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上师-杨..ppt_第1页
红外光谱-上师-杨..ppt_第2页
红外光谱-上师-杨..ppt_第3页
红外光谱-上师-杨..ppt_第4页
红外光谱-上师-杨..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五章红外光谱分析InfraredSpectrometry IR 1什么是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为什么做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怎样做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4不同分子红外吸收光谱图的特征5基团频率 2 1定义红外吸收光谱是物质的分子吸收了红外辐射后 引起分子的振动 转动能级的跃迁而形成的光谱 也称振 转光谱 利用红外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之为红外吸收光谱法 2红外光区的划分 第一节概述 3 3红外光谱的获取及表示用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样品 样品分子吸收某些频率的辐射 使振 转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相应于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 记录百分透过率T 对波数1 cm 1 或波长 m 的曲线 即红外光谱 波长 与波数之间的关系为 波数 cm 1 104 m 中红外区的波数范围是4000 400cm 1 4 3红外光谱的获取及表示用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样品 样品分子吸收某些频率的辐射 使振 转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相应于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 记录百分透过率T 对波数1 cm 1 或波长 m 的曲线 即红外光谱 波长 与波数之间的关系为 波数 cm 1 104 m 中红外区的波数范围是4000 400cm 1 红外光谱以T 或T 1 来表示 下图为苯酚的红外光谱 T 5 第二节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满足两个条件 1 能量匹配 辐射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发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相等 2 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偶合作用 分子振动必须伴随偶极矩的变化 6 对称分子 偶极矩为零 辐射不能引起共振 无红外活性 如 N2 O2 Cl2等 非对称分子 有偶极矩 红外活性 HCl H2O 偶极子在交变电场中的作用示意图 7 1 分子振动方程式 双原子分子的简谐振动及其频率化学键的振动类似于连接两个小球的弹簧 第三节基本原理 K 化学键的力常数 与键能和键长有关 双原子的折合质量 m1m2 m1 m2 发生振动能级跃迁需要能量的大小取决于键两端原子的折合质量和键的力常数 即取决于分子的结构特征 8 2 分子中基团的基本振动形式 两类基本振动形式 以亚甲基为例 9 例1水分子 3 峰位 峰数与峰强 1 峰位化学键的力常数k越大 原子折合质量越小 键的振动频率越大 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 短波长区 反之 出现在低波数区 高波长区 2 峰数峰数与分子自由度有关 无瞬间偶极距变化时 无红外吸收 3 峰强瞬间偶极矩变化大 吸收峰强 键两端原子电负性相差越大 极性越大 吸收峰越强 10 例2CO2分子 11 第四节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一 基团频率区和指纹区1基团频率在有机物的红外光谱中 同一类型的化学键的振动频率非常接近 总是出现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 如羰基总是在1870 1650cm 1出现强吸收峰 这个与一定结构单元相联系的振动频率称为基团频率 基团频率主要取决于基团本身 但又随基团所处分子环境的不同而发生移动 据此可以推测分子结构 12 2基团频率区基团频率位于4000 670cm 1之间 可分为四个区 X H伸缩振动区 4000 2500cm 1 叁键及累积双键区 2500 1900cm 1 双键伸缩振动区 1900 1200cm 1 X Y伸缩振动区X H变形振动区 1650cm 1 13 X H伸缩振动区 4000 2500cm 1 14 叁键及累积双键区 2500 1900cm 1 15 双键伸缩振动区 1900 1200cm 1 C 16 苯衍生物的红外光谱图 17 X Y伸缩振动区X H变形振动区 指纹区1600 650cm 1 在红外分析中 通常一个基团有多个振动形式 同时产生多个谱峰 基团特征峰及指纹峰 各类峰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佐证 通过一系列的峰才能准确确定一个基团的存在 包括C X的伸缩振动和C H N H的变形振动 图谱复杂 与结构密切相关 类似于人的指纹 利用指纹区可以识别一些特定分子 18 二 典型有机物红外光谱主要特征 19 20 烯烃顺反异构体 21 22 苯酚 23 24 25 丁醛 醛 28202720特征吸收 戊酮 26 羧酸及其衍生物 27 1 内部因素 1 诱导效应 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 通过静电诱导引起分子中电子分布的变化 吸电子基团使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 兰移 供电子基团使吸收峰向低频方向移动 红移 三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 化学键的振动频率不仅与其性质有关 还受分子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因素影响 各种化合物中相同基团的特征吸收并不总在一个固定频率上 28 2 共轭效应 由分子形成大 键所引起的效应 C O cm 1 cm 1 cm 1 cm 1 规律 随共轭程度增加 双键移向低频 单键移向高频 当诱导与共轭两种效应同时存在时 振动频率的位移程度取决于它们的净效应 29 2 外部因素 1 物质状态及制样方法通常 物质由固态向气态变化 其波数将增加 如丙酮在液态时 C O 1718cm 1 气态时 C O 1742cm 1 因此在查阅标准红外图谱时 应注意试样状态和制样方法 2 溶剂效应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通常随溶剂极性增加而降低 如羧酸中的羰基C O 气态时 C O 1780cm 1非极性溶剂 C O 1760cm 1乙醚溶剂 C O 1735cm 1乙醇溶剂 C O 1720cm 1因此红外光谱通常需在非极性溶剂中测量 30 第四节红外吸收光谱仪一 主要部件 一 光源 惰性固体 用电加热使之发射高强度连续红外辐射 常用的红外光源有Nernst灯和硅碳棒 31 二 吸收池红外吸收池使用可透过红外的材料制成窗片 不同的样品状态 固 液 气态 使用不同的样品池 固态样品可与晶体混合压片制成 32 三 单色器由色散元件 准直镜和狭缝构成 其中可用几个光栅来增加波数范围 狭缝宽度应可调 狭缝越窄 分辨率越高 但光源到达检测器的能量输出减少 这在红外光谱分析中尤为突出 为减少长波部分能量损失 改善检测器响应 通常采取程序增减狭缝宽度的办法 即随辐射能量降低 狭缝宽度自动增加 保持到达检测器的辐射能量的恒定 四 检测器及记录仪红外光能量低 因此常用热电偶 测热辐射计 热释电检测器和碲镉汞检测器等 33 几种红外检测器 34 二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利用光的相干性原理而设计的干涉型红外分光光度仪 主要由光源 迈克尔逊干涉仪 检测器 计算机等组成 35 第四节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一 试样制备对试样的要求1 试样应为 纯物质 98 通常在分析前 样品需要纯化 对于GC FTIR则无此要求 2 试样不含有水 水可产生红外吸收且可侵蚀盐窗 3 试样浓度或厚度应适当 以使T在合适范围 制样方法液体或溶液试样1 沸点低易挥发的样品 液体池法 2 高沸点的样品 液膜法 夹于两盐片之间 3 固体样品可溶于CS2或CCl4等无强吸收的溶剂中 36 固体试样1 压片法 1 2mg样 200mgKBr 干燥处理 研细 粒度小于2 m 散射小 混合压成透明薄片 直接测定 2 石蜡糊法 试样 磨细 与液体石蜡混合 夹于盐片间 石蜡为高碳数饱和烷烃 因此该法不适于研究饱和烷烃 3 薄膜法 高分子试样 加热熔融 涂制或压制成膜 或溶于低沸点溶剂 涂渍于盐片 挥发除溶剂样品量少时 采用光束聚光器并配微量池 37 二 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一般过程 1 试样的纯化通过各种分离手段如分馏 萃取 重结晶 层析等提纯试样 并加以干燥 得到干燥的纯物质 否则会引起 误诊 2 了解试样的来源 性质及其它实验资料可以缩小结构的推测范围 根据试样的元素分析值及相对分子质量得出的分子式 可以计算不饱和度 进而估计分子结构式中是否含有双键 三键及芳香环 并可验证光谱解析结果的合理性 沸点 熔点等性质可作为光谱分析的旁证 38 3 用适当的方法制样 记录红外吸收光谱图 4 谱图解析5 与标准谱图对照 通过其它定性方法进一步确证 UV Vis MS NMR Raman等 39 红外光谱分析的特点红外吸收只有振 转跃迁 能量低 应用范围广 除单原子分子及单核分子外 几乎所有有机物均有红外吸收 分子结构更为精细的表征 通过IR谱的波数位置 波峰数目及强度确定分子基团 分子结构 定量分析 固 液 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