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复苏气囊应用_第1页
新生儿复苏气囊应用_第2页
新生儿复苏气囊应用_第3页
新生儿复苏气囊应用_第4页
新生儿复苏气囊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生儿复苏气囊应用 物品准备 专人管理定点放置 班班交接必备用物 低压吸引器 吸痰管 新生儿复苏囊 含不同型号面罩 氧气导管 胃管 胎粪吸引管 新生儿喉镜 气管导管 2 5 3 0 3 5 4 0 剪刀 胶布 砂轮 肩垫 可用毛巾替代 电池 听诊器 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药物 肾上腺素 生理盐水 正压通气的指征 1 触觉刺激后新生儿无呼吸或喘息样呼吸 2 或心率 100 分 3 或持续性的中心性紫绀 肺的有效通气是危重新生儿心肺复苏步骤中最重要的 唯一的 也是最有效的一个步骤 正压通气装置的类型 自动充气式气囊气流充气式气囊T 组合复苏器 自动充气式气囊 气流充气式气囊 T 组合复苏器 呼吸复苏囊 自动充气式气囊的组成 1 面罩 2 送气阀 3 限压阀 4 气囊 5 氧气接口 6 氧气储气袋 7 氧气导管其中氧气储气袋必须与外接氧气组合 未接氧气时应取下 自动充气式气囊工作原理 2000AAP AHA 氧气进入球体 储气囊 活瓣打开 人工通气 氧气被打入面罩 人工指压气囊 大号1500 1200ml大龄儿童中号550 300ml婴幼儿 儿童小号280 100ml新生儿 自动充气式气囊 型号容量 击气量年龄 自动充气式气囊 标准 完全覆盖口鼻完全覆盖下巴不会遮住眼睛 面罩型号及选择标准 自动充气式气囊 优点 挤压后总是重新充盈总是处于膨胀状态压力释放阀门使之不易出现过度充气 工作原理 1 当挤压球体时 产生正压 将进气阀关闭 内部气体强制性推动鸭嘴阀打开 并堵住出气阀 球体内气体即由鸭嘴阀中心切口送向病人 如用氧气 则氧气随球体复原吸气动作暂存于球体内 在挤压球体时直接进入患者体内 2 将被挤压的球体松开 鸭嘴阀即刻向上推 并处于闭合状态 以使患者吐出的气体由出气口放出 3 与此同时 进气阀受到球体松开所产生的负压 将进气阀打开 储气袋内氧气送入球体 直到球体完全回复挤压前的原状 4 为避免过高的氧气流量及过低挤压次数而造成球体及储气袋内压力过高 特设计储气安全阀释放出过量气体 以便保持低压的氧气供应 保障患者的安全 使用适应症 禁忌症 适应症1 呼吸暂停经托背 触觉刺激无效者2 呼吸浅慢伴心率小于100次 分3 持续性中心性紫绀禁忌症1 膈疝2 中等以上活动性肺出血3 大量胸腔积液 复苏气囊的使用方法 复苏气囊的使用流程 清理气道 检测 挤压 开放气道 扣紧面罩 预检 这是确保使用时功能良好的必须步骤 首先正确连接 挤压气囊时瓣膜应有良好的开启状态 用手掌挡住面罩 挤压气囊时掌心会感到气体压力 此时压力达2 92 3 92Kpa 30 40cmH2O 或当面罩被全部堵住时听到限压阀被冲开出现的响声 不挤压式气囊充盈回复迅速 氧气皮管与气囊氧气入口连接良好 是否感觉到压力作用在手上 储氧器充气是否良好 减压阀是否打开 2 面罩的安置以先放于颌下缘再盖没鼻子为好 用右手拇 食指压住面罩 其余指固定面罩于颌下缘 儿颈轻度后仰 使气道通畅 达到密闭空间时 即可用左手指尖挤压气囊 操作者位于新生儿顶侧或左侧 加压给氧时胸廓必须同步随气体的进出而起伏 1号面罩适合早产儿用 2号面罩适合1岁以下用 面罩必须覆盖下颌尖口鼻 3 频率与压力呼吸复苏 器 囊通气频率根据临床手控调节进行28 120次 分 一般通气频率为40 60次 分 呼吸2 3 压力则需根据出生体重 肺部顺应性和是否扩张三个因素决定 新生儿第一次呼吸约需2 92 3 92Kpa 30 40cmH2O 压力甚至更高才可扩张肺叶 以后只需1 47 1 96Kpa 15 20cmH2O 压力即可 对肺顺应性差者需给1 96 3 92Kpa 20 40cmH2O 压力 4 压力的掌握不同的按压手法可获不同的输入呼吸道的压力 用拇 食二指按压气囊 压力约1 5 2Kpa 15 20cmH2O 再加一指按压 压力递增0 5Kpa 5cmH2O 压力越高 进入呼吸道的气体量越多 不同胎龄 体重 日龄新生儿的潮气量是不同的 所用的压力应有所区别 早产 低体重儿一般用1 5 2Kpa 15 20cmH2O 足月 正常体重一般用2 4 2 9Kpa 20 25cmH2O 5 频率的掌握每分钟通气量 潮气量 通气频率 提高频率可增加每分钟通气量 在尾端接上储氧袋的情况下 还可提高氧浓度 从而提高PO2和降低PCO2 氧浓度调节 无脉搏氧饱和度仪或空氧混合仪或二者皆无 利用自动充气式气囊复苏时有3种氧浓度可用 空气 21 氧 自动充气式气囊不接氧气40 氧 自动充气式气囊连接氧气 但不连接储氧器90 或100 氧 自动充气式气囊连接氧气 也连接储氧器 管状储氧器90 氧气 密闭储氧器100 氧气 在无脉搏氧饱和度仪和空氧混合仪的情况下 进行复苏的医务人员可根据新生儿的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以上不同浓度的氧 准备工作 选择适当大小的面罩确认气道通畅摆正婴儿头部位置操作者站在婴儿侧面或头侧位置 在开始正压人工呼吸前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此步骤为新生儿窒息复苏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步骤 也是复苏能否成功关键先吸口腔后吸鼻腔 压力控制在100mmhg以内 每次吸引不超过10秒 复苏气囊的使用 舌较大易发生舌后坠 肩下垫枕开放气 外耳道与肩上部在同一水平面 开放气道 E字型开放气道 上抬下颌 C字型固定面罩轻轻下压面罩面罩紧贴面部 E C钳夹法固定面罩 复苏气囊的使用 正确挤压压力 首次压力30 40cmH2O以后每次维持15 20cmH2O每增加一指 压力5cmH2O频率 新生儿40 60次 min吸呼比1 2潮气量 每次10ml kg 效果评估 有效通气 胸廓轻微起伏心率加快肤色转红润出现自主呼吸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 效果评估 肺通气过度 压力使用过高 易并发气胸胸廓扩张不良 密闭不良 气道阻塞 压力不足 婴儿情况无改善 胸廓无适当扩张 可能原因密闭不够气道阻塞压力不够 胸廓运动不充分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原因措施密闭不够重新放置面罩 将下颌向前抬气道阻塞重新摆正头部位置检查口咽分泌物 如有则吸引通气时使婴儿口稍张开压力不够增加压力直到有可觉察到的胸廓运动考虑气管插管 持续正压人工通气 胃胀气可以抬升膈肌 妨碍肺的充分扩张引起胃返流和吸入 经口插入胃管以减轻胃胀气 经口插入胃管 正确测量长度 每次插管前都要测量插入深度 插入深度等于从鼻尖到耳垂 再从耳垂到剑突 胸骨下端 和脐之间连线中点的距离 或前额正中发际 脐部 注意管上的厘米刻度标记 16 18厘米左右 经口插入胃管 方法 从口而不是鼻插入胃管 恢复通气 连接20 mL注射器 轻轻抽吸取下注射器 保持胃管口开放用胶带把胃管固定在婴儿面颊部 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面罩 以便得到最佳使用效果 2 如果外接氧气 应调节氧流量至氧气储气袋充满氧气鼓起 氧流量7 10升 分 3 注视患者胸部上升与下降 是否随着压缩球体而起伏 4 观察患者嘴唇与面部颜色的变化 5 高度怀疑气胸的病人应控制挤压的压力和频率6 持续复苏气囊加压给氧 2min应插入胃管排出胃内气体7 不能通过面罩常压给氧 护理 复苏时配合1 保暖 保暖在抢救中常被忽视 有专家认为 如果没有良好的外部热源 复苏反应就会延长 减少或缺如 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下产热 耗氧增加 代谢亢进 加重代谢性酸中毒 要求新生儿一娩出即置于预热的保暖区内 防止热量丢失 室温26度 辐射保暖台预热32 35 2 插管配合 插管时 有一位配合默契的助手非常重要的 如护士在插管前协助准备的器械 把所需插管的全部器械一同放在急救盒内 包括喉镜 备用灯泡电池 叶片 气管套管 其它还有 金属套管芯 吸痰器 胶布 剪刀 氧气管 复苏面罩 气囊等 插管后即协助吸痰 面罩气囊供氧 检查气管套管尖位置 胶布固定导管等3 敏捷配合用药复苏 护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药物 剂量 用法 时间准确无误 复苏后的护理 密切监护 复苏后 要密切监护体温 心率 脉搏 呼吸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