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漳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一、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常常是转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这就意味着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丰富,但也很脆弱。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如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而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吸引着世界目光。二、正文 2.1 研究背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2.3活动准备阶段 我在国庆回家前联系好家乡的5个在不同院校学习的同学一同加入关于我的家乡漳州漳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成员调研任务一组查看地图或利用网络进行初步确定所需考察非物质遗产的村庄二组设计将想村民提的问题(调查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及意见),为采访做准备。三组准备活动开展所需的一些零碎资料。 经过查阅,我们总结出漳州漳浦有漳浦剪纸(世界级和国家级非遗)、妈祖信俗(省级非遗)、竹马戏(市级)、漳浦大车鼓(市级)、漳州龙舟赛(市级)、漳州辇艺(市级)。一共是1个国家级,一个省级,4个市级。我们于10月2号至10月4号进行调查。四、活动实施阶段及结果整合4.1.1调查时间:10月2号早上8:00开始4.1.2调查对象:漳浦剪纸4.1.3调查目的:清楚漳浦剪纸的保护和发展概况4.1.4调查内容:了解漳浦剪纸的发展、如今状况还有传承人等4.1.5调查方法:以向村民口头采访,做记录的形式。4.1.6调查结果如下:(以下内容包含调查结果和检索资料)u 分布: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享誉中外,它分布在在沿海地区,主要是前亭半岛,六鳌半岛和古雷半岛。u 艺术形式:剪纸作为民间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对老百姓来说,日常节俗喜庆,红白事,生产生活,都是他们耳熟能详、愿意表达的事情。u 发展时期划分:民国初(1912)至五十年代中期传统的延续;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剪纸风格由传统图案向写实方面转变。这时期由于政府的重视,一批专业绘画工作者的参与,漳浦剪纸有了和传统技法不同的新的改变;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承前启后的时期,漳浦剪纸由民俗活动的辅助装饰品,逐步向反映现代生活的艺术品转化。这个时期的艺人都是在五六十年代,漳浦文化部门为了弘扬民间文化,通过一些老艺人持教,办剪纸培训班,所培养而成的新一代剪纸人。九十年代至今在变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长久的文化积淀,抢救先辈千百年的文化遗存,是现代漳浦剪纸艺人和有关文化单位应予重视的。u 保护和发展概况:漳浦县拥有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和中国剪纸协会会员20名,全县从事剪纸的重点艺人有400多人,剪纸培训教育基地7个。漳浦剪纸正走向产业化发展,根据当地政府不完全统计,漳浦剪纸年创产值已逾200多万元,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长久的文化积淀,抢救先辈千百年的文化遗存,是现代漳浦剪纸艺人和有关文化单位应予重视的。4.2.1调查时间:10月3号上午8:00开始4.2.2调查对象:妈祖信俗4.2.3调查目的:现今妈祖信俗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状况4.2.4调查内容:了解村民对妈祖信俗的认识、程度,以及信徒分布的广度4.2.5调查方法:以向村民口头采访,做记录的形式。4.2.6调查结果如下:(以下内容包含调查结果和检索资料)u 妈祖信俗缘由:妈祖信俗是源于人们对妈祖的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常规化的汉族民间信仰习俗。妈祖,也称湄洲妈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她生前经常为渔民预测出海时的天气情况、义务采药治病、拯救遇险渔船,还曾点燃自家的房子,用火光当做航标引导迷航的商船脱离险境。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她28岁时因在海上救人而献出年轻的生命。岛上渔民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好姑娘,特地在岛上建庙并奉为海神,希望世世代代学习妈祖精神多做好事,也希冀妈祖继续保佑百姓航海平安。漳浦的居民历来是靠海为生的,对妈祖的信仰更是更加虔诚。u 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分为家庭祭祀和宫庙祭祀两种,家庭祭祀包括“船仔妈”崇拜、对海祭拜、家中供奉和挂妈祖像等,宫庙祭祀则包括日常祭祀和庙会祭祀,其中庙会祭祀时举行祭祀大典。具体包括:妈祖诞辰。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妈祖升天。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逝世纪念日。割火分灵。各地建妈祖分灵庙时要捧着神像到湄洲妈祖祖庙举行“取香灰”的分神仪式。谒祖进香。妈祖分灵庙每隔一定时期到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俗称“回娘家”,一次陪同进香的团队人数有的多达7000余人。妈祖巡游。u 升级为省级遗产: 全世界妈祖信众不计其数,在台湾的妈祖信仰更是十分盛行,而在漳浦县境内,就有妈祖庙32间,其中乌石妈祖天后宫规模最大,宫庙内的黑面妈祖是世上仅存的几尊第一代妈祖金身塑像之一,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相传这尊黑面妈祖于公元999年以黑沉香木雕成,是明朝旧镇籍探花林士章从莆田妈祖祖庙迎回的金身。2002年,漳浦乌石妈祖应邀赴台开展126天的绕境巡游,沿途信众无不顶礼膜拜,引起较大反响。2003年,旧镇乌石天后宫举办首届“漳浦乌石妈祖文化节”。如今,旧镇天后宫朝圣旅游已成为联结海峡两岸信众的感情纽带,每年都迎来数以万计的台胞前来朝圣进香。4.3.1调查时间:10月3号下午2:00开始4.3.2调查对象:竹马戏4.3.3调查目的:现今竹马戏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状况4.3.4调查内容:竹马戏的发展、传承人及其村民对竹马戏的态度4.3.5调查方法:以向村民口头采访,做记录的形式。4.3.6调查结果如下:(以下内容包含调查结果和检索资料)u 分布:本世纪三十年代,漳浦县从古雷半岛到陆鳌半岛、井美半岛之间的沿海地带,就有十四个竹马戏斑。除了在闽南、粤东演出外,还到过台湾表演。u 竹马戏:竹马戏的剧目题材比较广泛,据说有五十多种,大多是来源于现实,有着浓厚乡土气息,反映市井村坊生活的弄仔戏,以及部分历史戏。弄仔戏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节目短,演员少,剧情简单,唱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有如方言顺口溜,故深受观众喜爱。丑角在表演中占突出地位,上身的扭动,脸部的眉目传情很有特色。旦角的表演严谨秀丽,有“手置前胸,脚行蹀步”的定规,还有碎步、移步、急步、磨步、摇步等科步。戏谚中有所谓“做丑张猫眯;仿旦使目箭”、“生(举手)到肩,旦(举手)到乳”,说明其表演古朴粗犷且不失细腻柔美。竹马戏的化装较简单,旦角不涂粉,只在双颊略施腮脂,丑角在鼻、唇处沫上白粉就可登场。其乐器却比较排场,管弦乐有琵琶、三弦、二弦 、大吹、小吹、洞箫、拍板、双铃等;这反映了竹马戏以演唱为主的艺术特色。此外还有大锣、碗锣、大鼓、大钹、小钹等打击乐器,用于舞蹈和武场表演。u 发展历程:竹马戏,是从汉族民间歌舞“跑竹马”表演发展而来的地方剧种。 南宋中叶漳浦已有戏剧活动。明代是竹马戏兴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竹马戏又获生机。1962年漳浦县成立发掘、抢救竹马戏艺术遗产工作组,对竹马戏的历史、剧目、唱腔、舞美进行发掘和整理。20世纪30年代由于艺人全是文盲,艺术传授只是依样画葫芦,加上受周围其他剧种如潮剧、汉剧、歌仔戏的冲击,竹马戏渐趋衰落。民国23年(1934年)漳浦县只剩下“老马”和“新马”两个戏班,到民国28年(1939年)则完全散班。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由于歌仔戏在漳州的勃兴等原因,竹马戏渐趋衰落。4.4.1调查时间:10月4号上午8:00开始4.4.2调查对象:漳浦大车鼓4.4.3调查目的:现今漳浦大车鼓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状况4.4.4调查内容:漳浦大车鼓内容、上演时间4.4.5调查方法:以向村民口头采访,做记录的形式。4.4.6调查结果如下:(以下内容包含调查结果和检索资料) 漳浦大车鼓也称“车鼓弄”、“跳车鼓”。据传是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平乱时从中原带入闽南的。至今流传于漳浦、龙海、漳州一带。舞蹈表现的是“昭君出塞”的场面,由“王昭君”及6 个“汉宫女”和“老阿公”、“老阿婆”、“车夫”、“车鼓公”及2个小丑共13人表演。当车鼓公擂动大鼓,便有各种乐器和鸣。老阿公敲锣,老阿婆拍鼓,6个“汉宫女”各持一迭小瓷杯拨弄,两个小丑敲竹板。昭君在车夫的推动下,怀抱琵琶、心情忧郁,依依不舍地徐徐而行。车鼓公和小丑等匈奴迎亲使者,一路上耍尽各种滑稽动作,想要逗笑昭君,但别乡离土,凄凄之情使昭君愈加郁闷。“大车鼓”舞风格独特,舞姿优美,表演形式诙谐风趣,悲喜分明,动静交融,场面壮观,军旅色彩浓厚。大车鼓是当地乡间群众文化活动中最热闹的节目。舞蹈伴奏和演唱多采用歌仔戏曲谱,每到演出紧要时,四周群众往往一起附和伴唱,呈现热闹气氛。 每到佛生日或者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总会看到大车鼓上演。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到城市谋生,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学习大车鼓技能,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在跳,年轻人的面孔很鲜见。不知道在几十年后或者上百年后是否还能看到大车鼓?4.5.1调查时间:10月4号早上8:00开始4.5.2调查对象:漳浦龙舟赛4.5.3调查目的:清楚漳浦龙舟赛的保护和发展概况4.5.4调查内容:比赛形式、过程等。4.5.5调查方法:以向村民口头采访,做记录的形式。4.5.6调查结果如下:(以下内容包含调查结果和检索资料) 漳州的龙舟赛非遗保存的比较好,每年的端午节各地都是要上演龙舟赛的。在漳浦的佛昙镇会连续开战”几天,从初四甚至到初七初八。比赛设有标船、夺标、锦旗等奖品,活动延续整个五月。从古至今,都是男性的在划,一方面是受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划龙舟要耗很多体力。 龙船竞渡前,要往妈祖庙祭拜。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4.6.1调查时间:10月4号下午2:00开始4.6.2调查对象:漳州辇艺4.6.3调查目的:现今漳州辇艺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状况4.6.4调查内容:漳州辇艺的发展、传承人及其村民对漳州辇艺的态度4.6.5调查方法:以向村民口头采访,做记录的形式。4.6.6调查结果如下:(以下内容包含调查结果和检索资料 三界公,就是道教信仰中的三官大帝,即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是分别掌管天、地、水三界之神。三界公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民间常在神龛前梁悬吊“三界公炉”祭拜三官大帝,这种祭拜习俗,在闽南以及台湾地区极为普遍。 赤岭雨霁顶三界公庙,位于漳浦县赤岭畲族乡山平村雨霁顶山丘上,正式的名称是“三官大帝庙”,据说所处的位置是“覆鼎金穴”,它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30年),重修于清康熙中期。至今保存有明清8块石碑。占地总面积近60亩,总建筑面积约500多平方米。该庙现为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三官大帝有三个祭祀日:天官为农历正月十五日,地官为农历七月十五日,水官为农历十月十五日。雨霁顶三界公又有其特定的大祭祀日期,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农历逢寅、辛、巳、亥年举行,具体日期为正月下旬的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选择一天为祭祀日。活动当天,有撵艺、舞龙、舞狮、大车鼓、踩跷等民间娱乐活动。还有一群妇女,束着裙围,手拿扫帚,在游行队伍的神座前清扫道路。 其中赤岭畲族乡传有五百年的“撵艺”表演,一会儿奔跑,一会儿转圈,更是让人大开眼界。用来表演的撵艺做工都非常精巧,上面装饰着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及栩栩如生的古典人物,特别是“艺”轿上面的两个“艺童”,一男一女称作金童玉女,身着古式服装,扮相各异,更是引人注目。每到庆祝年,各个村都要在春节前就准备好“撵艺”,并在正月十五到“三官大帝”庙上香,然后等到祭祀日期,各村再一起抬到这里(三官大帝庙) 聚会,共展风采。另外艺童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要选择本族比较可爱机灵孩子进行卜卦方可选定。六、保护措施 一、立法保护,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保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们的保护。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格外重要。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并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及保障。可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这部保护法审议通过、颁布实施后,还需要出台相关条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因此一部法律不可能包罗万象地涉及到每个问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法规条例。各级人大也要相应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尽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纳入立法、司法日程。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才能由无序到有序,并走向层层深入的发展阶段。 二、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 人民群众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又是传承者,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多么美好的蓝图,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员们的一厢情愿。所以,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这件大事应当成为全民的共识、全民的自觉行动。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明了为什么要保护,以及怎样保护,从而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它。 当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遇到价值取向的冲击时,学校教育就成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最为有效的方式。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中,如今也引起了许多高校的关注与重视3、 加大财政投入,广开财源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支柱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足够的经济支持,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和必要的保护,而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据一些地方报告,早年收集的档案材料有些已开始发黄、霉变,录音、录像带也有一些报废,有些单位原计划要抢救老一辈表演艺术、演唱艺术、传统行当的脸谱艺术等,都因为没有经费而无法实施。此外,要建立国家文化艺术档案馆,增设地方文化艺术档案馆,等等,也需要大量资金。目前,在一些经济落后、人口贫困的地区,人们连温饱都得不到满足,谁会去花那么多钱去保护这些问号遗产。然而,要等到经济翻身之后再进行文化建设则为时已晚,这也是一个矛盾。那时,许多非物质文化已经消失,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土壤已经流失,由此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要全面实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物质保证。所以,国家应设立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基金,用于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以及资助培养传承人等。 4、 采取系统科学的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 ,开展普查,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普查工作是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普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康险数据共享机制-洞察与解读
- 2025年护理公开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低空经济无人机物流行业市场驱动因素与风险报告
- 长沙无人机产业园2025年无人机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报告
- 电厂水处理化验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6年淮南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一套
- 昆明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b卷)
- 云浮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6年商丘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钢筋调直机机械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
- 顾客信息保密管理办法
-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业2025年市场细分: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市场研究报告
- 皮肤敏感培训课件
- 港口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 空间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 新疆华泰重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水资源高效利用提升项目环评报告
- 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 2024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
- 租房建幼儿园合同范本
- 溜冰场合作合同协议书
- 2025中国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