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课题名称:以支教为纽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限3000字内)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时代的需要。为了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国务院于2003年9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1、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2、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3、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为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教育对口支援活动,城区每一所学校都要确定一所对口支援学校,实行城乡结队帮扶。” 2、中心集镇及其周边区域的均衡发展需要。 由于优质师资大量向中心集镇积聚,和各乡镇经济发展的差异,中心集镇和周边区域的教育发展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衡。作为推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破解“上学难”工作的重要举措,建德市教育局于2005年年初出台了建德市教育局关于骨干教师支教工作的意见。于5月初启动了动员和报名工作,全市共有26名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最后被确定为支教教师,分赴麻车、洋尾、大洋、李家、上马、大慈岩、航头、下包等地开展支教活动。我校有2位骨干教师分赴麻车、洋尾支教。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开始派出优秀教师,到内地欠发达地区支教,以促进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到90年代以后,支教工作蓬勃发展起来:一方面,到东西部去支教的教师的数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同一地区的城镇学校也向本地区的农村薄弱学校派出支教教师,以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自2002年以来上海、山东济南、潍坊和浙江舟山市等地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政策,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将城区各中小学与农村学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实体。这是一种实质性的融合,双方在学校管理与发展等方面均为一体,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 2004年下半年,浙江杭州市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成立了中小学教育集团。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成为该市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龙头学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成员学校之间的互助合作,迅速提高集团成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共同发展。 三、研究的意义 开展骨干教师支教工作,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支教的教师、挂职锻炼的教师数量、时间有限,而且其影响力和引领水平也有限。单一化的支教活动,推动力、影响力有其局限性,没有长效机制的支教活动更是“昙花一现”“人走茶凉”收效甚微。因此,研究支教工作实施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支教、挂职锻炼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山东、上海和浙江舟山等地的城乡教育共同体,以及杭州市的名校集团化办学,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实施的促进教育均衡化的尝试。由于是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的,这些举措就具有速度快、效率高、效果好等优势。同时,也可能会有以下缺陷:1、强制性。即成员的组成由教育部门确定、运行的机制由教育部门建立等;2、单向性。共同体或教育集团的运行方向是由强势学校向弱势学校单向运行的;3、文化的抵触性。除新建学校之外,每个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因为强制性和单向性,成员学校之间的文化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抵触。因此,研究支教工作的循环长效机制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在特定的区域中,通过民间的形式,以支教为纽带, 将独立的城镇学校与农村相对薄弱学校联合起来,建立相互平等的、相互对应的、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联合体,把各自的教育教学和学校资源和发展连结在一起,构建起“理念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协作机制,即区域性城乡教育共同体,对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持久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根据建德市教育局关于骨干教师支教工作的意见,骨干教师是指全市中小学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下的建德市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城乡对口支教是指城镇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支教,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到城镇派出支教的学校对口挂职锻炼。派出支教、挂职锻炼期限不少于一学年。 我校(梅城中心小学)位于建德市的次中心城镇-梅城镇,下辖南峰、千鹤两个辅导完小,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杭州市示范小学、杭州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建德市教科研基地学校,具有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属于城镇学校。每年选派2位骨干教师到麻车小学、洋尾小学两所农村小学支教。 区域性的城乡教育共同体是指在特定的区域中将独立的城镇学校与农村相对薄弱学校联合起来,把各自的教育教学和学校资源和发展连结在一起,构建起“理念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协作机制,建立平等的、相互对应、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联合体。教育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也是引领教学改革,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师生成长,推动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麻车小学、洋尾小学两所农村小学原隶属梅城区和我校有历史源远,无论在文化、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和我校都有许多共性特质,当然在各自的发展中也形成较大的差异,从地域上来说是仍然是同一区域。麻车中心小学与梅城中心小学已经结对多年,几任洋尾中心小学校长均曾经担任过梅城中心小学副校长,近年来三校交流频繁。现隶属我校的南峰、千鹤两个辅导完小原来也是两个独立的小学,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合并入我校。因此,我校在文化、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互动性、辐射性、兼容性等方面已经有一定经验积累。因此,梅城中心小学和麻车小学、洋尾小学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城乡教育共同体,无论是从历史、区域、文化等方面来看,还是从理念、资源的共性特质和差异来说,都有可行性。 三、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在充分调研学校的硬件、软件、规模、文化等方面的特质、特色与共性的基础上,使支教有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构建支教的循环体系,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以长效的支教机制为纽带,构建 “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的学、育、教、研互动教育共同体。 (二)研究内容 1城镇学校、农村学校共性与差异、优势与特点调研 (1)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共性与差异分析; (2)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及教师专业与任教科目相关性调查; (3)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课堂教学差异研究; (4)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养成教育特色研究; 上述调研由城乡教育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学校的教导处和教科室负责操作本于06年2月前完成调研报告。调研的结果,为支教长效机制以及以支教为纽带的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依据。 2. 支教长效机制骨干教师支教循环体系构建(1)选派体系:包括宣传发动、选派条件、选派计划等。(2)任务体系:包括常规教学任务、学习提升任务、教科研任务、交流建议任务、对口结对指导任务、引领辐射任务等。(3)评价体系:总结与考核制度等。(4)保障体系:包括生活、经济、荣誉、信息、资源等方面。建立严格选派、任务明确、客观评价、适度保障的长效机制,形成骨干教师以支教为荣的氛围,有计划地每年一循环。支教教师和对口上挂锻炼的教师的选派、任务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为城乡教育共同体构建的需要服务,使支教成为搭建互动的城乡教育共同体纽带。 3.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1)以区域为框架实现教学资源、理念共享,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2)以学科主题活动、质量管理为渠道建立教研共同体。 (3)以课题为纽带建立教科研共同体。 综合我校教科研的优势和各校的特色优势,采取专题合作的方法。就某个共同关心的问题,集中各方优势,以项目协作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研究。如: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协作研究小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协作研究小组等。 (4)以学校特质和特色为核心建立资源共同体。(5)以体验式互动活动为载体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建立特色德育活动基地,形成特色活动载体,学生城乡交互体验。如开展参观、联欢、特色竞赛、让部分城镇学校学生到农村学校学习生活一周等活动。在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支教教师和对口上挂锻炼的教师是实践者,是联络员,是研究者,以他们的纽带作用,推动着各类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以上研究内容各校在平等、合作、创新、共赢、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共同研究。 四、研究方法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五、研究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年4月8月)。主要学习相关理论、成立课题组、制订方案,宣传发动,选好支教教师和挂职锻炼教师人选。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5年9月2007年5月)。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年56月)。整理收集材料,撰写课题报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六、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课题组负责人:钱立平(中学一级教师、市教科研大组成员、梅城中心小学校长),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立项申报、课题管理、骨干教师选派体系与任务体系研究,课题成果报告形成等。 成员的名单,分工:周建勤(小学高级教师、麻车中心小学校长),负责支教教师的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的研究,城乡教育共同体的运作、协调等工作。罗国庆(小学高级教师、洋尾小学中心校长),负责挂职锻炼教师选派体系、任务体系和保障体系的研究,负责以学科主题活动、质量管理为渠道的教研共同体的构建等工作。张林法(小学高级教师、梅城中心小学副校长主持千鹤小学工作),负责以学校特质和特色为核心的资源共同体构建。 王永武(小学高级教师、梅城中心小学副校长主持南峰小学工作),负责以区域为框架实现教学资源、理念共享,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夏金财(小学高级教师、梅城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负责以体验式互动活动为载体的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工作联络员。许建梅(小学高级教师、梅城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负责以课题为纽带的教科研共同体的构建,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协助课题负责人形成课题报告。储建冰(小学高级教师、洋尾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负责洋尾小学各项活动的落实、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陈有根(小学高级教师、麻车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负责麻车小学各项活动的落实、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七、研究具备的条件 (一)研究具备的条件 1南峰、千鹤两个辅导完小原来也是两个独立的小学,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合并入梅城中心小学。在文化、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互动性、辐射性、兼容性等方面已经有一定经验积累。 2响应号召,支教活动已经走在我市前列。 3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较高:课题组成员均具有中级职称,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钱立平研究的课题曾经两次获得杭州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许建梅研究的课题曾经获得杭州市19届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其他成员的研究成果也多次在建德市获得一、二、三等奖。 4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建德市教育局组织人事科科长叶永兰高度重视该课题,亲自参加城乡教育共同体的一些活动,并对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予以大力支持和指导。市教科室夏喜成主任给予该课题技术上的支持。 以支教为纽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时代的需要。为了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国务院于2003年9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1、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2、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3、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为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教育对口支援活动,城区每一所学校都要确定一所对口支援学校,实行城乡结队帮扶。” 2、中心集镇及其周边区域的均衡发展需要。 由于优质师资大量向中心集镇积聚,和各乡镇经济发展的差异,中心集镇和周边区域的教育发展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衡。作为推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破解“上学难”工作的重要举措,建德市教育局于2005年年初出台了建德市教育局关于骨干教师支教工作的意见。于5月初启动了动员和报名工作,全市共有26名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最后被确定为支教教师,分赴麻车、洋尾、大洋、李家、上马、大慈岩、航头、下包等地开展支教活动。我校有2位骨干教师分赴麻车、洋尾支教。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开始派出优秀教师,到内地欠发达地区支教,以促进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到90年代以后,支教工作蓬勃发展起来:一方面,到东西部去支教的教师的数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同一地区的城镇学校也向本地区的农村薄弱学校派出支教教师,以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自2002年以来上海、山东济南、潍坊和浙江舟山市等地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政策,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将城区各中小学与农村学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实体。这是一种实质性的融合,双方在学校管理与发展等方面均为一体,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 2004年下半年,浙江杭州市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成立了中小学教育集团。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成为该市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龙头学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成员学校之间的互助合作,迅速提高集团成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共同发展。 三、研究的意义 开展骨干教师支教工作,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支教的教师、挂职锻炼的教师数量、时间有限,而且其影响力和引领水平也有限。单一化的支教活动,推动力、影响力有其局限性,没有长效机制的支教活动更是“昙花一现”“人走茶凉”收效甚微。因此,研究支教工作实施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支教、挂职锻炼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山东、上海和浙江舟山等地的城乡教育共同体,以及杭州市的名校集团化办学,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实施的促进教育均衡化的尝试。由于是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的,这些举措就具有速度快、效率高、效果好等优势。同时,也可能会有以下缺陷:1、强制性。即成员的组成由教育部门确定、运行的机制由教育部门建立等;2、单向性。共同体或教育集团的运行方向是由强势学校向弱势学校单向运行的;3、文化的抵触性。除新建学校之外,每个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因为强制性和单向性,成员学校之间的文化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抵触。因此,研究支教工作的循环长效机制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在特定的区域中,通过民间的形式,以支教为纽带, 将独立的城镇学校与农村相对薄弱学校联合起来,建立相互平等的、相互对应的、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联合体,把各自的教育教学和学校资源和发展连结在一起,构建起“理念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协作机制,即区域性城乡教育共同体,对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持久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根据建德市教育局关于骨干教师支教工作的意见,骨干教师是指全市中小学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下的建德市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城乡对口支教是指城镇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支教,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到城镇派出支教的学校对口挂职锻炼。派出支教、挂职锻炼期限不少于一学年。 我校(梅城中心小学)位于建德市的次中心城镇-梅城镇,下辖南峰、千鹤两个辅导完小,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杭州市示范小学、杭州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建德市教科研基地学校,具有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属于城镇学校。每年选派2位骨干教师到麻车小学、洋尾小学两所农村小学支教。 区域性的城乡教育共同体是指在特定的区域中将独立的城镇学校与农村相对薄弱学校联合起来,把各自的教育教学和学校资源和发展连结在一起,构建起“理念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协作机制,建立平等的、相互对应、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联合体。教育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也是引领教学改革,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师生成长,推动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麻车小学、洋尾小学两所农村小学原隶属梅城区和我校有历史源远,无论在文化、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和我校都有许多共性特质,当然在各自的发展中也形成较大的差异,从地域上来说是仍然是同一区域。麻车中心小学与梅城中心小学已经结对多年,几任洋尾中心小学校长均曾经担任过梅城中心小学副校长,近年来三校交流频繁。现隶属我校的南峰、千鹤两个辅导完小原来也是两个独立的小学,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合并入我校。因此,我校在文化、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互动性、辐射性、兼容性等方面已经有一定经验积累。因此,梅城中心小学和麻车小学、洋尾小学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城乡教育共同体,无论是从历史、区域、文化等方面来看,还是从理念、资源的共性特质和差异来说,都有可行性。 三、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在充分调研学校的硬件、软件、规模、文化等方面的特质、特色与共性的基础上,使支教有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构建支教的循环体系,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以长效的支教机制为纽带,构建 “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的学、育、教、研互动教育共同体。 (二)研究内容 1城镇学校、农村学校共性与差异、优势与特点调研 (1)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共性与差异分析; (2)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及教师专业与任教科目相关性调查; (3)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课堂教学差异研究; (4)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养成教育特色研究; 上述调研由城乡教育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学校的教导处和教科室负责操作本于06年2月前完成调研报告。调研的结果,为支教长效机制以及以支教为纽带的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依据。 2. 支教长效机制骨干教师支教循环体系构建(1)选派体系:包括宣传发动、选派条件、选派计划等。(2)任务体系:包括常规教学任务、学习提升任务、教科研任务、交流建议任务、对口结对指导任务、引领辐射任务等。(3)评价体系:总结与考核制度等。(4)保障体系:包括生活、经济、荣誉、信息、资源等方面。建立严格选派、任务明确、客观评价、适度保障的长效机制,形成骨干教师以支教为荣的氛围,有计划地每年一循环。支教教师和对口上挂锻炼的教师的选派、任务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为城乡教育共同体构建的需要服务,使支教成为搭建互动的城乡教育共同体纽带。 3.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1)以区域为框架实现教学资源、理念共享,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2)以学科主题活动、质量管理为渠道建立教研共同体。 (3)以课题为纽带建立教科研共同体。 综合我校教科研的优势和各校的特色优势,采取专题合作的方法。就某个共同关心的问题,集中各方优势,以项目协作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研究。如: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协作研究小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协作研究小组等。 (4)以学校特质和特色为核心建立资源共同体。(5)以体验式互动活动为载体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建立特色德育活动基地,形成特色活动载体,学生城乡交互体验。如开展参观、联欢、特色竞赛、让部分城镇学校学生到农村学校学习生活一周等活动。在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支教教师和对口上挂锻炼的教师是实践者,是联络员,是研究者,以他们的纽带作用,推动着各类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以上研究内容各校在平等、合作、创新、共赢、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共同研究。 四、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五、研究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年4月8月)。主要学习相关理论、成立课题组、制订方案,宣传发动,选好支教教师和挂职锻炼教师人选。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5年9月2007年5月)。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年56月)。整理收集材料,撰写课题报告。六、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课题组负责人:钱立平(中学一级教师、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逻辑性测试题及答案
- 年产20万台套旋翼式无人机及1万台套固定翼无人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申报用
- 2025江苏宿迁沭阳县司法局招聘人民调解员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密卷含答案详解ab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测试卷包含答案详解(预热题)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b卷)
- 公共基础知识三支一扶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强化训练题型汇编附完整答案详解(全优)
- 医疗领域反腐败专项整治个人自查自纠报告(范文)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社工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课件
- 2020~2022年新高考全国卷Ⅰ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个案护理
- 李中莹 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 PMC部门运作流程对下达的生产计划任务合理性负责
- 软件系统运维方案
- 防止电力电力建设施工安全事故三十项重点要求考试题
- 住院病人药物使用情况评价表
- OpenVPX标准和架构精选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