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_第1页
最新《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_第2页
最新《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填空、判断、选择: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 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 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来尔 (w preyer) 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 一般指 0 18 岁) 心理的发展。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是广义的学前时期(0 6 岁)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些学科 , 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 个体心理的发生( 二)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三) 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应该完成两个主要任务:第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儿童心理学 ( 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一、概念:1 、观察法: 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 , 就是有目的、 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 , 包括言语、表 情 和 行 为 等 , 并 根 据 观 察 结 果 分 析 儿 童 心 理 发 展 的 规 律 和 特征 。2 、 测验法: 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3、调查访问法: 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心理的表现。4、自然实验法: 儿童心理实验的一种方法。即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变化的方法。5、作品分析法: 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 如手工、 图画等等 ) 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 想,所以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儿童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幼儿作品分析法,如“绘人测验”。二、填空、判断、选择: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 2)活动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 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各种类型。以研究时间为标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观察的对象和范围有所不同以下各种抽样方式。1 开放式抽样 2 封闭式抽样3时间抽样所谓间接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它途径来了解。其中包括调查访问法,问卷法等等。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必须注意的问题:(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2)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 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应反复多次进行。一、填空、判断、选择: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活动 开始萌芽的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人生第一年。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 有十多种。例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生物性活动,不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也可以说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儿童最早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或者说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儿童出生后第 1 个月,心理已经发生。儿童最初对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感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上。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从半岁到周岁称婴儿晚期。1 3 岁称为先学前期。13 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经过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 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 岁左右形成的。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 3 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从 3 岁到 6 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故称为学前期或幼儿期。3 4 岁是学前初期, 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 其主要特点是: ( 一) 生活范围扩大( 二) 认识依靠行动( 三) 情绪作用大( 四) 爱模仿4 5 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其主要特点是:( 一) 活泼好动( 二) 思维具体形象( 三) 开始接受任务( 四) 开始自己组织游戏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还适用于当代儿童,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在城市长大的儿童,与在偏僻农村长大的同龄儿童相比,其心理特征具有明显区别,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可变性。现行幼儿园的体制大多数是按幼儿的实际年龄。超常儿童特点的是心理年龄大于实际年龄。3 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这说明这个时期孩子处于危机期。教育学上的“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 的意思是最近发展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是本能。孩子刚出生时 , 最发达的是味觉。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容易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期不是必然出现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儿童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新生儿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言语开始出现萌芽最早是在6 个月以后。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先学前期。儿童的认生现象开始出现于56 个月。学前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二、简答:1、 13 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l) 学会直立行走;(2) 学习使用工具;(3) 言语和思维真正发生;(4) 出现最初的独立性。2 、 34 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3一 4 岁) 在幼儿园称小班,其特点突出表现在:( i )最初步生活自理;(2) 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是具体的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 ,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 , 即“直观行动思维”。(3) 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 , 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事物左右, 不受理智支配。(4) 爱模仿。模仿性突出 , 模仿也是幼儿主要学习方式。3 、45 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i) 更加活泼好动 ;(2) 思维具体形象 ;(3) 开始接受任务 ;(4) 开始自已组织游戏。4 、56 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l) 好问好学 ,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2) 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3) 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已心理活动的能力, 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 有意记忆的运用。(4) 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5 、儿童心理在何时发生? 发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 1)新生儿期是心理发生的时期。(2)件反射的形成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之一。出生两周左右的新生儿出现了食物性条件反射。感觉的出现也是心理发生的又一标志。新生儿有敏感的皮肤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感觉心理。三、案例题:3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 吃饭;爱说“不” 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一、概念:l. 感觉: 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 , 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2. 知觉 : 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它以感觉为基础 , 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 , 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 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 , 受经验影响 , 因此, 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3. 视觉敏度 : 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 , 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 即通常所说的视力。4、视崖实验: 为了证明小婴儿是否有深度知觉沃尔克和吉布森所做的实验。他们在一个平台上设计有立体图案的方格,使平台的一边看起来是深沟,让六个月以上 的婴儿从浅的一边爬向深的一边,大多数婴儿爬至边缘处拒绝爬向深的一边或者转头回来,即使母亲在深的一边呼唤,婴儿也拒绝爬过去,说明6 个月大的婴儿也具有深度知觉。二、填空、判断、选择: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一)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 三)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五)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 原始的感知阶段( 二)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实际上, 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爱玛斯 (eimas1971) 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儿童的听觉表现,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 ,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 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重要作用,触觉在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特别依恋关系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依恋关系。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后来才是手的触觉探索。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习。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学前期是手的触觉探索活动产生的时期,其产生 和发展经过若干阶段。( 一) 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儿童生后即有本能性触觉反应,抓握反射即是手的触觉表现。( 二) 视触的协调。视触协调主要表现在眼手探索活动之协调。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开始。其出观大约在生后5 个月左右。婴儿期也已经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不同的形状。鲍厄(1966) 对 50 60 天的婴儿进行训练,结果说明婴儿已形成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范兹(fantz , rl 1963) 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同形状。苏联文格尔的研究说明,4 个月以内的婴儿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苏联的研究认为, 6 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鲍厄 (1966) 研究说明在有一定背景的条件下, 婴儿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杨期正等的实验 (1979) ,说明, 幼儿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比知觉的概括发展晚。根据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规律性趋势,3 岁以后, 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幼儿在前几年所积累的感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感知标准去反映物体的属性。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皮亚杰等人的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后才会辨别左右。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幼小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观察是有目的、 有计划, 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进入一个较完善的阶段。知觉发展的这种重大质变, 3 岁后比较明显。 幼儿期知觉的最重要变化,是知觉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有相对稳定的目的方向的过程,也就是开始形成有意的、 自觉意识到的观察。一、观察的目的性二、观察的持续性三、观察的概括性丁祖荫的研究 (1964) 也说明,儿童对图画的认识逐渐概括化。他提出,对图画认识的发展可分4 个阶段。 1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2 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4 认识“对象总体”阶段。该研究指出,幼儿对图画的观察主要处于“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幼儿的观察最初是依赖外部动作进行的,以后逐渐内化为以视觉为主的知觉活动。根据苏联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幼儿期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知觉方法。1知觉认同。2. 归入标准。 3塑造模型。三、简答:1、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答:(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2、幼儿观察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答:(l)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2) 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3) 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4) 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5) 观察方法的形成。3 、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答: 受遗传环境影响 , 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 , 影响视力减退的条件 :(i)光线照明 ; (2)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 ; (3) 坐姿不良。4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答:(1) 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 (2)从思维的概括性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3) 掌握知觉和观察力发展阶段.5、简述“视觉悬崖”实验。答:“视觉悬崖”的实验过程:“视觉悬崖”是一种特殊的装置,造成儿童的一种视觉印象:前一侧是浅滩,后一侧是深滩。实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实验记录婴儿的爬向。说明婴儿已有深度知觉。6、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四、论述题1. 幼儿教师如何根据感知觉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答:( 一) 适应现象。(l)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 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 以保证空气清新。(二) 对比现象。(l)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 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 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 , 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 , 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 , 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 , 不应有喧哗声 , 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太大 .(三) 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影响因素有 :(l)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 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差别, 差别越大 , 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 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示, 应当突出重点 , 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教材重点的部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 使它们特别醒目 ; 教学指挥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 , 活动的刺激物易知觉为对象据此, 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 活动玩具及幻灯、 录像等 , 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视觉刺激中 , 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 在听觉上 , 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 即“时距 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据此, 教师绘制挂图时 , 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 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 , 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 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 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 ; 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 , 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 , 幼儿才能很好理解。据此 , 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 , 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2. 试述学前儿童观察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l) 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 (2) 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 (3) 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 (4) 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 (5) 观察方法的形成。 ( 分析说明略 )五、案例题: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 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 , 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 , 要求说出角的数量 , 如一个角、 二个角等 , 这样的活动安排 , 效果往往比较好 . 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 这样做是合理的 . 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 . 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 , 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 . 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一、概念1、注意: 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状态, 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2. 定向性注意 : 由婴儿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 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起的, 又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 ,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 但不消失。3. 选择性注意 : 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 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4. 无意注意 : 指没有预定的目的 , 也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 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5. 有意注意 : 指有预定的目的、 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有意识支配的, 主动的注意。6、习惯化: 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剌激慢慢熟悉, 从而减少反应的现象。二、填空、判断、选择: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儿童的注意最初只有无意注意。随着语言和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发展,在幼儿期,有意注意开始发展。有意注意的发展,使儿童的注意发生更大变化,同时,使儿童心理能动性大大增强。注意,从它的发生来说,是一种定向反射。几种常用的测量新生儿及幼小婴儿注意的指标:觉醒状态、 习惯化 、心率变化、瞳孔扩大、吸吮抑制新生儿已经对刺激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反应。新生儿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偏爱。. 对简单鲜明图案的偏好。2对人脸的偏好。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力面,也称为视觉偏好。沙拉帕切克 (1975) 的研究指出,头3 个月婴儿对简单几何形体的注意,有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第一,从注意局部轮廓到注意较全面的轮廓。第二,从注意形体外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儿童注意的发展,和皮亚杰所提出的。“客体的永久性”的认识分不开。1.5 2 岁,儿童的表象开始发生。从此,儿童的注意和表象密切联系起来。3 岁左右, 语言真正形成。 语词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物,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语言的发生发展使儿童注意的事物又增加了一个重要而广阔的领域。36 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3 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注意。3 6 岁儿童的注意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但是和3 岁前儿童相比,幼儿的无意注意有了较大发展。幼儿的无意注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2 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3 6 岁儿童,随着知识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发展,能够发现许多新奇事物和事物的新颖性,即与原有经验不符合之处。在整个幼儿期,新颖性对引起注意有重要作用。幼儿期,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且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以下特点:1 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 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3 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4 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三、简答1、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2、简述新生儿注意的特征(l) 新生儿期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 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出现 , 婴儿期较明显 , 成人也可观察到 , 这是本能的无条件反射 , 也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2) 选择性注意的萌芽 , 视觉偏爱法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已经萌芽。视觉搜索运动轨迹的实验, 也证明了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萌芽。3幼儿注意的分散一般受哪些因素引起?答:(1)无意注意引起的刺激干扰。(2)长时间与某类活动造成的疲劳。( 3)幼儿的自控能力差。四、论述题1、分析影响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并谈谈矫治对策。答:原因:大脑皮质机能发育滞后;过度疲劳;注意转移能力差;对活动不感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无关刺激干扰太多;成人对活动的要求不明确对策: ( 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 3)要求具体明确专心完成一件事; ( 4)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有意注意。一、概念l.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恢复三个环节 , 其中恢复又分再认和再现两种形式。2. 记忆广度: 单位时间内能够识记的材料的数量, 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一般为7士 2 个信息单位 , 其增长受生理发展水平的局限。3. 工作记忆: 在短时记忆过程中 ,把新输人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在幼儿期随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4、元记忆: 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是德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的揭示遗忘规律的图象表示方法基本内容是 :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 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二、填空、判断、选择:记忆是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儿童学习语言也要依靠记忆。儿童记忆的发展也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儿童的意志行动,也离不开记忆。学前儿童的心理正在形成和初步发展,这时期各种心理过程逐渐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而在这个过程中,记忆起着重要作用。对前语言时期儿童 ( 即还不会说话的儿童 ) 的记忆,一般采用三种不同的测量指标。 1习惯化。 2 条件反射。 3 重学记忆。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 一) 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表明了记忆保持时间的不同。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出现和发展稍晚。 3 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为“幼年健忘”。3 4 岁后出现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 二) 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从记忆提取的方式看, 可以分为再认和再现 ( 回忆)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从个体发生看,回忆是在2 岁左右逐渐出现的。在整个学前期,回忆都落后于再认。回忆和再认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小。( 三) 记忆容量增加。儿童记忆中所保留的信息容量,起先是很小的,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1. 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据研究,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 个信息单位 (j a miller ,1956) 。7 岁儿童还没有达到 7 个信息单位的广度。2. 记忆范围。记忆范围的扩大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随着儿童动作的发展,儿童和外界交往范围的扩大,活动的多样化,记忆范围也随之而越来越扩大。 3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新旧知识相联系,可使储存的新信息内容或成分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提高。( 四) 记忆内容变化。从记忆的内容看,记忆可以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言记忆。儿童记忆内容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客观趋势。元记忆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新生儿期是记忆发生的时期。新生儿的记忆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对刺激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1 3 个月是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3 6 个月婴儿的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6 12 个月的婴儿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地延长。8 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工作记忆。1 2 岁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回忆( 再现 ) 的发展。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 1 岁半至 2 岁左右,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也迅速发生变化。3 6 岁幼儿记忆的发展:无意记忆占优势, 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三、简答1.3-6岁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答: (l) 无意记忆占优势 , 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 形象记忆占优势 , 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的方法逐渐发展;2. 简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答:(l)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2) 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3) 记忆容量的增加 (4) 记忆内容的变化3.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开式的记忆发展较早。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迅速变化。符号表象记忆产生, 1 岁以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产生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初步 的回忆,用行动表现出初步回忆能力。明显表现有替成人找东西和延迟模仿。四、论述题1、幼儿的记忆有什么特点?谈一谈如何在活动中提高幼儿记忆的效果?答:特点( 1)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抽象记忆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却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得很少。( 2)首先,可以丰富幼儿的表象储存,让他们多观察身边的事物;第二,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重视幼儿抽象记忆和逻辑记忆的发展。第三,利用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使得幼儿在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中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发展抽象记忆和逻辑记忆;第四,是帮助幼儿明确的了解到记忆的内容以及目的,这样对于有效的记忆也会有所提高。2、结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和影响幼儿记忆效果的因素谈谈如何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记忆。(1) )帮助幼儿及时、合理的复习。 ( 2)给幼儿的识记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3) 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4)让幼儿采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五、案例题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 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 , 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 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 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 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 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第 6 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概念1. 表象 : 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据加工创造的程度 , 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 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两种。2、延迟模仿: 当刺激物出现后 , 不是立即模仿 , 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 突然出现模仿行动。儿童的延时模仿和表象发展有关。这种行为发生在1.5-2岁之间。二、填空、判断、选择:遗觉表象在学前和学龄期较多出现。遗觉象主要是视觉形象。表征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皮亚杰认为,表征发生于1.5 2 岁之间。幼儿表征发生的同时,还出现了几种新的行为模式: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初期的绘画;初期的语言。表征的发生,表现在儿童已不停留在单纯依靠实际动作,而是出现了内化的形象。幼儿期是以表征活动为主要心理活动特征的时期。表现在:从程序性表征向陈述性表征的发展;象征性功能的充分发展。幼儿游戏的典型特点是象征性游戏。一、概念l. 想象 : 对头脑中巳有的表象进行改造, 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 ; 主要处理图形倦鼠, 是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 不是词或符号 ; 形成的新形象 , 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 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 , 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 无意记忆: 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梦和幻觉都是特例。3. 有意想象: 是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4. 再造想象: 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 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其新形象一般是以前已经存在的。5. 创造想象: 是根据自己的创见 ,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 独立性、 新颖性等特点。二、填空、判断、选择:1 岁半至 2 岁儿童出现的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的。儿童在 2 岁以后,他的想象就迅速发展。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于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幼儿的主要活动是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 发展到出现创造性。3 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是,总的来说, 6 岁前儿童有意想象的水平还很低。再造想象在幼儿期占主要地位。在再造想象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是:1 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儿童创造想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能够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独立性。 2新颖性。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格说来还不是创造。2 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 范例) 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的基础上有一点改造。可以说,既是模仿,但又不是完全的模仿。3 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以及能够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的相似。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喜欢夸张。( 一) 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幼儿在想象中常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加以夸大。( 二) 混淆假想与真实。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一) 认知水平的限制( 二) 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三) 幼儿想象在认知中地位的制约( 四) 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3 4 岁儿童想象的特点是自由联想性质的无意想象4 5 岁儿童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 。( 一) 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 ( 二) 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 ( 三) 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 四) 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5 6 岁儿童想象的特点是出现有意的创造想象。( 一) 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 二) 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 三) 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 四) 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三、简答1、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答: 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 从想象的无意性 , 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 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 从想象的极大夸性 , 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2 、简述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答:(l)想象无预定目的 , 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2) 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 幼儿想象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 想象的方向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 (3) 想象的内容零散 , 无系统 , 主题无预定目标 , 不稳定 , 内容零散 , 所以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联系。(4) 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 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5) 想象受情绪和兴趣影响 , 幼儿想象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左右 , 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无意想象实际是一种自由联想 , 不要求意志努力 , 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3 、简述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答:(l)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2) 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 (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4、简述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及其特点。答:(l) 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 , 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 ; (2) 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 , 或者在常见模式上略有改造 ;(3) 发展的表现在于 : 情节逐渐丰富 , 从原型发散出来的种类和数量增加 , 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相似。5 、简述 2-3 岁儿童想象的特点。答:(l)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 想象活动开展前不能形成想象的表象; (2)想象过程进展缓慢 ; (3)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4) 想象内容简单贫乏 ; (5)想象依靠感知动作 ; (6)想象依赖成人的言语提示, 成人语言提示作用在于: 使有关表象活跃起来; 丰富想象内容。6 、简述 3-4 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答: 基本上是无意的 , 是一种自由联想 , 主要表现: (l) 想象活动没有目的 , 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 (3) 想象内容零碎 , 无意义联系 , 内容贫乏 , 数量少而单调 ; (3) 想象受感知形象直接影响 ; (4) 不追求想象成果 , 以想象过程为满足。7 、简述 4-5 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答: 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 但仍以无意想象为主 , 具体特点 : (l)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 , 想象过程常随感知形象、外来因素和自己情绪而变化 ;(z) 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 , 表现在出现了有一定目的、一定范围的自由联系; (3)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4)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 , 但仍然零碎。四、论述题幼儿想象夸张性的原因。答: 既有认识水平的局限, 也有情绪的影响等多种原因,一句话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首先 , 认识水平的局限。 其次, 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再次, 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解释说明略) 五、案例题1、幼儿在想象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成分, 例如, 画一个小孩放风筝 , 往往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 甚至超出身体的长度. 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 例如: 我家花开得可大了 , 象桌子一样大 . 结合以上现象 , 请你分析一下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答: 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夸张, 原因是多方面的 :1. 认知水平的限制 , 例如, 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 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 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 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 即用手放风筝 , 因此手就画得很长 .2. 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 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3. 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 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的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画面与事实不符。2、小明说 “我去了北京”,小红说“我去了黄山” ,小丁着急的说 “我去了海南”,其实他并没有去,小丁是在说谎吗?请分析。答题要点:不一定。有可能是小丁把想象与现实的混淆。这是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混淆了假想与真实。结合实践简要说明。3、试用幼儿想象的有关特点分析下面两个例子,并指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例 1:一个幼儿画小孩放风筝,把小孩子的手画得很长,比身子几乎长3 倍。例 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 “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例 1 说明幼儿在想象中常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加以夸大。例2 说明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当成真实的事情,即混淆假象与事实。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幼儿的想象具有夸张性。幼儿想象的夸张现象是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主要有: 1、认知水平的限制。 2、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3、幼儿想象在认知中的地位。4、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一、概念l. 思维: 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基本特点就是间接性和概括性。2. 客体永久性: 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 确倍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 , 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 , 他就不再找 , 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3、直观行动思维: 直观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4、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5、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 是使用概括、通过判断和推理进行的。严格说来,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二、填空、判断、选择: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接照人类典型的思维的概念,个体思维发生的时间要在6、 7 岁以后,即学龄期。 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最初的语词概括的形成,是儿童思维的标志。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直观的概括、动作的概括、语词的概括。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 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儿童思维起先是外部的、展开的,以后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直观行动思维活动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其活动过程依靠具体动作,是展开的,而且有许多无效的多余动作。在实际生活中,儿童对自己的行动结果不断作出分析和评价。由于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进行,思维的内容仅限于感官所能及的具体事物。因此内容是表面的、片面的。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 思维 ) 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或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 2 岁) ,前运算阶段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