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选择模型_第1页
汇率制度选择模型_第2页
汇率制度选择模型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r/03/10cfef研究报告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何青李凌波杨晓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3 年 11 月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何青李凌波杨晓光摘要: 本文从mundell “三元悖论”出发,构造了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分析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何选择最优汇率制度。建模的主要思想是认为最优的汇率制度取决于一国政府如何在汇率浮动的风险损失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之间进行综合权衡,而这种综合权衡体现了一国的经济结构及各经济部门之间利益的均衡。通过模型的解析分析,本文发现中间汇率制度可能是最优汇率制度,但是其可选择的区间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大而缩小,而且维持最优中间汇率制度需要小心谨慎的努力;此外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深,最优汇率制度将内生地向两极分化。关键词: 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率制度、汇率浮动风险损失、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可编辑修改 -1 引言自 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解体以后,国际上汇率制度的安排一直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很多国家都修改了自己的汇率制度。西方主要的工业国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初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安排发展到最近几年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安排 欧元区; 与此同时,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从解体之初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如,墨西哥(1994 )、泰国( 1997 )、巴西( 1999 )等都采取了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而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表一显示了自197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year相应汇率制度安排国家的比例(imf)表 1 :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固定汇率有限浮动管理浮动完全浮动197097.2002.8197563.911.113.911.1198038.95.647.28.3198533.35.636.125199019.413.930.636.1199513.98.338.938.9199911.111.133.344.5资料来源: calvo, a. guillermo and carmen reinhart ,“ fear of floating” mimeo,2000.汇率制度安排的诸多变动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一国汇率制度的安排?一些经济学家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mundell ( 1961 )提出了开放经济下的“三元悖论”( trilemma ):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汇率的完全稳定不能兼得。也就是说,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一国若想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 必须实行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若想保持汇率的稳定,就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mundell ( 1961 )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理论,认为固定汇率最适用于通过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而成为一体的地区。在这个区域内可以存在两种货币制度的安排:1. 由多个国家组成,但只能有一种货币,一个独立于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2.由多个国家组成,多种货币,多 个中央银行, 在货币区域内部各个国家相互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这一理论也成为后来欧洲货 币区产生的理论基础。krugman ( 1979 )国际收支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政府政策与维持长期固定汇率策略之间的差异,是造成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旦市场预期到这种差异, 就会造成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不断流失,从而失去了维持固定汇率的能力,被迫改变了汇率制度。obstfeld ( 1986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则强调了公众预期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 汇率制度的选择存在多重均衡,对政府被迫进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的预期, 将引发投机冲击的自我实现,而危机的出现也印证了预期的实现。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范式,一些学者侧重于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因素,如,kaminsky 和 reinhart (1999 ),认为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引发了投机冲击;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货币危机本身存在很强的传染性(calvo , 1998 )。货币危机理论也成为很多经济学家实证研究金融危机下汇率制度选择的基础。最近易纲,汤弦(2001 )在“论汇率制度的选择”一文中,从mundell “三元悖论”出发,建立了一个由政府主导时的汇率制度选择模型,推导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参数与最优货币区标准是大致相符的;而且由于中间汇率制度自身固有的道德风险和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会内生地引发投机的攻击,从而导致下货币危机,因此中间汇率制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更多的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heller ( 1978 )分析了 70 年代中期, 不同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更多的经济学家加入了这一行列, dreyer( 1978 ),holden and suss ( 1979 ),bosco( 1987 ),savvides (1990), cuddington and otoo (1990 and 1991), hl ne poirson(2001)等。一些实证研究着重于确定导致货币危机的决定因素(主要限于新兴市场国家),例如collins (1996), edwards (1996 and 1998)和stein (2000)用random effects panel data的方法,分析导致汇率制度改变的因素,并且找到了决定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稳定因素,如, 贸易开放度、 一国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通货膨胀率等。而一些研究则侧重于一国是如何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来决定汇率制度的,例如,eichengreen,rose 和wyplosz ( 1995 )分析了西方工业化国家汇率制度变化的决定因素,发现一国货币贬值和汇率的经常调整通常预示着该国的经济基础或者政治基础出现了恶化,同时也发现是否存在市场压力和汇率制度的变化也决定了货币是否应该贬值或调整。本文借鉴了易纲,汤弦(2001 )一文的基本思想,对mundell “三元悖论”在三维空间上进行了新的扩展,使用了更为宽松的约束条件。同时我们构造了一个新的损失函数来重新度量政府最小化制度选择的成本,以求更准确地反映政府的行为原则。特别地, 新的损失函数克服了原有损失函数不能求得解析解的局限,为模型性质的探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我们的模型分析发现: 中间汇率制度可能是最优汇率制度,但是其可选择的区间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大而缩小, 而且维持最优中间汇率需要小心谨慎的努力;此外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深, 最优汇率制度将内生地向两极分化。整篇文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传统的“三元悖论”,并将其在三维空间上进行扩展,第二部分给出基本的汇率制度选择模型,第三部分分析求解的结果并讨论其政策含义。2 “三元悖论”及其扩展20 世纪 60年代以来,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世界范围内资本管制的放松,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日益频繁, 远远超过了商品贸易的流通速度。各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任何微小的利率变动或者是偶发事件,都会导致国际间巨额资本的流动。那么如果国际间的资本可以充分替代的话,则他们为投资者提供的投资收益就必须相等。在这一基础上fleming mundell 分别分析了固定汇率制度下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一国经济的作用, 得出结论: 在资本完全流动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对收入和内部均衡的效 果更强,而财政政策没有效果,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则情况相反,这就是著名的fleming mundell 模型。对这一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就可以得到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著名理论开放经济下的“三元悖论”: 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