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4.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5.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教学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1.联系讲解法。对于黄河在两汉时常决口的原因要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2.图示讲解法。这一课涉及到一些农具名称、手工业生产工具名称。因时间久远,学生平时接触又不多,只能用投影或电脑注示,教师边演示边讲,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3.归纳法。对于两汉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可让学生用看书归纳的方法,这样可使知识更系统、条理一些,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4.讨论法。对于西汉盐铁官营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规定,可采用讨论法。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教具准备1.投影仪或电脑。2.农具手工业工具模型和“秦汉关中水利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请看导入框中的内容。“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黍禾,衣裳食京师,亿万之口。”这首歌谣是当年民间赞颂汉武帝接受白公建议开凿白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白渠在长安附近,长200里,引泾水注入渭水,灌溉田地45万亩。从这里不难看出,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两汉时除了白渠以外还有哪些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那时的手工业、商业也很繁荣,城市兴旺。这节课将带你回到汉代,看看那时的繁荣景象。导入语例示二(教师挂“秦汉关中水利图”)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看这张“秦汉关中水利图”。图中连接泾水和渭水的这个水利工程叫白渠,是汉武帝时接受白公的建议开凿的,白渠在长安附近,长200里,灌溉田地达45万亩。对关中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班固在汉书沟洫志里记载当时百姓得其利而歌其功曰:“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汉代,除了白渠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都为汉王朝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本课的第一个问题,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板书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进步1.水利的兴修 教师引导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她一方面用她宽广的胸膛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骜不驯,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改道,给两岸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在汉朝,就多次决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治理黄河、使黄河变害为利,就成了两汉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前两段的大字内容。看看两汉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看完之后,要求同学们要把主要内容复述一次。学生看书学生复述汉武帝时,黄河下游决口,十几个郡遭受洪灾。武帝下令治理黄河,经过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辛勤劳动,疏通黄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黄河下游两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年里,黄河没有改道。教师过渡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教师引导除了治理黄河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水利工程建设?学生回答有,白渠。教师补充除了白渠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如:漕渠、成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教师可指图讲解)板书修建白渠等水利工程教师讲解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商鞅变法时因大规模垦殖而遭受破坏的西安附近塬区森林和秦岭北坡边缘森林,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 ,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与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的表现。他们采取的措施,使汉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农耕区域扩大。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一点的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第一个子目下面的第一段小字内容,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汉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学生看书学生回答田蚡是为了个人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田蚡在阻止汉武帝治河时的理由是“江河之患是上天的事,不要以人力强行堵塞,强行堵塞未必顺从天意”。所以迷信的汉武帝听了他的话,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教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板书2.农具的改进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第一子目里第二段小字内容,把农业在汉代发展的表现全找出来。学生看书学生回答汉代农具有了很大进步。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士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年。牛耕普遍使用二年抬杠的耕作方式。西汉新型的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小麦已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多种水稻。种桑种麻现象较为普遍。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下农具的改进:板书耕作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播种工具:耧车教师讲解(用模型演示或图片显示,不具备条件的让学生看课本上插图)西汉时犁、镢、铲、锹、镐、锄、镰、耙、刀等铁农具已广泛使用。铁犁有大中小之分,以适应不同的土质和耕作条件。在考古发掘中,不少地方出现了铁犁壁。犁壁能翻土成垄,也能碎土和深耕,是犁的重大更新,这一农具的出现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牛耕是当时普遍的耕田形式。武帝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协作。即以二牛挽犁;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一个控制犁的深度。到西汉末年,牛耕技术又有改进,用二牛抬杠的形式,扶犁者同时用牛鼻穿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控制犁的深度,由一人操作即可,又叫二牛一人犁耕法。这是牛耕技术的重大进步。耧车也是赵过发明。耧车是播种机械,有三个铁制耧足,同时播三行,所以又称三脚耧。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地,效率很高。使用这种耧下种,深浅一致,行距均匀,利于作物生长。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农作物的种植,并用板书表示出来。板书3.农作物的种植教师引导课本上提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桑树,还出现了千亩桑麻的大规模经营。”请同学们想一下,种桑、种麻是为了什么?学生回答种桑是为养蚕,种麻为了织布。教师引导养蚕可以收蚕丝,丝可以制成丝织品,麻可以织布。而丝织、麻织都属于手工业的范畴。那么广泛地种桑种麻就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汉代的丝织业和麻织业发达,由此反映了汉代的手工业也是发达的。教师过渡桑、麻的广泛种植确实可以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麻织业的发达,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发达。那么,汉代的手工业除了纺织业以外,还有哪些部门?发展水平如何?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问题“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板书二、手工业的发展1.丝织业的发展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二子目第一段的内容。根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学生看书学生列举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和万紫千红的色彩。教师板书工具先进:提花机织技高超:花纹精美染技非凡:色彩多样教师讲解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惟一种桑养蚕的国家。传说嫘祖教民养蚕。商代墓中的随葬品中有玉蚕,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提到养蚕种桑。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翻译过来就是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小鸟在歌唱。妇女手持罗筐,行进在乡间的小道上,她们是去给蚕采集嫩桑。汉代已经有了高超的纺织技术。但过去主要凭文献记载。19721973年发掘了长沙马王堆墓。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年(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丝织品种类有纱、罗、绮、锦、绒等,汉代已有者大多有之,简直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明,总重量才49克,令人赞叹不已。同学们再翻开课本前面的彩图部分,看“西汉锦袍”。 这是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锦袍身长1.3米,袖长2.36米,袖筒比较大,该锦袍的最大特点是面料上的印花敷彩纱,是首次发现的汉代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高级丝织品。敷彩是指在织物上,按纹样着色填彩,印花是在织物上用型板局部染色显花的工艺技术。西汉锦袍是属于汉代深衣制式的一种。深衣是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其特点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长度大致在足踝间。上窄下宽,便于行走。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汉代的冶铁技术。还是请同学们看书。在中间找出汉代冶铁业进步的表现。板书2.冶铁技术的进步 学生看书学生回答汉代的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器兵器已逐渐取代青铜兵器。并且用钢材制作。板书水排、水力鼓风冶铁铁农具数量增多、钢材制作兵器教师讲解水排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其用途是水力鼓风。关于我国古代冶炼的鼓风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用皮囊鼓风。到东汉时,被水排所代替。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本上所引后汉书的一段材料:“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这是从水排发明对冶铸业的发展影响来看。水排鼓风与过去的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比较起来,具有节约人力、畜力、供风稳定,能量大、炉温高、提高冶铁质量的优点。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水排的工作原理,以加深印象。(教师用电脑演示水排的工作原理)水排由立水轮、卧轴、拐木、偃木、皮囊排气管、吊杆等部件组成。当流水冲动立水轮时,卧轴及拐木随之旋转,每当拐木借助旋转向前推动偃木时,又通过约3尺长的横木杆压缩皮囊,将空气压进排气管,再送进冶铁炉中。这种以水为动力,利用杠杆和立水轮的机械原理制成的水排用力少而功效大,一直沿用到唐代。教师过渡刚才我们是从冶铁鼓风工具来看,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两汉时期的冶铁技术的发展。冶铁业是各项手工业的先导部门,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工业部门。随着农业对铁器需求的日益增加,必然会促使冶铁业发展起来。教师指导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上对汉代冶铁成就的描述: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从汉代长安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看,都是用钢材制成的。这种钢材制作的方法是中国发明的。下面我具体讲一下。教师讲解西汉的冶铁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铁器铸范已由战国时的单合范发展成为双合范,燃料有木柴、原煤和煤饼等。西汉的铁器已出现了彻底柔化处理的黑心可锻铸铁,这一工艺比西欧国家早出现了二千年左右。并出现了高碳钢、中碳钢和锻铁制成的兵器。战国时铁制兵器尚属罕见,大多数只限于楚地。到了西汉,不仅能够生产铁制的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如灯、釜、炉、剪等都已在西汉中期文化遗址中发现,这说明西汉铁器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提高炉温,“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发明,是东汉冶炼技术的一大发明。在铁器制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炼掌握了层叠铸造这一先进技术,即把若干泥范叠合起来,装配成套,一次就能铸造几个或几十个铸件。与战国时期比较,叠铸技术也有了重大改进,由原来的双孔浇铸,改为单孔一次浇铸。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原料。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的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过渡关于汉代手工业方面的成就,我们先讲这么多,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图示:投影显示同学们,从这个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前面我们学过了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汉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商业的进步。板书三、商业的兴盛1.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教师引导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不是讲商业兴盛吗?怎么课本上的标题是“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板书怎么又写出“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与商业的兴盛有什么关系?同学们不要着急,请先把课本上第三个子目的内容看了,你就会明白一些,如果再联系前面我们学过的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背景,你就会明白一大半了。如果老师再讲解一下,你就全明白了。学生看书教师提问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到他实行大一统有一个客观背景(即大一统实行的必要性)是商人势力膨胀,诸侯坐大。由于经商致富快,尽管汉代商人地位很低,但还是有人弃农经商。到汉代中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家财万贯,权势很大,不利于中央的集权统一,因此 ,汉武帝时开始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下面,请同学们再把前一节课的内容翻开,联系地记忆。学生复习教师讲解我们来看一下汉代商业发展历程:西汉建立以后,由于经济凋敝,谷物奇缺,物价昂贵。故汉高祖采取了重农的政策,与民休息,发展农业生产。由于当时一些大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汉高祖在重农的同时又采取了抑商的措施。当时规定:禁止商人穿丝绸衣服和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及其子孙做官,向他们加倍征税。商业在缓慢地向前发展。到了文景时,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抑商也逐渐被宽商所代替。大商人不断涌现,一些人见经商易富。就弃农经商。当时民间有谚语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纹不如倚市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私人铸钱,统一货币为五铢钱,同时不允许大商人经营盐铁,由政府统一垄断经营。这样,就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抑制了商人势力的膨胀。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商业的发展。教师过渡同学们请看一下汉代商业兴盛的第二个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城市的繁荣。板书2.城市的繁荣、长安和洛阳教师引导同学们从城市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找出两汉城市繁荣的表现。学生看书学生回答规模大: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布局上:长安城内的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商业活动: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市场上商品繁多,有生产原料、工具,有日常用品,还有各种食品,望去令人眼花瞭乱。教师讲解我们以课本上提供的“西汉长安平面图”为例,来看一下汉代城市的盛况。长安是西汉的首都,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10公里渭河南岸。城墙周长25.7公里,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3倍。全城有12座宽阔的城门和八街(纵街)十陌(横街),中央大街南北长达5.5公里,非常宽广。城内有宫殿、官署、武库,有商业和手工业区,有居民区,布局整齐。商业分城东3市,城西6市,合共9市。市中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列肆,商业繁盛,下面我们具体看图,长安城地势南高北低。由于当时先建宫殿(先建长乐宫,又建未央宫),后建城墙以及地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城的平面成不规则形状。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西市南叫桂宫,东市南叫北宫,长乐宫的北面叫明光宫。长安城墙用黄土筑成,高10米以上,上窄下宽,墙基宽16米。城的每面各有三座门。每个城门有三个门洞。各宽八米,可容四辆车通行。城内主要街道,都与城门相通。当时街道两侧都植有树木。商业区是西市和东市,商业活动和手工业作坊都集中在这里。表明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药品行业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与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自流平石膏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会计转行基金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医药健康行业药品创新与医疗服务研究报告
- 2025法律资格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成人高考试题真卷数学及答案
-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中蒙医院招聘12名聘用合同制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年山东土地乡村振兴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南江供销合作社招聘行政工作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淮北矿业安全管理办法
- 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同伴模仿行为研究
- 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家庭伦理小说知识点
- 联名合作授权协议书范本
- ECMO护理进修汇报
- 营救小羊中班课件
- 跟岗干部管理办法中组部
- 乐理知识入门教学课件
- 建筑施工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指南
- 跨境电商股权分配协议范文
- 法律与道德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