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二增三高栽培模式在超级稻生产上的推广与应用.doc_第1页
一调二增三高栽培模式在超级稻生产上的推广与应用.doc_第2页
一调二增三高栽培模式在超级稻生产上的推广与应用.doc_第3页
一调二增三高栽培模式在超级稻生产上的推广与应用.doc_第4页
一调二增三高栽培模式在超级稻生产上的推广与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调二增三高”栽培模式在超级稻生产上的推广与应用罗华生 曾碧舫湖北省五三农场地处江汉平原与大洪山余脉交汇区域,位于闻名中外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所在地,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亲自奠基,1952年垦建,1953年成立湖北省五三农场,是湖北省最大的国有农场。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已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生态优势明显,机械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巨大,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发展超级稻生产的条件和基本情况1、发展超级稻生产的条件“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发现和考古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五三农场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已驯化和人工种植水稻,且种植技术已达到人类当时水稻生产最高水平,是人类最早人工种植水稻和水稻种植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地区之一。在五三农场发展超级稻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渊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五三农场土地丰富,土质肥沃,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年平均气温16.2,大于5的有效积温5603,大于10的有效积温5190,全年无霜期208-283天,平均为251天,年日照时数1925.9小时,年均降雨量1082.9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水稻等粮食作物生长。水稻为中稻种植,常年以麦稻、油稻轮作为主,面积6万亩以上。农场水稻生产户人均种植水稻面积达10亩以上,机械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巨大。2、发展超级稻生产的基本情况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2005年开始,五三农场按照农业部和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示范推广超级稻的要求,着手开展超级稻生产的示范工作。示范工作中,五三农场结合农场粮食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高及高产、优质、高效的特点,积极贯彻国家关于超级稻示范推广的精神,强化领导,精心安排,加强技术服务和指导,认真落实示范操作规程,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区域应用的技术模式,取得了明显实效。近三年来,累计示范超级稻5万亩,平均单产723.1公斤,比非示范区增加132.1公斤,增产22.4%。(见附表一2009-2011年五三农场超级稻种植情况统计表)2009年,示范品种为优838和武育粳3号,建立了优838移栽和武育粳3号直播两个百亩核心方。承担农户和面积分别为屈岭队21户、112亩,回龙寺队9户、100亩,同时在核心方周边设置了2个示范片,共9000亩,带动农户450户。尽管2009年中稻抽穗期高温对优838抽穗结实造成一定影响,但核心方亩产量仍达702.3公斤;迟熟的武育粳3号经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组织专家验收,产量结果达757.8公斤,示范效益明显,示范片平均亩产量达675.3公斤,比非示范片亩增产75.3公斤,增12.6%,每亩增收112.95元。2010年,示范品种为两优培九,核心示范方选在回龙寺队,水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为潮沙泥田,质地中壤,耕层深厚。核心方种植农户8户,100亩,栽培方式为水育秧,人工移栽,实行连片种植,做到统一技术措施,统一品种,统一组织领导,另设示范片1500亩,农户120户。2010年本地中稻生产是一个不平常之年,生长中期持续干旱少雨,灌溉困难;8月中旬开始,20年少遇的第四代稻飞虱暴发,给中稻生产构成了极大威胁。农场高度重视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从资金、技术、人力上给与大力倾斜,全力组织抗灾,在大灾之年项目区水稻仍然夺得了较好的收成,取得了显著的示范效果。百亩核心方理论产量710.5公斤,实割1亩经扬净晒干后产量为700.5公斤,多点取样实收测产,百亩核心方亩平产量698.0公斤,比一般田块增产138.0公斤,增24.6%。2011年,示范品种为y两优1号,核心示范方选在回龙寺生产队,示范方面积118.3亩,种植连片,另设示范片2600亩。农场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于9月28日对示范方进行了测产验收,采取实割实收与取样测产结合,实割1.1亩超级稻亩产量为769公斤;同时对百亩方不同产量水平田块5点取样测产统计,平均亩产748.3公斤,比非超级稻生产的水稻增产135.3公斤,增22.1%。示范成绩的取得,主要是推行水稻“一调二增三高”的生产模式。二、“一调二增三高”模式的内涵“一调二增三高”模式是五三农场结合本地生产实际,总结的超级稻生产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调整水稻扬花期,增加大田种植行距和穗肥施用量,实现提高抽穗期有效叶面积、提高结实率、提高籽粒产量的目标。1、调整扬花期结合叶龄模式管理,将中稻扬花期确定在8月中旬,从传统的8月上旬调整到8月中旬后,能有效避开本地7月底至8月上旬的高温天气,有利于提高结实率。2、增加行距将大田种植行距由24cm增加到26-30cm,通过增加行距的宽度,改善田间透风透光条件,减少后期病虫发生和倒伏,有利于提高抽穗期有效叶面积。3、增加穗肥施用量在叶龄模式管理的基础上,塑造合理群体结构,穗肥施用量在传统管理基础上纯氮增加2.5-4公斤、纯钾增加6公斤,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三、“一调二增三高”模式的产生和推广应用五三农场在中稻生产过程中,制约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扬花期遇到8月上旬高温天气,结实率下降;二是行距过窄,封行过早,后期病害严重,绿叶数少,抽穗期有效叶面积不大;三是害怕倒伏,穗肥施用量少,籽粒产量很难提高。为破解这三个主要制约因素,按照叶龄模式理论,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一调二增三高”管理模式,并在生产实践中逐项进行验证。(五三农场水稻生长期间气候资料见附表二)2008年,进行中稻宽行种植试验,试验通过30cm16 cm、30cm13 cm、30cm11.7 cm、24cm16 cm四个处理的小区试验,在同等条件管理下,实际单产表现为宽行比窄行增产30-38.6公斤,增产4.8-6.2%;在基本苗一致的情况下,宽行比窄行增产30-37.1公斤,增产4.8-6.0%。(2008年中稻宽行种植观察记录与产量结果见附表三)2009年,在传统行距种植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播期和加大穗肥施用量试验,将水稻播种期从传统的4月下旬调整到5月2日,穗肥纯氮肥施用量由传统的1.2公斤增加到3.6公斤。在其它管理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稻扬花期由8月2日推迟到8月9日,有效避免了扬花期间高温天气,结实率由75%上升到82.6%,抽穗期有效叶面积系数5.7,占同期叶面积系数的91.9%,单产增加102.3公斤,增产17.05%。(见附表四、附表五、附表六)2010年,进行了调整播期、适量放宽行距和重施穗肥试验,播期调整到5月2日,行距由24增加到26.4,穗肥纯氮由1.2公斤增加到4.0公斤、增施纯钾 6公斤。中稻扬花期由8月2日推迟到8月11日,封行期由传统的拔节期推迟到了孕穗初期,结实率由75%上升到88.6%,抽穗期有效叶面积系数6.6,占同期叶面系数的97.1%。由于2010年稻飞虱大发生,产量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但单产仍达到698公斤,增加138公斤,增产24.6%。经过三年的试验示范,2011年,在试验的基础上五三农场提出了“一调二增三高”的管理模式,并进行机械插秧的“一调二增三高”模式示范,播期推迟到5月10日播种,行距由24cm增加到30cm,穗肥纯氮由1.2公斤增加到4.5公斤、增施纯钾6公斤。中稻扬花期由8月2日推迟到8月20日,封行期由传统的拔节期推迟到孕穗期,结实率由75%上升到87.2%,抽穗期有效叶面积系数6.7,占同期叶面积系数的94.3%,水稻单产达到了农场历史最高的769.0公斤,增加156公斤,增产25.45%。四、“一调二增三高”模式的技术规程1、科学选择种植品种在农业部确定的超级稻品种目录中,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2、培育壮秧,插足基本苗采取稀播、精管、化调促壮秧,及时移栽促早发。人工插秧5月上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7.5公斤;机械插秧5月中旬播种,双膜育秧,每亩大田用种1.5公斤。施足基肥,施好接力肥和送稼肥;秧苗二叶一心亩用100克多效唑促蘖促壮;移栽采取宽行窄株,宽行26-30cm,亩栽1.5-1.7万穴,基本苗8.5万。3、增施穗肥,平衡施肥全生育期共施纯氮15公斤,纯磷7.5公斤,纯钾13.5公斤,锌肥1公斤。底肥。纯氮7.5公斤、纯磷6公斤、纯钾7.5公斤,灌水耕整。分蘖肥。人工移栽在栽后5天,施纯氮3.5公斤,大粒锌1公斤;机械插秧在移栽后15天追施。穗肥。倒4叶后半期追纯氮2.3公斤、纯钾6公斤、纯磷1.5公斤;倒1.5叶,亩用纯氮1.7公斤作保花肥。粒肥。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液每亩30公斤,共三次。4、科学管水移栽后保持水层,以水调温;分蘖期坚持浅灌、露田相结合;够苗开始脱水晒田;剑叶期建立水层,以水调温,水层控制在4-5厘米;灌浆结实后干湿交替,以干为主,养根、保叶,到收获前7天断水。5、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对中稻纹枯病、飞虱、二化螟等病虫加强监测预报,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及规律,制定严密的防治措施,加强技术指导,选用低毒高效农药、生物农药交替轮换使用,人工与机动喷雾结合,在适宜防治期内统一组织、统一用药。杂草采取化学与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措施进行防治。五、讨论与建议“一调二增三高”模式是五三农场在中稻生产过程中,以叶龄模式为理论基础,结合五三农场气候和生产实际,探索的超级稻栽培模式。通过四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将在五三农场超级稻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由于五三农场在“一调二增三高”模式上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模式的试验示范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在试验过程中难免有试验数据不完整的情况发生,五三农场将进一步试验示范,探索“一调二增三高”模式的内在规律,制定一套完整的技术操作规程,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15附表一:2009-2011年五三农场超级稻生产种植情况统计表年份品种播期(月/日)移栽方式移栽期(月/日)移栽叶龄(叶)种植模式基本苗(万)核心方产量结果总叶片(叶)核心方面积(亩)穴/亩行距(cm)株距(cm)亩产(公斤)增加(公斤)%2009年优8385/2人工5/286.51.7624169.3702.3102.317.05161122010年两优培九5/2人工6/57.41.526.4178.3698.0138.024.6161002011年y两优1号5/10机械6/34.91.673013.37.0769.015625.4516118.3附表二:五三农场历年水稻生产期间气候情况月 份上 旬中 旬下 旬温度()降雨(mm)温度()降雨(mm)温度()降雨(mm)4月17.440.018.11620.931.25月20.014.820.530.723.97.96月26.249.627.64.329.8100.37月28.834.628.23.328.985.78月28.931.126.232.525.713.29月24.226.027.837.0附表三:2008年中稻宽行种植观察记录与产量结果表处理(cm)密度(穴/亩)基本苗(万苗)最高苗(万苗)株高(cm)有效穗(万穗)穗粒数(粒)千粒重(g)理论单产实际单产公斤%公斤%3014.61.57.228.010717.7151.326.4706.83.86504.830131.78.228.010818.3151.126.4730.17.2657.16.03011.71.99.128.210818.2151.726.5731.77.4658.66.224161.768.227.511016.8153.026.5681.1620附表四:2009-2011年五三农场超级稻主要生育期到达叶龄与日期年份品种移栽期(N-n)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成熟期叶龄日期叶龄日期叶龄日期叶龄日期叶龄日期叶龄日期2009年优8386.55/28116/2713.27/10168/5168/9169/122010年两优培九7.46/5116/2413.27/9168/7168/11169/182011年y两优1号4.96/3117/313.17/17168/16168/20169/25附表五:2009-2011年五三农场超级稻生产叶面积与地上部干重年份品种移栽期(N-n)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叶面积系数干物重kg/亩叶面积系数干物重kg/亩叶面积系数干物重kg/亩叶面积系数有效叶面积系数高效叶面积系数单株绿叶数干物重kg/亩植株干物重kg/亩籽粒干物重kg/亩2009年优8380.510.82.595.15.7389.76.25.74.64.7831.01277.8702.32010年两优培九0.2721.22.475.04.33786.86.65.258441424698.02011年y两优1号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