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本末体及地理志分解.ppt_第1页
纪事本末体及地理志分解.ppt_第2页
纪事本末体及地理志分解.ppt_第3页
纪事本末体及地理志分解.ppt_第4页
纪事本末体及地理志分解.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史书创始和发展 纪事本末体 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 将历史事件发生 发展的完整过程按专题编在一起的史书体裁 编年体与纪传体的局限编年 以年为经 或一事而隔越数卷 首尾难稽 纪传 以人为主 或一事而复见数篇 宾主莫辨 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 1 优点以事件为中心 标立题目 每篇各编年月 自为首尾 内容简明扼要 可以免去纪传体的重复矛盾 编年体首尾难稽等弊端 2 缺点未能容纳较多的史实 难以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南宋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 上起战国 下至五代 为首 史料上没有新意 但史书体例却是创造 清初 马驌 s 绎史 上古传说时代至秦亡 南宋 章冲 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南宋 杨仲良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 第一部取资纪传体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明末清初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 采群书而为书 史料价值高 近人黄鸿寿 清史纪事本末 清 魏源 圣武记 和各朝纪事本末等 另外 清代每一重大军事 外交行动结束 将有关诏谕奏报按时闲顺序汇编成书 称为方略 四库全书 也将其列入 纪事本末体 内 这是专史的纪事本末 总计29种方略 可分为3类 一类为平定叛乱 削除地方割据势力 统一和巩固边疆的活动 一类为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起事的 一类为处理外交洋务问题的 通鉴纪事本末 及续编 仿作介绍一 通鉴纪事本末 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袁枢 1131 1205年 字机仲 南宋建安 今福建建瓯 人 宋孝宗隆兴元年 1163年 中进士 历任温州判官 严州教授 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 大理少卿 工部侍郎兼国学祭酒 右文殿修撰 江陵知府等职 通鉴纪事本末 即是任严州教授时所作 袁枢晚年喜 易 著有 易学索引 周易辩异 等 朱熹 跋通鑑紀事本末 自漢以來 為史者一用太史公紀傳之法 此意固不復講 至司馬溫公受詔纂述 資治通鑑 然後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 編年繫日 如指諸掌 雖託始於三晉之侯 而追本其原起於智伯 上系左氏之卒章 實相授受 偉哉書乎 自漢以來 未始有也 然一事之首尾或散出於數十百年之間 不相綴屬 學者病之 今建安袁君機仲乃以暇日作為此書 以便學者 其部居門目 始終離合之間 又皆曲有微意 於以錯錝溫公之書 或乃病其於古無初而區別之外無發明者 顧第弗深考耳 梁啟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 善鈔書者 可以成創作 荀悅 漢紀 而後 又見之於宋袁樞之 通鑑紀事本末 二 通鉴纪事本末 内容与价值袁枢根据 资治通鉴 记载的重要史实 以事件为中心 按照 资治通鉴 原来的年次 分类编辑 抄上原文 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 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 而袁氏本人没有发表意见 也没有加上一句话 这样 共编集了239个事目 始于 三家分晋 终于 世宗征淮南 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事 共42卷 文省于纪传 事豁于编年 章学诚纪事本末体在历史编纂学上的地位 只是增添了一种便于记忆和检索 对初学历史的更为合适的体例 而不能取代原有的利于广泛保存史料的各种体例 张舜徽 此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编年 纪传二体的缺点 是新出现的一种新的史体 此体产生 与编年 纪传二体鼎立史坛 成为我国古代传统的史籍编篡的三大体裁之一 对后世的史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传玺 錢穆 袁樞 他的書實不很好 不好就在他這紀事上 一部 通鑑紀事本末 四十二卷 兩百三十八題 我們只看此兩百三十八題 便知此書有很大問題在裡面 如看第一卷 三家分晉 秦併六國 豪傑亡秦 三題 第一題是因 通鑑 開始是東周天子承認三晉為諸侯 溫公認為一大事 故紀事本末亦以此開始 但下面好許多戰國史極重要 而他都闕了 不知三家分晉乃所以開出此下戰國之新局 而歷史重要是在演變到戰國史之後 他書不詳戰國 接下就是秦併六國了 則不免把全部戰國史都忽略了 有了一頭 有了一尾 沒有中段 又 他書中題目都揀一些動亂之事 不見安定之象 又 重變不重常 重外不重內 並亦沒有制度 沒有人物 紀事本末雖是一種新創之體 而在中國歷史裡 還沒有這一體的好書 三 续作及仿作1 章冲 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2 杨仲良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皇宋通鉴纪事本末 清 李铭汉撰 张兴武校 续通鉴纪事本末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地理类史书概述中国古代传统的地理学是与历史学相伴而生的 左图右史 輿地之学 1 沿革地理以沿革性 综合性 区域性为特色 以记录山川 疆域 物产 人口 建置沿革 古迹名胜 人物故事 民情风俗 文献著作为内容 而这些内容大都是为说经注史而做的疏通证明工作 尚书 禹贡 最早 正史中的 地理志 和各种官修总志 及以某一方面内容为主的地理专著如郦道元的 水经注 顾炎武 历代宅京记 等 明末清初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和 肇域志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等 2 方志以行政区划为单位 记载该地区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性著作 以地理沿革 道里 山川 州郡县人口户籍 贡赋物产 风俗民情 方言 古迹 人物为内容 几乎是某一地区的百科全书 包括全国性区域志和地区性方志 3 历史地图 山海经 西晋裴秀 制图六体 图经 图志和舆图顾颉刚 章巽编纂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 8册 中国史稿地图集 等 4 游记 行记游记一般是游山玩水 描述见闻风物 多以行程短 篇幅小 文采焕然为特色 以唐柳宗元的 永州八记 为代表 作为地理学著作方面的游记则纯以考察自然 都邑为目的 以 徐霞客游记 为代表 行记一般是因特定目的或使命远行 路途远 时间长 所录行程见闻篇幅较长 或单独成书 但大部分都保存在史传 文集 方志之中 著名的有唐代玄奘的 大唐西域记 宋代徐兢的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元代则有李志常的 长春真人西游记 等 山海经 中的地图 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 隋书 经籍志 载 隋代有 诸郡物产土俗记 区宇图志 诸州图经集 这是官修全国性区域志的开始 唐是现存最早的古地志 唐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宋乐史 太平寰宇记 王存等 元丰九域志 元朝所修 大元大一统志 系官修全国性区域志 地区性方志 多为南宋时期 宋元方志在完善体例方面 给后世以深远影响 虽留存不多 但均属珍品 乾道临安志 淳熙三山志 景定建康志 至元嘉禾志 大德昌国志 等 唐太宗贞观元年 627年 始因山河形便 分全国为十道 十道名称如下 1 关内道2 河南道3 河东道4 河北道5 山南道6 陇右道7 淮南道8 江南道8 江南道10 岭南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733年 重新作了调整 在原来十道的基础上 另行划分为十五道 如下 1 京畿道2 都畿道3 关内道4 河南道5 河东道6 河北道7 陇右道8 山南东道9 山南西道10 剑南道11 淮南道12 江南东道13 江南西道14 黔中道15 岭南道 太平寰宇记 介绍一 作者简介乐史 930 1007 字子正 抚州宜黄 今江西宜黄 人 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元年 930年 卒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 1007年 入宋为平原主簿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年 以见任官举进士 历任著作佐郎 著作郎 知陵州 黄州 商州等官 乐史好著书 据 宋史 乐史传 所撰除 太平寰宇记 外 还有 总记传 坐知天下记 商颜杂录 等多种书 二 内容 体例与成就 太平寰宇记 是宋太宗时地理总志 该书200卷 前171卷依宋初所置河南 关西 河东 河北 剑南西 剑南东 江南东 江南西 淮南 山南西 山南东 陇右 岭南等十三道 分述各州府之沿革 领县 州府境 四至 户口 风俗 姓氏 人物 土产及所属各县之概况 山川湖泽 古迹要塞等 幽云十六州虽未入宋版图 亦在叙次之列 以明恢复之志 十三道之外 又立 四夷 29卷 记述周边各族 燕云十六州 又称 幽云十六州 幽蓟十六州 是指后晋天福三年 938年 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位于今天北京 天津以及山西 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 燕云 一名最早见于 宋史 地理志 燕云十六州是指幽州 今北京 顺州 今北京顺义 儒州 今北京延庆 檀州 今北京密云 蓟州 今天津蓟县 涿州 今河北涿州 瀛州 今河北河间 莫州 今河北任丘北 新州 今河北涿鹿 妫州 今河北怀来 武州 今河北宣化 蔚州 今河北蔚县 应州 今山西应县 寰州 今山西朔州东 朔州 今山西朔州 云州 今山西大同 不同本版本的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中的地图 太平寰宇记 采摘繁富 考订精详 超过 元和郡县图志 在地理项目之外 又增加风俗 姓氏 人物 艺文等门 内容更加扩大 对历朝人物 一一并登 至于题咏古迹 亦皆采录 这奠定了后世方志体例的基础 四库馆臣认为 盖地理之书 记载至是书而始详 体例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