳矩阵的节点电压方程: 展开为 : (2-2)是一个n*n阶节点导纳矩阵,其阶数就等于网络中除参考节点外的节点数。 节点导纳矩阵的对角元素 (i=1,2,n)成为自导纳。自导纳数值上就等于在i节点施加单位电压,其他节点全部接地时,经节点i注入网络的电流,因此,它可以定义为: (2-3)节点i的自导纳数值上就等于与节点直接连接的所有支路导纳的总和。节点导纳矩阵的非对角元素 (j=1,2,n;i=1,2,n;ji)称互导纳,由此可得互导纳数值上就等于在节点i施加单位电压,其他节点全部接地时,经节点j注入网络的电流,因此可定义为: (2-4) 节点j,i之间的互导纳数值上就等于连接节点j,i支路到导纳的负值。显然,恒等于。互导纳的这些性质决定了节点导纳矩阵是一个对称稀疏矩阵。而且,由于每个节点所连接的支路数总有一个限度,随着网络中节点数的增加非零元素相对愈来愈少,节点导纳矩阵的稀疏度,即零元素数与总元素的比值就愈来愈高。2.2 潮流计算的基本方程(a) 潮流计算用的电网结构图 (b) 在潮流问题中,任何复杂的电力系统都可以归纳为以下元件(参数)组成。(1)发电机(注入电流或功率)(2)负荷(注入负的电流或功率)(3)输电线支路(电阻,电抗)(4)变压器支路(电阻,电抗,变比)(5)母线上的对地支路(阻抗和导纳)(6)线路上的对地支路(一般为线路充电点容导纳)集中了以上各类型的元件的简单网络如图(a).采用导纳矩阵时,节点注入电流和节点电压构成以下线性方程组 (2-5)其中 可展开如下形式 (2-6)由于实际电网中测量的节点注入量一般不是电流而是功率,因此必须将式中的注入电流用节点注入功率来表示。节点功率与节点电流之间的关系为 (2-7)式中,因此用导纳矩阵时,PQ节点可以表示为把这个关系代入式中 ,得 (2-8)式(3-4 )就是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潮流方程。它具有如下特点:(1)它是一组代数方程,因而表征的是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特性。(2)它是一组非线性方程,因而只能用迭代方法求其数值解。(3)由于方程中的电压和导纳既可以表为直角坐标,又可表为极坐标,因而潮流方程有多种表达形式-极坐标形式,直角坐标形式和混合坐标形式。 a。取 ,得到潮流方程的极坐标形式: (2-9)b。 取 , ,得到潮流方程的直角坐标形式: (2-10)c。取, ,得到潮流方程的混合坐标形式: (2-11)(4)它是一组n个复数方程,因而实数方程数为2n个但方程中共含4n个变量:P,Q,U和,i=1,2,n,故必须先指定2n个变量才能求解。2.3 电力系统节点分类用一般的电路理论求解网络方程,目的是给出电压源(或电流源)研究网络内的电流(或电压)分布,作为基础的方程式,一般用线性代数方程式表示。然而在电力系统中,给出发电机或负荷连接母线上电压或电流(都是向量)的情况是很少的,一般是给出发电机母线上发电机的有功功率(P)和母线电压的幅值(U),给出负荷母线上负荷消耗的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主要目的是由这些已知量去求电力系统内的各种电气量。所以,根据电力系统中各节点性质的不同,很自然地把节点分成三类: PQ节点对这一类点,事先给定的是节点功率(P,Q),待求的未知量是节点电压向量(U,),所以叫PQ节点。通常变电所母线都是PQ节点,当某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P。Q给定时,也作为PQ节点。PQ节点上的发电机称之为PQ机(或PQ给定型发电机)。在潮流计算中,系统大部分节点属于PQ节点。 PV节点这类节点给出的参数是该节点的有功功率P及电压幅值U,待求量为该节点的无功功率Q及电压向量的相角。这类节点在运行中往往要有一定可调节的无功电源。用以维持给定的电压值。通常选择有一定无功功率储备的发电机母线或者变电所有无功补偿设备的母线做PU节点处理。PU节点上的发电机称为PU机(或PV给定型发电机) 平衡节点在潮流计算中,这类节点一般只设一个。对该节点,给定其电压值,并在计算中取该节点电压向量的方向作为参考轴,相当于给定该点电压向量的角度为零。也就是说,对平衡节点给定的运行参数是U和,因此有城为U节点,而待求量是该节点的P。Q,整个系统的功率平衡由这一节点承担。关于平衡节点的选择,一般选择系统中担任调频调压的某一发电厂(或发电机),有时也可能按其他原则选择,例如,为提高计算的收敛性。可以选择出线数多或者靠近电网中心的发电厂母线作平衡节点。以上三类节点4个运行参数P、Q、U、中,已知量都是两个,待求量也是两个,只是类型不同而已。2.4 潮流计算的约束条件 电力系统运行必须满足一定技术和经济上的要求。这些要求够成了潮流问题中某些变量的约束条件,常用的约束条件如下:1. 节点电压应满足 (2-12)2.从保证电能质量和供电安全的要求来看,电力系统的所有电气设备都必须运行在额定电压附近。PU节点电压幅值必须按上述条件给定。因此,这一约束条件对PQ节点而言。2. 节点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应满足3. (2-13)PQ节点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以及PU节点的有功功率,在给定是就必须满足上述条件,因此,对平衡节点的P和Q以及PU节点的Q应按上述条件进行检验。4. 节点之间电压的相位差应满足 (2-14) 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要求某些输电线路两端的电压相位不超过一定的数值。这一约束的主要意义就在于此。 因此,潮流计算可以归结为求解一组非线性方程组,并使其解答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常用的方法是迭代法和牛顿法,在计算过程中,或得出结果之后用约束条件进行检验。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则应修改某些变量的给定值,甚至修改系统的运行方式,重新进行计算。 第三章 牛顿拉夫逊法概述3.1 牛顿-拉夫逊法基本原理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计算,是对复杂电力系统正常和故障条件下稳态运行状态的计算。潮流计算的目标是求取电力系统在给定运行状态的计算。即节点电压和功率分布,用以检查系统各元件是否过负荷。各点电压是否满足要求,功率的分布和分配是否合理以及功率损耗等。对现有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扩建,对新的电力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以及对电力系统进行静态和暂态稳定分析都是以潮流计算为基础。潮流计算结果可用如电力系统稳态研究,安全估计或最优潮流等对潮流计算的模型和方法有直接影响。实际电力系统的潮流技术那主要采用牛顿-拉夫逊法。牛顿-拉夫逊法(简称牛顿法)在数学上是求解非线性代数方程式的有效方法。其要点是把非线性方程式的求解过程变成反复地对相应的线性方程式进行求解的过程。即通常所称的逐次线性化过程。对于非线性代数方程组: 即 (3-1)在待求量x的某一个初始估计值附近,将上式展开成泰勒级数并略去二阶及以上的高阶项,得到如下的经线性化的方程组: (3-2)上式称之为牛顿法的修正方程式。由此可以求得第一次迭代的修正量 (3-3)将和相加,得到变量的第一次改进值。接着就从出发,重复上述计算过程。因此从一定的初值出发,应用牛顿法求解的迭代格式为: (3-4) (3-5)上两式中:是函数对于变量x的一阶偏导数矩阵,即雅可比矩阵J;k为迭代次数。有上式可见,牛顿法的核心便是反复形式并求解修正方程式。牛顿法当初始估计值和方程的精确解足够接近时,收敛速度非常快,具有平方收敛特性。牛顿潮流算法突出的优点是收敛速度快,若选择到一个较好的初值,算法将具有平方收敛特性,一般迭代45次便可以收敛到一个非常精确的解。而且其迭代次数与所计算网络的规模基本无关。牛顿法也具有良好的收敛可靠性,对于对以节点导纳矩阵为基础的高斯法呈病态的系统,牛顿法也能可靠收敛。牛顿法所需的内存量及每次迭代所需时间均较高斯法多。 牛顿法的可靠收敛取决于有一个良好的启动初值。如果初值选择不当,算法有可能根本不收敛或收敛到一个无法运行的节点上。对于正常运行的系统,各节点电压一般均在额定值附近,偏移不会太大,并且各节点间的相位角差也不大,所以对各节点可以采用统一的电压初值(也称为平直电压),如假定: 或 (3-6) 这样一般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但若系统因无功紧张或其它原因导致电压质量很差或有重载线路而节点间角差很大时,仍用上述初始电压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用高斯法迭代12次,以此迭代结果作为牛顿法的初值。也可以先用直流法潮流求解一次以求得一个较好的角度初值,然后转入牛顿法迭代。3.2 牛顿-拉夫逊法潮流求解过程以下讨论的是用直角坐标形式的牛顿拉夫逊法潮流的求解过程。当采用直角坐标时,潮流问题的待求量为各节点电压的实部和虚部两个分量由于平衡节点的电压向量是给定的,因此待求共需要2(n-1)个方程式。事实上,除了平衡节点的功率方程式在迭代过程中没有约束作用以外,其余每个节点都可以列出两个方程式。 (3-7)对PQ节点来说,是给定的,因而可以写出 (3-8) (3-9)求解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形成节点导纳矩阵(2)将各节点电压设初值U,(3)将节点初值代入相关求式,求出修正方程式的常数项向量(4)将节点电压初值代入求式,求出雅可比矩阵元素(5)求解修正方程,求修正向量(6)求取节点电压的新值(7)检查是否收敛,如不收敛,则以各节点电压的新值作为初值自第3步重新开始进行狭义次迭代,否则转入下一步(8)计算支路功率分布,PV节点无功功率和平衡节点柱入功率。以直角坐标系形式表示. 迭代推算式 采用直角坐标时,节点电压相量及复数导纳可表示为: (3-10)将以上二关系式代入上式中,展开并分开实部和虚部;假定系统中的第1,2,m号为PQ节点,第m+1,m+2,n-1为PV节点,根据节点性质的不同,得到如下迭代推算式: 对于PQ节点 (3-11)对于PV节点 (3-12)对于平衡节点 平衡节点只设一个,电压为已知,不参见迭代,其电压为: (3-13). 修正方程选定电压初值及变量修正量符号之后代入式中,并将其按泰勒级数展开,略去二次方程及以后各项,得到修正方程如下: (3-14) .雅可比矩阵各元素的算式式(3-7)中, 雅可比矩阵中的各元素可通过对式(3-11)和(3-12)进行偏导而求得.当时, 雅可比矩阵中非对角元素为 (3-15)当时,雅可比矩阵中对角元素为: (3-16) 3.3 牛顿拉夫逊法的程序框图 第四章 牛顿拉夫逊法潮流具体计算 4.1 牛顿拉夫逊直角坐标潮流计算Matlab程序及运行结果4.1.1、Matlab程序clccleardisp(节点总数为:);N=5disp(平衡节点为:);1disp(PQ节点为:);JD=2,3,4,5e=1.06 1 1 1 1;f=0 0 0 0 0;P1=0;Q1=0;P2=-0.2;Q2=-0.2;P3=0.45;Q3=0.15;P4=0.4;Q4=0.05;P5=0.6;Q5=0.1;G=6.2500,-5.0000,-1.2500,0,0;-5.0000,10.8340,-1.6670,-1.6670,-2.5000;-1.2500,-1.6670,12.9170,-10.0000,0;0,-1.6670,-10.0000,12.9170,-1.2500;0,-2.5000,0,-1.2500,3.7500;%形成电导矩阵。B=-18.75,15.0000,3.7500,0,0;15.0000,-32.5000,5.0000,5.0000,7.5000;3.7500,5.0000,-38.7500,30.0000,0;0,5.0000,30.0000,-38.7500,3.7500;0,7.5000,0,3.7500,-11.2500;%形成电纳矩阵。disp(节点电导矩阵G为:);disp(G)disp(节点电纳矩阵B为:);disp(B)k=0;for v=1:7I=0,0;0,0;0,0;0,0;0,0;for n=1:5 I(1,1)=I(1,1)+G(1,n)*e(n)-B(1,n)*f(n); I(1,2)=I(1,2)+G(1,n)*f(n)+B(1,n)*e(n);endfor n=1:5 I(2,1)=I(2,1)+G(2,n)*e(n)-B(2,n)*f(n); I(2,2)=I(2,2)+G(2,n)*f(n)+B(2,n)*e(n);endfor n=1:5 I(3,1)=I(3,1)+G(3,n)*e(n)-B(3,n)*f(n); I(3,2)=I(3,2)+G(3,n)*f(n)+B(3,n)*e(n);endfor n=1:5 I(4,1)=I(4,1)+G(4,n)*e(n)-B(4,n)*f(n); I(4,2)=I(4,2)+G(4,n)*f(n)+B(4,n)*e(n);endfor n=1:5 I(5,1)=I(5,1)+G(5,n)*e(n)-B(5,n)*f(n); I(5,2)=I(5,2)+G(5,n)*f(n)+B(5,n)*e(n); endH=;N=;M=;L=;J=;P2=P2-e(2)*I(2,1)-f(2)*I(2,2); %有功功率的不平衡量Q2=Q2-f(2)*I(2,1)+e(2)*I(2,2); %无功功率的不平衡量P3=P3-e(3)*I(3,1)-f(3)*I(3,2);Q3=Q3-f(3)*I(3,1)+e(3)*I(3,2);P4=P4-e(4)*I(4,1)-f(4)*I(4,2);Q4=Q4-f(4)*I(4,1)+e(4)*I(4,2);P5=P5-e(5)*I(5,1)-f(5)*I(5,2);Q5=Q5-f(5)*I(5,1)+e(5)*I(5,2);for m=2:5 for n=2:5 if(m=n) H(m,m)=-B(m,m)*e(m)+G(m,m)*f(m)+I(m,2); N(m,m)=G(m,m)*e(m)+B(m,m)*f(m)+I(m,1); M(m,m)=-G(m,m)*e(m)-B(m,m)*f(m)+I(m,1); L(m,m)=-B(m,m)*e(m)+G(m,m)*f(m)-I(m,2); else H(m,n)=-B(m,n)*e(m)+G(m,n)*f(m); N(m,n)=G(m,n)*e(m)+B(m,n)*f(m); M(m,n)=-N(m,n); L(m,n)=H(m,n); end endendJ=H(2,2),N(2,2),H(2,3),N(2,3),H(2,4),N(2,4),H(2,5),N(2,5);M(2,2),L(2,2),M(2,3),L(2,3),M(2,4),L(2,4),M(2,5),L(2,5);H(3,2),N(3,2),H(3,3),N(3,3),H(3,4),N(3,4),H(3,5),N(3,5);M(3,2),L(3,2),M(3,3),L(3,3),M(3,4),L(3,4),M(3,5),L(3,5);H(4,2),N(4,2),H(4,3),N(4,3),H(4,4),N(4,4),H(4,5),N(4,5);M(4,2),L(4,2),M(4,3),L(4,3),M(4,4),L(4,4),M(4,5),L(4,5);H(5,2),N(5,2),H(5,3),N(5,3),H(5,4),N(5,4),H(5,5),N(5,5);M(5,2),L(5,2),M(5,3),L(5,3),M(5,4),L(5,4),M(5,5),L(5,5);disp(雅克比矩阵J:); disp(J);A=;C=P2;Q2;P3;Q3;P4;Q4;P5;Q5A=JC;%解修正方程式disp(第M次修正方程的解A:);disp(A); f(2)=f(2) +A(1,1);e(2)=e(2) +A(2,1); %计算新值f(3)=f(3) +A(3,1);e(3)=e(3) +A(4,1);f(4)=f(4) +A(5,1);e(4)=e(4) +A(6,1);f(5)=f(5) +A(7,1);e(5)=e(5) +A(8,1);disp(各点的电压实部e(单位: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disp(e)disp(各点的电压虚部f单位: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disp(f);u=e+f*i;disp(节点电压的第C(k)次近似值:); disp(u);k=k+1; disp(迭代次数:); disp(k);endfor m=1:5 I(m)=(G(1,m)+B(1,m)*i) *u(m);enddisp(平衡节点的功率);S1=u(1)*sum(conj(I)%计算平衡节点的功率for m=1:5 for n=1:5 S(m,n)=u(m)*(conj(u(m)-conj(u(n)*conj(-(G(m,n)+B(m,n)*i);%计算各支路功率 endenddisp(各支路功率);disp(S) %结束4.1.2、Matlab程序运行结果节点总数为:N = 5平衡节点为:ans = 1PQ节点为:JD = 2 3 4 5节点电导矩阵G为: 6.2500 -5.0000 -1.2500 0 0 -5.0000 10.8340 -1.6670 -1.6670 -2.5000 -1.2500 -1.6670 12.9170 -10.0000 0 0 -1.6670 -10.0000 12.9170 -1.2500 0 -2.5000 0 -1.2500 3.7500节点电纳矩阵B为: -18.7500 15.0000 3.7500 0 0 15.0000 -32.5000 5.0000 5.0000 7.5000 3.7500 5.0000 -38.7500 30.0000 0 0 5.0000 30.0000 -38.7500 3.7500 0 7.5000 0 3.7500 -11.2500雅克比矩阵J: 33.4000 10.5340 -5.0000 -1.6670 -5.0000 -1.6670 -7.5000 -2.5000 -11.1340 31.6000 1.6670 -5.0000 1.6670 -5.0000 2.5000 -7.5000 -5.0000 -1.6670 38.9750 12.8420 -30.0000 -10.0000 0 0 1.6670 -5.0000 -12.9920 38.5250 10.0000 -30.0000 0 0 -5.0000 -1.6670 -30.0000 -10.0000 38.7500 12.9170 -3.7500 -1.2500 1.6670 -5.0000 10.0000 -30.0000 -12.9170 38.7500 1.2500 -3.7500 -7.5000 -2.5000 0 0 -3.7500 -1.2500 11.2500 3.7500 2.5000 -7.5000 0 0 1.2500 -3.7500 -3.7500 11.2500C = 0.1000 0.7000 0.5250 0.3750 0.4000 0.0500 0.6000 0.1000第M次修正方程的解A: 0.0473 0.0847 0.0863 0.1123 0.0922 0.1136 0.1076 0.1183各点的电压实部e(单位: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1.0600 1.0847 1.1123 1.1136 1.1183各点的电压虚部f单位: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0 0.0473 0.0863 0.0922 0.1076节点电压的第C(k)次近似值: 1.0600 1.0847 + 0.0473i 1.1123 + 0.0863i 1.1136 + 0.0922i 1.1183 + 0.1076i迭代次数: 1雅克比矩阵J: 35.8747 9.9974 -5.5023 -1.5717 -5.5023 -1.5717 -8.2535 -2.3570 -10.4317 35.6555 1.5717 -5.5023 1.5717 -5.5023 2.3570 -8.2535 -5.7052 -1.4227 44.0333 11.4624 -34.2310 -8.5339 0 0 1.4227 -5.7052 -10.5844 44.3968 8.5339 -34.2310 0 0 -5.7215 -1.3952 -34.3289 -8.3688 44.2915 11.2101 -4.2911 -1.0461 1.3952 -5.7215 8.3688 -34.3289 -10.4101 44.3915 1.0461 -4.2911 -8.6564 -1.9888 0 0 -4.3282 -0.9944 12.8846 3.5831 1.9888 -8.6564 0 0 0.9944 -4.3282 -2.3831 13.0846C = 0.3304 0.8291 0.0524 0.1350 -0.0408 -0.0426 -0.0602 -0.0764第M次修正方程的解A: 0.0006 0.0426 -0.0023 0.0355 -0.0031 0.0350 -0.0053 0.0331各点的电压实部e(单位: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1.0600 1.1273 1.1478 1.1486 1.1514各点的电压虚部f单位: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0 0.0479 0.0840 0.0891 0.1023节点电压的第C(k)次近似值: 1.0600 1.1273 + 0.0479i 1.1478 + 0.0840i 1.1486 + 0.0891i 1.1514 + 0.1023i迭代次数: 2雅克比矩阵J: 36.5102 10.7859 -5.7161 -1.6398 -5.7161 -1.6398 -8.5741 -2.4592 -10.5284 37.7985 1.6398 -5.7161 1.6398 -5.7161 2.4592 -8.5741 -5.8791 -1.4933 45.2683 12.0512 -35.2747 -8.9577 0 0 1.4933 -5.8791 -11.0902 45.8582 8.9577 -35.2747 0 0 -5.8913 -1.4693 -35.3479 -8.8133 45.6420 11.7320 -4.4185 -1.1017 1.4693 -5.8913 8.8133 -35.3479 -11.0364 45.6733 1.1017 -4.4185 -8.8914 -2.1111 0 0 -4.4457 -1.0555 13.2980 3.6887 2.1111 -8.8914 0 0 1.0555 -4.4457 -2.6446 13.3761C = 0.2161 0.0969 -0.4743 -0.2439 -0.4389 -0.0915 -0.6573 -0.1748第M次修正方程的解A: -0.0475 -0.0199 -0.0853 -0.0428 -0.0908 -0.0436 -0.1052 -0.0469各点的电压实部e(单位: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1.0600 1.1073 1.1050 1.1049 1.1045各点的电压虚部f单位: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0 0.0003 -0.0013 -0.0018 -0.0029节点电压的第C(k)次近似值: 1.0600 1.1073 + 0.0003i 1.1050 - 0.0013i 1.1049 - 0.0018i 1.1045 - 0.0029i迭代次数: 3雅克比矩阵J: 35.2528 12.2858 -5.5373 -1.8443 -5.5373 -1.8443 -8.3059 -2.7659 -11.6866 36.7320 1.8443 -5.5373 1.8443 -5.5373 2.7659 -8.3059 -5.5229 -1.8487 42.6422 14.3784 -33.1375 -11.0901 0 0 1.8487 -5.5229 -14.2717 42.9630 11.0901 -33.1375 0 0 -5.5217 -1.8507 -33.1299 -11.1022 42.7999 14.3166 -4.1412 -1.3878 1.8507 -5.5217 11.1022 -33.1299 -14.3648 42.7857 1.3878 -4.1412 -8.2764 -2.7827 0 0 -4.1382 -1.3913 12.4285 4.1382 2.7827 -8.2764 0 0 1.3913 -4.1382 -4.2098 12.4007C = -0.1154 -0.7223 -0.5335 -0.4211 -0.4122 -0.0837 -0.6177 -0.1596第M次修正方程的解A: -0.0480 -0.0757 -0.0836 -0.1040 -0.0889 -0.1059 -0.1025 -0.1128各点的电压实部e(单位: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1.0600 1.0317 1.0010 0.9990 0.9917各点的电压虚部f单位: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0 -0.0476 -0.0849 -0.0907 -0.1054节点电压的第C(k)次近似值: 1.0600 1.0317 - 0.0476i 1.0010 - 0.0849i 0.9990 - 0.0907i 0.9917 - 0.1054i迭代次数: 4雅克比矩阵J: 32.8618 12.9089 -5.0789 -1.9580 -5.0789 -1.9580 -7.6183 -2.9364 -12.5417 33.1637 1.9580 -5.0789 1.9580 -5.0789 2.9364 -7.6183 -4.8637 -2.0933 37.8960 15.7849 -29.1823 -12.5579 0 0 2.0933 -4.8637 -16.6571 37.4917 12.5579 -29.1823 0 0 -4.8439 -2.1187 -29.0634 -12.7105 37.6263 16.0192 -3.6329 -1.5888 2.1187 -4.8439 12.7105 -29.0634 -16.8168 37.4541 1.5888 -3.6329 -7.1742 -3.2695 0 0 -3.5871 -1.6347 10.9259 4.3071 3.2695 -7.1742 0 0 1.6347 -3.5871 -5.5013 10.5968C = -0.3120 -0.8692 -0.0798 -0.2558 -0.0060 -0.0339 -0.0082 -0.0593第M次修正方程的解A: 0.0002 -0.0651 -0.0007 -0.0714 -0.0010 -0.0721 -0.0017 -0.0749各点的电压实部e(单位: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1.0600 0.9666 0.9297 0.9269 0.9168各点的电压虚部f单位: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0 -0.0475 -0.0856 -0.0917 -0.1071节点电压的第C(k)次近似值: 1.0600 0.9666 - 0.0475i 0.9297 - 0.0856i 0.9269 - 0.0917i 0.9168 - 0.1071i迭代次数: 5雅克比矩阵J: 31.5935 11.9468 -4.7538 -1.8487 -4.7538 -1.8487 -7.1307 -2.7725 -12.0832 30.2060 1.8487 -4.7538 1.8487 -4.7538 2.7725 -7.1307 -4.5058 -1.9776 35.3997 14.8011 -27.0348 -11.8638 0 0 1.9776 -4.5058 -15.8476 34.4401 11.8638 -27.0348 0 0 -4.4815 -2.0036 -26.8889 -12.0200 34.8609 15.0965 -3.3611 -1.5025 2.0036 -4.4815 12.0200 -26.8889 -15.9557 34.6020 1.5025 -3.3611 -6.6084 -3.0953 0 0 -3.3042 -1.5477 10.1552 4.0011 3.0953 -6.6084 0 0 1.5477 -3.3042 -5.2849 9.6701C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