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和语文教学.doc_第1页
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和语文教学.doc_第2页
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和语文教学.doc_第3页
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和语文教学.doc_第4页
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和语文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与语文教学摘要 人的发展离不开交往,语文教学在交往过程中建构和解构,通过交往的实现过程而实现其功能效应。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语文教学必须采取的主要交往策略是:创设良好的交往场,追求最佳移情体验,讲究语言交往艺术。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是其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前提,随着教师角色的多元化,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越来越重要,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 交往 语文教师 交往能力 语文教学 Language Teachers Communicative Ability and Language TeachingFeng Weimin(Dongtai Normal School, Dongtai, Jiangsu, 224200)Abstract: Forming and dispelling a structure during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which is in dispensable for mens development. Language teaching fulfils its efficacy, while language teachers communicative ability refers to their ability of feeling, adapting, coordinating and handling upon the human relations. It includes ability to express,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ability to control. So creating a good communicative atmosphere, seeking the best experience of transferring feelings and striving for the art of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re the main communicative tactics that must be adopted in language teaching. With the pluralism in teachers roles, language teachers communicative ability, which is the basic premise for them to carry out their job,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s a result, language teachers must unceasingly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ir own communicative ability.Key Words: Communication ; Language teachers ; communicative ability ; Language teaching人的发展离不开交往,马克思曾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旨归,交往有着促进人发展的教育学意义,交往是教育的重要基础,交往本身就是教育过程的表现形式,交往和教育过程是同一的。叶澜教授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作为在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其现实的具体的发生显然可以认为是教育这种特殊的交往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交往是人际间借助于言语和非言语媒介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认知与相互作用。语文教学把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具有突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着广阔的交往空间,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随着语文教学改革对内部深层次问题的触及,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现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拟就如何理解语文教学与交往的关系,当代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交往能力,语文教师在其教学中的交往策略,语文教师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问题进行概括性探讨。一、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与交往的关系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师生因特定的目的和任务而形成的联系,也是以组织、制度和师生之间在诸多方面的差距为内在依据而得以确立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必须以相互接纳为前提,师生双方既包含着以知识为纽带的文化享受,也包含着“教”与“学”两种行为的高度民主依赖,更包含着师生在规范有序的活动中所实现的共同创造和发展,是整个精神世界的碰撞和交流,双方联结于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之中,既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础,又有一般人际关系无可比拟的崇高目标指向和科学交流方式,也就是说,教学与交往有着特殊的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学是一种独特的交往,但又并不是说所有的交往都是教学,也不是说只要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就是教学,而是说只有师生之间发生的特定的交往才是教学。语文教学是通过师生特定的实质性的互动而生成的,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语文教学。只有语文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目的支配下,才能发生定向的交往,发生特定的联系。语文教学同样由交往演变而来,以交往形态而存在;如果没有发生实质性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在交往过程中建构和解构,通过交往的实现过程而实现其功能效应。语文教学与交往是同一的,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也只能是交往,是交往的一种,或者说是一类特殊的交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体现自己的存在,通过教学相长提高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语文教师的付出不仅是换取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而且使自己精神充盈、品格升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施教与受教者之间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它不是一种单向影响,而是双向的相互作用;不是纯粹知识性的,而是和人的完整性发展紧密相连的;不是教师凭借自己的优势把学生看成是外在于自己的存在而所进行的心灵隔离活动,而是师生对知识、经验、精神、价值等共同的感悟与体验。作为教育者的语文教师,是知识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载体甚至代言人,他与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或发展基础的学生为着共同的目的,以特定的媒体为中介而交会、互动,从而实现人与文化的内在同一,或谓之双重建构。语文教学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富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独特的交往活动。这种特殊的交往为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更大的加速度和更好的效益。语文教学中的交往是以一定的主客体关系为前提、以共同的客体为对象的多极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离开了这个特定范围,就谈不上主体间的交往,也就谈不上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交往活动中介的客体可分为两类,即“有形的客体”和“无形的客体”。语文教学中交往的最主要客体是教材,这是“有形的客体”。语文教学中师生与教材所构成的主客体关系不是一种实践关系,而是一种认识关系。师生与教材发生对象化关系,不是要创造知识,而是要解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认识、把握和组织的要义不在于教师自己要从中吸取多少,不在于创造新知识,而在于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最适宜的对象。就语文教师对教材的认识而言,目的又有所不同。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中师生交往中的中介客体,在学生来说是为了发展自身;而对语文教师来说,主要不是为了发展自身,而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用于发展学生。另一方面语文教材又不是一纯粹的客体,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潜伏的主体,即它的创造设计者,这就又决定了主体对它的认识不是外在于它的纯客观的认识,而是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客体,客体也以全新的意义与主体构成新的关系。这时其认识关系已不是纯粹的“说明”,而成为“理解”。语文教学内容所反映的绝不是孤立的散乱的知识,而是一个整合的社会交往结构,也就是说,一定的知识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认识,从最初的文化符号的理解,最终要达到认知交往的理解,其“解读”的过程是:对符号特性的理解对编码方式、“句法”的理解对意义内容的理解对认知交往情景的理解对认知交往结构的理解。实际上师生对作为“文本”的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是和教学内容的创造者的一次交流对话,而且是和当时社会关系的一种交流对话,这是一种撞击人们心灵的深层认识,充分体现了教育旨在“人的发展”的深层意蕴。语文教学活动中还有一类交往,这就是师生间的交往关系,这是一种“无形的(或隐形)客体”。这类交往与上述的交往有所不同,师生间的“有形客体”交往是一种认识关系,师生间的“无形客体”交往不仅是一种认识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关系,师生间不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是自我建构过程,要保持师生间畅通交流,必须根据对已有交往场的认识,调整自己的交往行为,创造更有利的交往关系。只有能引起共鸣的交往场,才是真正的交往。所以师生间的这种“无形客体”间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必须依赖于师生双方内心开放的程度。在这类交往中,师生之间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整个人格的交流。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价值,不仅表现在学生身上,也表现在教师身上;师生双方受益、双方互惠才体现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但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又是有主次之分的,从深层角度看,语文教学中师生的良好交往,会让师生共同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并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让教师体验到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和价值;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关系也会使学生对教师充满信心,把教师作为知己朋友,并把这种情感通过多种方式反馈给教师,从而不断增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心,为学生付出更多的心血。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学会创造。当然教师通过教学也要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可见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师生共同的交往实践中,语文教学本质上说是一种独特的交往活动。二、当代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交往能力 语文教学与交往有着特殊的关系,当代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交往能力才能胜任语文教学工作。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三个层次。语文教师的表达能力是指其在交往过程中能借助言语和非言语媒体恰当地表达思想、情感,增进了解的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该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声情并茂地熏陶、感染学生,以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交往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保证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言是一种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人际交流的符号系统;语言不仅是思维表达的不可或缺的媒介,而且它本身就是思维的一部分。俗话说,言为心声。语文教师应能通过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语言来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以增进相互了解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密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转引自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灵活,这样才容易使学生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语文教师的非言语交往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它往往会以其丰富的内涵起到言语交往无法起到的作用。据国外著名教育家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采取的态度及其意图,多是通过非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的。非言语交往涉及范围相当广,主要由下列因素构成:环境因素、“存在”、身势学、感觉交流、伴随语言、体态特征、人工制品等。因篇幅所限,这里只概述一下“存在”、身势学、伴随语言。“存在”(proxemics)在非言语交往中通常被解释为某种社会与个人空间的意义与用途。如教室座位设置、空间安排等,这些对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会产生影响。运用与学生有关的、老师自己的那一个空间是“存在”的另一重要特征。通常教师离学生越近(12米),似乎学生的态度和表现就越好。如果教师惯于站在学生中授课,那么,学生们就觉得老师很喜欢他们。大体上说,授课距离加大,学生们就会觉得老师缺乏热情。当师生距离近些,就会有更多的、双向的、随意的影响与作用。更进一步说,当老师离学生越近,学生越感到自己“溶进”于教学活动之中。身势学被定义为研究身体动作、手势、面部表情及眼神的一门学科。其中主要的就是手势,手势是人内心活动的外化,手势受文化规范的强烈影响,应该对语文教师给予特殊的关注;姿势指体态运动,更易接近学生的老师,有显示随意和开放式关系的倾向,而且常常倾向于学生,这说明教师承认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而且喜欢他们。教师的微笑可以促成没有威胁的课堂风气的形成,促进学生采用积极态度和具有成就感的发展。伴随语言属于非言语交流,如音量、节奏、音高、强度等,还有干扰声源、犹豫和停顿。在不少语文教学活动中可看出,从伴随语言中传输的信息要比话语本身还多。如沉默,即对言语输入的完全缺乏,就有着丰富的内涵,如可表示轻蔑、不喜欢、不关心、爱或怜悯等。从教学观来看,沉默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时间,并使他们在从一个活动转到下一个活动之前有时间做准备,是很有效的交往方式。可惜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沉默太少,满堂灌太严重。在语文教学交往过程中,非言语交往与言语交往总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师交往能力中的认知能力是指人际关系的认知能力,包括通过他人外表和行为认识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对自己在别人心目的地位的认识;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现状、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现状的认识。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通过学生外表和行为认识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如一些有很深忧虑的学生觉得老师的注视让他们惴惴不安,所以他们就移开目光,或是避免直接接触;敏感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现象要么减少注视的次数,要么就询问学生是否眼睛接触使他们苦恼。不管学生的非言语行为是否明确,语文教师都应试图给予回答。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向老师敞开的,不过有的外显性强些,有的内隐性强些,但都能通过教师的察言观色感觉到,语文教师只有具有认识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与学生进行交流。语文教师还必须有自知之明,认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很难想象一个不为学生所接纳的语文教师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搞好自己的教学。语文教学要实现师生和谐有效的交往,语文教师就必须首先认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仅要树立知识的权威,而且要树立人格的典范,这样才会为学生所敬仰。语文教师如果知道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就要认真反省,及时调整。学生具有两重性,既有“向师性”,又有“独立性”,如果语文教师不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赖学生,不以平等的身份真心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就不可能为学生所接纳,也就不可能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交往过程。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对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现状、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现状的认识能力。语文教学不仅是师生的交往活动,也是生生的交往活动,语文教师应能根据具体教学情境认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现状、认识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现状,这样才能及时反馈、进行教学的有效监控,使语文教学接近理想目标。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只有以心交心、心心相印、知此知彼才能胜利完成教学任务,才能使学生有更强的向师性和独立性。在语文教学的交往过程中,语文教师既要注意自己的心理状况,也要洞悉学生的心理奥秘,向学生敞开心扉。要知道人与人相互坦诚地交流心理奥秘之际,就是交往密切之时。语文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只有提高认识能力,将自己的心态向学生表露,才有可能启导学生表露心态,否则就得不到学生的理解,换不了学生的真情,交往就缺乏深度和广度,语文教学就不可能取得高效率和高质量。 控制能力也是语文教师交往能力中不可或缺的。控制能力是指个体能够根据教学情境随机应变、调整控制自己的言语与非言语表达,对情感加以必要掩饰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有效地引导、组织教学过程中的交往关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又是富有个性差异的,因而语文教学中师生、生生交往有时也难免出现不太顺利的情形,教师这时应能明察秋毫,充分发挥自己有吸引力、影响力、起主导的一面,表现出一定的权威和长者风范,以成熟的教学机智进行控制,使交往双方循着积极的交往目标发展。当然,在交往过程中语文教师又必须放下架子,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交往中一味强调尊师会影响交往效果,但如果学生目中无师也会影响交往效果。所以语文教师既要选择有益的交往内容,又要把共同的志趣引向共同的价值取向,并摄取各自的正面需要,相互沟通,这样就能使师生的交往富有深度和广度,获得最佳的交往效果。语文教师应能根据不同的时间、环境及交往对象的心理特征进行控制,这会对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恰恰又是师生密切交往的调节器。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很强,“文本(语言作品)”中的情感色彩很浓,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会产生情感“失控”现象,这时语文教师应善于掩饰自己的情感,只有形成理性指导下的稳定的审美情感,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语文教学的情感节奏,使师生交往步入高境界。课堂难免师生冲突,这时教师更要善于掩饰自己的情感,保持冷静和克制,以友善的态度、长者的风范、积极的情感主动与学生交往,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语文教学要使师生之间保持畅通无阻的交流,教师必须根据对已有的交往场的认识,调整自己的交往行为,创造更有利的交往关系。一个控制能力强的语文教师不仅能同情、尊重和关心他人,而且知道应该怎样影响他人和受他人影响,知道怎样委婉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与看法,并善于接受他人意见,能够正确对待所受到的委屈,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三、语文教师在其教学中的交往策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交往,师生之间更多的是通过相互交谈和接触、彼此认识和感染来直接进行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对象化”的认识关系,语文教师为使教学切合实际、有的放矢,必须全面了解和他交往、对话的学生,以便于在实践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塑造出易于和学生沟通、理解的“文本”,而教学又不是教师把他所理解的“文本”注入学生的头脑中的,应该是经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后接受的;学生在和老师创造共同的“文本”时,为使双方的对话和沟通能够有效进行,也必须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知识背景等。要使语文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师生必须建立在“知己知彼”的交往基础之上。对语文教师来说,要使语文教学顺利进行,必须采取如下主要交往策略:创设良好的交往场,追求最佳移情体验,讲究语言交往艺术。1、创设良好的交往场。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除了以教材、教具为媒介间接进行外,更多的是通过相互交谈和接触、彼此认识和感染来直接进行的,创设良好的交往场是取得最佳交往效果的先决条件。要创设良好的交往场,语文教师不仅要树立起自身的威信,而且要发扬教学民主。语文教师应该是人类知识经验、文化发展延伸的工具,在人际交往中,语文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占有优势,决定着交往双方互动的方向和目的,语文教师的威信是开展和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必要因素,是教育和感召学生的精神力量,也是提高和巩固教师形象地位的有力保证。在教学交往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心理上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让学生由衷敬佩和充满信心;语文教师还要真心实意地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语文教师还须知识广博,教学基本功扎实,博古通今,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高、能理论联系实际,写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讲一口流利规范的普通话,课讲得生动、精彩;师德修养高:思想纯正、意识健康、道德优秀、品质超群;这才能赢得学生的衷心爱戴与敬仰。语文教学的有效交往还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虽然师生之间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平等性,但学生渴望能与教师平等交流,因为人本身都有一种渴求交往的需要。事实上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仅有教育关系,而且有法律关系,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权益的分配与承担上是对等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拥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更多的是指向一种平等的资格和能力,是平等的交往。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营造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人格,使师生双方都以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真实的情感面对对方,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去换取和接纳对方,在精神互换和共享中实现语文教学的终结性目的。研究表明,教学中有三种交往模式。权力型交往中,虽然学生屈服于老师,但一开始就厌恶和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学生的言行表现为推卸责任,不愿合作,缺乏创造性,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往;放任型交往中,语文教师的责任感差,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反应冷淡,很少提供帮助或教授方法,学生行为懒散,学习动机不强;民主型交往中,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共同计划、共同决策,教师不轻易放弃对学生的期望与鼓励,强调学生自觉学习,乐意向学生提供恰当的帮助,学生也能相互鼓励,始终保持较高成就动机,行为独立性、创造性十分明显。毫无疑问,语文教师必须讲究民主,采用民主型交往模式。2、追求最佳移情效果。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是教育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根,要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交往就必须追求最佳的移情体验。移情体验是个体通过移情对移情对象产生新的认识和情感。语文教学中师生都具有积极的情绪追求,这是交往能高效进行的情感基础,对语文教师而言,其移情体验应具备:熟悉感,即了解学生,心中有学生的形象;和睦感,即感到学生相信自己,自己受学生爱戴;理解感,即理解学生的言行和内心体验;信赖感,即深信自己信赖学生,学生也信赖自己;睿智感,即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及对学生应负有的责任。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时刻注意来自自身的意志流的感觉,如果有了强烈的移情体验,语文教学就突出了情感性,就会产生移情美。对学生而言,其移情体验则应具备:接近感,对老师敬慕和亲近,愿意与之接近;安定感,感受到老师的肯定,对老师感到放心;共鸣感,在潜移默化中品味老师的言行并深受感动;信赖感,完全相信老师并感激老师;有觉悟和决心,认识到当学生的意义和责任。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彼此的移情体验会使双方感情水乳交融,这必然会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无时不影响他人,也无时不受他人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举手、一头足都应产生积极的移情效果,教师应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要给予所谓的“差生”更多的关爱;教学中也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言语与非言语表达,做到以情激情,取得最佳交往效果。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察颜观色、审时度势,控制好课堂的移情节奏,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通情达理的交流。语文教学要追求最佳的审美情感,让学生把准课文情之脉和教师情之脉,让师生的交往成为寻幽揽胜的美的享受,师生共同面对知识、共享人类文化、共感人格魅力、共悟精神价值,使教学相长。在语文教学的和谐交往中,教师会从学生的高超的悟性和创造潜能中得到启迪,教师会从学生的充满时代气息和蓬勃活力中得到鼓舞。情感性是文化特征的一种表现,是人们交往的文化阶段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情感内驱力,让学生在把握理性信息时领悟到潜在的情感信息。语文教学应使师生双方都创造快乐、共享快乐。马卡连柯说:“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首先要培养这个快乐,唤起这个快乐,使它成为可以实现的。其次,应当坚持不懈地使比较简单的快乐转变为比较复杂的和对人类有意义的快乐。”3、讲究语言交往艺术。教育艺术首先包括语言交往艺术。著名语言学家舒哈特说:“语言的本质在于交际。”语文教学过程是面对面、一切从交流开始的。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自始至终离不开语言交际,语文课一定要讲究语言交往艺术,因为只有通过语言,人际关系才得以全面建立,苏珊朗格说:“通过将那些要听的或可见的词排列成一种能成为大家理解的式样,通过这种样式人们就可以反映出自己各式各样的概念、知觉对象以及种种概念和知觉对象之间的联系。”(艺术问题)谈话是语言交往的最好方式之一,人的内心活动是隐蔽的,无法直接洞察,只有通过语言这一思想的直接现实才能了解别人。交谈是师生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的交谈需要一种平缓的教学节奏。交谈的双方应该是完全平等的,在交谈中让学生感到教师不仅是值得他们尊敬的师长,同时也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师生的心理距离拉的很近。在语言交往过程中,要敢吐心声,做到言为心声。教学要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准确地表情达意,培养良好的语感,应使师生双方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优美和丰富。在交往中,教师要言而有信、言之有物、言而有度;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谈话内容,美国学者赖斯吉布林指出:“你能给他人的最高赞许之一就是只要细心听他讲话。你耐心地听就是向他宣布:你值得听。这样,你可以提高他的自尊。”同时在倾听过程中能获得很多有效信息,这就更便于自己讲话时能与学生的话题相吻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交往要遵循四条原则:一是量的原则,在说话时提供充分而不多余的信息;二是质的原则,说话的内容真实;三是关系原则,话语与话题有关;四是方式原则,说话清楚明白,简洁有条理。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言语交往的巨大作用,教师应以自己特有的语言交往魅力,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四、语文教师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是其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前提,随着教师角色的多元化,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越来越重要,语文教师是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育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是智力资源的开发者,是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是心理健康的指导者,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是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者,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要适应角色的转换,语文教师就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一是加强道德修养,二是增强交往技能,三是投身教学实践。1、加强道德修养。教师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教学中交往的效果,语文教师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和教育;勇于探索,严谨治学;尊重他人,讲求民主;谦虚谨慎,大胆创新。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因为它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师生工作和学习态度,影响师生信息的相互传递,影响教学气氛和师生情绪,同时影响着教学全过程。语文教师要热爱学生又严格要求,尊重学生又平等信任;还应协调好与同事、上级的关系,维护集体的利益,广泛与他们交往,尽量满足协作性需要与和睦性需要,在感情、思想、知识、专业技术等方面彼此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交往中应根据对象的需要有指向性地进行交往,即能根据交往对象的个性品质选择联系纽带,尤其是当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交往不可避免地受等价性、竞争性、开放性、求利性等固有因素的负面影响,语文教师更要讲究奉献精神、交往艺术,使自己的交往符合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伦理、思想、行为,摒弃庸俗的交往。语文教师在参与各种交往时,要不断协调好各种关系,努力塑造好自我形象。语文教师的服饰仪容、言谈举止、行为态度、待人接物等一系列外在的形、神、体、貌特征,是教师个人德、才、学、识等各种内在修养表现和独特风貌。语文教师的服饰仪容要朴实得体,整洁大方;言谈举止,谦逊高雅,稳重端庄;态度行为亲切和蔼,严谨持重;待人处事真诚热情,尊重别人等等。语文教学事业是一种道德的职业,语文教师必须有强烈的教学意识,懂得教学规律,掌握教学理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树立自己的教师形象,这是其取得教学交往成效的根本基点。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是其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只有具备较强的交往能力才能成为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具备高素质的交往能力。2、增强交往技能。交往是一门艺术,要想成为交往能力强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增强交往技能,研究交往艺术。交往受相似性、接近性、补偿性、仪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谓相似性因素指交往双方在信念、态度、价值观,或文化程度、社会背景诸方面相似程度高,彼此之间就容易接近,容易进入有效交往场;接近性因素指空间距离的接近便于双方接触和了解,一般能促进相互交往关系的发展;补偿性指交往关系受彼此预期中的补偿所制约,交往双方都渴求达到一定的目的,满足一定的需要,都有一定的社会动机,并常常在别人的肯定、同情、勉励和援助等方面获得补偿;仪表因素通常指容貌、体格、服饰、性格、风度等方面在交往之初会给双方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以致影响交往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因素进行有效交往。要使交往取得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师还必须研究交往的时间性、频繁性,以及交往的相辅性、个性的相容性和价值观念的相同性。时间是沟通交往渠道的一个基本条件。语文教师应积极创造交往时空条件,珍惜每次交往机会,让交往对象感到可亲可近;在一定的时空内与交往对象均等地交流思想,也毫不掩饰自己对问题的真正态度,尽量增加一定时间内的交往深度;遵守时间,因为不遵守预约时间的行为是交往的一忌;交往时要十分注意瞬时效应,用三言两语就能开启交往的大门;还须审慎作结论,切忌盲目地对交往对象作结论性评价。在时空条件范围内,双方交往越频繁,越有可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要讲究“度”,因为频繁交往不完全是进行交往的顺利条件。交往时要注意选择有益的交往内容,把共同的志趣引向共同的价值取向,摄取各自的正面需要,朝纯正的友谊方向发展,沟通在某些问题上的理解。交往是双方的事,要把别人纳入自己的交往圈时别人也能把自己纳入其交往圈;自己要支配、控制他人时也必须得到他人的支持、赞同和拥护;这就是交往双方的相辅性。语文教师在交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