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_第1页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_第2页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_第3页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_第4页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简介丹霞山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得名,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和杰出代表。1988年丹霞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后相继获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等殊荣。目前正在参加“中国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1989年丹霞山风景区管理局委托北京大学编制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0-2005)。为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2007年韶关市人民政府启动了丹霞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研究编制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0)。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主席令第47号)、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国务院令第474号)、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等国家和广东省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一、 规划范围、期限风景区总面积292 km2,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33625 -1134753,北纬245148 -250412之间。景观环境保护带扩大到外围公路,北部、西部基本沿S246省道(新线,在建)和新韶仁公路(规划)为界,东北、东、东南基本沿106国道和323国道为界,面积为81 km2。整个风景区控制总面积为373km2。公路外侧视线可达的第一层山脊线范围作为外围环境背景控制地带。规划期限:20072025年。近期:2007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25年。二、 规划原则总原则: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统筹协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整体性原则、特色化原则三、 风景区性质以世界罕见的壮年期峰林峰丛式丹霞地貌为主体景观,兼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独特的丹霞地貌生物群落,丹山碧水绿树田园相辉映,宗教、史迹和乡土文化特色浓郁,适于发展观光、休闲、科教、考察、探险旅游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级的自然遗产地。四、 规划目标将丹霞山发展成为山水风光独特、自然环境优美、乡村田园气息浓郁、科学文化内涵丰富、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国内顶级、国际一流的杰出的风景名胜区,争取在近期内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远期将丹霞山培育成集观光、科教、休闲、考察、探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知名的中国风景名山品牌。五、规划分区与功能布局1、风景区规划分区:两带、五区两带锦江观光带、浈江观光带五区丹霞山景区、巴寨景区、韶石山景区、飞花水景区、仙人迹景区2、风景区分区功能1) 丹霞山景区 主要功能为观光游览,次要功能为科教旅游、宗教旅游。2) 韶石山景区 主要功能为科教旅游,次要功能为考察探险、宗教旅游。3) 巴寨景区 主要功能为考察探险,次要功能为科教旅游、观光旅游。4) 飞花水景区 主要功能为观光旅游,次要功能为科教旅游、农耕生产。5) 仙人迹景区 主要功能为科教旅游,次要功能为考察探险、康体娱乐。6) 锦江风光带 主要功能为观光游览,次要功能为康体娱乐、农耕生产。7) 浈江风光带 主要功能为观光游览,次要功能为康体娱乐、农耕生产。3、外围景观环境保护带规划东南部景观环境保护带 规划该区开发以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和度假旅游为主的休闲服务小区,重点建设规划的南大门选址位于该区。西部景观环境保护带 西部边界基本沿韶仁新公路为界。主要功能是开发休闲、度假、娱乐、会议项目。北部景观环境保护带 S246(新线,在建)以南向着丹霞山一侧用地。严禁在该外围景观控制地带建设工矿企业项目,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项目。六、 容量及人口预测游人容量:日控制容量8.34万人次;年控制容量3044万人次。总人口容量:18.44万人。近期末(2015年)风景区平均保有人口规模为2.03万人;中期末(2020年)平均人口规模为2.45万人;远期末(2025年)平均保有人口规模为2.89万人。七、 分级保护与核心景区规划1、 分级保护规划特级保护区:金龟岩地质地貌与自然生态核心保护区、大石山地质地貌核心保护区和大湖坑自然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严格禁止与资源环境保护无关的各种项目建设。一级保护区:核心区之外的典型丹霞地貌分布区。该区严格限制在区内设立大型服务设施和总体规划规定外的景区公路。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的外围。该区可根据乡村发展和旅游活动的需要开筑景区公路、机耕路和马路,以及结合游览需要建设游船码头、公厕等小型游览设施。 三级保护区:指风景区范围内,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区域。该区可在规划许可范围内建设必要的旅游服务点。2、 核心景区规划核心景区范围包括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大部分范围 ,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核心景区应根据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的相应保护措施实施严格保护;应该尽快在实地明确核心景区界线,划界立桩;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八、 景观系统和风景游赏规划1、丹霞山景区:以典型而奇特的丹霞地貌风光为景观特色;以丹霞地貌、宗教名胜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要游赏内容。游赏项目以登山攀岩、揽胜、寻幽访古、科教、宗教礼仪为主。2、韶石山景区:以古石窟寺遗迹和众多古山寨为景观特色;人文景观是其游赏一大亮点。游赏项目以访古揽胜、寻幽寄情、摄影写生、观测研究为主。3、巴寨景区:以大体量丹霞山块为景观特色;本区为针对自助游和探险游游客的徒步探险区。游赏项目以登山攀岩、探胜探险、森林浴、摄影鉴赏、野餐露营、考察研究为主。4、飞花水景区:以飞花溪峡谷、飞花瀑布和梁状丹霞地貌山块为景观特色;本区以大型丹霞地貌和峡谷、瀑布观光,乡村休闲旅游为主。规划对原有村落和田园进行保留,并适量发展农业优势的旅游观光业。游赏项目以登山观光、劳作体验、民俗活动、摄影、避暑度假为主。5、仙人迹景区:以梁状丹霞地貌和大面积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为景观特色;本区适宜发展丹霞地貌观光和原始山野探险考察活动。游赏项目以探胜探险、摄影鉴赏、考察研究为主。6、锦江观光带:以山水田园风光组合曲流峡谷为主体;本区重点开发沿江旅游带,并实行有效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游赏项目以水上观光、漂流、摄影鉴赏、水上表演为主。7、浈江观光带:以低丘平原为景观特色;本区开发为城郊型休闲游赏区,结合康体、休闲、娱乐功能开展森林游憩、乡村风情、休闲度假、水上观光、游船、摄影、拓展运动等活动。九、 游览设施规划规划将游览设施分为四级:即服务基地、服务中心、服务村、服务点。1、服务基地:是辐射范围较大,跨景区提供服务的综合性基地,各种服务配套齐全,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北大门基地丹霞山对外的主要出入口,起着树立丹霞山对外形象的作用。在目前丹霞山外山门服务区的基础上发展。南大门基地基于韶赣高速将来开通后游客的需要、风景区的发展以及韶关市区的需要这三方面的要求,选址水口为南门服务基地,在功能定位上与北山门互为补充。2、服务中心:对进入风景区的游客提供综合服务,同时吸纳辐射范围内需要迁出的农民,形成服务社区。规划设夏富、湾头、古溪三个服务中心和周田旅游镇。其中夏富是风景区内部最高级别的服务单元,古溪、湾头和周田旅游镇位于风景区范围以外。3、旅游服务村:相当于景区级的服务区,具有一定的辐射力。规划新建芙芷坝、白莲、暖坑、水江、罗江、黄竹、长坝、较坑、龙坑9个服务村。4、旅游服务点:是主要景点附近的小型服务单元。规划瑶塘、中旅、白水坑、车头、岭背、牛鼻、麻坑、陈屋、扁寨、白泥芬、上洞、矮寨、飞花水、乱石滩、九年坑等15个旅游服务点。十、 基础设施规划1、 道路交通规划1)风景区车行道系统:风景区内部车行道路系统划分为风景区主通道、风景区次级路、内部乡村道(兼旅游车道)。(1)主通道:在风景区内沿锦江河谷建设自北向南的人字型道路轴线。主通道一:仁化群乐车湾夏富瑶山芙芷坝水口;主通道二:芙芷坝黄竹湾头五里亭(2)次级路:在原有的村道(机耕路)基础上改建,分布在外围的丘陵区和农耕区。(3)乡村道路兼旅游道:在旅游区内执行一定的旅游道职能的乡村道。2)风景区步行道路系统:分为观光步道系统、科考步道系统、旅游马路系统。观光步道系统主要修建在特级保护区以外的风景质量高、景观集中地带,面向大众旅游者。结合游赏单元规划设立长老峰、僧帽峰、坤元山、九龙溪、巴寨、观音山、飞花水、仙人迹等18个主要观光步道系统;沿锦江、浈江风光带设置沿江的步行游览道系统。科考步道系统主要分布在特级保护区及其边缘区不对普通旅游者开放的区域。规划设立韶石山特级保护区、大石山特级保护区和大湖坑特级保护区考察步道系统。旅游马路系统在较长距离内没有车行道或不适宜开辟车行道的地段,开辟旅游马道,兼具旅游步道的功能。开辟韶石山东部一线马路系统、芙芷坝水江马路系统、沿浈江北岸马路系统、大石山马路系统、观音山马路系统。3)水上生态游览系统:规划锦江和浈江两条水上生态游览航线。锦江水上生态游览航线上游起点为丹霞镇黄屋村的狮头岩,下游至锦江与浈江交汇处,全程33km,途中共设9个码头。浈江水上生态游览航线 规划在浈江水上游览线上游起点为周田镇的浈江大桥,下游至湾头电站坝址,全程约30km,共设10个码头。2、 给水规划1)水源规划锦江风光带:规划利用锦江丰富的水资源,并在锦江上游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浈江风光带:规划利用浈江丰富的水资源,并在浈江上游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丹霞山景区:接驳仁化县市政供水管网,并沿国道106规划新增一条DN200供水管至丹霞山管委会。韶石山景区:在浈江服务基地或服务村段上游地区规划设置取水点,并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巴寨景区:规划设置高位水池储存山泉水,并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飞花水景区:规划以飞花水作为取水点,并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仙人迹景区:在浈江服务基地或服务村段上游地区规划设置取水点,并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2)用水量预测:近期用水量为1.0万m3/d;远期用水量为1.2万m3/d,其中本地居民、服务人员和内部人员的用水量为7500 m3/d,高峰期游人用水量为4500 m3/d。3、 排水规划1) 污水规划:风景区内新建区的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已建成区域近期保留现有排水状况,并逐步改成截流式合流制,最终改造成雨污完全分流制。污水总量近期0.55万m3/d,远期0.66万m3/d。污水采用沼气池、人工湿地、生态沟等技术处理。2) 雨水规划:遵循高水高排、分散就近排放的原则,并以自排为主。雨水分区的划分根据山脊线和雨水受纳水体。雨水管渠尽可能结合地形,并沿规划路顺坡敷设,以减少埋深。4、 邮电通讯规划 规划将通讯架空线路改用地下电缆。拆除现有宏蜂窝,采用微蜂窝,覆盖整个风景区。在飞花水景区、仙人迹景区、韶石山景区、巴寨景区各增加35个光节点,以改善有线电视网络信号的质量。规划在丹霞山景区、飞花景区、仙人迹景区、韶石山景区、巴寨景区规划设置邮政网点各1个。网点采用附设式建设。5、 供电能源规划 预测规划区近期、中期、远期的电力负荷分别为5500、7500、11000kW。规划利用风景区周边原有变电站改造后对风景区进行供电。规划拆除35kV 瑶山-丹霞线、仁化丹霞线,并改为电缆沿电缆沟敷设。架空线、开关站、开关箱、配电室、箱式变压器、分支室、分支箱的建设与改造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6、 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近期加强工业点源污染的防治,推进主要流域的综合整治,强化主要河流生态景观环境的建设,集中建设完成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污水处理设施。远期规划水体污染得到彻底治理,并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的能力和深度,实现水环境系统的良性生态循环和生态安全。大气环境保护规划:近期继续加强工业点源污染的防治和减少各种交通运输车辆尾气污染物的排放,使之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符合国家、地方的排放标准和要求。远期规划风景区范围内大气环境质量好于一级标准的天数达到99%以上。声环境保护规划:控制交通噪声、工矿企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音。固体废弃物处置规划:风景区范围内产生的一般工业固废必须送至粤北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做无害化处理,禁止有害工业固废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合并处理。医疗废物必须送至韶关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做无害化处理。凡口铅锌矿尾矿库综合整治规划:近期积极开展尾矿库的环境治理工作,优先建设尾矿库废水处理设施,重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应尽快停止向风景区排放尾矿。远期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实现尾矿库的零排放,并还“清山、绿水”于丹霞山。7、 环境卫生规划近期,初步建立与景区建设相适应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垃圾粪便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远期,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 8、 综合防灾规划以保证居民、游客、工作人员的安全为主导,强化重要景观资源的保护;以人为灾害和二次灾害的防治作为防灾重点。1)地震灾害设防标准:度;2)防洪标准:近期按20年一遇,中期按30年一遇,远期按50年一遇;3)排涝标准:建设区及菜地按“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1天排干”,农田按“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3天排干”。4)森林防火应以防为主,以救为辅。加强防火管理,合理规划道路、森林分区及林木搭配,强化防火设施建设,开展防火教育,以降低火灾发生机率和火灾损失。十一、 居民社会调控坚持风景区发展与乡村社区建设统筹协调的原则,培育和美化乡村田园环境,使田园风光成为丹霞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特色村寨成为旅游观光的补充资源。实施旅游富民战略,优化风景区产业布局,引导、扶持农民向发展旅游农业、旅游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业转化。以风景区生态与景观资源保护要求为指引,对风景区社会空间进行整合与调控,引导乡村向服务中心有效聚集,形成乡村休闲社区,实现风景区与乡村协调持续发展。1、无居民区:规划把特级保护区划定为无居民区,一般仅允许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必须的旅游管理服务人员进入。2、居民衰减区:规划将一级保护区区域或临近相关区域划为居民衰减区,其区域内的村落划定为缩小型居民点。鼓励和引导村民外迁居住,但不应采取强制搬迁的手段。规划缩小型居民点6个,人口控制8950人,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人,总建设用地面积107.4公顷。3、居民控制区:规划把风景区内的二级、三级保护区等地域划作居民控制区,其区域内的村落划定为控制型居民点。稳定常住人口数量、适度控制外来人口居住。规划控制型居民点3个,人口控制6900人,人均建设用地140平方米/人,总建设用地面积96.6公顷。4、居民聚居区:聚居型居民区处在风景区以外或边缘地区,是吸引上述居民点居民外迁的聚居地。规划聚居型居民点12个,人口控制27900-31150人,人均建设用地140平方米/人,总建设用地面积435.8公顷。十二、 近期保护与发展规划1、 规划目标创造条件全力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启动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和科学研究机制。整治旅游服务设施,调整内部设施布局和规模,基本实现区内游、区外住;重点建设风景区内部的主要基础设施,以及新建、改建、完善丹霞山景区、巴寨景区东部、韶石山景区东部、锦江观光带、浈江观光带、飞花水游赏点等风景环境和游览设施系统。实现丹霞山风景区与韶关市旅游经济互动发展。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系统,对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管理监控,对现状景区环境进行整治。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引导风景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与习惯的转变;积极发展科教旅游,启动世界丹霞地貌研究基地建设。2、 保护与发展重点1)勘界立桩,界定风景区范围2)风景游赏系统完善:修建完善丹霞山老景区的主要观光道和配套游览设施,拆除老景区内违章建筑,新增僧帽峰游览线和黄沙坑游览线;利用瑶塘平原建设世界丹霞地貌博物苑。新建设巴寨景区东部,重点开发巴寨景点和姐妹峰观音山游览线。分段建设锦江和浈江水上游线,包括两江水上观光和沿江步行观光,并相应完善两江观光带景观建设和相应配套游览设施建设。结合东部周田镇的发展,开发韶石山东部地段。开发飞花水景区的飞花溪游线,将瀑布观光、溯溪和深山中略带神秘的乡村田园风光和生活结合。3)宗教点的保护与开发:综合整治开发旅游的宗教点,调查和评价,登记造册大量未保护利用的宗教遗迹,并完成保护和维护规划。 4)游览设施建设: 新建南大门及服务基地; 建设夏富、湾头、周田服务中心; 建设服务村及服务点;建设外围休闲度假区 ; 注重标识系统和解说系统的完善和建立。5)相关基础工程设施的配套建设 6)生态环境保育:特级保护区规划采取永久性全封闭式保护;在缓冲地带,对一些封闭性山谷准南亚热带季雨林和崖顶植被实行片状保护;按照生态保护和景观保护的要求,组织对景区内各项违法建设项目和严重干扰和破坏景观的项目进行清查,限定时间进行整改;简单改造现有山路,使其成为特级保护区登山科考步道。7)村庄建设:对划定的基本农田进行有效保护;结合服务中心和服务村的建设发展乡村休闲和乡村服务,逐步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条件合适的乡村可以结合风景区的发展需要开展乡村旅游。庐山风景区游览体验 主讲人:沈科时间:2004-12-1关键字:庐山 规划 保护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0平方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庐山雄奇秀拔,云雾缭绕,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宜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庐山溪涧纵横,植物茂盛(植物种类多达三千四百余种),气候清凉,夏季最高日平均气温22.6C,年平均降雨量1838mm,年平均雾天119天。风景资源丰富,全区风景点37处,景观景物230个。其特色首推瀑布,最著名的有李白赞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开先瀑布。名泉名峰数不胜数。牯岭镇是庐山上一座奇特的山城,也是庐山风景名胜区的游览中心。其主要风景点有芦林湖、仙人洞、险峰、花径、如琴湖、三宝树、三叠泉、美庐等等。旅游景点最有名的可能要算“仙人洞”了,它是绝壁上的一个天然石洞,传说为吕洞宾“修仙”处,洞内有吕洞宾石像,一棵劲松挺立在洞外的“蟾蜍石”上,石壁上有“纵览云飞”四个摩崖大字,毛主席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是描写仙人洞的。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的三叠泉也非常壮观,它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注入大盘石上,又飞泻到二级大盘石,再喷洒至三级盘石,形成三叠;古人称“匡庐瀑布,首推三叠”,其势如奔马,声若洪钟,总落差155米。此外,庐山的别墅也很著名。以“美庐”为首,原为英国人赫利太太于1922年所建欧式别墅,1934年赫将别墅连同院落赠给宋美龄,蒋介石将其命名为“美庐”。盛夏季节,这里常为“总统官邸”。解放后,毛泽东曾多次住在这里。庐山风景区目前已经成为在全国名山中设施最完善,接待能力最强,但同时也是情况最复杂,管理难度最大的风景区之一。庐山按景点自然地理分布状况,采取区、点相结合的游览组织方式,形成“四区三点”的结构体系。四区为牯岭景区、山南景区、沙河景区、九江市景区;三点即石钟山、龙宫洞、鞋山。旅游设施配置可分大中小型三种,以宾馆、饭店、影剧院等为主的大型设施主要座落在九江市景区、牯岭景区。以宾馆、餐馆、商场等为主的中型设施主要在沙河景区一等。而小型设施一般设在龙宫洞附近;此外,像饮食、茶室等供应点零星地散落在各风景点。山上以发展旅游事业为主,兼顾休养,限制疗养。遵循“加强保护,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的原则。风景点的建设以利用自然景观为主,保护自然风貌;必要时辅以少量人工点缀;要注意保持和体现各景区(点)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旅游服务设施的配置采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级配置,配套建设”的原则。根据风景区保护和区内居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在全面绿化荒山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合理划分林业经营区,开发多种经营。各景区、景点根据游赏要求,逐步调整林相,分层分片培育常绿与阔叶复层混交林及观赏林木,以改善植物景观。建筑物在规划设计中,必须有园林设计内容,全面考虑环境效果。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风景区总体规划重新修编昨通过评审,巨峰景区新增6条游览路线,北九水景区将延伸到黑风口;王哥庄将作为崂山外围的“旅游城”,规划建设港东半岛、小蓬莱半岛两处旅游胜地,而沙子口、惜福、夏庄等5个“旅游镇”则间接为风景区服务;华楼、北九水、仰口和大河东内的村庄则规划成为旅游村。 崂山风景区为应对青岛城市化进程对风景区的影响,结合崂山风景区近年来发展,对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的总体规划首次进行了重新修编。12月19日上午,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国家、省、市有关专家评审,总面积为 47225平方公里的“新崂山”框架浮出水面。 面积47225平方公里 这次规划修编,崂山风景区性质被重新确定为:以山海奇观、千古名胜、滩湾浴场、海天山城协调融合,供游赏观光、休闲、开展山海康体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重新修编后的规划范围增加了标山、锥子崮等山岭保护区,以及局部的海岸岬角和崂山水库汇水范围、南九水山谷地带,规划总面积47225平方公里,比1993年认定的446平方公里面积多出2625平方公里。 景区首次明确分级 随着岛城城市化进程,不少楼盘、别墅已逐渐向风景区“靠拢”,此次通过评审的总体规划首次强化了崂山风景区的“边界线”控制,在风景区内划分出明确的核心保护景区和二、三、四级保护景区,并在风景区范围外,但属于崂山余脉区域,为协调风景区与周边城镇的景观环境而划出外围保护带。 根据规划,核心保护区将参照国家、省针对一级保护区的相关规定,在保护区内除了必需的风景保护和旅游相关设施建筑外,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其他建筑、构筑物,严格禁止破坏风景环境的各种工程建设与生产活动。凡核心保护区内不符合规划、未经批准以及破坏景观环境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也应当结合详细规划,提出逐步搬迁、拆除的处理方案。另外,核心保护区内村庄的人口规模和建筑规模也将严格控制,各种重大工程建设、村庄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都将纳入统一管理。 除了核心保护区,崂山二、三、四级保护区也将分别根据不同的保护规定,以恢复植被为主,或根据用地条件发展观光果园,或保持现有田园风光,控制村庄布局、规模和建筑高度等。 另外,对于此次首次划分的外围保护带,总体规划也明确提出,保护地带将以山体绿化为主,对现有林木进行抚育管理,外围保护地带内不得开山采石破坏山体,对已经破坏地山体也应采取措施进行恢复。 村镇将设服务基地 作为风景名胜区,此次崂山总体规划也首次规划出了结合青岛市及王哥庄、沙子口等地的“旅游市旅游城旅游镇旅游村旅游点服务站”的旅游服务系统。 根据规划,王哥庄将作为崂山外围的“旅游城”,规划建设港东半岛、小蓬莱半岛等两处旅游胜地,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度假和会议接待区;而沙子口、惜福、夏庄等5个“旅游镇”则间接为风景区服务,利用其城镇基础设施,安排有一定规模的服务设施;崂山风景区华楼、北九水、仰口和大河东内的村庄则规划成为旅游村,分别设立4个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一定规模的食、宿、购物服务。 老景点有新路线 根据规划,巨峰、太清、北九水等游览区除了原有游览路线外,结合景区资源特色和山体结构特征,此次又重新规划多条特色各异的游览路线。 其中,巨峰景区除了现有的游览路线外,又规划出 6条以突出自然景观为主的游览路线,分别是从自柳树石方向而来的公路登山领略上十八盘景点;自流清河方向登巨峰欣赏巨型奇石自然碑;自仰口经滑溜口登巨峰;自内九水经黑风口登巨峰;自石屋涧经黑风口登巨峰;保留目前从大河东上崂顶的车行线等。而包括大小福岛、登瀛村等的登瀛景区开辟自登瀛水库开始,也将开辟 3条全新游览线路,分别是经凉水河上迷魂涧,遥望大海;上石屋涧、茶涧到达黄花顶、美女峰;上石门涧游览崂山峰岩景观精华。 另外,市民和游客熟悉的太清景区此次规划出太清宫建筑群、八仙墩断崖等34个景点,开辟太清宫到钓鱼石、八仙墩、晒钱石等处的海上游路线;开辟明霞洞经桑石屋、白石头窑登天茶顶以及利用明霞洞至蟠桃峪路线到上清景区的游览路线。 而北九水风景区也将修整并延长内九水的游览路线,经清凉河延伸到黑风口,与崂顶公路相通,游客自北九水登巨峰游览崂顶后,可乘游览车经黑风口返回,从九水游览到一水。 海上区域首次纳入 此次纳入崂山整体规划的除了整个崂山,还出现了崂山附近的海域和海岛,如规划将长门岩辟为欣赏耐冬和开展科研、科普活动的外围景点,大管岛、马儿岛、兔儿岛、狮子岛、老公岛、大福岛等作为海岛游览景点。 利用海上游船游览崂山的线路正式出现在总体规划中,既能让游客从海上欣赏到崂山的雄姿,又部分缓解了崂山南线的交通压力。在游船航线中,沙子口、峰山湾将设深水旅游码头,其中沙子口码头与大港客运站相通,在流清湾、太清宫湾、试金湾、青山湾和泉心湾设立小型旅游码头作为停靠点。 规划意义 “国内著名”力争迈向“世界知名” 根据此次规划提出的要求,崂山风景区将通过此次规划,严格“保育”自然遗产的原生性、保护特殊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山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 80以上),逐步改善现有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促使其向地带性植被群落演替。 对人文胜迹崂山风景区也将通过维护胜迹保持其原真性。今后,风景区内所有修复和改建性工程都要与原胜迹的规模、风格相协调,新建工程项目不得损伤原有胜迹,维护崂山千古名胜的世代传承。 在游客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内,崂山风景区也将因地制宜发挥资源潜能,增强崂山风景区的自生、自控和发展能力。统筹风景游览、旅游社和居民社会等三者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崂山风景区天人和谐、风景美的文明水平,使崂山由国内著名逐步迈向世界知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和风景胜地。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6-2020)公示发表时间:2006-07-20 11:43:56来源: 前 言 惠州西湖是全国三大著名西湖之一,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我局于2004年6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结合正在编制的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该规划于今年6月16日通过了由省建设厅和市政府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为征求广大市民意见,进一步对规划修改完善,现将该规划主要内容予以公示(注:如想了解规划详细情况,请登陆惠州市规划建设局网站查询),如有意见或建议,请来函来电至惠州市规划建设局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联系人:巫惠斌,电话传真邮箱:。 惠州市规划建设局 一、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与规划指导思想 风景名胜区范围:东起环城西路,至下角东路交叉口处向北至东江堤、从惠州大桥向西南沿慈云路、含现中医院用地,沿菱湖二路及三路外侧25米,含太保山东麓;西以城市西三环和铁路为界,绕古榕山、紫薇山、小鳄湖;沿新联路、含高榜山、石芽山等红花湖外围山体、绕螺山至花岛;沿鹅岭北路、鹅岭东路、南湖横路,含市一中第二操场至南湖路、环城西路。 西湖风景区总面积22.86平方公里。 外围保护地带:东起滨江广场、数码街,至东江南岸;北部以规划的梅湖、杜田、游塘森林公园及其相关山体为界,西部以火车站西区西侧主干道为界;南部与风景区范围线重合;东部以规划的南山、托盆山、古塘坳、红旗森林公园为界。 外围保护地带总面积38.04平方公里。 风景名胜区性质: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市区内,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为特征、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指导思想遵循建设部关于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同时,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必须与惠州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重点:综合考虑西湖风景区的发展优势与特色、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确定本次总体规划的重点为:整理用地,明确界域;挖掘历史,重整旧迹;养山理水,恢复生态。 二、西湖风景区的保护 规划以分类保护、分级保护和划定核心景区等三种方法进行保护区划,以达到风景区合理保护、适度利用的目的,从而使人们的游览活动、生产和生活活动、景区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更加协调。 1、分类保护 分类保护侧重于保护的重心和内容,西湖风景保护的分类包括生态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 生态保护区:规划对风景区内的大部分水域和有保护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及其环境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野生鹭鸟的栖息地。 史迹保护区:规划划定风景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周围的一定范围作为史迹保护区。划入史迹保护区的有:孤山东坡文化保护区、西山佛教文化保护区、元妙观道教文化保护区、点翠洲史迹保护区、落霞榭史迹保护区、拱北桥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保护区、飞鹅岭东征文化保护区、丰山东江文化保护区、紫薇山名人墓葬保护区、永福寺遗址保护区。 风景恢复区:规划对风景区内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的对象与地区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恢复区:孤山西子湖风景恢复区、桃园日暖风景恢复区、荔浦风清风景恢复区、花岛风景恢复区、螺山风景恢复区、横槎源风景恢复区、太保山风景恢复区。 风景游览区:规划对风景区内的景物、景点、景群、景区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和风景游赏对象集中地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在风景区范围内,除了上述四类保护保育区以外的用地和水面以及其他各项用地,均划为发展控制区。在发展控制区内,应合理调整原有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形态,合理配置同风景区性质和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游览服务设施,适当设置与风景区游览相关的经营服务、管理设施,并合理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 2、分级保护 分级保护侧重于保护的力度。风景保护的分级包括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等四级内容。 各级保护区应共同遵循以下的保护措施和要求:保护西湖、红花湖水域和水源,严禁污水的任意排放。 污水、烟尘和有害气体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保护风景区内山林植被和动植物资源,严禁在风景区内开山采石、取土、攀折砍伐花木、毁坏草坪、植被,保护风景区水域内的水生动植物,禁止擅自捕钓和采摘。 在风景区范围内禁止放牧、狩猎、打鸟等活动;禁止毁林垦荒、毁林种果。 在风景区内不得新建、扩建与风景名胜无关的建筑物,与风景名胜及游览无关的单位和工厂要逐项清理,限期搬迁。 景点的建设应符合规划要求并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环境相谐调,新建建筑只能点缀湖山,从属于湖山,密度宜疏不宜密,体量宜小不宜大。除风景园林中塔、阁等建筑外,建筑物的高度不超过三层,檐口高度不超过12米,造型要与景观相协调,以坡屋顶为宜,色彩宜淡雅。 在以上保护措施和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特点,对于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以及在风景区范围外的外围保护地带分别制定保护措施和要求。3、核心景区为了贯彻落实建设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的要求,切实做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特划定核心景区范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是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最集中的、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包括分类保护中确定的生态保护区和史迹保护区。核心景区范围内面积共4.2平方公里。并对核心景区提出如下保护措施和要求: 核心景区内要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符合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手续不全的,不得组织实施。 核心景区范围内现有的住户和居民要限时搬迁。 加强西湖和红花湖水质的保护,定期疏浚西湖,控制沿湖地区面源污染。 禁止向西湖、红花湖水域排放污水,应将污水的排放纳入城市污水管网,山区污水应处理达标后排放。 对于现存文物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的法律法规文件严格执行。 景区景点的建设切实注意文物保护与修缮,对文物古迹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规定进行整修,以维持“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严格保护其原貌和格局。 三、文物古迹保护与利用规划保护利用指导原则:景区景点的建设切实注意文物保护与修缮,对文物古迹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规定,不能以景观、游览的需要而对其进行改造。保证文物古迹的保存质量,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为文物古迹创造良好的保护、展示和管理环境。 文物保护与利用:按照现存文物古迹所处的区位和特征,可分别形成孤山西山景群、飞鹅岭景群、元妙观景群、北门景群、丰湖书院景群、丰山景群、紫薇山景群。以文物为核心景点,开辟和利用周边缓冲空间,组织景观游赏。 四、西湖风景游赏规划惠州西湖最主要的特征体现在其和谐的山水尺度、湖城的亲切关系、秀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的历史文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中共有主要景点101处。其中一级景点21处,二级景点27处,三级景点36处,四级景点17处。规划依据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特征,确定在风景区中向游人展示的典型景观是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对划定的六个景区(平湖、丰湖、南湖、菱湖、鳄湖、高榜山-红花湖景区)分别提出风景游赏规划要求。 五、建筑景观规划 景区内的建筑应顺应惠州西湖幽深秀邃的总体特征,体现古、雅、秀、灵的建筑特色。“古”是指建筑应沿用传统建筑式样,取材也应尽量采用自然材料如木、竹、石等,体现古朴自然的特点。“雅”是指建筑的色彩应淡雅,并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秀”是指建筑的体量宜小巧秀丽,尽量采用亭、轩、榭等通透的建筑形式,少建楼阁。“灵”是指建筑的布局应充分考虑西湖景观需要,在重要的景观点、景观面灵活布局,按照“观赏与被观赏”功能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建筑形式,使人文建筑对自然风景起到“点睛提神”的作用。 规划对于文物建筑、宗教建筑、风景园林建筑等分别提出了建筑景观要求,并对现存宾馆建筑、服务建筑以及位于规划区外、但属于西湖重要景观面上的建筑提出了遮蔽、整治的要求。 六、植物景观与风景林改造规划植物景观与风景林改造原则:林分改造树种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乡土树种。改造后的林分应有合理的结构,可以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要遵循景观美学的原理,使改造后的林分具有最佳景观效果。绿化景观规划:对于水库涵养林、郊野公园、临近城市的游览公园等不同山体如高榜山、红花嶂、太保山、古榕山、紫薇山、白鹤山、螺山、飞鹅岭、红花湖水库周边山体等分别提出生态风景林的改造要求。 结合各景点建设分别提出植物配置风格要求。针对古树名木提出必要的保护措施,以更好地发挥其景观价值、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 七、水环境保护 规划目标:改善西湖水环境质量,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湖水中的污染物含量,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达到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B类标准,建成具有活力、具有特色、生态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新西湖。 引水:在菱湖增加补水入口,强化水体的交换范围、交换能力和交换效果,另外也适当分散引水的冲刷动力,避免造成湖泊底泥的过量悬浮,影响透明度和视觉效果;优化西湖引水和排水的时间分配,发挥引水工程对西湖水量、水质的调控作用。丰水期清水储蓄在红花湖水库,枯水期引清水入湖;以恢复水源功能为目标,完成红花湖汇水区内种植水源涵养林、水土流失治理等任务。 截污:景区内除部分山区外,全部实行管网配水排水;污水必须纳管排放,不能直接向西湖排放。山区无条件敷设排污管道时,应配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疏浚:定期疏浚西湖,去除沉积的富营养物质,避免对湖体产生的污染。 缩减人口,净化环境:缩减景区内的常住人口,完善景区内环卫设施,景区所产生的各类垃圾除部分就地生态处理外,应全部外运处理。 控制面源污染:规划加强滨湖地区的地表绿化,并建议进一步改善西湖周边道路的绿化,控制外围保护地带的建筑密度,提高绿地率,提高环境卫生整体水平: 在西湖风景区规划控制区域进一步提高沿湖地区的地表面绿化覆盖率,并改善西湖周边道路的绿化,控制外围保护地带的建筑密度,提高环境卫生整体水平。西湖景区沿岸采用乔灌草的立体复层种植,覆盖裸露的地面,减少水土流失,进而减轻西湖的湖水污染。采用水土保持能力较强的植物进行湖岸绿化。草本植物适应性广,生长迅速,茎叶繁茂,贴地覆盖效果好,茎叶吸水率高,可有效减轻雨水对地表的溅蚀作用,拦蓄地表径流。 八、市政工程规划 本次总体规划对于西湖风景区内的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通信工程、燃气工程等分别制定专项规划。保障未来西湖风景区协调、健康发展。五大连池风景区总体规划作者: 时间:2009-5-8 15:59:00 点击:3035 等级:背景:一五大连池风景区总体规划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于1985年开始由上海同济大学着手制作,1985年讨论稿成形,1986年7月修改稿成形。1994年7月4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审, 于2003年10月完成制作。 编制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风景旅游系二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于1996年6月-2003年5月间制作完成, 于2005年12月30 日通过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局审批。 编制单位: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黑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地质矿产局三、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3年10月制作完成。四、五大连池镇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于2005年9月制作完成,已经国家验证局验证。 编制单位: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五、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下简称详规)于2002年11月完成。 编制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风景旅游系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第一章总则1.1 为了确保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各项建设事业稳定且可持续地发展,以风景名胜区发展带动地区发展,使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成为集科普教育、游览观光、康复保健、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通过后,将成为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1.2 本规划区域范围为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的现状行政区划,占地面积为1060Km。1.3 本规划年限为19年,分三期实施。近期2002-2005年;中期2006-2015年;远期2015-2020年。1.4 规划依据: 1.4.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4.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4.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4.5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4.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4.7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4.8 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有关规定和文件 1.4.9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 1.4.10 黑龙江省水功能区划 1.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4.12 五大连池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13 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5 本规划在执行中应与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五大连池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其它有关规划相协调。1.6 本次规划是在1985年编制的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基础上进行修编,因此前轮规划好的思想和观念将在本次规划继续延用与发展。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2.1 区位与规划范围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黑河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