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金坛市第一中学2010届高三学情分析试题语 文 试 题 (10.12)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卷纸上对应题目的空格内或横线上,不写在试卷上。考试结束后,交回答卷纸。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角色掎角之势收拾拾阶而上 甲壳金蝉脱壳 折本百折不饶B解数解甲归田山脉一脉相传 蹊跷独辟蹊径 着凉着手成春C叱咤姹紫嫣红 埋怨阴霾不散 寒暄烜赫一时 偌大唯唯诺诺D. 肯綮罄竹难书 龋齿踽踽独行 不啻瓜熟蒂落 朔气追本溯源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我国与世界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的特定的“日”子传入我国,如:世界睡眠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曰、世界佛缘日等。B中国石油同时肩负着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内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积极拓展海外油气业务,获取海外资源,已在全球主要能源区域形成五大油气合作区。C有人开玩笑说:“犹太金融资本家在豪宅客厅里打个喷嚏,世界上不少银行都将连锁感冒。”这可不是骇人听闻,他们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作用确实非常之大。D用语不妥贴,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条理,拖沓冗长,就会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涩,令人误解甚至费解。3请用成语为下面这幅漫画题名。(3分)题名: 4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6分)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六十诞辰。六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六十年像一幅画,有冷色也有暖色; , ;六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 ,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二、文言文阅读(19分)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舅李常过其家 过:到访,造访B服除,为秘书丞 服:服从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D举以自代 举:举荐6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3分)A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B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C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D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4分)译文: (2)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3分)译文: (3)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3分)译文: 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呜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此诗题为“幽居初夏”,诗中前三联是怎样着重写一个“幽”字的?(4分) 答: (2)景物美,本应怡然自乐,诗人却在尾联“叹息”不已,诗人缘何“叹息”?(6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师者, 。(韩愈师说)(4)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苏轼赤壁赋)(5)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河声如梦来 匡立文从小习惯了身边伴着这样一条河流,习惯每天出门都看得见它,每个晚上枕边都听得见它。太习惯的事务常常会熟视无睹,对于这条河,你却不会。黄河这条河,自来有一种冲击心神的力量,不管你是不是在意它那些历史性的内容,你都不可能面对黄河而无动于衷。在我们那个城市,黄河的走势并不峭拔,河面也不宽阔,没有危岩裂石惊涛拍岸,也没有细腻的沙滩和柔媚的垂柳。一览无余的河床上,波涛是浑黄湍急的,有些热切和率性,又有些心不在焉,仿佛不想成为一道完整成熟的风景,只是由着内心蓬勃的冲动,由着无需理由的情绪,倾泻出毫无城府又让你把握不定的什么。对于黄河,“母亲”是一个最为普通的说法,但我熟悉的那段黄河,令人无论如何联想不起“母亲”,它太散漫自在也太生涩骄矜了些,怎么看都完全是阳刚气质、少年心性的。你远远听到的涛声不同。尤其在静夜,那涛声在什么地方若有若无喧响着,不停地喧响着,渐渐地越来越强烈和宏大,也越来越沉着和专心致志。你在梦里听着,不能不深深惊奇并激动起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问得笨拙幼稚,答得不着边际。“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你不会知道,古人这个庄严的宣言,是有根有梢的经验之谈,是自有玄机的预测,还是一个天真而夸张的期盼?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专注着人世的风声雨声,“圣人作”会让我们心跳;俯仰厚地高天,却还是“河清”更让我们不能不心跳。送水人拉着一辆板车,夏天“吱吱呀呀”碾过黄土飞扬的街道,冬天“吱吱呀呀”碾过冰雪覆盖的街道。夏天和冬天,板车永远如期而至,停在每个院落的门前,送水人抽掉大水桶的木塞,浑黄的河水便注入小水桶,这水担进院子,倒进一只只水缸,这里的人们吃的用的便全是它了。那是一个大有深意,值得人遐想不尽的场景。送水人的车辙,牵着活生生的黄河,直接湿润了黄土高原上每个干燥的日子。车辙这一端,持家的女人把叫作“明矾”的东西投进水缸,搅动几下,就眼看着泥汤似的水一点点透明,到完全清澈了,缸底便沉淀下厚厚的泥沙。你要是愿意,可以相信这简直就是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而微,盘古假如没有一把明矾,他又是拿什么分离开了混沌?车辙另一端,啊,可就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旷古黄河了。黄水奔流向东方,几千年一如既往。千年的木制水车如同巨大的轮盘,半浸在水半悬在空,地老天荒慢吞吞转动,水车的背景上,千年的羊皮筏子让千年的筏子客绷紧肌肉深躬腰背,一步步走过卵石遍布的河滩。童年的黄河,只有梦里的河声永远真切,永远动情如故。也许在黄河的梦里,昨天的水车和筏子注定消逝,正如今天,烟囱之上的火炬注定在“退还一片蓝天”的新世风中悄然引退。一切都是瞬息,黄河和它的水声,穿越海升陆沉的思虑,也穿越人间有对有错的历史,只是奔流而去,后面是清清浊浊的亘古记忆,前面是永不止息的时间与希望。11在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黄河的魅力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12作者认为,他所在的“那个城市”,黄河具有什么样的“个性”?(6分) 1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1)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 (2)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 14作者认为送水的场景具有什么样的“深意”?又是经过怎样的“遐想”来阐述这一“深意”的?(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刘士林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 “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 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因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选自文史哲2003年第2期,有删改)15.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是(3分)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C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6.“钟声”在中西文化中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6分) 17.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 (6分) 七、作文(7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人在身边,觉得遥不可及,人在身边,觉得驻在心间;你在远方,我百般期盼,你在眼前,我十分厌烦;你和我低头不见抬头见,手与手无缘相牵;你和我从没晤面,心与心永恒相连。这就是神奇得带点蛊惑的距离,这就是美丽得有点迷人的距离。零距离让人亲密,也产生摩擦;长距离产生思念,也让人遗忘。距离是烦人的鬼怪,距离也是撩人的精灵;距离是碰伤感情的恶魔,距离也是愈合情感的天使。请以“距离”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A项甲壳金蝉脱壳B项山脉一脉相传D项肯綮罄竹难书,读音相同2B (A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者“使得”; C“骇人听闻”应为“耸人听闻”;D语序不当。应为“费解甚至误解”)3相濡以沫(答其它成语的,视正确程度给分)4六十年像一首歌曲 有低音也有高音 乐曲渐趋高潮第一条横线:填写出比喻句上与前后的“六十年像”构成排比得1分。第二条横线:与中所填的比喻句合理地构成一个整体得1分:填写的句式为“有也有”,得1分。第三条横线:所填语句能与中所填的内容呼应,得1分;与“长河”、“画卷”“史诗”构成排比,得1分。5B(服:丧服)6B(“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仁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7A(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8(1)(黄庭坚)担任了北京国子监的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 (2)等到母亲死后,他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3)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听到的人都认为他胆气豪壮。9(1)前三联紧扣一个“幽”字的突出表现是:以景写“幽”;以动衬“幽”。具体说是:以“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草深”,以及山竹清静,木笔初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景色之幽美;同时,以“下鹭”“鸣蛙”反衬环境之幽静,很有特色。(评分标准:两点,每点各2分。如果只回答“以景写幽,以动衬幽”,没有具体解说,得2分)(2)尾联的“叹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叹景色虽美,但旧交零落殆尽,中午时分无人一起品茗谈心,心感寂寞惆怅;二是虽然景色幽美,怡然自乐,可以安享晚年,但志士空老,终究报国无门,心里抑郁难平,遗憾重重。(这是以乐景表哀情)(两层意思,各3分。如果学生答出“以乐景表哀情”,即给3分)10略11(5分)第一问(3分): 从熟悉程度方面:即使再熟悉,也不会对黄河熟视无睹;从自然力量方面:即使不考虑它的历史内容,也会被黄河感动。第二问(2分):强调黄河自身的伟大;确立了全篇叙事的基调。12(6分)具有少年心性,热情率真;具有阳刚气质,雄浑壮美。13(6分)(l)(3分)在阅尽沧桑的黄河面前,人类的想象和哲思终究还是渺小的,不足以解读这条大河。(2)(3分)对“河清”与“圣人作”的关系提出疑问,对“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这一古老的传说提出质疑。14(6分)第一问(3分):送水车的车辙连接了黄河与黄土高原上的百姓生活,“活生生的黄河”滋养了黄土高原上的人民;今天黄土高原上“持家的女人”用“明矾”净化黄河之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实现了“河清”的梦想,说不定当初盘古分离天地用的也是这种方法。第二问(3分):从空间上展开联想;从时间上展开想象。15A(这是用以表示喜庆的钟声,与“精神时间”的内涵无关。其他三项都是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或超越,都与“精神时间”内涵有关。)16在西方, “钟声”自始至终只是传递宗教情感;而在中国,“钟声”除传递宗教情感外,还常用来表达庆典的气氛等。17表达一种宗教的情感。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喜庆气氛。是种特定的审美意象。是人类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或:表达一种要求超越生命的情感。)七、作文(70分)18参照高考阅卷标准参考译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 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业工人赋能新质生产力
- 民族工作培训课件
- 2025年耳鼻喉科常见疾病治疗方案考核答案及解析
- 挤压的概念及实计算
- 2025年肿瘤科恶性淋巴瘤分期与治疗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肿瘤放疗计划设计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新质生产力理论与教育
- 2025年放射科医生影像学诊断实践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治知识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放射科常用影像学检查技术考核模拟答案及解析
- GB/T 11376-1997金属的磷酸盐转化膜
- FZ/T 64012.2-2001水刺法非织造布第2部分:卫生用卷材
- 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课件
- 印刷产品检验报告
- 2022年贵州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数学悖论”-辛普森悖论
-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GCP三套考试题
- 烧结岗位安全操作培训-PPT课件
- 【课件】1.2 点线传情——造型元素之点线面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选修绘画
- 运动处方(课堂PPT)
- 物资储备与物流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